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秦霸世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独爱红塔山

    而是在统一六国之后,放弃了大秦帝国坚守百年有余的绝对法治,坚强一生的秦始皇对山东士大夫暴露出了好感。

    大秦帝国设置了七十二博士,权力巨大。这一举动,打破了法家制衡大秦帝国朝堂的局面。

    虽则如此,诸子百家等山东士子,依旧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他们不想只是一个博士,他们想要与法家平分天下,甚至于将法家赶出大秦帝国,从而主导朝廷……

    而正是因为这种几乎等同于土匪的行径、彻底的惹怒了始皇帝。胡亥记得一清二楚,挑战了始皇帝的底线,报复自然是极其犀利的。

    于是,李斯请始皇帝下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当初还年幼的胡亥,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曾经问起过始皇帝,胡亥还记得始皇帝当初复杂的目光。

    “秦统天下用法治,然法治亦苛。天下统一之后,中原皆秦地,秦法虽好缺不利于千秋万代。”

    “故而朕只有设立七十二博士,向山东士子示好。只是诸子百家野心太大,意图把控朝廷,无奈之下朕只有采用李斯之策,荡平诸子百家。”

    “不如此,大秦帝国永无安生之时——!”

    ……

    正因为如此,始皇帝与山东士子之间关系破裂了,焚书坑儒,只是始皇帝暴怒之后的报复,也是诸子百家咎由自取。

    毕竟面对一个一统中原六国,文治武功天下第一的皇帝,决裂就等于报复等同于杀戮。

    无数儒家以及其他士子的鲜血与尸体,让山东士子清楚了始皇帝的果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仇恨。

    胡亥对于未来有着轻易的洞察,他清楚秦法的高深之处。更加明白,法治才是大道。

    正因为如此,胡亥才不会重蹈覆辙。他绝对不会重走始皇帝的老路,既然已经与山东士子决裂,那就不共戴天。

    没有儒家,没有其他诸子百家,大秦帝国还有法家,甚至于结合未来的见识胡亥都可以创立一家。

    正因为如此,胡亥并不在意诸子百家的态度。

    因为他清楚诸子百家,与其他人士子都是可以代替的。只要大秦帝国能够再一次席卷天下,到时候他必然会大力发展教育。

    发明造纸术,发明印刷术,建立学校,不论是军政人才都可以有大秦帝国的学校培养而出。

     




第259章 四月中旬大朝会(第一更)
    大秦帝国不能失去信仰!

    这一点,韩谈深知,在孝公时代秦以商君卫鞅为信仰,每一任国君都是大秦国人的信仰。

    曾经始皇帝为大秦帝国的信仰,如今胡亥凝聚大秦上下军心民心,是为大秦帝国新的信仰。

    因为始皇帝的嫡系血脉只剩下了胡亥,目下大秦帝国只有秦二世胡亥才能唤醒老秦人心头的热血。

    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行!

    ……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转瞬之间便是四月中旬了,胡亥部署已久的咸阳大朝会如期举行了。

    ……

    咸阳宫中。

    ……

    “臣等拜见陛下!”这个时候言和,王贲,尉缭等人都到了咸阳宫正殿之上:“大秦万年,陛下万年——”

    帝座之上,胡亥目光炯炯。望着底下群臣一摆手:“诸卿各自入座,长案之上有米酒可充饥润喉。”

    一时间,大臣将军们感奋不已,大朝会竟是这种以前所未有的开场。

    这意味着今日的大朝会,必将会是一次长时间的讨论。毕竟秦帝胡亥连米酒都准备好了,自然不会容易。

    “是——”三公九卿等,答应一声纷纷入座。

    中车府令韩谈长声念诵,道:“天下皆反山东乱,一统大业一片苍茫,今日会首六爵,以定收复失土之决心——”

    这一刻,胡亥心头平静如水,在韩谈话音落点之后霍然起身。他举起了帝案上的大爵凝声,道。

    “好!决心当立!今日此酒,为决心酒!不仅是朕的决心,也是诸卿的决心。等到大秦帝国席卷天下,朕与诸卿当再饮铸秦酒!”

    说到这里,胡亥环视一周,一字一顿,道:“来,我等君臣连干六爵——!”

    见胡亥举爵,参与这一次朝会的群臣们从座案前刷的一声整肃起立,宏阔的大殿哄然荡出一声炸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一刻,胡亥一阵爽朗大笑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来,第一爵!”说罢举爵一饮而尽,将空爵置在案上,随及又举起了第二只大爵。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是秦军将士的号子,更是老秦人一路走来,走过太多艰难险阻,最后一步一步登上高点的原因。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句号子凝聚了老秦人无数的血泪,正是因为如此,这句话才如此容易的激起老秦人的愤怒。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激励军心臣心,今日在大殿之上再一次听到这句话,带给胡亥的依旧是震撼。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荣耀,老秦人对于这片土地,对于大秦帝国爱的深沉。这深沉的感情,胡亥只记得有两次。

    第一次便是大秦帝国时代,第二次是清末民初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这片土地热爱,从骨子里希望这片土地繁荣昌盛。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奔走,不惜杀身成仁。

    正因为如此,国人百姓对于大秦帝国的高度向心力,才是胡亥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

    在胡亥思绪万千间,他与大臣将军们已经连干了六爵。那怕是米酒,也是人人面色泛红。

    见到这一幕,尉缭知道不能在继续了。毕竟今日大朝,会商重大事宜,若是胡亥以及文武全部喝醉了,会出大事。

    一想到这里,尉缭对着韩谈示意一下,让他立即开始下一步。察觉到尉缭的目光,韩谈一句长宣:“酒罢,大朝伊始——”

    &nb



第260章 难易(第二更)
    国防部!

    在一定的程度上,国防部与参谋总部有一定的重合。故而胡亥在大秦帝国之中,并未设立国防部。

    行政系统,垂直领导,平行制衡。特别是大秦帝国不足以养得起足够的官员,也缺乏相对有经验的官吏。

    无奈之下,胡亥不得不从头开始大规模的简政。因为活下去,才有可能实现心头抱负。

    胡亥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最简洁的政府机构,就意味着行政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大秦帝国此刻,并不能支撑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朝廷。

    ……

    听到秦帝胡亥的话,尉缭不得不从坐塌之上站了起来。他环伺一周对于其余群臣微微一拱手,道。

    “诸位大人,奉陛下之命,今日有秦军东出之策需得议决:其一,是先攻魏还是先对殷,魏殷两国孰先孰后其二,对魏对殷,各需几多兵力”

    “这两大方略的议定,需要各方官署全力谋划才是。今日大朝会,当先议用兵次序。”

    说罢,尉缭向墙角一侧的韩谈一招手,见到尉缭招手,韩谈连忙遥遥一拱手。随后再次对着群臣环视一周,一一拱手,道,“录写书吏与史官均已就位,诸位大人可以开始了。”

    这是秦二世继位以来,第一次展开大朝会,采用录写书吏与史官。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只有决定着大秦帝国未来的朝会,才会有史官存在。

    正因为这件事事关重大,只至于殿中一时默然,三公九卿们似乎都没有先发之意。一时间,只有粗浅不一的呼吸声。

    “以老夫之见,还是先听上将军说法。”皱着眉头苦思的子婴说话了。

    他清楚大殿之上,一片沉默。等同于将秦帝胡亥晾在了台上,作为大秦帝国左相,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开口解围。

    王贲目光闪烁了一下:“从函谷关赶来,我还没缓过心劲。对于大秦帝国当下处境一知半解,宜先听听列位高见。”

    风尘仆仆的王贲笑了笑,面容之上显得疲惫,面色黝黑消瘦。由于连夜赶来,就连声音都有些沙哑了。

    胡亥看到这一幕,不禁幽幽一叹,当年他也见过王贲,其厚重劲健的勃勃雄风有目共睹。

    王贲与蒙恬,可以说是大秦帝国承前启后的栋梁之才,是当年始皇帝的左右臂膀。

    当年的胡亥,见识过王贲破国灭城,风头一时无两。以一己之力,盖压大秦帝国年轻一辈,就算是当时的蒙恬都不能与之争锋。

    若不是其父王翦太过于璀璨夺目,也许王贲之名,将会更上一层楼。

    ……

    “末将有话!”一员大将霍然站起,将胡亥的念头打断。

    “好!言和但说无妨。”胡亥目光炯炯,拍案高声一句:“今日咸阳宫中,无君臣之别,无官制大小,有言但说无妨!”

    “是——”

    “魏殷两国,一大一小。”言和做过武关守将,是当下秦军将领中少数几个好读兵书且勇猛善战者之一。

    整个大秦帝国之中,除了尉缭与王贲之外,其余大将远不能及,纵然是秦帝胡亥,也未必能及。

    就在胡亥思谋的这一时刻,言和已经大步走到大殿右侧下的天下军争图前,他指点着地图侃侃道。

    “魏殷两国,一大一小。两国相比,大有不同。魏国坐拥上党郡,太原郡以及河东郡,可谓是地广人众。”

    “殷国地狭人寡,只有一郡之地。论士气民心,魏国乃



第261章朕决议先伐魏(第三更)
    通武候王贲说完,大殿之上都沉默着没有接口,那怕王贲一样没有点出攻克那一国,一时间,也没有敢冲击王贲。

    人的名树的影,通武候王贲的大名,就算是太尉尉缭都不敢小觑,更别说是其他人了。

    此刻通武候王贲,虽态度偏向明显,但终究是没有做出决定。若是其他人,恐怕早已经攻击了。但是通武候王贲位高权重,没有人敢出言不逊。

    “先攻哪国”默然良久,胡亥看着王贲不禁幽幽一笑。

    胡亥清楚若是自己不开口,朝议只怕会冷场。这句问话不是他的意思,而是文武百官的心里想法。

    从通武候王贲的性格以及刚才的言辞之中,胡亥早就清楚王贲的选择。

    “先攻强大一国,如此一来,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弱小一国必然是军心动荡,甚至于不敢一战。”

    王贲神色微微一动:“在天下诸国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兵出河东郡,剑指魏国三郡!”

    “集中优势兵力,举全国之力,甚至于由陛下御驾亲征。调集各地劳役,甚至于,抽调城卫军作战,做好万全准备。”

    “在西楚等山东反秦势力反应过来之前,夺取河东郡,对完善函谷关天险的防守。与此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吞并上党郡与太原郡。”

    “若是还有时间,可以南下河内郡,灭掉殷国。对三川郡形成包围,进而夺取三川郡。”

    说到这里,王贲冷笑一声:“如此一来,我军完全可以就食敖仓,驻兵于阳武。”

    “不仅可以北向赵国,东指齐国,南望韩国,如此一来,大秦帝国必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崛起。”

    通武候王贲的策略,让大殿之上众人一阵沉默。片刻之后,经过短暂的安静,顿时殿中荡出一片笑声,随即一片哄哄嗡嗡的议论。

    见到这一幕,胡亥悠悠一笑,道:“好啊,如今言和欲先易后难,而通武候欲先难后易,太尉,丞相难道没有高论”

    随着胡亥一番话,大殿之上的目光纷纷落在了子婴与尉缭的身上。卫余居下与尉缭邻座,见尉缭似乎没有说话意思,遂一拱手高声道:“愿闻太尉高见。”

    尉缭揉了揉眼,也没有打算谦虚。遂一拱手道,“陛下,诸位,老夫之见与上将军大同小异。”

    “大同者,目下我大秦帝国东出,只能攻打临近函谷关的诸国,战胜之后,才能逐渐壮大东争天下。”

    “小异者,函谷关天险之外,最靠近大秦帝国者,乃西魏与河南国。老夫以为大军东出,当取西魏或者河南国,其后图谋殷。”

    “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函谷关最大的风险,逐一解除。故而老臣以为当先取魏国,再下河南,最后灭殷。”

    ……

    这一刻,太尉尉缭,将军言和,通武候王贲,每一个人的立足点都是秦军东出,每一个人的想法大同小异。

    只是这一丝差别,对于秦军东出的布局,影响极大。故此,秦帝胡亥一直在沉默着,在心里思谋那一条更适合目下大秦。

    ……

    “太尉所言极是,理应先魏后河南!”

    话音落点,卫余奋然起身,道:“先攻河南国,虽能短时间拿下。却会再第一时间惊动魏国,得不偿失。”

    “先攻魏国,则河南国就算是惊惧也无可奈何。就算是山东反秦势力出兵,我大秦帝国也能据险而守。”

    “归总言之,大秦帝国东出必伐魏!魏国遇攻,西楚国必来不及就援!一举下魏之后,我军剑指河南国,至于殷国可一鼓而下!”

    ……

    &




第262章 先取河东,借魏地之力!(第一更)
1...7374757677...1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