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山沟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天下雨
在大夏将倾的时候,还能想出这办法来求生。
奥斯曼王国要完蛋,这是很确定的事,面对鞑靼人如此猛烈的攻势,原本就四分五裂的奥斯曼王国根本就扛不住,更别说东边的萨菲王朝也是趁火打劫。
再说了,帝国高层都知道,鞑靼人南下打奥斯曼王国,其实都是帝国方面逼着鞑靼人打的。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大唐帝国觉得横跨亚欧大陆,占据了高加索以及小亚细亚地区还有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王国太碍眼了。
帝国想要奥斯曼王国滚蛋,岂有它说不的余地!
这种情况下,奥斯曼王室想要翻盘,几乎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很明显,奥斯曼王室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整个王国领地,转而找上了大唐人,想要谋取一片非洲的地盘。
帝国方面很爽快的答应奥斯曼王国,甚至说可以在东非地区给他们一片面积比较大的地盘。
因为这其实也是大唐帝国方面所希望看到的。
奥斯曼王国灭不灭,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奥斯曼王国这么多人不好处理,哪怕是鞑靼人残忍无比,也不可能说帮大唐人把奥斯曼人全部干掉啊,而且这样有伤天和,大唐帝国方面也是不希望看到这种事的发生。
大唐帝国还是希望以后的非洲多姿多彩,既然都有了搬迁过去的南洋人,丹麦人,以后大概率也会有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印度人,西亚人。
没道理就会缺了奥斯曼人啊!
留着他们,以后还可以让大唐人没事过去旅游一番,见识见识落后野蛮的土著,进而培养一番大唐人的民族自豪感。
毕竟民族自豪感,幸福感之类的事,都是比较出来的,现在的大唐帝国的民众,其实很多人也是过的很苦逼的,哪怕是本土里的民众,绝大部分人依旧挣扎在贫困线上,但是大唐人依旧觉得自己生活在最美好的时代,幸福感爆棚。
为何?
因为大唐之外的土著更惨啊!
相对比连饭都没得吃的土著,大唐人觉得自己能够吃上饭,哪怕是吃的不怎么好,但是依旧感觉很满足了。
相对比落后野蛮的土著,大唐人觉得自己的文化非常先进,乃是文明人。
相对于还在用冷兵器,用滑膛武器的土著,大唐人觉得自己装备了栓动步枪,早期架退线膛炮的军队很牛逼了。
这些幸福感以及自豪感,都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所以,哪怕是为了保持大唐人的民族自豪感,保持大唐人的内部团结和稳定,也有必要留着一大堆的土著,用这些土著告诉大唐人:你们已经过的很好了,别乱想,别要求更多!
考虑这些因素,非洲那边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土著世界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来帝国方面还准备过段时间,等鞑靼人攻克了伊斯坦布尔之后,再和奥斯曼王室或者其他帕夏之类的接触,看看能不能让他们带着奥斯曼人迁移到非洲去呢。
现在他们主动找上门来,这自然是好事啊!
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好事嘛!
不过让帝国方面很爽快的答应了后,其他几个奥斯曼王国的大帕夏也是风闻而动,找上门来说他们也想要去非洲。
对此,大唐方面那是来者不拒,甭管你是之前独立的帕夏,还是现在的军阀将领,只要你带着人去非洲,大唐都欢迎。
当然了,既然这些奥斯曼人自己分散过来,而且不为一体,那么大唐人也是很贴心的把原本预定给奥斯曼人的一大片地盘,分割成好多片然后分给他们。
时间到了宣平四十八年七月份,当鞑靼人的大军杀到了高加索山区,杀到了萨菲边境的时候,帝国已经先后奥斯曼王室以及多家帕夏敲定了迁国的具体事项。
七月十六日,帝国正式对外宣布已经和奥斯曼王室等六家奥斯曼权贵势力达成了迁国协议,根据协议,帝国方面将会允许他们在中非十二国以北的一片区域里生活居住,同时将会以优惠的价格为上述六国提供迁移所需要的船只,同时专门为他们开辟了一个路上迁移通道,允许他们从指定区域内,通过西奈半岛、埃及地区等地区,一路南下抵达东非地区。
并以优惠价提供他们前期所需要的粮食,种子,农具以及其他物资。
帝国承诺和鞑靼人进行交涉,让鞑靼人释放他们抓捕的将近十五万人奥斯曼军队战俘,这十五万人奥斯曼军队俘虏,将会各找各妈,各回各家,分别回到六国之中充当他们迁移到非洲的第一批军队。
同时帝国方面将会为各国提供一批平价武器装备,以重新武装这十五万军队。
至于他们原来的装备,人家鞑靼人可不会还……
毕竟鞑靼人累死累活,也是需要获得战利品的,虽然大唐人之前提供了一部分武器弹药,但是和庞大的战争开支比起来依旧不值一提,鞑靼人的收获不是土地,而是战争过程里的庞大缴获。
他们的军队在前头打,后面就是无数民夫青壮在拆迁,把能搬走的东西一股脑都给搬回西欧去了,所获颇为丰厚,据传缴获的金银至少就价值五千万唐元以上,其他各类物资无算。
人家鞑靼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缴获了这些战利品,想要让他们再吐出来,哪怕是大唐帝国施压都是有点难度,毕竟想要让马儿跑,自己不喂马也就算了,你还想让马儿自己在野地里吃的草也给吐出来,这就有点过分了。
大唐也是要脸面的,而且也想要让鞑靼人继续当打手,所以也是默认了。
只不过这么一来,奥斯曼六国就彻底变成穷光蛋了。
考虑到他们的恶劣资金状况,皇家银行,帝国银行,直隶纺织银行等多家大唐帝国银行,组建银行团为他们提供总数两千五百唐元的贷款。
同时大唐帝国将会正式宣布承认他们迁移东非之后,各王国的合法性,互设使馆等。
奥斯曼王室等六家势力,则是宣布彻底放弃原奥斯曼王国的一切领地,并移交给大唐帝国,并承诺带走各自领地内的所有民众。
总之,大唐帝国付出了这些代价之后,希望得到的是一片空无一人的土地,这一点奥斯曼人自然也是清楚的。
实际上他们自己也需要把这些人口带走,这去非洲混呢,而且就在中非十二国的边上,在深入内陆的话还有大量的非洲土著。
群敌环绕,而且东非那边的自然环境其实也不咋地,这跑过去人少了,怕是一波疾病过来就死光了。
所以他们必须带足军民过去,要不然根本无法在当地立足!
当帝国和奥斯曼六国达成了正式协议后,奥斯曼王室那边比其他帕夏行动的更加快速,他们想要先跑过去抢占先机。
他们甚至都没有等待大唐协调派过来的第一批移民船只,就先行雇佣了两艘大唐人的蒸汽船只,在协议刚签订的第三天,就做好了准备前往东非新领地了。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六十八章 九大事务衙门
伊斯坦布尔港口里,奥斯曼王子穆哈穆德正率领着大批的登上码头上停靠的大唐人蒸汽船。
出发之前,他就已经和父王穆拉德三世深谈过,他很清楚自己这一次去东非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
他要去东非新领地,建立新的家园,属于王室的家园!
这一次奥斯曼动荡,其实威胁最大的都不是鞑靼人,而是其他几家帕夏以及穆罕默德的几个兄弟是彻底叛乱,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导致演变为现在的奥斯曼六国局面。
这对于王室而言,其实比整个王国被鞑靼人攻占了还要悲催!
鞑靼人就算打下了整个奥斯曼王国,也不可能杀完所有奥斯曼人,所以他们奥斯曼王室依旧有价值,大不了去东非换一片新领地。
但是现在,这片新领地将会被分成六片!
他们王室只能暂居其中之一而已!
但是奥斯曼王室之间却是敏锐的察觉到了大唐人协议里的漏洞,或者说猜到了大唐人关心的东西。
大唐人其实不关心奥斯曼人内部的事务,是一国还是六国,其实对于大唐人而言没有什么差别的,反正给奥斯曼人的地盘就这么大,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有六家那么就分成六片,如果有六十家的话那么就分成六十片。
而奥斯曼人里的这六家,到了非洲之后恐怕会有不少的争端,尤其是大唐人再给他们划分领土的时候,很随意,负责的官员都是瞎几把化,完全不考虑合理分配之类的,这必然会引发其中的诸多矛盾。
所以等他们迁移到非洲后,估计奥斯曼之间的诸国战争还会再一次爆发。
不过等他们真到了非洲后,恐怕面对的就不是他们奥斯曼六家内部的矛盾了,这边上还有非洲土著的威胁,南边也还有中非十二国。
尤其是中非十二国立足中非东部海岸多年,早已经是在当地深深的扎根了。
其中的中非王国更是依靠着和大唐的良好关系,大力发展和大唐的贸易,同时早年开始就利用他们的军队为其他国家充当雇佣军,多管齐下之后,获得了的大量的外汇用来建设他们的新国土。
现在的中非王国,已经是成为了中非十二国里头的第一号强国,实力强悍,甚至隐约是控制了临近的两个王国为傀儡。
如今的非洲也不是什么安生地方了,随着中非十二国、丹麦王国再加上现在的奥斯曼六国的迁入,再加上非洲土著,让非洲地区变的热闹非凡。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非洲当地的土著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中非二十国、丹麦王国可都不是什么善良角色,他们可是一直都是持续向内陆推动呢,在向内陆推动的过程里,不可避免会和非洲土著接触,为了抢占土地和资源,他们除了亲自上阵和非洲土著干架外,也会鼓动,支持非洲土著部落之间的战争。
而他们的这种抢占土地和资源的行为,又不是什么殖民行为,所以他们向内陆进军的过程是非常的残酷的,有时候甚至让大唐人看了都觉得于心不忍,有时候都会有大唐的军火商们找到那些土著部落,向他们出售滑膛枪炮,帮助他们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奥斯曼王国迁移到非洲之后,恐怕还会进一步加剧非洲地区的动荡。
不过这和大唐帝国没啥关系了,大唐人也不怎么关心!
大唐人既然已经是给奥斯曼六国安排好了立足的地盘,后续他们怎么干大唐人是懒得管了。
现在大唐人还忙着接管奥斯曼王国的大片土地了。
从西海(里海)沿岸,再到地中海沿岸的小亚细亚半岛、巴尔干地区等大片地区将会变成帝国的新领地。
在奥斯曼人迁移走之后,大唐就需要逐步接管这一地区,就和之前从鞑靼人手中接管东欧地区一样。
这种接管行动是庞大的,时间是漫长的,需要帝国方面做出周全的准备。
本来是设立军管区的话,但是之前东欧地区的几个军管区显得一直以来都是有些问题,尤其是帝国文官系统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反对军方插手地方政务,哪怕这个地方是远离本土的地方。
所以趁着接管奥斯曼地区的这一个机会,陈立夫为首的文官系统,再一次奏请撤销东欧各军管区,设立事务衙门进行管辖。
实际上就连军方自己也是不太喜欢这种军管区,看似军管区是归属军方管辖,但实际上在帝国里军政分离是政治正确,哪怕是军管区里,实际上负责民政事务的依旧是文官,而不是军队。
怎么说呢,军方在军管区里,依旧没什么实际性的民政权力,反而还要承担这种骂名和压力,更关键的是,有事没事当地的军管区就找军方解决各种麻烦和问题,让军方烦得很。
如今文官那边提议在东欧地区设立事务衙门,撤销军管区,军方也是顺水推舟答应了,当然了,军方还顺手从陈立夫他们手中要了不少的好处。
当内阁和军方达成了这种默契后,圣天子李轩也是顺水推舟,撤销了东欧地区的几个军管区,进而设立了东欧事务衙门,北欧事务衙门,分别管辖一南一北大片领地。
而军方,则是恢复以往的纯驻防状态。
而在奥斯曼地区,圣天子李轩也是同样设立了事务衙门,以接管前奥斯曼人控制的诸多地区。
设立了高加索事务衙门,以接管高加索地区,不仅仅是奥斯曼人控制的高加索地区,还把现在大唐人自行控制的高加索地区也包括其中,包括已经局部本土化的巴库。
设立黑海事务衙门,准备接管小亚细亚半岛地区以及巴尔干地区。
而从奥斯曼人手中接管的部分西亚半岛地区,则是交给红海事务衙门管辖。
由此亚欧大陆以及非洲地区,形成了印度事务衙门、西亚事务衙门、高加索事务衙门、东欧事务衙门、北欧事务衙门、黑海事务衙门、红海事务衙门、欧洲事务衙门、南非事务衙门一共九大事务衙门的格局。
同时这九大事务衙门,也没有和早期的事务衙门一样拥有外交、宣战等权利,而是和本土、北美等地区的省道一样,只是一个纯粹的民政地方机构。
当然了,性质上还是和省道有一定的区别。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六十九章 领土太多也是个麻烦事
当年帝国授予海外事务衙门、内阁直辖州府部分外交、宣战等权利,那是因为早期通讯困难,哪怕是有了蒸汽轮船之后,超远的跨洋通讯依旧是非常麻烦的事。
因此授予海外事务衙门比较大的权限也是没办法的事,要不然的话,很多紧急事务被耽误个几个月之后,往往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负面变化。
但是当电报被发明并大规模应用,尤其是跨洋电报线路搭建完毕后,李轩就是毫不犹豫的撤销了海外事务衙门的部分外交、宣战等权利,只保留了他们的民政权力。
等到无线电报也开始普及应用之后,李轩更是进一步弱化了海外事务衙门的权力,使得现在的海外事务衙门的权限,基本上和本土地区的省道相当。
哪怕是之前地位比较特殊的欧洲事务衙门也是不可避免被进行了改革,变成了纯民政机构。
至于帝国在欧洲地区的外交等事务,则是由帝国欧洲办事处负责,而军务则是继续由陆海军各自负责。
依靠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唐帝国是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事务改革,再一次明确了军政分离原则。
如今帝国内的海外事务衙门,从行政级别上来说和本土以及美洲省道相当,都是从二品。
不过这些事务衙门统辖的地区面积虽然很庞大,但是户籍人口都不算多。
哪怕是早期就开始殖民,发展多年的印度事务衙门,不包括已经本土化,由内阁直辖的锡兰岛,整个印度半岛上的帝国子民也就四百多万人而已,这个人数相对于印度事务衙门控制的大片印度半岛的领土而言,可算不上多!
红海事务衙门那边,移民也算是比较多的,但是也就一百多万人口,大部分都是集中居住在埃及州以及苏伊士运河区。
至于新设立的东欧事务衙门以及北欧事务衙门,东欧事务衙门潜力大但是正是接纳大量移民的时间尚短。
因此现在除了军队外,其实也就那么四十多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最近一年跑过去的。
北欧地区更多,暂时也就两三万把人而已,大部分还是政策性移民,移民屯垦司开了不菲代价,各种补贴后才吸引的一些移民。
欧洲事务衙门和西亚事务衙门特殊一些,这两个事务衙门其实没多少的地盘,欧洲主要行政区域就一个休达,剩下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使馆区、商贸区或其他名目的殖民地,都是小块小块的,民众也主要集中在休达,再加上其他殖民地的民众,估计也就十来万人。
西亚事务衙门也类似,主要统辖波斯湾沿岸地区的土地,主要领地也就只有巴士拉以及霍尔木兹,再加上一些使馆区殖民地,以及小片地区,总体人口不多,加起来十万人还不到。
整体来说,这九大海外事务衙门的帝国民众数量并不算多。
当然了,这也只是暂时的,目前帝国正在大力鼓励民众移民东欧和西亚地区,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民众乘坐火车,通过亚欧大铁路前往东欧或者是高加索地区。
按照农部移民屯垦司的预估,未来几年,东欧地区尤其是伏加尔河、顿河流域以及部分乌克兰地区将会迎来移民的高速增长,而这个高速增长可不是说一年几万人十几万人,而是几十万人的增长速度。
以东欧地区,尤其是乌克兰地区的优越条件,极有可能重演当年民众踊跃移民北美的盛况。
而等当地民众多了,同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外族威胁后,那么也就是效仿美洲,撤销事务衙门,转而设立省道了。
当年的美洲就是这样子,开始是美洲事务衙门,后来分为北美事务衙门,南美事务衙门,再到后来则是撤销这两个事务衙门,直接在南北美洲设立省级行政机构。
只不过这种措施也导致了一定的麻烦,那就是帝国的省道、内阁直辖州府、区、事务衙门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且多到了让内阁方面难以管辖的程度。
地盘太多,管起来太麻烦了。
随着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早期的时候还没什么,但是等海外移民多了,海外地区逐步本土化,设立省道之后,这内阁管辖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
哪怕是现在有着无线电通讯,可以迅速的联系海外各地进行直接掌控,但是依旧是非常的复杂和麻烦。
毕竟现在帝国中央直辖行政区域,那可是大几十个呢,处理起来麻烦的很。
但是内阁方面却又是不希望对这些省道,直辖州府区,事务衙门等地方行政机构进行合并,这些地方本来就够大的了,再合并的话就太夸张了。
本土地区部分省道倒是看似面积小,似乎能合并,但是人家面积小,但是人口多,经济强啊。
比如直隶四道,真要合并了那么就太夸张了,直隶四道占据了帝国工商业总之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真要合并了,影响太大,而且这种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同时呢,如果贸然合并的话,需要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域以及机构,这也是非常麻烦的事。
但是呢,内阁方面又是不愿意在省道之上,再设立更高一级别的行政机构,比如说和湖北和湖广合并起来,设立湖广,或者设立两广,闽浙等高一级的行政机构。
内阁认为这会让地方权限过大,乃至直接威胁到内阁的权威。
同时军方也是强烈反对,军方认为本土地区这么搞没事,但是在海外,尤其是北美地区不能这么搞,否则的话很容易滋生,增强海外部分地区的对某一大区的认同感,滋生分裂主义。
当年就是因为这个,才会把北美事务衙门给撤销,进而在北美分设各省的,现在总不能因为管辖地方多了,就重回老路吧!
现在的美洲地区,经过多年的行政区域调整后,已经是确定了北美洲七省,中美洲两省一区,南美洲五省的构架。
而且在官方文件里,一直都是避免采用北美、南美地区或类似的词汇,都是直接成为某某省的,比如五湖省。
不管是内阁也好,军方也好,都不允许美洲地区出现类似北美总督区、南美总督区之类,高于省道的行政机构,以避免部分地区的区域向心力。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七十章 丹麦全面唐化
既然不能合并地方省道,也不能再省道之上再设立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那么内阁方面也只能是硬着头皮直接管辖大几十个地方行政地区了。
目前采取的办法就是在内阁层面,增加人员,同时采取分管制度。
所谓的分管制度,就是在一个部门里,给部门主官配属多个副手,以协助处理全球范围内的事务。
而这种分管,并不是说分区管理,而是把不同的事务分给不同的人处理,以减轻主官的负担。
以目前的帝国农部为例,作为负责整个帝国农林畜牧移民等事务的重要机构,农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业务范围遍布全球,为了更好的处理全球范围内的农部事务。
农部除了原有常规的尚书、左侍郎、右侍郎之下,增设了四名副侍郎,品级为正三品,其职权大于司局等正三品官员。
增设四名副侍郎,这实际上就是等于在农部的高级官员从之前的三人,变成七人,以适应越来越繁重的全球农部事务。
实际上这种增设人员进行分管的制度,农部早就在移民屯垦司为试点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最早的时候移民屯垦司是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逐步增设了多名副司长,这些增设的副司长可都是实权副司长,每一个副司长都会分管不同的事务。
要不然的话,单凭原来的一个司长再加上一个副司长,怎么也管不过来全球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屯垦事务啊。
这种增设多名副职进行分管不同事务的制度,在移民屯垦司试点成功后,很快就是在经济各机构推广了开来。
形成了京畿机构副职比较多的一个现象,其中核心权力部门吏部副侍郎就有六名,而更核心的税部,副侍郎有八人。
不过各部门的副职也不是想要增设就增设的,都需要申请获批,毕竟大唐人讲究的是一官一职,对职务安排,编制增减是非常慎重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吃官家饭的人太多,从而导致太大的财政压力。
甚至为了进一步减轻财政压力,大唐帝国很早开始就已经是对部分非行政类机构进行去行政化改革。
比如说早些年的时候,部分城市为了发展,会官方组织一些公共服务类的机构,比如说供水、城市轨道,环卫等等。
1...10571058105910601061...10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