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霸世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独爱红塔山
这一场朝会,必然是旷日持久的煎熬。
毕竟所有人都清楚,这一次的朝会将决定大秦帝国未来的命运。没有人敢小觑,也无人敢轻易开口。
各自带着各自的想法与念头,都回到了府邸休息。每一个人在经历过激烈的论述,分析之后,心力交瘁。
胡亥清楚,如今的大秦帝国群臣,任何一个都不能轻易倒下,因为倒下了未必就有人能够及时的顶上。
关中八郡之中,也许隐藏着盖世奇才。但是秦帝胡亥不敢赌,他认为在乱世之中,还是经验丰富的老臣更为稳妥。
……
在咸阳宫大殿之上,论政之时的激烈争论,在加上为了以求正确精辟,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
从大清早开始,不管是秦帝嬴斐还是城卫军总署的卫余,每一个人的精神都是紧绷的。
在这个时候,绝不能继续下去。要不然等待大秦帝国的将是一场恶耗,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担忧,胡亥不得不中止了朝会。
人不是机器,一旦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亦或者亢奋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纰漏。
而大秦帝国目下的情况,光是一个讨伐魏国,就必须要举国之力。故而,大秦帝国根本没有资格出现纰漏。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谨慎小心!
……
第二天一大早,秦帝胡亥早早的来到了大殿之上,大秦帝国群臣也来的都特别早。
君臣见礼之后,大殿之上的气氛再一次紧张了起来。他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决议,才是重中之重。
大殿中一片肃静,文武百官都没有开口纷纷沉默着,将目光聚集在了胡亥身上,大殿之上有些压抑。
这种状态,相当于文武百官们在事实上认可了秦二世胡亥。如今文武百官皆等胡亥开口,来定下最基本的基调。
目光一顿,胡亥一摆手:“今日商议对魏出兵之策,诸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及!”
“攻魏之策,当先取河东。”尉缭作为太尉,一直站在帝案左下,位于群臣之上。由于经历与沉浮,他对大殿之上众人的心思都看得很清楚:“攻魏之难,不仅是魏国上下的抵抗,而且是秦军东出的信心树立。”
“大秦帝国以武力强行统一天下,志在使中国划一而治。而中国之广袤难治,魏地与大秦仇恨由来已久。”
“争取那一首战歌一般,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其后大秦帝国席卷天下,兼并魏国,这意味着秦魏之仇不减反增。”
“大秦帝国东出魏国,第一便是河东郡,这里是魏国臣民唯一的念想。更兼山川险峻,阻隔重重,进军难,划一而治更难。”
“故此,先下河东郡之好处,不仅是先攻坚,以强大的实力逼迫弱者自破,更在为有效治民争得先机。”
“河东郡地处中原,繁华至极,不仅安邑,大梁等。若是我军在第一时间攻破河东郡,便可以获得河东郡的人口与资源。”
“如此一来,兵源粮草的危机将会大大减小。故而,天下划一则大有可为!”
……
这一下子大殿之上显得更安静了,这是一种蕴含着意外与惊讶的默然。谁都知道,尉缭乃兵法大家,是对始皇帝设计了统一方略的大兵家。
然而,如今的尉缭之论却没有从军事上纵论灭魏,而是提出了一个群臣们从来没有想过,至少没有自觉想过的大论题。
攻取河东郡对大秦帝国具有独特的意义,而这种独特意义,要靠军争大略去实现。
第263章 以何人为将?(第二更)
以何人为将!
这是一个大问题,胡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按理来说,通武候王贲率军东出,是最合理的。
但是大秦帝国的敌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函谷关之外,不论是九原还是上郡,亦或者是武关之外都是大敌。
九原大地之上,有十万防备匈奴的北地军,足以暂时挡住赵军的图谋,胡亥一时并没有大忧。
上郡与魏国相临,这一次秦军东出剑指魏国。对于魏王豹,秦帝胡亥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但是武关之外的南阳郡,属于西楚霸王项羽。这是目下秦帝胡亥最为忌惮的一个人,特别是他的身后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亚父范增。
正因为武关之外是南阳郡,一时间,秦帝胡亥心里做不出选择了。
毕竟在大秦帝国之中,能够让人信服的大将只有一个人,那便是通武候王贲。纵然是言和与李必以及骆甲等人,也远远不及王贲之万一。
特别是胡亥清楚,大秦帝国目下能够东出的大将只有两个,一个是通武候王贲,另一个是言和。
通武候王贲不能轻动,必须要防备楚军杀来,而言和有些不足。东出乃大秦帝国的大事,必须要声势浩大。
秦军东出,是大秦帝国的宣言。等同于秦帝胡亥的意志,大秦帝国当下的态度,自然要气势如虹。
……
思谋许久,胡亥一拍帝案,目光巡视大殿一字一顿,道:“目下有几大难题,需要解决。其一,大军东出以多少为合适其二,由何人为将,统筹这一次大秦东出之策”
“其三,大秦帝国东临魏赵,南临西楚;大军东出之后,九原郡,上郡,咸阳的防守当如何”
“其四,动用多少劳役,是否举国之力而出,对于关中国人百姓是否是否坦言相告其五,大军必师出有名,当以何名”
面对秦帝胡亥的这一番问话,一时间,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们却再没有一个人呼应了。
毕竟,胡亥这连续五问直接涉及军兵方略,考虑不清楚,则不好贸然评判。
默然良久,上将军王贲从座位上站起来,环伺一周:“禀陛下,九原大军十万不可轻动,需要防备边患。”
“大秦帝国各地关隘,特别是函谷关以及武关至少需要五万大军防守。臣以为当从函谷关守军之中,抽调五万大军,与此同时新军全出。”
“新旧混合十万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河东郡足以。”
宽阔的大殿之上,大秦帝国文武百官面前。上将军王贲,第一次率先开口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
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了通武候王贲。王贲如果不开口,举殿上下没有人更适合开口。
“嗯。”
微微点头,胡亥对于王贲之言,极为认可。而且王贲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只剩下了三个。
“上将军所言极是!”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左相,以你之见,此番我军东出,当征发多少劳役”
旁边子婴一时颇感愣怔,如此大事。秦帝胡亥不先征询太尉尉缭的意见,却在上将军王贲发言之后,向他发问。
心头翻滚,子婴:“老臣以为关中老秦人,在这一次的叛乱中损失惨重。青壮不是南下南越,就是战死沙场。”
“特别是新安杀俘,二十万刑徒军,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如今的秦地,对于征发劳役,极其抵触。”
在子婴的心里,最好就不应该征发劳役,让老秦人休养生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气。
第234章 开设官吏速成班!(第一更)
“诸卿之言,朕已尽知!”一片静默之中,胡亥高声,道:“诸事皆决,只是大军东出,当以何人为将”
……
自始皇帝登基执掌朝廷以来,大秦帝国从未缺乏过武将。毕竟大秦以武立国,最不缺战将。
毕竟老秦人悍勇无比,骨子里的性格粗犷勇武,这种性格适合武将,而不是文官。自然而然,老秦人善出大将。
秦风之中只有无衣而没有蒹葭,并不仅仅是山东的嘲讽与鄙视,而一件真实的情况。
这一点,始皇帝曾经下狠心解决过,只是效果并不明显。
……
正因为秦风之中只有无衣,没有蒹葭,这也是大秦自立国以来,对于山东士子疯狂吸收的原因。
从百里奚到商鞅,张仪,从范雎到吕不韦,李斯……
几乎在大秦之中,叫的上名字,拿得出手的文官重臣都是山东士子。故秦之土,老秦人根本就没有太过于出彩的文人。
但是世代皆秦将的老秦系,崤东系,都纷纷凋零了。不管是世代忠勇的蒙氏,还是将才辈出的王氏,终究是没落了。
始皇帝驾崩开始,同样也是大秦帝国诸多将才功勋凋零的开始。
经过赵高乱政,曾经谋臣如雨,将才如云的大秦帝国只剩下了通武候王贲,言和等寥寥无几。
……
以何人为将
对于目下的大秦帝国这是一个大问题,胡亥心知肚明。大秦朝野上下也一清二楚、这便是他们沉默的原因。
纵然是太尉尉缭,上将军王贲,也在下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举朝上下,所有人都赞同通武候王贲。
当秦二世胡亥问出,一时间,群臣之间即没有激昂争论,也没有议论纷纷,而是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因为他们都有了选择,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胡亥与通武候王贲的意见。以何人为将这件事上,通武候是最有权利说话的。
正是如此,咸阳宫正殿之中竟一时肃静,丞相子婴离座,对着胡亥深深一躬,道:“老臣以为,大秦帝国之中功勋大将,陇君章邯战死,赵佗叛国,只剩下通武候一人。”
“此次东出事关重大,甚至于可以说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的未来战略部署,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故而,通武候最为合适。”
随着子婴一番铮铮之言,整个大殿之上却再没有一个人呼应了。毕竟,通武候与秦帝都没有表态,至于东出大事究竟如何,则不好贸然评判。
“丞相言之有理。”
秦帝胡亥一拍帝案,目光巡视大殿,道:“从目下的大秦帝国朝野上下来看通武候却是最适合的人远。只是函谷关,武关等地无人镇守,通武候率军东出不利大局。”
咸阳宫大殿之上,一片的安静。没有通武候王贲出手,大秦帝国朝野对于东出根本没有信心。
故而,再一次沉默了。
……
默然良久,通武候王贲顿了一下:“禀陛下,老臣以为陛下可以御驾亲征,率领十万秦军东出函谷关。”
“老臣坐镇函谷关,总督武关,函谷关等一系列大秦帝国重要关隘,守护关中大地!”
随着通武候王贲的开口,咸阳宫大殿之上更安静了,这是一种蕴含着意外与惊讶的默然。谁都知道,通武候王贲乃军中宿将,其战阵部署能力远超当下任何人。
然,王贲之论却不亲自东出,而是提出了一个朝野上下从来没有想过,至少没有自觉想过的事情。
由秦二世胡亥亲自统军东出,
第235章 大秦帝国的两条支柱(第二更)
胡亥的想法,并非是空想。
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兴盛,大秦虽没有秦学出现,却也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
大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后来更是成了帝国的基本国策。
……
大秦帝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国人敬畏。
自此之后,大秦帝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乎从军杀敌立功,赐爵封君以及为官吏两条正道。
这也意味着二十军功爵位制与学宫选拔制度,是大秦帝国之所以腾飞的两大支柱。
……
大秦帝国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入伍,杀敌立功,或则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设立秦学一事,对于大秦帝国而言,根本不算是设立。胡亥此番打算只是建立一个官吏速成班,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毕竟只有胡亥夺取魏地,不是为了彰显武功,也不是为了劫掠一番,而是为了统一天下。
故而,对于魏地的治理,将会是战争之后的最大的难题。
目光如炬,胡亥沉吟了片刻:“同时颁布诏书:恢复学室制度,咸阳之中的学室改名秦学,朕自任院长。”
“以往都是,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从今开始改变为向天下开放,有志者皆可入学!”
“一乡设立乡学,负责启蒙,蒙学为期三载,入学年龄以五岁为宜。一县设立县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
“一郡设立郡学,负责学习治理,纵横,为期五年,前三年入学学习,后两年走访秦地,体察民情。”
“学满之后,统一开始参加资格考试,由乡学入县学,由县学入郡学。郡学学满之后,参加帝国统一组织得考核,由朕决定任用。”
“至于咸阳之中设立的秦学,亦可称之为国学。同样入学五年,全国各县学中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入学。”
“同样朕会下令空出一部分名额,留给功臣之后,文武百官子嗣,以及对大秦帝国有巨大功勋者。”
说到这里,胡亥幽幽一叹:“此事关系重大,乃大秦帝国万世之基础,必须要慎重对待。”
“朕率军出关之后,此事由中车府令韩谈一力推进。大秦帝国举朝上下,务必齐心协力,给于支持!”
“是——”点头答应一声,群臣神色复杂。
他们都清楚秦帝胡亥这一番话之中到底有多厉害,建立秦学,以皇帝为院长,必然会在第一时间提升秦学名望。
到时候有了乡学,县学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加入,秦学将会在短时间内发扬壮大,成为中原大地之上的一个庞然大物。
就算是曾经孔子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也远远不及。因为秦帝胡亥的目标是整个天下,而不是某一特定阶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