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秦霸世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独爱红塔山

    “呜呜——”

    “丝丝——”

    ……

    丝竹管弦之盛,绝对是刘季成军以来的第一次。这种规模,让无数人心头火热,这不仅是被场面迷惑,更因为三军拜将,誓将入中原。

    这不仅是韩信的机会,同样也是他们的机会。虽然只是因为他们的机会小一点,韩信的机会可谓是一步登天。

    刘季始终庄重的神色微微一变,眼底有杀机浮现。对于他而言,韩信之才已经得到了他的认可。

    而韩信便是他实现野心的机会,听到刘贾的声音,下意识刘季心头产生了杀机。他绝不容许任何人,破坏这一场拜将大典。

    听到丝竹管弦之声响起,刘季眼中的杀机方才逐渐平息下去。他对着韩信一拱手道:“先生请——!”

    随及刘季伸出手来握住韩信的左手,俩人从容地从甲士甬道中并肩登上了将坛的阶梯,一路直上。

    朝臣们在萧何、樊哙,曹参三人之后排列跟进,秩序井然。一时间,气势如虹,直冲九天之上。

    看到两人登上将坛,刘贾眼底掠过一丝无奈,不得不出列宣呼:“王上昭告上天——”

    闻言,刘季松开韩信的手,站在将台望着底下的三万精锐大军,以及整肃而立的文武百官,一时间,刘季豪情万丈。

    曾几何时,他还只是泗水亭的一个地痞无赖。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抓住了机会,如今已经是三郡之王。

    心中翻滚,刘季走到备好的三牲祭案前深深一躬,展开一卷竹简高声念诵:“昊天无极,伏惟告之:孤起义兵,纵横捭阖一方,因功封于辽东三郡。”

    “然,辽东三郡贫弱,孤图治求贤。今有淮阴人韩信,才华横溢。今欲拜韩信为辽东三军大将,祈祷上苍,佑我辽东。辽东王刘季二年四月。”

    群臣齐声跟随:“祈祷上苍,佑我辽东!”声势




第248章 三军阵前,封将坛上,授为上将军。(第二更)
    周勃眉头紧锁,他注意到刘季的祭辞中明确提了拜韩信为大将,辽东上将军,而韩信的祭辞中同样如此。

    他感到了这种精心安排的礼仪后面,隐藏着刘季与韩信山岳般不可动摇的心志。甚至于丞相萧何,也曾参与其中,包括曾经的伙伴曹参。

    因为刘季设置将坛为三军拜将,这前前后后,就只有老兄弟里面就只有曹参在忙前忙后。

    一念至此,周勃隐晦的看了一眼萧何与曹参,心头得到了答案之后,沉默了下去。这一刻,也只有周勃特别清醒,只要是呼应非但立即跟随,而且特别响亮。

    周勃清楚刘季与韩信如此大张旗鼓,不惜昭告天地。只是因为昭告天地,意味着三军拜将一事已经得到了上天的认可,谁若反对,便是逆天行事。

    在这种时候,无论心中如何想,都必须做出最热烈的呼应。

    这一点,大多人都清楚。心头不满的刘贾,也不得不放弃心头恼怒,一心一意的做好分内之事。

    因为司礼大臣一旦出现失误,必然是掉脑袋的事。他们可都是清楚,流氓无赖出身的刘季,到底有多狠。

    正在周勃琢磨其中滋味的时候,刘贾有气无力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王上登坛,赐兵符帅令——”

    刘季无悲无喜,一步一步登上了将坛。与此同时,旁边一个内侍双手捧着装有兵符的青铜盘走来。

    刘季接过青铜盘上的青铜盒子与长剑,神色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他打开青铜盒子,一块四方印信就出现在了刘季的眼中。这印上方乃是一头猛虎,下方才是四方印。

    这个时代,龙与玄鸟乃是天的象征,一般是不给将领用的。将领用的印信,一般都是猛虎,或者是麒麟。

    而这面印信,刘季专门让人找了工匠,雕刻出了一头下山猛虎。喻意辽东有了韩信,必将如下山猛虎,无人能挡。

    看着这枚印信,刘季眼中笑意一闪而逝,缓缓的抬了起来,下边三个大字。“上将军”字迹端庄大气,很是耐看。

    刘季心头清楚,这不仅耐看,更是权势赫赫。有了这枚印信,以后韩信不需要他,就可以直接调集三军作战。

    这是战国乱世才有的情况,自始皇帝统一天下以来,兵符的一半永远都在皇帝手中,绝无例外。

    只是刘季清楚,他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如此。他清楚突然拜韩信为大将,底下诸将必然心生怨气。

    只授一半兵符,根本不能赌住军中悠悠之口。只有全授,才能以重威之势,凭借他的威望为韩信涨势。

    今天,是刘季受封韩信为大将的日子,也是彻底把韩信绑在辽东这艘破船上的日子,故而刘季十分重视。

    三军面前,封将坛上,授为上将军。

    这便是刘季答应韩信的重用,也是对于韩信之才华的认可。

    ……

    此刻,广场之上的三万精锐大军整肃,士卒们一个个腰部挺直,手握兵刃,面朝点将坛,神色严肃。

    前方则是几个身穿甲胄的壮汉,都是军中重要的人物。樊哙,周勃,曹参,萧何,都在。

    三军阵前,拜上将军,这是所有武人心头的梦想。所谓封侯拜相,不外如是!

    人生际遇,太过于出乎预料。若不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就不会有今日威风凛凛的辽东上将军韩信了。

    ……

    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候,司礼大臣刘贾高呼一声:“奏乐——”

    “咚咚咚——”

    “隆隆隆——”

    “呜呜呜——”

    ……

    此刻,刘季与韩信一前一后立于将坛之上,旁边礼乐齐鸣,战鼓隆隆。虽然比不上宫廷礼乐,但也有一番气象。

    刘季再走了几步,来到了前方。看着台下精锐无双的大军。再看一眼前方各领一时风骚的周勃,樊哙。

    &



第249章 秦军法!(第三更)
    一柄青铜长剑,象征着韩信拥有辽东军中生杀予夺大权。

    这一刻,在太阳光有七彩光芒笼罩,犹如神物。一下子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他们的眼中有一丝光彩。

    这是男儿梦寐以求的荣耀,曾经距离他们咫尺之遥。而从这一刻起,终此一生都和他们无缘。

    因为韩信在,他们就不会出头。更因为韩信比他们都年轻……

    ……

    此际,韩信神色恭敬,朝着刘季深深一拜,这才伸手接过佩剑。随即,又十分慎重的别在腰间。

    曾经做梦的日子,今日握在了手中,韩信心头自是激动万分。

    ……

    “授印信。”刘季朗声道了一声,随即,从内侍手中,接过用黄布包裹着的印信,递给韩信。

    韩信再深深一拜,这才伸手接过比之泰山还要重上几分的印信。因为他清楚,接过印信之后,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辽东国上将军了。

    在这一瞬间,君臣二人都是一丝不苟,态度很好。就连呜咽的礼乐也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直到授封完毕,空中才再次响起了礼乐。

    就这样,在万人见证之下,三军阵前,文武百官面前。在礼乐声中,韩信正式受封为上将军。

    ……

    这个时候,原本应该是群臣入府的事宜,司礼大臣正要开口,就听见刘季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古有秦孝公,用卫鞅为左庶长,短短二十载秦国崛起,由天下卑秦,转变为天下畏秦。”

    “战国时,秦昭襄王用白起为将,横扫山东诸国。后有秦始皇帝任用王翦,屠灭楚国。孤虽然不会狂妄到自比先贤,但心中志气,却也是不凡。”

    “当今天下,中原诸王蠢蠢欲动,中原鹿正肥,人人提刀欲割之。”说到这里,刘季微微一笑,顿了顿,道:“望上将军能尽力辅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韩信当不负王上所望。”韩信闻言轻轻的将手中印信放在身前。其神色肃然,话语更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九个字中,道尽了决心。

    “呵呵。”刘季爽朗一笑,双手搭着韩信的肩膀,扶起了韩信:“孤相信上将军——!”

    “上将军——”再一次广场之上,响起了一阵震天的欢呼。

    ……

    欢呼正盛的时候,刘贾沙哑苍老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拜将言辞,君臣进入辽东宫正殿——”

    依然是刘季和韩信携手并入,数十名官员随后整肃跟进。一行人进入辽东宫正殿,刘季坐进正中王案前,韩信肃立在长案右手,萧何立于左手,三级台阶下群臣各自就座。

    刘贾在长案下三步之地,整肃一立,高声宣呼:“左相萧何,宣示王上未来国策——!”

    “诺。”点头应诺一声,萧何大步走出。

    萧何大步走上台阶,展开竹简宣读:“辽东欲强,辽东欲富,非南入中原不可。中原大地之上,列国林立,南入中原一途,非战争无以立威。”

    “今命上将军韩信为三军统帅,总摄三军,图谋南入中原。辽东王刘季二年四月书。”

    ……

    萧何的声音虽低沉,在此刻却锋利的如同一柄刀子。在些许时间便刺破了群臣的外衣,刺啦响过,将内心剥离。

    文武百官们听得明明白白,韩信一跃而起成了辽东国除了刘季之外,最有权势的人,生杀大权在握。

    这一刻的辽东宫正殿之上安静极了,粗重的喘息声都清晰可闻。文武百官们似乎感到紧张,却又说不清为何紧张。

     



第一250章 三路亡燕之策(第一更)
    秦军法!

    这三个字,仿佛千斤重,让刘季等人心头呼吸急促了起来。

    大秦帝国以法治国,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在商君法的条条框框下,疯狂的运转。

    大秦帝国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此乃一种事实,一种信仰。

    曾经生活在大秦帝国体制下的众人,自然清楚大秦法制的犀利与沉重。如今天下因为秦法乱起,暴秦之名席卷天下。

    在这个时候申军法,可谓是吃力不讨好。特别是如今大秦帝国尚存,精通秦法的人才,尽数集结在大秦帝国。

    就算是想要申军法,一时间,也没有可靠的人才。

    ……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这便是秦军将士最高的殊荣,也是一种惊人的杀伤力。一时间,刘季心头犹豫了。

    这个改制的问题,关系到辽东国立国根基的确立。是继承大秦帝国的秦本位制度,还是依旧沿用故楚制度。

    此际,刘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制度决策。究竟是迎合关东出身的广发将士的心愿,继续保留楚国的制度,争取回到家乡。

    还是变更思路和政策,采用大秦帝国的制度

    一时间,刘季心头复杂,做不出决定。他清楚,不仅仅是申军法的问题,还是政治上,思想上以及跟随自己北上人心。

    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要考虑清楚。唯有谋定而后动,才能步步为营,成就一切不可能。

    “呼……”

    吐出一口气,刘季神色一摆手:“就以上将军之言,申军法,先从军中开始——!”

    刘季非常清楚利弊以及自己的优势所在,他无比的明白,因为南征北战的缘故,他在军中的威望最高。

    有了他与韩信在,申军法并不是太大的难事。至于朝廷改制,目下局势还需要缓一缓。

    刘季与韩信的话,就像一道道霹雳闪电,彻底震动了辽东群臣。

    不管是周勃,还是樊哙,无不认为这是匪夷所思的大变,会搅得辽东三郡鸡犬不宁,人人别扭。

    秦制与当下楚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楚制散漫惯了,秦制的雷厉风行必然会让人短时间内,不能适应。

    整个辽东三郡最精锐的大军,全部都是楚人为众,一旦突然改楚制为秦制。以秦楚世仇,十有**会出事。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申军法,骨子里就是一次极为疯狂的赌博。

    周勃不是不清楚秦军法的优越性,但是秦军法之所以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是因为秦法的变革。

    以商君法为首的各种法令规定,整个大秦帝国人人畏法守法知法,才让秦军法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

    辽东三郡地处东北,贫瘠缺才,根本就没有能力支持一场巨大的变革,没有法治作为底蕴,申军法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罢了。

    像这种形似神非的变革,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却没有持续的战斗力。

    战国之时,各国皆求变。大争之世,只有秦国越来越强,就是因为秦国在秦孝公与卫鞅的联手下,变革的最为彻底。

    念头闪烁,周勃沉默了下去,他不否认韩信的才华,却也不怎么看好申军法的推行。

    ……

    “诺。”点头应诺一声,周勃幽幽一叹:“多谢上将军解惑,末将没有问题了——”

    韩信爽朗一笑:“周将军不必多礼。一切为了辽东,一切为了王上大业。”

    幼年的经历,让韩信保存着初心的同时变得极为圆滑世故。他清楚他作为上将军,他一个人掌控不了辽东大军。

    &n




1...7071727374...1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