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本以为,只有几个,让人把这些使者给安顿下来之后,准备带他们去参观的时候,却发现,还真的没完没了了,第一天到了7个,第二天干脆来了14个,第三天还有。
第二天的参观,基本上,就被取消了,开玩笑,韩琦是枢密副使啊,一方大员,总不能陪着这么一**的没完没了吧,等人到齐,当然了,大部分人都到齐就可以了。
一共就等了4提前的时间,一共来了87个,级别各不相同,有**品的小官,也有四五品的中级官员,他们集合在一起,人数真的不少。
这些官员,聚集在一起,还是有些微词的,之前对于灵州的局势,没有一个直观的看法,这种拖延,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一种掩饰,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到来,特别是确定了时间之后,就没什么了,等着参观就好了,真不知道,在这么短时间之中,灵州能够建设出什么东西。
在经过了简单准备,上百辆马车拉着他们离开了西平府,灵州现在,什么都不多的,就是马多,马车就差一点,好在,在原来牛车的基础上面,改装了一下,没有原来马车的那么完备的东西,却也可以接受。
好在去的地方不远,距离西平府,也就是三四十里的样子,马车行进大概是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当他们下车的时候,却发现,远处,听到了巨大的水声,似乎是某一条河流。
难道是黄河么,西北最大的河流就是黄河了,这些官员们之中,熟知西北地形的,少之又少,只有少部分在西北这边当过官,对于西北这边了解的,知道这绝对不是黄河,黄河距离灵州这边,还有很远。
在这里有水的声音,代表着什么,这几个官员之中,又有一个,恰恰是水利方面的,他甚至亲自参与了北方的农田水利的修缮,联想到这么大的水流,位置,难不成,这里会有一个湖
刚刚在车里,看不到外面,他下意识的向周围一看,顿时愣住了,因为前方有一个小小的丘陵遮挡,看不到水的位置后面是什么,可是在这里,是整个西平府这边,水利枢纽的核心,也就是意味着,大量的沟渠。
没错,这个沟渠真的是多,光是西平湖这边,就有12个主干沟渠,并且在近处,凭借着沟渠的方便,又联络了很多,这位官员看到的,就是如同蜘蛛网一样的沟渠,分布在这个平原之上,并且向远处延伸。
好可怕的工程,这是这个官员第一个想法,他亲自参与了北方水利的修建,很清楚,这样的工程,难度到底有多大的,如果这里再有一个中心池塘,那么,这个工程就着实可怕了。
当他们绕过了一片小型的高地,走到了水响的地方时候,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个让他们震惊的场景。
渭州大会已经过去最少20天了,灵州的工程,也起码开启了30天以上,在商会人员的支持之下,庞大的物资到来,加上辽国方面,也很配合的送来了20万奴隶吗,用于冲抵30万头牛的价值,也可以换到一些差一点的丝绸。
这个数字,在辽国看来很不合理,又不是女人,成年男子,这些放哪里是不稳定因素,还要付出大量的粮食养着,给北宋正好。
这就是体系不一样,在北宋虽然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目前灵州这边,却需要大量的人手,这就形成了大批的岗位,在西夏完全没有用,白白养着的人,当然是包袱了,可是放在北宋这边,却可以物尽其用。
这部分人员的到来,却极大的支持了灵州工程开展,牛马虽然可以替代人力,那是在农田上面,真正工程的时候,必须要有人来驾驭这些牛马。
千年发展,让耕地的手段不断的变化,各种先进的犁的使用,让牛马可以很快的发挥作用,最先进的马拉犁,甚至可以比牛犁快20倍,这不代表马比牛强,力量上面,牛更强,可是在某一个项目上面,要看如何的利用。
这些壮年男子的到来,让整个灵州,参与到这个工程人员,增加到了45万人,各种牲口超过30万人,还有一些,被编制在一起牛马,特别是定海军的人员抵达。
别看只有500人,可是这500人,却是经验丰富的,他们其中有不少长期就是从事大型土木工程的,又经过了定海军的经验,在走的时候,还专门研究了大型水利工程,水渠和池塘的挖掘,带去的,也是最适合的工具。
比如说葫芦吊,定海军使用的葫芦吊,可不是简易,几个葫芦的葫芦吊,必须要找寻地方安
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
来自汴梁的人,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景象,地理位置的关系,几条合理的水渠,联通西平湖和黄河,大量水,通过合理速度,从黄河之中,注入到西平湖的,他们抵达的时候,正好是注水第三天,三天的时间,让整个西平湖蓄水2米多,在巨大的湖泊的深度来说,只是盖住一个底部。
湖泊当然不可能,全部都是一样深的,那不利于防洪,巨大重量,压制着湖壁,会产生巨大的问题的,只有类似天然湖泊那样,循序渐进,才可以。在整个西平湖之中,开挖的关系,核心地方大概五六平方公里,是超过30米的深度,之后逐步降低,到最边缘的地方,会降低到了三四米的样子。
这样获得较多容积,方便施工,同时,对于整体的结构压制不是那么的大。
此时,只有核心区域,五六平方公里的地方,有浅浅的,两米左右的水,算下面积,3天的时间,累积需水量,已经达到了1500立方米,数量非常庞大。
有6平方公里左右的水面,波光阵阵,因为上方,还是比较干的关系,一些之前沼泽,也都清理了一遍,露出黄土,按照一些技术人员的介绍,每天的需水量到一定的程度,如果黄河水一直都可以以现在的情况的话,大概50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蓄水。
当然不可能是50天,这个时代,或许可以完成水闸,水闸的效率不是那么的高,就是一个巨大绞索,必须用人力和畜力,每一次开启和关闭,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是整个灵州水利工程的核心,关系到周围60万亩水浇地和接近100万亩旱地的浇灌,水浇地是水渠周围3里,可是其他地方,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费费力气就可以了,总之,比起其他的地方,也要容易很多,这个可以开成半水浇地。
蓄满水,然后再开放流入到其他沟壑之中,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一边放水一边流入,大概在水位到25米左右,就可以放水,到时候,蓄满的时间,就更久了。
这又不是水库蓄电,要蓄满水之后才能够发电,这只是最基本的农田水利的,本末搞清楚就可以了。
一目了然的结果,虽然蓄水的只是位于核心位置,不到6平方公里左右的小湖泊,可是稍稍看看周围的布置,就已经知道,整个蓄水的面积到底有多大了。
有什么,跟实际的例子相比,哪怕是最想挑刺的那些保守派,也无话可说,都摆在明面上了,还拿什么说,这么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把黄河之水进入,只要通过沟壑,就可以引流到其他位置,甚至,真的没有落差的话,还可以用畜力拉的水车,进行抽水,这样的效率,比单独人的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
水是流动的,只要有一定的力量作用,就可以自动的进入到沟壑之中,然后满足灌溉的用水。
对于基础建设,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之所以有人反对,那是因为资金的关系,朝堂上面的资金,都是拙荆见肘的。
朝廷的资金,需要首先满足整个朝堂的正常运行之后,才会考虑到其他的方面,就算是稍稍剩下一笔钱,也就是缝缝补补,不考虑效率,只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
没问题,或者是少点水,最多就是减产而已,可是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说,大范围的水灾的话,那个影响可就大了,一旦淹没超过百万亩,百万亩绝收,带来的影响,可不简单的是100万石粮食那么的简单,那个局面是连锁性。
在遇到赵信之前,叶清臣更多的是糊裱匠,在目前北宋比较恶劣的财政状况之下,不停的游走,减少一些支出,让五个盖子,盖住六个瓶子,每年能够做到的有限。
也就是赵信的出现,让叶清臣有机会,整修一下北方的农田水利,因为此时此刻,因为资金的长期不足,北方水利系统已经到了崩坏的地步。
就这样,也是满头包,效果如何先不用说了,资金问题更加的严重了,好在,有限的一点资金,哪怕浪费很大,还是用到了实处,只要在两三年的时间之中,持续的投入,当一切贯通之后,就可以的让北方的水利,发生明显的变化。
连三司使叶清臣,在掌控着庞大的资金的前提下,都不能够合理做好北方的水利工程,更别说一切都没有基础的西北。
这些人,没打算让韩琦跟叶清臣相比,灵州的基础,比起北宋的北方来说,差了不知道多少,双方都是在利用黄河,可是黄河下游,跟黄河中游,哪能一样么
真正看到了西平湖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工程,这个蓄水池完成,不断的引入黄河水,借助这周围的沟渠,会带来多少的良田,一些主抓民生的官员,甚至可以从目前一片枯黄的草原上,看到未来一片郁郁葱葱,麦子黄了的景色。
一些还不甘心的保守派,想了想,想说原来就有,可是张张嘴,他们却说不出来。
西平湖还没有彻底蓄满水,不说是那些周围的附属工程,就说最核心的6平方
第四百一十四章 开垦水田
这些官员,确实是被震慑住了,看着庞大的工程目瞪口呆,这时候,这些技术人员,才开始介绍整个水利工程的核心。
说实话,这个核心工程,在最初的时候,是他们这些人都没有想到,最开始利用平西湖,最初的目的只是1亿立方米,大概可以供给50万亩水浇地就可以了,可是在地利和物资,还有其他的东西的支持下,变成了现在,几乎快要达到3亿立方米的庞大工程。
如此庞大的水量,当然不可能的全部使用出来,实际上,能够使用70%左右的水量,已经不错了,可是就算是70%的水量,加上黄河源源不断的水量,足以支撑整个工程了。
在计划之中,西平湖,确实是整个灵州的核心,以此为基础的12条干渠,除了4条跟黄河联通的,以输水为主,灌溉为辅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是灌溉渠道。
在整个布局之中,以6里左右,为一个基本距离,灵活的布置,遍布在灵州最少4000平方公里的庞大土地上面,预计可以开垦出500万亩以上的土地,是整个灵州几个大型水利体系之中,最大的一个。
之所以选择西平湖为核心,除了本身适合挖掘大型湖泊这么一个巨大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地理优势,那就是西平府就在这里。
哪怕西夏对于灵州的开发,并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可是西平府的规模不算很小,历史所形成的城市,都有他的根源,或者是靠近河边,或者是交通方便,或者是管理适合。
在没有新的优势注入之后,几乎可以肯定,会成为未来灵州的制所。
这是一个巨大的,无法改变的优势,任何一个地方,制所都需要首先满足。
如果换成西北的州郡的制所,这无所谓,整个西北才多少人啊,根本没有必要设立这么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
可是未来的灵州不一样,单纯整个水利工程,造成的500万亩水浇地,近千万亩旱田,单纯按照每人授田10亩的数字来说,单纯灵州,就拥有120万人以上的潜在人员。
如果再加上10万到15万左右驻军,这是一个庞大的州郡,就算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这里常驻的人口,也会超过30万,15万居民,还有大量的驻军。
一个30万人的城市,在整个北宋,还没有多少城市在他之上的,汴梁算一个,大名府算是,其他的河南府和应天府,都很难超过。
一个城市的形成,需要众多的方面,商业和粮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商业在西平府不成问题,只要有牲口在,就能够吸引来不断的商队过来,如果再加上跟西夏那边的交易,连牛马都交易过来的,一些矿产,药材,甚至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又有什么不能交易的。
这些都会进一步的刺激灵州,只要有这一项交易作为支撑,未来灵州的商贸会相当的发达,具备成为的核心城市的一切要求。
人口,聚集起来容易,可是要想保持下来,那就非常不容易了,北宋的首都为什么在汴梁,之前基础是一方面,可是没有迁移到洛阳去,还是因为运输的关系。
从北宋之后,整个北方,属于汉唐时代,良好土地早已经变得贫瘠无比,北方哪怕是农田跟南方差别不大,可是已经无法支撑北方庞大的人口,每年需要大量粮食从南方运过来。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截断京杭大运河,北宋就会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以前的西北,不具备建设大城市的基础,因为粮食不够,单纯驻军,都给中枢巨大的压力,西北的居民们,基本上是自生自灭。
现在有了跟辽国的交易,大量的牲口,就拥有了建设的基础,只要解决粮食问题。
灵州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平原地带,除了降水量少了点,其他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整个开发的重点,也就放在这里。
未来,这里会开垦出接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算下来,差不多就是600万亩,按照一条一里长的沟渠,可以满足1000多亩土地灌溉来算,仅仅在这个周边的沟渠,就高达600里。
实际上,西平府附近,密度远比600里更大,因为干渠的关系,再加上西平湖的蓄水量超过了之前预计,天然的环境加上更加出色的效率,总蓄水量增长了差不多2.5倍,在蓄满的前提下,差不多能够达到2.5亿立方米,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好好利用了。
2.5亿立方米的水,足以满足几十万亩的水浇地,这些作为灵州立足的根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面,在最适合的地方,还会规划2万亩水田。
这也是通过一步步的建设,发现就算是怎么的使用,也无法把这些水使用完毕,同时近处,靠近平西湖的地方,在水渠和水足够多的前提下,可以敞开一点的使用,那么水浇地更上一层楼,那就是水田了。
水田,在南方有些普通,基本上每到一地,都会有不少的水田,可是高档的,完全不考虑水的使用的水田,还不算特别的多,在北方更是稀有,除非是一些大河特别
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黄米
开辟水田,种植稻米,这个念头刚刚出现的时候,别说是底下的这些人员没有想到,就算是韩琦,也是大大的吃了已经,在他的印象之中,西北一向是贫瘠少水的,能够有足够的水浇地,已经不错了,水田,那要多么有想象力,才能够开辟出来。
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西平湖和整个西北农田水利工程,逐步完工的时候,他们却发现,水田,其实没有那么的麻烦,只要保证有水,再加上一些肥料和水稻,开辟水田,并没有众人想象的那么的困难。
韩琦在准备的时候,只是做出了2万亩数字,考虑的就是,水资源并不容易获得,大规模的水田,或许在水利枢纽附近,还可以,远的话,就不太合适,水田对于水的消耗太大了。
旱田和水浇地,对于水的需求,更多的是浇灌到土地之中,通过作物的根部吸收的水,他们的总量不算太大的,通过水渗透,在表面被晒干,锁住了水的蒸腾作用之后,蒸腾的水分并不多。
可是水田不一样了,在南方阴雨多的地方不算什么,可是在北方,日照时间长,蒸腾作用大,水田的消耗可能是南方的一倍,甚至是两倍,可能同样种植一亩水稻,南方用水量可能只有800方,可是北方甚至达到两三千方。
一亩地,几乎相当于水浇地10亩,甚至更多的消耗的时候,这个水田,就有些的过分了。
这个时代,还没有发展成北方水稻,通过千年的自然演变,由南方的水稻,变成只是浇水,不是在水中生长的水稻,这需要漫长的变化。
这些都是种植的问题,韩琦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他先要做出来,真正要种地的时候,还是要靠这些老农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