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水泥和石灰,这些基本上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云台山岛是山区岛,上面有些,就算没有,在旁边的海州开矿,运送过来就可以了,到时候,就需要船了,程前答应的近百
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随的人
海州的动作很快,程前得到钱之后,很快的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赈灾,并且提前把定海军成立,并且陆续接受灾民的消息传了出去。
对于穷困的,哪怕只有最后一根稻草,都要紧紧抓住的灾民们来说,这恐怕是他们最好的消息了,他们终于可以放心了,再也不是无根之木了。
海州5000人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直接有了工作,只用了7天的时间,就准备完成,陆续乘船来到了云台山岛。
赵信在这几天之中也没有闲着,对于整个建设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而这些人几乎是跟护军同时抵达。
等了差不多20天,一路水运转陆路的护军终于抵达了,赵信也可以开启赚钱和接受厢军了。
按照中枢给的旨意,工匠会在大名府集中,他们需要分批的前去接收,至于厢军,则需要他们亲自去厢军的军营之中接收。
会有当地负责厢军的人员,前来清点数目,以保证每一个厢军到位,同时,不携带各种的武器。
人力,在这个时代其他的官员哪里,看起来非常的不起眼,可是在赵信看来,却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为了一点点的资金,程前就把几十万的人力,许给了赵信,这对于赵信建设计划,将会是非常关键的。
作为穿越者,拥有卡牌系统,他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有什么的工厂的设计,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的话的的,这么把他们付诸现实,至于赚钱,对于附属的,民间经济和往来非常发达的北宋来说,钱根本不是问题。
一个盐,都可以让北宋获得足够多的资金,一年一一千多万贯,他还有什么担心的地方,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盐只是最不起眼的,糖可以么,布匹可以么,甚至是弄出来银行,通存通兑,都可以解决北宋的财务问题。
根本不需要如同王安石那样,说是改革,实际上,是从百姓,从富户哪里,生生的把钱给拿出来,最终造成了大量的保守派。
连韩琦这样,支持新法的人,最终都变成了保守派,成为了王安石最大的阻力,更别说其他人。
说句不客气的说,北宋现在的问题,不过是因为税收不足,花费太高,造成的经济赤字,实际上,北宋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还灭有击中使用起来,只要聚沙成塔,多弄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就可以解决目前这个最大的问题。
厢军是要接手不过的,在接收厢军之前,整个云台山岛,需要护军作为护卫。
赵信需要厢军,主要是厢军的壮年劳力,而不是把厢军武装起来,作为防守的工具。
相对于陌生的,毫无任何的武器,训练也极为差劲的厢军,就算是拥有武器,也只是一批强壮一点的农民,更别说没有武器。护军实际上,更加让赵信看中。
经过了的规模化的训练,加上参与了苗家庄的包围站,还有之后战斗,这些团练已经不是之前那种放下了出头,刚刚拿起武器的农民,特别是保州攻城,还有作为禁军教官的经历,让他们精神方面成长的非常的高的,或许跟真正的进军还有较大的差别,在长弓队这个层次上面,已经是非常出色的那种了,可以单独拿出来成军了。
赵信更加信任护军,原因不单单是他们的战斗力,而是主要是信任。
偶然之下,他在翻阅的卡牌的的作战系统的时候,发现了忠诚度这个数据,他这才知道为什么孙吉等人对他言听计从,在忠诚度上面,孙吉等人对他的忠诚度都超过了9成7以上,超越了属于仁宗的九成五,可以说,如果他跟仁宗都下达了一个的正常的命令,孙吉更多的会听从赵信的命令。
实际上,九成五以上,已经算是相当高的忠诚度了,不同于死士那种完全无条件的承担的,可是也不会产生反叛。
赵信隐隐觉得,9成7的忠诚度还差的那些,恐怕是仁宗如果跟赵信产生冲突的结果,他还没有办法命令孙吉他们对仁宗下手。
这也是正常的,一个属于仁宗的绝对忠诚的手下,被弄到他的手中成为了他的人,这本身就是已经非常可怕的,别说要让他们对旧住下手,稍稍有点能力和操守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哪怕已经投靠了赵信。
仁宗跟赵信之间,没有冲突,双方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北宋过的更好,甚至让赵信积累实力,最终继承皇帝的宝座。
这一点,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进行的
,需要5年,甚至是10年的时间,到时候,仁宗正好到了四五十岁,到了执政的后期了,慢慢的交接,不会因为权力而产生冲突。
除了护军对赵信的忠诚度非常高之外,在卡牌系统之中,苗家庄的整体忠诚度在8成以上,团练达到了9成五,其中最少一般以上是100%,还有那些新依附的村民,他们忠诚度也都在7成以上。
把这些忠诚于他的人,弄到的海州去,先不说他们不能创造价值,就说安全性就
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铁改进
苗远在赵信抵达之前,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让赵信非常的满意,实际上,在提出之后,整个迁徙,也就开始筹备了,赵信抵达之后,更是进入到了实质的状态之中。
封建社会,人口流动并不大,除非是朝廷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否则的话,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在家乡度过他的一生,除非是成为读书人,或者是商人。
数千人的大规模移民,甚至还要携带必要的物品,这就需要很多的准备,甚至还必须报备,否则的话,路过的军队,说不定会把你当做流寇个直接的干掉。
保州靠近海州水系,跟京杭大运河相连,而海州,则跟淮河末流洪泽湖相当的近,船运,一直都是在陆地上,大规模迁徙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从保州,一直到洪泽湖,一直都有水路同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水路。
在来的时候,赵信就做好了准备,一路上,吩咐人员在大名府和沿岸的港口,租用大量的船只,差不多有2000多艘,按照一艘船容纳2个家庭来说,最多两趟,就可以把这些人,全部都给运送到洪泽湖。
洪泽湖之后的这一小段路程,就简单的多了,可以慢慢走,也可以在当地先安顿下来。
赵信也在上书之中,申请在的洪泽湖租用一个码头,用于移民的暂时挺举,还有未来,商品的的销售计划,这个要求,得到了仁宗的批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仁宗对于赵信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
别说这是正当的要求,就算是不正当的要求,也无所谓。
忙碌的苗家庄,谁都知道,他们即将离开,未来充满了未知的可能,他们知道,跟着赵信,以赵信眼花缭乱的赚钱方法,他们肯定会收获不小的,可是背井离乡的那种感觉,着实让人有些忧伤。
不知不觉,已经是1044年,庆历四年的6月了,穿越到现在,差不多到10个月左右,赵信终于摆脱了之前的那种受到追杀的窘迫,真正的深入到了北宋这个历史时空。
不得不说,这个时空是整个封建王朝,文治达到鼎盛,无数的文学家,大儒,甚至是封上神坛的人物,跟这些人物同样的一个时代,这是难得的庆幸。
几个月的亲身经历,让他真正的认识到了古人的智慧,如果,他困在这个时代的话,如果他不后退一步,退出赵昕这个身份,他都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顺利的,活到成年,继承那个万众瞩目的王位。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北宋有很多,他没有想到,甚至是说,比起他想象的更好的地方,可是更多的,北宋是一个都封建王朝,繁华的地方,非常的繁华,不繁华的地方,也相当的不繁华。
如何把它们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关键,需要考究赵信的能力,不过赵信对于这一切非常有信心,一边发展,一边挣到足够的钱。
在紧张准备之中,只有一部分人没有收拾行囊,他们还在准备,正在做着实验。
在馒头包子无法大规模推广,肥皂还需要时间,才能够成为人们所认可的必需品的时候,铁器
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苗家庄有一批铁匠,一部分是苗家庄附近的老铁匠,还有就是曾经属于禁军后勤力量,在了解了苗家庄的待遇之后,愿意跟随者苗家庄和赵信的。
这部分也为数不少,毕竟,对于铁匠来说,按照苗家庄的标准,是要高于工坊,一些差一点的,每天都可以拿
第二百三十章 再见韩琦
冶炼的改变,进行了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彻底的完成,却已经拥有了应用的基础,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冶炼同样是如此。
未来,只要定海军初步的发展起来,拥有了一个城市的基础的时候,赵信肯定会对冶铁高炉进行建造,注定要被淘汰的落后技术,赵信也是差不多就行了的。
第一批人员已经陆续上船,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完善,保州现在,负责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来到保州之后,跟赵信的交流很少,却还是知道赵信是谁,他甚至提前知道的,不过是几千人的迁徙,他大手一挥,写下了通关文书。
一切就绪,只欠东风了,赵信再也不是孤身一人的穿越者,而是有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的追随者。
离开了保州城,赵信专门去看了韩琦,保州候的身份,让他没有怎么通报就见到了韩琦,韩琦有些落寞,赵信知道是为什么。
庆历四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有上升到国与国关系的,也同样有关羽朝廷时局的。
跟韩琦关系最大的,就是变法的结束,从庆历三年开始变法,只是支持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实际上,在韩琦被派往保州的时候,就有些苗头了了。
保州兵变立下大功,哪怕有赵信分润功劳,他都是作为军事方面的统帅,顺利的,在短时间之中,就解决了保州兵变,这一点的功劳,谁也抢不走,应该回京遭到重用,可是按照他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哪怕现在的朝堂,因为立储的事情,变得有些混乱不堪,也应该通过关于他的任命,可是这个任命迟迟没有下达。
迟则生变,韩琦现在的资历,不可能现在就接枢密院使这个职务,可是回归朝堂,哪怕还是为枢密副使这个职务,也可以为新法更加做一定的帮助。
没有,任何消息都,一直都悬空,甚至是新法大部分的官员的权利,都开始被削弱,最开始是以立储,和其他的事情的,韩琦是何等的敏锐,他很快就看出来了这其中的不同。
仁宗的心变了的。
北宋的朝局,就是这么的奇怪,皇帝被大臣们的权利限制,皇帝不能够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却可以决定一个大臣的权力,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
皇帝想要无故处罚,甚至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的时候,这是关系到了大宋的基本国策,刑不上士大夫,官家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铁律,一定会遭到所有士大夫反对。
这样的话,当皇权跟相权,起了根本的冲突的饿时候,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他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旨意。
可是针对相权,在不动用国本的情况下,对相权进行调整,确切的说,是让谁当首相,让谁不当,却是可以由皇帝决定的,任何一个首相都有反对者,都是一方势力,只要因利是导,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也是仁宗在位期间,首相不停的改变的根本原因,从仁宗看中范仲淹,委以重
任,调回中枢,到现在,仁宗心态改变,开始逐步的清理新法的羽翼,韩琦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可是偏偏,他却没有办法,新法的根基很浅,为首的范仲淹,虽然背负天下名望,却只是一个枢密副使,甚至因为品格的关系,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一个新晋的韩琦,都可以成为中坚,完全没有一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人
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请地方
当仁宗做出决定之后,就已经决定了变法派的命运,虽然各方面手段还没有真正的做出来,首先把欧阳修和韩琦支开,就算没有保州兵变这件事情,其他一些变故也会让他们前去。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滕子京,富弼,这些新法的中坚人物,对于未来有极大好处的人员,会一一的下放,这一点,仁宗做的比其他的皇帝都强,虽然否定了就新法,却没有否定这些人,除了范仲淹没有再回归中枢之外,其他的陆续都回去了。
当然了,有一个前提就是,范仲淹不能在掌权,实际上,从庆历四年,一直到皇佑四年,整整八年的时间,范仲淹一直都在不停的贬谪也迁徙之中,也连带着所有的年轻官员,他们没办法回归。
一直到范仲淹死后,仁宗算是人尽其用,这才陆陆续续把人给调回来。
可以说,之后大名鼎鼎的韩琦,富弼,就是依靠着这一次的下放,慢慢的了解了地方上面的实际情况,慢慢的掌握了的变法的精髓,最终,从一个变法派,转变成为一个保守派,还是彻底的那种。
现在的韩琦,还充满了年轻官员的那种激情,他的渴望给北宋的政坛做出改变,这也是他郁闷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韩琦已经认命了,只不过由赵信提出来,算是有了一个台阶下,不过赵信并不是很正统的给予台阶下,而是云里雾里的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事不可为,那么何不做点实事!”
韩琦愣了一下,努力的思考的,然后诧异的问道:“你是说,我自请去地方”
叹息一声,又道:“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精神仿佛被抽走了一般,那是全部的精气神,变法可以说是他平步青云的阶梯,也是一种信仰,一种跟着品性高洁的范仲淹,改变北宋积弊的豪气。
范仲淹的新法,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追随者,个人操守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北宋已经病了。
不但是财务状况,包括军制,勋贵制度等众多的方面,都有问题,范仲淹根据28年从政的经历,提出了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个打动了仁宗,也因此新法在仁宗的支持下开始。
韩琦也是在这个时候,平步青云,调入到中枢的,本以为,他将会迎来一个发展阶段,在他们看来,如果按照范仲淹的办法来,整个北宋就会截然不同。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干,哪怕有皇帝的支持,在实行的时候,也遭遇到了大量的阻力,现在,动到了最关键的科举和勋贵
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
在北宋所处的历史时空,恐怕是整个封建历史上面,最复杂一个历史时空,北宋成立的时候,辽国已经成立了很久,而且成了气候,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辽国,最终成为了北宋永远的痛。
从太祖,太宗,真宗开始,北宋跟辽国的交战此起彼伏,不少还是北宋主动打的,为的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
在北宋初期,静塞军这个强悍的重骑兵之下,跟辽国之间是互有胜负的,可是伴随着辽国对于北宋的封锁,当静塞军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辽国就占据了上风。
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几乎打到了北宋的腹地,几乎是在城下签订的盟约。
从此,北宋对于辽国,采用了全面的战略防守,在河北和边关建立了庞大的防御工事,从此,辽宋之间较为稳定,除了偶尔辽国会趁机过来敲诈,就没有太大的战事。
西夏之患,最初只是地方祸患,开始的重视度也不够,可是在元昊的雄才大略之下,西夏打赢了立国的三战,成为了三国之中的搅屎棍,看起来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存在,甚至辽国和北宋,如果全力以赴的话,都可以干掉西夏,可是偏偏,它还存在,成为了北宋的心腹之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