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与其寄托于虚无缥缈运气,还不如用一次次的失败,为成功点亮一条道路,这样来的更加方便一点。
在封建社会,在科技还没有开启的时代,就不会有高等级的催化剂了么,那是不可能的,除了化学合成的那些催化剂,天然的催化剂之中,也是数量繁多的。
天知道天然的亿万种的化合物和原料之中,在无数的化学反应之中作为催化剂,专门有一个研究方向,就是研究现有的这些的化合物的。
你不把化合物放入到其中,不达到某一种的条件,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个催化剂的机理是什么,偶然得到的一些机理,最多就是这个催化剂机理,一照着这个,能够找到一些,却不可能找到提升到很高的,最多是三五倍。
为什么这么出色的发明,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面没有记载,要知道,虽然说古代的工匠,会敝帚自珍,作为秘方隐藏起来,这种明显提升效率,减少消耗的催化剂,为什么不载于历史之中。
这一点赵信恰恰知道,很多东西,放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这是完全不一样。
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发生在80年之前,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甚至是2000年之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可能只是获得一个奖励,有一个证书,或者是搪瓷茶杯,但是在2000年之后,他足以创造一个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的企业。
这种冶铁上面的催化剂,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之中,才会展现出作用的,而在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的时代的,哪怕这一个催化剂,能够把效率提升个三五倍的,对于一个铁匠铺,可以作为长久生存下来的秘方,却不会创造出超额的利润。
幸运降临的时候,完全可能做出超时代的东西,这些秘方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人们只是觉得是一个秘方,用这个秘方做出来的东西快一点,好一点去,其他就没有什么了,不是大规模的生产的前提下,你效率提升个一两倍,对于整体有什么影响的,充其量就是你的铁匠铺比别人的强一点,生产的快一点,在订单制的前提下,没有足够多的订单,你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多的利润,最多是节约一点成本,多赚一点。
&nb
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铁步人甲
本来争吵不休的厅堂,因为韩琦的一句话,寂静了起来,韩琦这句话如同画龙点睛一样,让诸位宰抚眼前一亮。
对啊,为什么要纠结于价格,铁料的质量才是关键,价格便宜,可是质量不行,就是豆腐渣,也入不了军方。
相反,质量好的话,价格高一点也无所谓,只要别太离谱。
军方,一直都是考虑质量,换做太祖太宗的时候,巴不得用最好的,也就是到了真宗仁宗朝,才开始考虑性价比。
原因无他,在太祖太宗的时期,只是军队的数量,才几十万而已,依靠着几十万的强大军队,太祖太宗立下了北宋的根基。
当时,对于静塞军,可以说是什么好的都给,怎么强大怎么来。
可是到了真宗时期,禁军数量暴涨,接近50万,比之前最少提升了一倍,还有大量的厢军和普通的边军,军队数量的暴涨,造成了军费激增。
在仁宗朝,更是达到了极致,跟辽国,跟西夏,甚至南方的战争,仁宗时候,北宋禁军80万,还有四五十万的厢军和百万层次的边军,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北宋的容纳程度。
不是仁宗不想裁军,是周围的环境太过恶劣了,好容易辽国在北宋的大规模戒备之下消停了,又冒出来个西夏,后来又有依智高,这一层接一层的战争,最终让北宋被拖垮了。
从仁宗中期,价格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方法,从步人甲,到神臂弩,再到各种的军备,枢密院必须在钱和质量面前,寻求一个平衡。
也正因为此,曹刿的奏折写的非常的详细,价格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质量。
可是先入为主的关系,所有人的注意力,实际上都在价格上面了,他们忘记了,在价格之外,还有质量,而且质量还是曹刿着重写到的。
价格不容易评估,因为有可能会以次充好,枢密院控制着天下军备,任何一点点的失误,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一部分即便看不惯贾朝昌,依然听之任之的根本原因。
贾朝昌是从铁料的生意之中获利了,而且利益不少,可是因为他是把铁匠铺的铁收集起来,集体交易,一次量能巨大,省去了很多功夫,同时,质量很好。
这就节约了大量精力和成本,对于国家层面来说,跟一个大宗商人交易和无数普通的商人交易,谁都会选择前者,给出合理的利益,那是一定。
&n
第二百五十七章 风潮乍起
10套步人甲,其中还包括了5套精铁,要全面的检测,花不了多少时间,可是整个检测过程,大概是一个时辰左右,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放在精铁步人甲上面。
对于新的铁料构成的步人甲,哪怕铁料的质量出色,对于这些精于步人甲的铁匠们来说,那是闭着眼睛就能够看到的事情,随便的看看,只要他的质量达到普通的水准线之后,就可以了。
精铁步人甲就不一样了,以前是没有人这么奢侈,用比普通铁10倍的价格,构筑这个步人甲,整体防御力的提升,却没有那么高,甚至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现在,大名方面,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精铁质量很好,重量还很轻。
在中枢的这些大匠们,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官僚主义,只要是铁匠,对于技术都是有追求的,一款如此独特,并且各方面性能非常出色的精铁步人甲,他的优点和弱点,还有他的整体功能,还是让他们感兴趣。
比起普通检测,最少多了10倍的测试项目,几乎全方位的把精铁步人甲给检测了一遍。
这一套步人甲,用完美的成绩,最终完成了绝大部分的项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上面官员,并不知道,检测需要多长时间,在最初的等待未果之后,就陷入到了平静之中,正好是中午,贾朝昌趁机提出,可以先回去吃点午饭,午后再来。
对于贾朝昌来说,尽可能的争取时间,让他对这些进行应对,甚至调整。
可惜,所有人都不给面子,枢密院的大部分副使和中高层的官员,都被这个铁料和步人甲所吸引,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本来应该回家的众多宰抚们,一个都没有回去,随便的在枢密院吃了一点,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贾朝昌期待的人员减少不到那没有出现,反而增加了,一些赋闲在家,听说了这件事情赶来的枢密院高层官员,也如同看戏一样的,从家中赶到,聚集在枢密院的人员,越来越多了。
贾朝昌看到场景,不由苦笑,事情越来越向他控制不了的方向发展,之前只是一部分的宰抚,也就是枢密院的核心,现在,高层,中层,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底层都到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了,这是整个枢密院的大事,枢密院属于是整个大宋的军事机构,哪怕是普通的一个官员,牵扯到的,都是方方面面的势力,可以说,这里不是整个朝堂上面的全部力量,已经是绝大部分了。
只要没有别的问题的话
第二百五十八章 间接影响
在这样的前提下,枢密院负责铁器这一块的同签书带着好容易拿到的检测结果进入到大殿的时候,受到了数十个人的眼光。
枢密院同签书,在枢密院之中,属于是中高层的官员,他不比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那是真正的参知政事,可是除了少数参知政事,大部分枢密使枢密副使,都需要兼任其他职务,比如说韩琦,比如说曹刿,他们都是在外任职,枢密副使不过是一个头衔而已。
只有真正的枢密院的诸多官员,才会处理枢密院的日常事务,同签书这个一般人听起来陌生的名字,在枢密院的序列很高,就算放在朝堂之上,也算是正三品的高官。
上朝很多次,甚至也因为汇报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可是这么灼灼的眼光,还是第一次,并且这些人的级别还很高。
因为铁料事情的发酵,目前在东京的所有的枢密使,枢密副使,全部都到达了枢密院,就连已经准备告老还乡,年龄在75岁高龄的都来了,可见其中的热闹。
除了枢密院的之外,包括了三司使叶清臣,两个偶然进来参知政事,他们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过来,可是他们的到来,给贾朝昌的心中,又压下了一个巨石,一个简单,本应该由枢密院内部处理的交易,居然成为了朝堂上的大事。
可以说,整个朝堂上面,东府首脑全在,甚至西府还有两个,外加一个三司使,除了章得象没来的,都够开一个中枢会议了。
心略微有些乱,却还是稳定心神,这个时候出问题,那就是印象分的大减了,这些人是现在的宰抚,将来说不定就有一个成为首辅。
三品,在目前朝堂之上,已经算是很高的官职了,可是谁不想再进一步的,三品再进一步,肯定要进入中枢,成为参知政事,那么眼前的这批人就很重要。
实际上,他猜得非常对,朝堂上面坐着,除了贾朝昌这么一个西府首脑之外,还坐着最少四个未来的西府首脑,还包括了两个首辅,可以说,未来15年的朝堂,就是这在座的在掌控。
努力保持着平衡,把这么一个万众瞩目的报告,送到了贾朝昌的案头,放下之后,他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躬身退下。
所有人都盯着这一份文书,当贾朝昌把这个文件拿到手的时候,他的心反倒是放下了,局势已经不受到他的控制了,那么再纠结于12万贯,就没有意义了。
贾朝昌从来都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清楚在是不可为的时候,是不能在抓着的,既然已经放下了,心态也就平静了,看这个文件,就没有之前的那种愤怒和忐忑,取而代之的是好奇,这么一个铁料的更换,到底会达到什么效果。
作为枢密使,贾朝昌有资格第一个看这个文书,所有人,包括三司使叶清臣,也必须在贾朝昌看完之后,才能够过来看。
枢密院之中,检测文书成为了重点,在枢密院外,因为这件事情所引起的波动,远没有平静。
这件事情引起的巨大波动,吸引了整个朝堂上三分之二的参知政事,这么大的事情,仁宗当然知道,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仁宗也别想坐稳这个皇位了。
仁宗的注意力跟叶清臣不一样,虽然听说这个减少几百万,却没有太在意,不是说仁宗不在意这么几百万贯,别说几百万,几十万贯,就足以让仁宗动容了。
北宋的在诸多皇帝之中,也只有仁宗比较的悲催,仁宗执政时间,是北宋第一。
无论是执政的能力,还是宰抚的能力,仁宗朝都超越其他北宋阶段,可是钱却越用越少,赤字越来越大。
一方面,仁宗朝是北宋战争较多的,西北边患,牵制了大笔资金,同时从仁宗开始,自然灾害开始变大,只是开封城就遇到过几次水灾,水旱灾害和蝗灾,更是比比皆是。
也亏得的仁宗的能力出众,加上一批宰抚的辅佐,虽然有波折,却没有太大的事情,平稳的度过了,却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基础,北宋也就是从这里衰弱。
仁宗并不奢侈,连皇室的供应都很难保证,就算是他日常用度,也省了再省,有时候一点点的资金,都补贴到朝政上面,别说上百万,几十万,就算是一两万贯,他都看在眼里。
之所以没有在意,类似不靠谱的事情,每年都会出现几次,一些普通官员,或者干脆就是小地主,为了哗众取宠,吸引仁宗的注意,往往接着这个称谓进身之阶,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还关注一二,可是慢慢的,伴随着事情的太多,太过离谱,他就不再关心了。
特别是听说叶清臣也去了的时候,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不在意了,叶清臣都去了,跟他关注有什么不同,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那么叶清臣关注了,也就能够完成这一件事情,三司获利就是整个朝堂获利,如果这件事情是假的,那么的,叶清臣去也足以处理了得。
仁宗更头疼的,实际上是现在越来越眼中的西北问题,在庆历和谈即将签署的档口,经过了3年左右的和谈,双方就具体
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峥嵘
很热闹的一件事情,这一份报告,放在了贾朝昌那里,贾朝昌已经没有期待了,看了之后,又不一样了,质量是完全没有问题,铁料明显在普通的铁料之上,精铁也是如此,同时提到了,在各方面性能都出色的前提下,精铁的重量比起之前的精铁轻了一半以上。
这个轻重,贾朝昌不理解,可是通篇全部都是赞赏,还是让他有些郁闷,终于,看到了由他任命的那个铁匠添加问题,本身心中一喜,可是看完之后,他就失望了。
因为这个问题是价格的问题,价格有问题么他们提出让铁匠们测试的是质量,关于价格,一直都掌控在枢密院的这几个首脑的手中的。
铁匠们更多的是根据经验来判定,本身精铁的价格极高,再加上这个精铁,改变了一些精铁的特性,更轻,而且质量更好,这种情况之下,就把价格判定的高了。
可是除了两个铁匠因为估计精铁过高而否决,还有三个,则比较客观,如果这个精铁的价格在500文每斤左右,是值得购买。
500文每斤,写下这个之后,另外两个铁匠早就哑然失笑了,这么出色的精铁,怎么可能500文,哪怕是800文,就可以完爆之前的精铁,都是可以购买。
500文和800文这两个数字,相当的刺眼,让贾朝昌有些无奈,价格这也算是这一次订单的核心,正因为如此,铁匠们提出的唯一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贾朝昌知道的,清清楚楚得,普通的铁料,是35文一斤,精铁制作的步人甲的,按照150文一斤的价格,这是成品的价格,不是单纯的材料的价格。
铁匠们给出来500文到800文的价格,这个价格都可以接受,150文的价格,那不单单是便宜了,已经是便宜到了极点。
这样下来,一套普通的精铁步人甲,不会超过5贯,跟之前的,普通的步人甲的价格差不多。
头疼啊,最有可能否决的漏洞,也不存在,这下唯一的想法也没有了。
叹息一声,或许是刚刚想通的关系,贾朝昌并没有再多说什么了,把文件递给左手边的田况,就这样的,在宰抚和参知政事那里,传了一圈,特别是作为三司使叶清臣也看过了之后,不知道在想什么,可是不断转动的眼睛,证明了他动心了。
作为三司使,叶清臣很清楚,军方对于铁料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在没有战争的前提下,就是6000万斤,这些如果全部换成这个铁料,会节约多少,200万,300万,哪怕三司只能够得到一半的减少,对于三司来说,都是一个可怕的促
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订单
有质量和价格的支撑,铁料进入到枢密院的序列,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阻拦的了,换成平常,如果有几个枢密使的帮助,贾朝昌还能够拖延的一下,可是叶清臣在旁边虎视眈眈的,他可以保证,只要他敢于拖延,那么叶清臣一定会把事情弄大。
潜规则之所以称之为潜规则,就是不能见光的,在众人默契的前提下,才能够使用,一旦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必须按照规矩来。
就这样,曹刿推动奏折和实物,在枢密院引发了一场轰动,加上叶清臣等人的推波助澜的,最终,一项简单的试探性的决议,就出现了。
说是试探性的,可是对于枢密院这个庞然大物来说,总量也是非常可怕的,从之前的一个月的数量,提升到了2个月,1000万斤,按照大名府铁匠作坊的价格,一共是35万贯。
这笔钱,是从日常支出之中出的,枢密院提供了一部分,三司也同样支援了一部分,在一周之内到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