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问到苏轼,天下的读书人都要忍住不说上尊称——苏学士。一来,苏轼的文章已经独步天下的程度,反正活着的比他强的真没有;二来,苏轼还担任过科举省试的主考官,是正儿八经的文宗。读书人对他老人家不敬,就是狂妄,狂狷,不明所以的自大。
狂生是没有市场的,就连读书人也不会喜欢。
李逵嘿嘿笑着,笑声很魔性,有种让人听着牙疼的惊恐,瘆得慌。良久,才开口道:“我说的,这很难吗?师祖他老人家可不屑于用这些看似有道理,却没有多少内涵的句子。”
一句话,拔高了自己,抬高了苏轼,同时还踩住了对方。
这是李逵的策略,写文章他不怕,背了这么多书。胡乱拼凑起来,也能花团锦簇。可问题是,要言之有物就难了。他自己背的文章,也不保险。写文章,尤其是文人之间的比试,是要有题目的,万一对方出的题目,自己没有可以牵强附会的精品古文应对,岂不是要落败?
于是,李逵就用上了心理战。
你不是疑神疑鬼吗?
好,我就假装很厉害的样子,让你猜?
猜到了,算我眼瞎,哥认了。
猜不出来,嘿嘿,算你倒霉。
果然,对方中计,沉吟了很久,才颇为可惜道:“写文章耗时太久,两位都是要下山赶路,耽搁了行程,就要露宿山林,岂不是危险?”
李逵摆手道:“不打紧。”
他说不打紧,但是对方听着感觉要命。这岂不是李逵死乞白赖的要比试文章,说明李逵对自己的文章很有自信。在苏门之中的弟子,对自己的文章很有自信,那得多要强?
对方急忙摇头道:“不妥。我等不过是寻常比试,真要是让仁兄遇险,在下的罪过就大了。”
李云在边上冷笑不已,心说:“憨货。李逵这厮也就是口气大而已,真让他比,铁定抓瞎。这帮书院的学子心眼可真实诚,一咋呼,就往沟里蹦。要知道如此,小爷刚才就不紧张了。”
李逵见对方不比文章,至少表情上看似着恼,不耐烦道:“那比什么?干脆比策论吧?”
策论?
苏轼被誉为大宋科举第一人,他是大宋有史以来制科中成绩最好的考生。制霸制科百年,无一对手。而制科虽然是皇帝对有官员身份的人才,开办的科举考试。只针对文官,而且大部分参加的官员有进士身份。
苏轼能够在制科之中制霸无敌,显然他对于制科考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制科考试考什么?
策论。
不看诗词歌赋,只看策论水平。
苏门也延续着这种传统,策论写的有深度,有广度。高屋建瓴,却并不空洞。文采斐然,却不失格调。总之,策论是苏门的传统强项。李逵开口就说比策论,对方听了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这绝对是欺负人,还能好好的比试,让爷们赢一场了?
阴险,太阴险了。
“明知道苏门最拿手的就是策论,还用和他比策论,显然是想要吊打我。”刘松年心中暗忖,绝对不能让李逵称心如意。
其实,听到李逵想要比策论的时候,他额头的冷汗都下来了,看向李逵的眼神都带着警惕。显然,他笃定李逵这么做,是让自己傻呼呼的往坑里蹦,最后李逵在坑沿上,往他脑袋上丢石头,侮辱他,欺负他,嘲讽他。
他绝对不能让李逵的奸计得逞了。
也有不开眼的首阳书院的学子,觉得自家大师兄赢定了,叫嚣道:“刘师兄,我们比!”
刘松年,也就是首阳书院的首席大师兄,胸口堵的好像是被压了一块大石,喘不过气来。看热闹的不怕事大,感情丢脸不是丢你们的,就不在乎是吗?
收敛起刚才的嚣张,刘松年语气缓和了不少,显然他也明白,李逵这厮似乎不好对付。全身都是刺,不太好下手。
沉吟良久,才腆不要脸的说道:“策论关乎国政,我等学子没有观政经验,冒然臆断,恐怕对庙堂有非议的嫌疑,不妥,不妥!”
“文章,文章比不;策论,策论不比。这都是读书人的本业,你还想要比啥。”李逵有种被耍了的气急败坏,他是个好演员,至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做戏自然要做全套。
他当然不会想起,刚才比文章的时候故意吓唬对方,说了一句后世的‘金句’。对于文章来说,一篇文章几百字,上千字,大部分都是凑字数的无病呻吟,而‘金句’就是画龙点睛的法宝。只要有了‘金句’的加成,一篇立意尚可的文章就立马身价百倍,甚至有可能成为传世名篇的可能。
在刘松年看来,李逵是有‘法宝’的读书人,自己心虚了,岂不是正常的反应?
为什么《岳阳楼记》如此感人?
还不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就像是有人评论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里,王勃几乎是开挂的存在。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所以有人说,《滕王阁序》是开挂的文章,‘金句’‘警句’不要钱的似的撒下来。读书人读这篇骈文,就像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中了无数连招之后的样子。前半程被打空血,后半程被鞭尸,可见其凶残程度。试问:哪个读书人能挡得住?
也有人认为,王勃一生的才气都凝聚在了《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里。可不要忘记了,王勃还是大诗人,是初唐四杰之首。可见《滕王阁序》的威力有多么强大了。
普通读书人,读书一辈子,能说出一句‘金句’、‘警句’就有不枉此生的感慨。可见,这等能引起人共鸣的句子有多么难得了。
但是,李逵刚才说了一句。
这足以让张松年如临大敌。
张松年紧张的吞了一口唾沫,喉咙有些嘶哑道:“比诗词歌赋吧!”
李逵从对方的表情就看出来了,对方似乎信心全无。顿时心中鄙夷不已,看你个怂样子,还敢给爷们难堪。事到如今,反而一味的虚张声势已经没用了,反而要乘胜追击,开口道:“比赋吧,能写长点。”
不要啊!
张松年在心中哀嚎不已,原以为找个文盲秀才华,没想到对方故意用外表迷惑人。赋,在文章中最为难写是有道理的,表面上看,这是文章,同时也诗歌,用词精益求精,非高手不能作。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就有过一篇《赤壁赋》将他的才华再一次吓住了天下人。
苏轼能写,可是李逵……呵呵。
他根本写不来,但气势上,却仿佛比苏轼一点不差的样子,着实让人匪夷所思,他的自信从哪儿冒出来的?
“诗词,诗词就好。歌赋太长,而且用词需要斟酌,太耗费时间。”张松年几乎是求饶一般的口吻,他都觉得自己的膝盖有点酸痛,压力太大,想要跪在地上缓一缓。
“好吧!”李逵应允了,点头道。
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诗词歌赋,比诗词,他还有救,大不了还能背一首碾压对方。但是比歌赋,别看张松年虚,肯定写不好,但是李逵压根就不会写。而且,他也没有背诵过赋中的名篇。尤其是赋这种题材,唐宋以后,顶级文人也虚,所以就很少见。
李逵乜斜着对方,突然咧嘴一笑:“既然是比诗词,就要立下章程,怎么比?多久比试出来。”
“四柱香如何?”
“一柱香一刻,四柱香就是一个时辰,写什么诗要这么久?一柱香吧,速战速决。”李逵满不在乎道。
张松年这下抓瞎了,他要是答应了,自己恐怕作不出来,要是不答应,那就是未战先怯,输的一败涂地。可这时候,他想要退缩就绝对不能了,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可以!那好,就一柱香的时间为限。”
李逵根本就不给对方反应的时间,问:“你不知道我叫什么吧?”
“你叫李逵。”张松年沉声道。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李逵和李云落学籍在首阳书院,对于书院的教授和上舍生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
李逵略微惊讶,随即笑道:“我还不知仁兄尊姓大名?”
“姓张,名松年,字守义。”张松年不急不缓道,似乎他在平复自己的心绪,为比试做准备。
李逵突然一惊一乍道:“既然第一见面,就以文会友,显然我们俩个有缘。我们就在对方的名字里选一个字,然后吟诗一首如何?”
“好!”
张松年并不差,他只是不如苏过而已。对于诗词歌赋的功底,在首阳书院之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李逵这名字很促狭,李是姓,用来作诗不妥。逵是大路的意思,那个诗人闲得慌,走在一条弹石路上,盯着路面看了一阵,吟诗一首?
这是一道送命题。
反正张松年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从何处下手。
反观李逵,口中念念有词,其实是在翻弄肚子仅有的那点墨水。不知不觉之中,他突然走到了悬崖边上,指着对面的崖壁上的一颗崖松道:“有了,诸位听我说: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228章 诗言志
‘立根原在破岩中。’
李逵朗诵着,仿佛身体和山林融为一体,突然间变得高大起来。
他径直走到悬崖边上,对着远山突然冷不丁的吼了一嗓子,嗓音洪亮且爆裂,宛如绝望中的不甘……任何人,都会以为,李逵这厮不会要自杀吧!
谁也不认为李逵有能力在半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好诗来。不是说没有人达到,而是这种诗可遇不可求。和文章一样,有的诗写起来时间很短,诗人吟唱的功夫就作出来了。就像是《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王羲之也是醉酒状态写下了一篇传世的好文章,还附带一副传世行书瑰宝。
半柱香,八分之一个时辰。弹指间就过去了。对于深谙诗词的高手来说,可以写出一首应景之作。但是对李逵,首阳书院这些学子来说,这已经不是难了,而是故意刁难人。像苏轼这样的大佬,参加文会,最终赋诗一首,也要从酒宴开始之前一直憋,憋到酒宴憨处,才会在心中将腹稿打好,正儿八经的开始落笔。
没想到,李逵才在短短的半刻时间内,就开始吟唱。
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从一开始,李逵就没打算自己写。他要是胡乱拼凑一下,也能作出一首来,可是打油诗格调太低,实在让人提不起劲头来。对于文人来说,打油诗是野路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为这玩意写在科举的试卷上,铁定是个死。写这样一首水平一般,影响力全无,甚至还可能被嘲讽的诗,肯定不能让李逵满意。
李逵是个有理想的少年,他要的就是一举将首阳书院对苏门的不甘心,彻底踩在泥里,然后踩实了,再啐一口唾沫,彻底让这些人绝望。
有了这个心思,自己写,肯定办不到。
只能背一首应景。
这就简单了,其实,他根本就不用耗费半刻的时间,装模作样的打腹稿。
走两步。
再走两步,就出来了。
曹植七步成诗,被奉为佳话,李逵要是走四步,就能成诗,他的路数绝对从普通苏门学子,一跃成为大宋的祥瑞。这等才情,值当地方大佬给皇帝上书,告诉皇帝:“陛下啊,别在宫里头发呆了,我大宋又出祥瑞了!”
可这不是李逵愿意看到的,神童祥瑞,他也想当啊!可问题是,他没有这样的实力,让他怎么办?
他也很绝望。
但碾压首阳书院的书生,他觉得一点都不是个事。山里头的书院,也就是京西北路的人知道有这么一家书院,还能让他们翻天了不成?
第二句出来之后,第三句立刻跟上:‘千磨万击还坚劲’。
绝句创作,第一二句是表明场景,可以写物,也可以写景,但第三句是转折,是抬高诗歌整体格调的重要之笔。紧接着第四句,就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任尔东西南北风’。
乍一听,这首诗似乎也一般。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用字都是常用字,读起来容易,但对于讲究辞藻的诗词来说,用字简单,也说明一个问题,作者的水平可能不太高。当然也不绝对。因为那些站在山峦巅峰的诗人,也会写一些用字简单的诗词。比如杜牧的《清明》,说的是糟糕的旅途,但第三句就是转折,引出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懊恼的旅途顿时变得趣味十足,宛如酒家幡旗飘飘,春意盎然。
郑板桥的这首诗也是如此,大巧若拙,本来就给人一种很高的水准。但是很多人第一遍读,都觉得一般,需要细细咀嚼才会感受到诗人那种坚韧的性格,不畏强权的骨气,还有绝不妥协的气节,格调一下子高到了天上。这是一首立意明确,用字拙朴的言志诗。
但不要忘了,诗这种题材的文学,言景言物的诗写得再好,只能成为小品,都是下乘的表现。最高的表现还是言志。
恰恰很不幸的是,郑板桥的这首《竹石》是言志诗。表明自己对道的追求,从来不曾改变过,坚定不移的从一而终。
诗句内包含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整首诗的格调,至少有三个台阶以上。
很快,首阳书院的学子之中就有人品味出了这首诗的内涵,惊呼道:“言志诗,是言志诗。”
张松年气地想要把这些个多事的同窗一脚踢下悬崖,你不说,没人把你们当哑巴。你们这么一说,爷们要是不作一首言志诗还怎么活?
可言志诗哪里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
哪一首都是诗人腹稿多年,凝练一次又一次的经典之作?
尤其是他和李逵比试的题目,对他来说,太不利了。他的名字,叫张松年,有两个字可以作为比试创作的基础。松,很容易写,从古到今,写松柏的诗句很多,出彩也不少,比如李白的: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写年也不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