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李云刚刚想吐槽李逵逮住自己猛踩的卑劣行径,突然听到李逵这么说,心里顿时暖洋洋的,好兄弟,一辈子。他原以为就自己基础差,是学渣,原来李逵和他一样,都是学渣。这样想来,顿时心中郁闷之气一扫而空,心情好了起来。
苏轼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有点揠苗助长了。李逵读书还不足一年,学业进步还算可以,但想要考入书院就不现实了。入书院的学子,都是求学十来年,有些甚至快而立之年了。他如何去竞争?
至于李云,苏轼看了李云一眼,心中哀叹:“比李逵都不如的货色,如何混入书院?”
不过,他可是文坛宗师,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对李逵和李云道:“你们不用担心,就是入学籍而已,以后还在家里学。”
李逵顿时松了一口气。
李云一脸喜色,终于不用被读书**害了。
至于苏过,更不用去书院读书了,他已经下过场。也有了学籍,再说跟着老爹读书,总好过书院的先生吧?
于是,苏轼酝酿了好几天的计划,最终还是变成了老样子。自己教导儿子读书,然后再多了两个拖油瓶。
当然,这是顺带手的事。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教导自己的儿子苏过,这是亲儿子。苏轼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应该参加科举,不能荒废下去。促使他做出这样改变的原因是,苏轼又受刺激了。
刺激到苏轼的原因是,他的大儿子苏迈辞官了。
当爹的快六十了,做官都做地好好的,可是还年富力强的儿子,却辞官了,这让苏轼有了紧迫感。还不是因为老大没实力考中进士,大好的岁月都蹉跎在了小吏熬资历上,这辈子都难以升迁。老二,也是恩荫,做官期间考中进士的可能性也很低。如此下去,说不定那天也要辞官了。如此下去,说不定老苏家他这一房,在他的头上可能要做官坐到头了。虽说苏轼对做官也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获得一个官员的身份对他来说不难。
进士随便考的人,就是这么讨厌。
可真要是苏家的官宦身份到他身上就到头了,这让苏轼绝对难以接受,这是一窝不如一窝,一代不如一代啊!想来想去,小儿子苏过不是想要参加科举吗?
让他去,不仅要去,还要考好了,争取下一科就拿下进士的身份。
在大宋,没有进士身份的官员,很悲催。升迁没有指望,薪俸又低的可怜,甚至还要受到官场同僚的鄙视,艰难无比。当年范纯仁要不是在做官期间考中了进士,就算他是范仲淹的儿子,这辈子最大做到知州也坐到头了。
苏迈就是这样的情况。他甚至比范纯仁的情况还要差很多。要是能做县令、通判之类的官,他也不会辞官。
苏迈做官很早,因为苏轼的原因,几年前就出仕了。但他是恩荫官,一开始做仓监,几年之后获得升迁,做了县尉。
县尉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大宋虽然冗官严重,但很多县不设县尉,要是有县丞,基本上都是县丞兼县尉。要是没有县丞,由县令兼了县丞的事务,才会设置县尉。管理一县之地的典狱,缉拿盗贼等事务,虽是一县之中的第三把交椅,但就官声来说,还不如主簿好听,很没有存在感。
做了几年县尉之后,苏迈感到升迁无望,而且薪俸少的可怜,干脆辞官了。
更让苏轼无语的是,苏迈虽说辞官了,很丢脸写信告诉他,想要去他老丈人家混吃混喝,也就是苏轼的好友同乡进士吕陶的家里讨生活。太没有骨气了,苏轼接到信,差点没气地背过气去。
苏迈啊!
苏迈。
你怎么说也是官宦人家,还是苏家的长子,怎么可能做女婿上门啃老的事来?
虽说苏轼很不关心自己的大儿子。不是因为亡妻的原因,才对大儿子漠不关心。而是因为苏迈不聪明,至少在苏轼眼里,自己差点被这个儿子坑死,对儿子心存芥蒂。
记得当初‘乌台诗案’,苏轼被看押在天牢之中。
大宋监狱不提供伙食,需要亲人自己送进大牢里去。送饭,成了年纪还不大的苏迈的首要重任。
当时苏轼和儿子商量好了,皇帝不杀他,送什么吃的都可以。
一旦皇帝准备杀他了,就送条鱼进来。
有一天,苏迈发现兜里的钱不够了,买不起肉,于是就贪便宜在市场上买了一条鱼,精心烹饪之后,给苏轼送去了。看到鱼的那一刻,苏轼哭了……
当天夜里,苏轼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牢房的房梁,踌躇了一夜。幸亏没上吊,要不然,他老人就此人生划上了个耻辱的句号。
因为这件事,苏轼很长时间都没搭理自家的大儿子。甚至出狱之后,对大儿子苏迈也是不闻不问。
很多年过去了,父子的心里或许还有当年那根刺在作祟。但是当苏迈决定不做官之后,苏轼才发现,自家人似乎除了做官,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种地倒是可以,但没有本钱买地。老家眉州也没有什么产业,只有几亩薄田,是大哥家的产业。当年分家的时候,已经做官的苏轼和苏辙都放弃了家产。
老家回不去,又不敢拖家带口的带着老婆孩子来老爹跟前啃老,想来想去,只能去岳父家先混一段时间再说。
耻辱啊!
苏轼说什么也不能让大儿子做出如此有辱家门的事来,去信一通训斥之后,让他去常州置办几亩水田,先种地再说。
常州在苏轼的心里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他,在他小妾王朝云的心里也是如此。因为他和王朝云的第一个儿子,就死在了常州,也埋葬在了常州。这个地方是他的伤心地,同时也是他最后的一片净土,苏轼甚至已经有了决定,要在常州终老,陪伴自己的小儿子。同时也让自己的小妾王朝云安心。
信是写了。
苏迈也回信了。
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苏家第二代,没有一个能够做官做出头的领军人物。那么对于苏家来说,注定会没落。想到这些,苏轼就坐立不安。
大儿子没指望了。
二儿子缺乏灵性。
只能指望老三了。
想明白了这些的苏轼,决定立刻给老三准备学籍,就落在颍州最大的书院,首阳书院。
然后过两年,就准备送老三去京城,参加考省试,争取一举拿下进士身份,延续苏家的底蕴。
苏过去了书院,连带着帮李逵和李云也报名了,三人都成为首阳书院的学子。
这就是李逵和李云突然间有了书院身份的原因,他们成了嵩山十大书院之一的首阳书院的弟子。
看着连绵不绝的山峦,还有风过去之后,松柏沙沙之声,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大宋的书院基本上都建在山中,少有建在水边的。
首阳书院属于因山出名,毕竟嵩山的书院是非常出名的,反倒是嵩山的寺庙还不如书院出名。
入了山门之后,李逵在书院管事的带领下,去了山长的小院。将苏轼的信给了山长之后,静静的等着。
山长看着李逵和李云,心中琢磨不定,最后还是熬不过苏轼的威名,只好放弃了将两个他眼中的‘读书种子’忍痛割爱。
写好回信之后,交给李逵道:“学士之文如滔滔江河,延绵流长;学士之诗词,如崇山峻岭,雄壮威武,两位能够拜在学士门下读书,显然文采是不必多说,自然是一等一的才学。不过学海无涯,不进则退,勿要耽误了好光阴,辜负了学士的美意。”
苏轼的信中就说了,李逵和李云自己教,出了名,算书院的一份。
山长也没有理由拒绝,当即准了。
李逵和李云悬着的心顿时放下,看来是虚惊一场:“谢山长训导,学生谨记。”
走出山长的小院,李云捂着胸口,一脸的紧张:“哎呀,差点吓死小爷。”
“你们俩个,听说在学士身边求学,可敢过来比试一番?”
在下山的时候,突然有人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嚣张道。
李逵瞪了一眼对方,按住想要动手的李云,问:“有何不敢?”
李云吓得脸色惨白,拉着李逵的衣袂道:“二哥,莫了贼子的当,打死人就不好了。”
第226章 欺负小孩算什么本事?
别人说他鲁莽也就算了,他确实有时候做事有点冲动。
但冲动是源于他强大的实力,他有信心在单枪匹马的时候,将所有阻挡在他面前的对手都撂趴下。这是实力,同时也勇气。
这话还是身边的跑腿小弟这么说,李逵觉得肯定是平日里的教育不够深刻,以至于让李云迷失了对他的深层次印象。
虎躯一震,瞪眼回眸,李逵咧嘴冷笑道:“二哥可不是冲动的人。不过是一群书院的学子而已,想当年在临沂城,知州章惇刁难你二哥,都让我给漂亮的反杀。这种小场面,爷们什么时候怕过?”
不吹牛会死吗?
李云心中戚戚不已,这段往事他听说过。李逵因此还得到了章惇的赠字,人杰,又称沂水李人杰。
万一,你输了面子呢?这里可是首阳书院,李云坚决不信李逵要是输掉了面子,回忍气吞声的离开。
你不是冲动的人?
李云面带惊恐之色,拦住了李逵的去路。再遇到山道有人拦住他之前,他很满意这次的书院之旅。挂个名而已,只要不来书院读书,对他来说,都能接受。对了,考试也不能有,一旦考试,他就要显露原型了。
什么苏门子弟,这些都是表象而已。
当然,他最希望的还是师祖他老人家大发慈悲,能让他回老家去自生自灭。主要是,苏轼教书的水平实在让人受不了,他跟不上师祖的进度。另外回到老家的话,就他在颍州的经历,恐怕连颜夫子都要对他另眼相看。至于小伙伴们,更是要用羡慕,嫉妒,恨不得他去死的眼神看他。这种感觉,从小到大,他都没有经历过。可每当他想起,那种被人关注的场景,就能让他激动的不能自已。
如果希望和野心再大一点,最好师祖把李逵留在颍州,单独放他回去,那对李云来说,他就是沂水县内最靓的仔。
至于,读书。
他真的是尽力了。可问题是,尽力之后,连一点长进都没有,由不得他不泄气。
对他来说,读书这条路真的很艰难,艰难到他已经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了。
作为资深学渣对于读书人有着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让李云很不看好李逵接下来的遭遇。毕竟,在他看来,李逵就是比他强点,至于强多少,他看不出来。但也不可能比读了十几年书的书院学子强吧?
“二哥,我们已经好不容易能回去了,为何还要节外生枝?这样回去,岂不是大好?”
李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的劝说着李逵。他要是李逵,绝对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强出头。动手他不怕,关键是不能动手。书院的学子,他饶对方一只手,都能轻松打得对方满地找牙,更不要说李逵这厮了。可是动嘴皮子,他和李逵就要悲催了。写文章,诗词歌赋更不用说了,铁定是个输的局面。他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李逵不听他的一走了之?
“小子,你以为我不想走?”
李逵瓮声瓮气道:“可问题是,我们走了,岂不是坠了师门的名头?”
别看李云读书不成。那是以前贪玩,他的脑子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记忆差一点,勤奋些也能学到不少学问。之所以一门心思想要离开苏轼,主要是学业太重,有点喘不过气来。但是李云对苏门还是很有归属感的,只要关系到面子问题,他都要争一争,除非争不过。眼下就是争不赢的局面。
但问题是,他和李逵都还在打基础的时期,说白了,背书,背古诗词,背诵脍炙人口的文章。连写文章都没学过,如何能够赢得过书院的学生。而且,首阳书院在颍州城很有人望,能进入首阳书院读书的学子,底子都不差。
他连背九经都没有信心赢过人家,更何况写文章了。
铁定要输掉面子的比试,对于李云来说,还不如灰溜溜的走了,来的妥当。
丢脸就丢脸了,等找个越黑风高的夜晚……
他就不信,李逵没有这么想过。
李云能这么办,李逵可不能。他是要名声的人啊!
脸被人踩了,那么名声也就没有了。
还如何扬名天下?
得亏李云不知道李逵心里的想法,要不然肯定啐一脸李逵唾沫星子,我呸,谁给你勇气,敢出门和人比试文章?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你扬名天下路数是打老虎,方法错了,徒劳无功不说,还连累小爷跟你一起受罪。
再说了,李逵也知道这些学子没有书院教授,甚至山长的许可,怎么可能在上路上拦着他们俩?
估计是因为苏轼仗着他学士的身份,走后门,让书院的教授们不服气,这才有了的如今的局面。至于山长,听之任之,好让书院学子们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前几日苏过就给他们一个惨痛的教训,效果很好,至少学子们更加努力。
李逵回忆道:“前几日你师傅来书院,回去之后,似乎很不高兴。听说当天就有不少人和他比试。”
“师傅也输了?”
李云大惊失色。在他眼里,苏过是天一般的存在,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如书院的学子,岂不是他们俩要凉?
拉着李逵不敢松手道:“二哥,要不我们赶紧走吧?这帮读书人指定追不上我们,只要回到了颍州城,就安全了。”
“那岂不是做缩头乌龟,万一这帮人在外胡乱编排师祖,怎么办?”
李云很纠结,他没把自己当选手,下场比试的肯定是李逵。琢磨着,李逵这厮是要出头的,和他没有关系。到时候,自己也没有损失,要不由着他算了?
李逵沉声道:“躲是躲不过去的,躲得了今日,难不成还能躲得了今世?而且你也不用担心,只要把气势做足了,他们也就是一群土鸡瓦狗。你以为你老师输了?”
“不可能?”李云挺胸道,目光中露出一抹凶光。心中发狠道:“让我老师难堪,小爷要你们难活。”
李逵呵呵笑道:“你也别琢磨了,就你这脑壳,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算了到时候听计行事。再说了,小师叔真要是被这群腐儒羞辱了,这帮人还会成群结队的和我们过不去?用鼻子看我们才差不过。我踅摸着,他们是在小师叔面前失了威风,找我们来找自信来了,小爷偏偏不让他们得意。”
“没错,二哥,我看好你!”李云听了李逵的解释,心中一琢磨,确实是这么个道理。真要是苏过惨败,首阳书院的学子恐怕真要用鼻孔看他们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