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十恶临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言桄

    “哪里找到的沈喻呢”

    “他自己回来的!他说窗户破碎的时候,他立刻钻进了一个设备箱,至于其他事情,他什么都不肯说——但沈老师还不见踪影。”

    我有些急了:“今天城里面有异常吗”

    “没有。”

    “天坑那边呢”

    “也没动静。除了中午有两个发疯的家伙,他们偷偷越过警戒线,跳坑自杀来着——尸体至今还没有找到。”

    林瑛叹口气说,“现在这个城市人心惶惶,好多人满脑子都是末日景象,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都正常。你快回来吧,我已经派人全城去找沈老师了。”

    &




第六百一十章 科学会之说明(1)
    直到现在,西夜遗址,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事件脉络仍然不清楚。堂兄说,无脸男是想召唤神灵,他们要召唤的究竟是什么神灵!难道就像网上的梗一样,集齐七颗龙珠就能召唤神龙吗

    我忽然想起来,自己口袋里还有他给我的那个手机!这里面说不定就有能补齐拼图的东西!

    没打开手机之前,我还不知道堂兄这么自恋。

    这个手机的内存几乎满档,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他的自拍照,他还蛋疼地把照片一张张磨了皮,修了脸,调了光,还加了美颜滤镜,看起来活像前朝妖孽似的。

    我翻着他的手机,终于在文档里找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很简单——“科学会之说明”。

    林瑛搬来电脑,我调出那个文件发给她,然后在电脑上打开。

    文档并不大,只有前言和定义的部分,至于后面,明显作者还没来得及撰写。

    以下便是文档的简单内容——

    【科学会之成立,源于古西夜国,西夜乃西域城邦。查西域诸国历史,初记载于西周史书。

    周穆王十四年,西极之国有异人来,其人能进水火,能穿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于是西狩,乃至于昆仑之丘。

    昆仑之丘并非今日昆仑山。昆义为大,仑义为圆浑,故昆仑乃大而圆浑之山,古又称昆仑丘为昆仑虚,虚者,大丘大壑,大而无边,乃至于不可描述,是为虚也。

    昆仑丘中有不周之山,乃天柱所在,上通星斗,下镇地理,万山于此发源,古人谓之为万山之祖。上古神话,有昆仑者甚多。如共工撞柱,地维几绝。

    周穆王登昆仑,见西王母。又说昆仑上空乃悬圃所在,悬圃者,神仙所居之处。

    今按古籍考校,查古人活动范围,更究万山发源之地,疑似昆仑虚者唯有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一名古已有之,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译为“波谜罗”。古中亚语中,帕米尔为高大屋顶之义,与昆仑本义相似。帕米尔为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天山、喜马拉雅山汇集之处,称为万山之祖恰如其分。

    西域诸国,西连帕米尔,东抵中原,乃东西交通之要道。《汉书》中记载西域有三十六国,后征战变乱,裂为五十余国。孝宣皇帝置西域都护府,延至唐代,设安西都护府,都护常驻之地,为龟兹国,是今新疆库车县。

    西夜国,又称朱俱波国,氐羌人所建,载于《汉书》,为帕米尔西麓一中等小邦,都城呼犍谷,位于丝绸南道要冲,为商旅必经之处。

    西夜后吞并子合国,或称西夜子合,常与周边大国疏勒、莎车交战。至唐初仍有所载,国力一度强盛,先后征伐蒲犁、德若、依耐诸国,灭其国,劫掠人口而归。

    贞观十八年,玄奘由天竺归国,过朅盘陀(蒲犁)国,行经斫句迦,即西夜国。当时蒲犁、西夜仍在。然而永徽之后,西夜便消失于史籍之中,再有朱俱波国,国王已非氐人,而为疏勒人,此朱俱波国只有西夜之地,而无西夜之人。

    因此,西夜国从突然发迹,吞并邻国至突然消亡,人城不存,只有短短六年之时间。

    一千三百年前的短短六年间,西夜国究竟发生了何事,才导致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结局科学会勾陈古籍,研译资料,乃终有定



第六百一十一章 科学会之说明(2)
    【昭怙厘文书收录有永徽四年佉沙(莎车)国笺文,佉沙王报大都护说,自贞观二十一年,郭孝恪发牒斥问西夜后,该国“绝于通途之外,颇有悔悟之心”,并强调西夜国人“孤悬大漠,独守荒城。自闭门户,不复出行”,而且西夜人“弃子合城,收呼犍谷。熙熙于都城之内,未知其所为也。”】

    看到这里,我不免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奇怪。

    要知道,根据文书所载,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叶尔羌河便因为大沙暴填河改道,原来在良田商路中的呼犍谷城已经孤悬沙漠,成了绿洲中的城市。

    绿洲并不能养活多少人,而且西夜国把第二大城子合都废弃了,还把全国之人迁移到呼犍谷城中。更何况之前西夜在吞并蒲犁、德若和依耐三国,侵略无雷国的时候,把所有人口和锅釜掳掠回城。

    这样算起来的话,小小的呼犍谷城里已经堆积了上万人口,无论人吃马喂,西夜国都负担不起这么多嗷嗷待哺的嘴巴。

    我只能想到一种可能,但显然的是,作为大唐安西都护的郭孝恪,他或许没有想到,或许已经想到,但不愿再管。

    因为当时唐朝刚把突厥的势力赶出去,在西域立足未稳,对于当地的城邦国家,安西都护府并没有统地治理的,也没有设置郡县的能力。

    郭孝恪名为都护,但自己的实力也捉襟见肘,他只能采取绥靖政策,只要得到这些小邦之主们的威严和服从,一切都好说。

    而西夜国在都护发牒痛斥之后,立刻表示服从,不再侵扰邻国,而且还“闭门思过”,一副乖乖宝的样子,这种姿态对郭孝恪来说足矣。

    只要各个城邦尊重都护府的威严,服从都护府的指令,其他事情都可以不管——哪怕呼犍谷城中血流成河,哪怕那里发生着人吃人的惨剧。

    贞观二十二年,西域大都护郭孝恪带兵进攻不服都护府管理,勾结突厥的龟兹国。他在阵前不小心被流矢射中而亡,战死沙场。

    接替郭孝恪的,是大唐的外戚谯国公柴哲威。

    柴哲威是太宗同母妹平阳公主之子,平阳公主在父兄起兵建立唐朝时,立下了赫赫功勋,她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号称“娘子军”。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来源于娘子军的驻守。

    千年之后,娘子关建了一座发电厂,周围盖了电厂职工居民楼。电厂离周边的县城都很远,长夜漫漫,无法消遣。于是电厂的一位干部就坐在窗前,仰头望星空,低头写小说,打发时光。

    这个人,就是后来写出《三体》和《流浪地球》的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

    总之,柴哲威是驸马之子,是皇室嫡系,他比从瓦岗军转投唐军的郭孝恪底气足多了,起码在往朝廷要资源这件事上,他是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粮有粮。

    再往下看,其实呼犍谷城中杀戮并非没有上报的信息。

    【贞观二十二年春,有商队从伊州去大小勃律。商队离开莎车国向西,中途遇到大风沙,“遮天蔽日,不知西东”。队里的向导提出,“由此径北,有国曰西夜,有城曰呼犍谷,原为商道大邑,后县(悬)于大漠,闭门锁户,不复再出。今进不得,退不能,何不北向入城,暂避风沙。”

    商人和随扈接受向导建议,他们开始躲着风沙,迤逦北行,第二天午后时分,风沙减弱,他们隐隐约约望见前方有一座城市。

    “黄



第六百一十二章 科学会之说明(3)
    柴哲威勃然大怒,立刻传令各国派出人马,浩浩荡荡杀向呼犍谷城。

    这是一支各国的联军,也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自从击败突厥、进驻西域以来,这还是大唐第一次在西域召集如此多的人马。

    这支军队遮天蔽日,像沙暴一样朝着西夜国进军,他们先来到疏勒国南部暂驻,等汇集了于阗、佉沙、无雷等国的人马后,直接向东挺进大漠。

    他们先是经过一座废弃的城市,疏勒人说,这里就是子合城。

    柴哲威命令军队在子合城安营扎寨。他在城里巡视,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根据之前的牒报,这里已经废弃了三年了,三年的风沙已经让城里房倒屋塌。柴哲威发现这里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留了下来,唯有灶台上面空空如也。

    他叫来疏勒人和莎车人,这两个大国离西夜最近。他询问这些人,西夜军队是不是每到一处,都会把各国的锅碗瓢盆全部掳走。

    两个国家的人说,好像是。这时候无雷国的人站出来说话了。

    无雷当初受过西夜的侵略,虽然保住了国家,但几个城镇都遭到洗劫。无雷的将领们恨得牙根痒痒,他们说,西夜人不是掳走锅碗瓢盆,而是只掳走锅!

    ——西夜人可不是玩意儿了!俺们收复了城池,都吃不上热乎东西啊!

    永徽元年九月初五,联军从子合废城开拔,继续朝呼犍谷城前进。

    据曾与西夜交战的无雷国说,西夜国有一只特殊的军队,名叫“魈人团”。这个魈是山魈的魈,不是专门削人的削。

    山魈是传说中的怪物,它们蒙面反踵,能徒手撕裂虎豹。西夜的“魈人”也是戴着蒙蔽五官的面具,它们行动迅疾,力大无穷,所到之处,无不以一敌百。西夜国虽小,但正是因为有魈人在,所以才短短一年吞并三国,称霸西隅。

    所以柴哲威一路也十分谨慎,他没有催促军队急行,而是避开地势复杂之处,沿着大路堂皇行军。同时他也加强了对主帅营帐的戒备,“遴健儿三百余人,护卫牙帐”。

    但一路上却平平安安,既没有遇到什么山魈,连个西夜国的斥候都没发现,大军所到,一路畅通,完全没有遇到什么风浪。

    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九月十四日,西域各国联军终于兵临呼犍谷城下。

    这次的联军共有一万人,但是号称五万,相比之下,西夜国虽然号称万人,可实际上能拿起武器抵抗只有不到一千人,剩下的老弱病残有两千人左右。

    “天兵满营,譬如沙数。三军呼号,声似奔雷。匡正驱邪,士气张天。失道之国,城破旦夕。”

    一万人马顿时将小小的呼犍谷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用文书上的原话便是“围城如笼网,鸟兽不得入。”

    完成围城的时候已近黄昏,副将阿史那社尔认为力量悬殊,此时攻城也不失仓促。但柴哲威还是决定次日天亮再行攻击。

    文书上记载了柴哲威在军议中说的一句话。

    “令邪魅之徒,睹我天威,或可不战屈人之兵。”

    当然,跟后面那句话相比,这更像一句面子上过得去的话,因为他又嘱咐了另外几句。

    “观城中魔像,妖气森然,白骨累累,邪氛张天,复有无雷言山魈之事,传兵将勿卸铠甲,枕戈而眠,勿怠勿忽,防夜袭也。”

    阿史那社尔本是东突厥王子,他甚至称过可汗,后来在突厥内斗中失败,投奔唐朝,成为驸马。郭孝恪在龟兹战死的时候,唐军一度群龙无首,还是副元帅阿史那社尔镇住了阵脚,平定了龟兹、于阗等国。

    &nbs



第六百一十三章 科学会之说明(4)
    【昭怙厘文献中记载,西夜国既掩于黄沙,真相亦埋于地下。三千国人,号称万余,竟一夜无踪,至此似永为疑案。然唐军于呼犍谷城中摭拾散物,多有贝叶文献。柴哲威命幕僚译录成集,称之为《西夜古书》。

    柴哲威犹念念不忘西夜人失踪之事,乃于当地修筑烽堠,设置营帐,派牙兵守地逾年,凡有动静,即刻举火传报。

    永徽二年,柴哲威离任安西府,高昌王族麴智湛接任,当时烽堠犹存,然《西夜古书》已不复在安西库藏之中,或说古书为柴哲威携归中原。安西府中,只剩其时译件片段。麴智湛令记入府文,后留存于昭怙厘地宫之中,故得以传世。

    时至公元206年,科学会之会长辑录昭怙厘文献,得以窥《西夜古书》之雪泥鸿爪,会长于此推演,始知山魈尚存于人世。

    山魈即西夜国之魈人,其无五官面目,以肚腹发声,为莫罗之使卒。今山魈盘踞魏阳,于此薄弱之处,除十恶仪式,是以召唤莫罗。

    莫罗既降,世界坍崩。幸有我科学会,查此阴谋,呼我兄弟,共抗山魈,以拯我子孙万代于莫罗地狱……】

    我继续翻看这份《科学会之说明》,除了前面介绍历史的那一段,后面尽是胡扯鬼扯,而且都用的是半文不白的语句。大概意思就是“山魈”是莫罗的使徒,他们在魏阳兴风作乱,就是为了召唤莫罗重返人间,控制人类,然后莫罗使徒就会被莫罗赞赏,得到相应的回报。

    后面便是科学会的宗旨了,科学会说,世界上有矛,就必定有盾。如果说山魈是莫罗的矛,那么科学会就是保护世界的盾。

    科学会就是一群得到了《西夜古书》,察觉山魈阴谋,而与之对抗的“有志之士”组成的。只要加入了科学会,就能免遭末日之灾,而且若是再读下去,还会另外凭空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让人突然有一种对抗邪魔的英雄主义色彩。

    反正,整个前言看完,这个“科学会”虽然打着“科学”的名义,但总结下来跟其他邪教差不多,用六个字就能总结——“信某某,得永生”而已。

    不过这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并非“前言”,而是后面的那些“定义与解释”。

    写专业学术论文和起草合同的同学可能知道,在一些论文、报告、合同文件、法规法条里,前面会专门有一个部分叫做“定义和解释”,就是把里面的专用名词、常用术语进行说明、诠释。

    而这篇说明虽然脑洞很大,但格式却规规矩矩——从这里大概可以推理出来,这篇说明的原作者,肯定不是我那个堂兄。他从小到大都是地地道道的文科生,写起东西来感彩那叫一个丰富。

    既然堂兄说过,他在这个科学会里,只是站在台前的一个傀儡,那就更加证明了这个说明并非出自他手。

    如果看看下面的解释,我们就更会明白,说明里虽然有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起码撰写说明的人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

    【山魈:是一种未知物种,外形如人,有四肢,直立行走,无毛发,五官不清晰,用腹部发声交流,有超过人体二十倍的耐力和爆发力,弹跳出色,跳跃距离远,时间长,曾一度被误认为可以飞行。

    山魈是莫罗的使卒,最初出现于《昭怙厘文献》,为西夜国国师摩诃钵赖拓训练出来的特殊勇士,西夜国覆灭时不知去向,近年出现于祁岭省魏阳市,为“十恶”案之幕后黑手,也被认为



第六百一十四章 科学会之说明(5)
    柴哲威虽然出身显赫,但他做事还是十分谨慎的。他没有将士兵撤走,反而沿途修建了烽火台,被掩埋的呼犍谷城一旦有动静,就马上举火为信。

    然而两年过去了,呼犍谷上的沙丘没有被吹走,而整个西夜国也像死掉了一样,再也没有一个氐羌族人出现。

1...241242243244245...2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