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天下雨
这些属于典型的公共服务类机构,在大唐帝国里早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有的地方是由官方资本投资设立相关的专业公司去处理,而有的则是官方直接设立行政机构去处理,还有的一些则是干脆采取外包民营资本投资的相关企业去处理这些事情。
而在宣平四十年后,帝国提出部分领域区行政化,要求部分城市由官方直接管辖的部分公共服务类机构进行改制,把整个机构改制为官方资本控制的国资企业,行政人员变成官方雇员。
这就是最近几年大唐帝国里动作比较大的一次改制了。
到目前为止,各地区的非行政机构,已经是完成了改制,不再暂用行政编制,而是改为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
不过这只局限于普通的非行政机构改制,而对于公共医疗以及教育行业,依旧采取行政管辖,给予官办学校、医院的主要从业人员授予品级,不过这些品级只享受待遇,和普通的行政品级是不一样的。
除了这些非行政机构改革外,帝国其他方面的相关改革实际上一直也没有停下来。
比如最受瞩目的会试制度,一直都是在持续改革,宣平四十二年的时候,大唐帝国全面废除了吏部统一分配新晋官员的政策,而是采取全新的‘自愿模式’。
这个自愿模式,就是由考中会试的新官员们,根据自身意愿自行选择工作单位以及岗位。
如果多人选择同一岗位,以之前的会试笔试成绩高低论,成绩高的才能去,成绩低的落选后只能去第二岗位甚至第三岗位了。
如果所有志愿岗位都落选了,那么很抱歉,只能是服从吏部统一分配了。
说白了就是彻底取消了机构自行选人,甚至是避免吏部、省吏务厅分配的权力,一切以新官员意愿以及笔试成绩论,进一步避免裙带关系等腐败行为。
这一手,其实是圣天子模仿后世的高考制度。
虽然后世这一套制度只是用来录取学生的,但是搬到大唐帝国来作为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样可以的。
各机构缺人了,向省道吏务厅申请人员分配,中央直属机构则是向吏部申请人员分配。
吏部以及省道吏务厅将会根据当年度缺多少个岗位直接招募多少人,最后以笔试成绩为准录取,再以考生自愿原则进行分配。
这一措施,已经是大唐帝国尽可能的保证了会试制度的公平性。
当然了,但凡是制度,都会有漏洞,帝国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的保障相对的公平而已。
至少帝国要维持会试制度的表面公平,要让那些落选的士子们稍微心服口服,别搞出什么动荡了。
毕竟,通过会试选拔官员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
会试还有另外一个深层次的目标就是不断的吸纳新一代精英分子。
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为大唐帝国这个庞大的统治机构贡献才华,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他们流落在外面,天怒人怨玩造反或者眼见在大唐这里不能当官,一转身就跑到鞑靼人或者其他土著国家那里去谋求荣华富贵了。
而这一点,其实会试制度又是和大唐的教育制度相互配合的。
大唐帝国的大学以及大专这两级构成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一直不多,除了几所军方管辖的军校以及皇家理工学院、皇家青年军校外,其他的普通综合性大学或者专科学校,清一色的都是官办学校,这么多年来,大唐帝国甚至都没有放开民间资本自行开办高等院校的口子。
高等院校的设立以及招生规模,统一由礼部所属教育司负责。
而这些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是根据帝国对新官员的需求以及预测其他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而决定的,而不是说根据其他什么原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帝国需要一百个大学生,教育部门就只培养一百个大学生,是绝对不会培养一百零一个大学生的。
因为帝国如果只能提供一百个大学生的优渥工作岗位的话,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大学生就是个祸害!
如今的大唐帝国而言,和谐稳定最重要!
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以及教育制度,在当代而言,这已经是帝国所能够做到比较平衡的了。
至少好不好,那只能由后人去评判了。
但是,在土著们看来,大唐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其他土著国家搞教育、科举的时候,也是一股脑学大唐。
只不过大多学了个四不像,唯一做的比较好的也就是大唐金国以及丹麦王国了。
而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官方语言都是汉语!
鞑靼人嘛,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汉语很正常,人家鞑靼人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欧洲土著。
他们是从蒙古草原,尤其是河套地区迁移过来的,鞑靼人觉得自己属于大唐人的分支。
这种情况在大唐先后两次册封他们为顺义王,授予大唐金国国号后,他们的这种情绪就更明显了,现在不少脸皮厚一点的鞑靼人,都敢公然自称大唐人!
这种情况下,大唐金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也就不奇怪了。
而丹麦王国嘛,他们自然是不会说自己是大唐人的,毕竟外貌差太多,真说了也没人信啊。
不过这些丹麦人却是一直在学习大唐帝国!
丹麦迁移到西北非后,早期日子过的挺紧巴巴的,后来靠着非洲西部海岸航线繁华逐渐发展起来。。
之前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呢,大唐人的船只想要往来欧洲都得绕道非洲,一部分从印度洋前往美洲的船只,有时候也会经过休达再前往。
众多的船只来往,让丹麦王国抓住了机会,利用向航线上的大唐人提供各类补给物资,港口服务等,也算是立足起来,后续又开发内陆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卖羊毛给大唐人。
依靠着沿海商贸以及资源出口,丹麦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后来他们发展起来后,和摩洛哥王国就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双方为了争取西北非沿海商贸的权益,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取谁能够卖给大唐人更多货物的权力而大打出手!
不过摩洛哥王国背靠休达,资金雄厚,人口也多,而且都已经是建立起来了一支近代化军队,所以连续好几次都是把丹麦王国给干趴下了。
吃了败仗后,丹麦国王镇定思痛,最后决定进行全面改革。
而怎么改革?单纯的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改革?
不,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
他们要进行全面唐化,不仅仅是各种制度唐化,更要在文化思想层面上进行全面的唐化!
他们要把自己变成大唐人!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七十一章 把自己变成大唐人
单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改革学习,实际上丹麦王国之前一直在做,甚至丹麦王国在搬迁到西北非不久之后,就已经是完成了王权集中化。
丹麦王国刚迁移到非洲的时候,王室利用初期的混乱以及早期大唐人的支持,和几个大领主达成了利益交换协议后,加强了王室的权力,并在后续多年里持续加强国王权力,逐步完成了王权集中化。
而王权/皇权集中化,乃是大唐帝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而这种集权化也是为丹麦王国奠定了后续对诸多制度进行改革的基础。
也就是说,实际上丹麦王国之前一直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学习大唐帝国。
但是现在,他们觉得还不够,实际上也的确不够。
这种学习,只是学习了大唐人最表面的一些东西,完全学不到大唐人的一些真正的精髓,最终是只能徒有其表而已,之前丹麦王国被摩洛哥王国好几次压着打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要想彻底的崛起,摆脱落后蛮夷土著的帽子,成为文明世界的一员,丹麦王国应该怎么做?
经过多年集权,最后掌控了整个王国大权的丹麦王室,尤其是在克里斯蒂安四世亲政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实行全面唐化!
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这些要学习大唐,更要在文化层面甚至更深入的精神层面学习大唐!
不!
不是学习大唐人,而是要成为大唐人!
丹麦人的想法就是,当我们说唐话、写汉字、穿唐衣、吃唐饭,所有丹麦人的行为模式都和大唐人一样的时候,那么我们丹麦人自然而言也就变成了大唐人。
虽然到时候外貌上兴许还有一些差别,但是在思想层面上,他们就是大唐人!
当他们都具备了大唐人的思维模式之后,那么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并学习大唐的诸多优点,进而把他们丹麦王国建立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这是丹麦人的想法!
大胆而激进!
就连鞑靼人都是没有他们这些激进,鞑靼人虽然天天自诩是大唐属国,属于大唐分支,但是他们也没有说进行全面的唐化的。
人家大唐金国有很多东西,都还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延伸而来的。
但是丹麦王国不同,他们准备全面抛弃原有的文化,直接以唐文化为自身文化。
这种决心是非常大的,甚至让大唐人自己都是感到诧异的!
对于这个摩洛哥王国南部,同时也是大唐帝国第一个从欧洲迁移出来到非洲的小国,到非洲后这些年也是紧紧抱着大唐的大腿,很是乖巧。
所以大唐人,准确的说是大唐在欧洲负责当地事务的部分官员们,对这个丹麦小国还是比较欣赏的。
对于丹麦王国主动抛弃落后野蛮的土著文化,进而拥抱大唐的先进文化,他们还是给予了赞同和支持态度。
在受到了部分大唐官员的鼓舞下,丹麦王国就是朝着全面唐化的道路一起不复返了!
他们先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全面效仿大唐帝国不说,并且是开始设立官办学校,全面采用唐语教育,并确立了唐语为官方语言。
甚至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全面唐化,他们甚至下达了禁令,那就是今后境内印刷销售的书籍报刊等,必须采用唐语,不得出现其他文字,包括他们自己的丹麦文字。
任何官方文件,都必须以唐语为准。
从语言文字上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唐化,进而在思想文化层面进行唐化,最后完成整个社会的唐化改革!
这就是丹麦王国最近这些年施行,并引起了欧洲诸国极大轰动,甚至都引起了部分大唐人注意的‘全面唐化改革’。
至于具体效果如何,这一时半会的还看不出来,毕竟整个民族的文化思维转变,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现在还被摩洛哥王国死死压着。
如果不是依靠着西北非的复杂地形进行顽抗防守,早就被摩洛哥王国的大军杀过来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摩洛哥王国给予他们的巨大压力,才迫使他们进行全面唐化改革,要不然的话,这个只有几十万人的小国,不用多久就得被摩洛哥王国干掉吞并了。
就算不是被摩洛哥王国干掉,后续这非洲西部海岸,肯定还会有其他欧洲国家陆续迁移过来,甚至连鞑靼人以后都有可能迁移过来。
到时候如何在一群迁移过来的中大强国之中自保?
这就是丹麦王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了!
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如此急迫的施行全面唐化改革了。
丹麦王国的这种全面唐化改革,实际上不少还在欧洲国家都想要学习的,但是他们很难学得来。
你让一票还处于领主分封制的欧洲国家学习丹麦王国的全面唐化改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连基本的政治基础都没有。
不过正在迁移的奥斯曼王室,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默罕默德王子却是打算学习丹麦人的改革!
他一直认为,奥斯曼王国最近这些年的动荡,虽然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大唐人,鞑靼人,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奥斯曼王国延续数百年的制度不行了。
尤其是残酷的传位制度以及新军制度,那简直就是导致奥斯曼王国彻底分裂的源头!
奥斯曼的传位制度非常的特殊,国王会把儿子都分封出去让他们去地方当总督,主导一方大权,然后让他们自行竞争。
如果是国王死了,那么王子们就厮杀一番,最后胜利者为王,失败者自然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就算是国王还没死的时候提前选定了候选人,也会很残酷的把其他儿子甚至其他儿子的孙子们尽数杀死,以避免后续的动荡,确保继位者的唯一性。
这种制度是非常残酷的,也是直接导致了最近这些年,奥斯曼王国内部动乱的源头。
尤其是国王逐渐确定了默罕默德为继承人后,其他不甘心,或者说不愿意就这么乖乖受死的王子们,一个个都是想方设法自立了。
而这种现象在王国失去了埃及以及西奈半岛等诸多地区后,随着大量的国民以及当地的帕夏权贵们回迁后,更是进一步激化。
最后彻底演变为奥斯曼王国内部的战争!
等鞑靼人杀过来,萨菲王朝也是趁火打劫的时候,偌大的奥斯曼王国就是彻底崩塌了!
王国已经完蛋了,这是事实,就算是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但是对于默罕默德王子而言,这一次迁移非洲,却是一次难得的浴火重生的机会!
他希望能够到非洲后,在一片空白的新领土上进行深入的改革,从奥斯曼王国获得新生!
而最好的改革榜样就是丹麦王国!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七十二章 残暴的鞑靼人
默罕默德王子率领着将近一万人的军民,率先乘坐大唐人的船只来到了非洲,来到了大唐人分配给他们的新领土。
大唐人给奥斯曼六国分配的领地,乃是南部红海的南岸地区,也就是埃塞俄比亚这一片。
当然了,这一片地方的大片沿海地区,那都是属于大唐帝国的海外领地,真正分配给他们的是大片的内陆地区,而这些地方,实际上都还被当地的大量土著所控制。
大唐人直到现在,都没有大规模的深入非洲内陆地区,对非洲地区的控制,除了北非以及南非外,广大的中部非洲地区,都是只控制部分沿海地区。
同时也会给他们奥斯曼六国,适当性的每个国家都分配一段沿海地区,好歹让他们有个初期的落脚地方。
等他们落脚后,就能以这一片沿海地区为基础,继而把大唐人分配给他们的部分内陆地区给掌控主。
但是这些分配给他们的地方,也只够他们初期落脚而已,后续如果想要发展,那么就得持续向内陆扩,或者干脆是干掉并吞并其他五国。
而大唐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大概率是不会允许他们相互彻底吞并的,六个分裂的奥斯曼人国家比一个统一的奥斯曼国家更好一些。
但是大唐人对他们之间相互打仗一般不管,但是想要彻底吞并对方,大唐人往往就会干涉了。
这一点在对待中非十二国以及丹麦王国上就是如此。
丹麦王国初到非洲的时候,被摩洛哥王国压的死死的,如果不是大唐保着,早完蛋了。
中非十二国里,其实实力也是很不均衡,中非王国强悍无比,如果放开了手脚恐怕是能够把其他十一国都给干掉了。
但是中非十二国直到如今都还存在着,那肯定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因为大唐在后面看着呢。
打仗可能,争夺新领地也可以,但是你中非王国再牛逼,也不能把其他十一国的核心领土给抢占了,那些地方都是大唐分配给十一国的,你说吞并就吞并了,大唐多没面子啊!
要知道,当年大唐好说好歹也是给这中非十二国正式册封过的。
所以中非十二国虽然内部战争频繁爆发,领土变更也是快速的很,但是都局限于内陆的新领土地区,至于十二国各自在沿海的一小片核心领土,却是没有变化过。
奥斯曼王国那边也会是同样的处理手段!
向内陆扩张可以,相互打也可以,但是不能彻底吞并对方!
这一点,默罕默德很清楚,但是他的想法却是要效仿中非王国!
不能吞并大唐人分配的核心沿海领土,我就迅速向内陆扩张,然后从内陆上把你的沿海领土给包围起来,断绝你们向内陆扩张的可能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强大的国力。
而想要强大的国力,就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对此,默罕默德深感责任的沉重,但是他依旧充满了信心!
默罕默德王子率领的船队抵达后,很快就是在大唐人划出来的沿海地区落地,围绕着大唐人划拨给他们的一个沿海小港口为中心,自行建设简陋的房屋,同时进行农田开垦。
虽然诸多事务在出发前就已经是经过了详细的考虑乃至安排,但是真正到了地方后做起来依旧是困难众多,也好在是短期内他们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他们可以从大唐人手中购买相对平价的粮食。
不过也正好是利用刚抵达,立足不稳的因素,默罕默德也是开始他的行动,他要趁着这个机会加强王室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批移民里他就会亲自前往的缘故。
就当默罕默德带着人手在非洲立足的时候,奥斯曼六国的其他五家也是陆续抵达非洲,不过他们第一批次来的人都不算多,只有几千人而已。
不过整体上,奥斯曼人的整体迁移已经是全面来开了,后续的的话,他们将会通过陆路以及海路大规模向非洲转移。
根据奥斯曼六国自行上报的预计移民数据,这六家的移民加起来预计总人数有三百多万人,对比巅峰时期上千万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奥斯曼地区的人口剩下这么少,也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而是目前欧洲等地区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受到了常年战乱的影响。
欧洲地区打仗这么多年,导致人口持续下降,导致人口减少并不是单纯在战争中死伤这么简单,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持续多年的战争,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因为战乱影响而导致农业生产荒废。
别说在战乱中的国家了,就算是本土范围从来没有遭到大规模战乱的西班牙、葡萄牙联合王国,情况也是好不到那里去。
哪怕是战争从来没有爆发在他们西班牙本土,但是依旧让西班牙人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尤其是欧洲地区的战争,受到大唐的影响,进入了线列作战时代后,参与战争的主体不再是局限于以往的贵族、骑士阶层,而是变成了广大被征召起来的普通人。
无数的青壮们被征召起来,经过简单的训练后被送上战场,然后死在残酷的战争之中。
同时还有大量的青壮被征召起来运输各种后勤物资,打造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
这直接导致了后方没有足够的青壮劳动力耕种土地。
同时为了维持战争,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进一步使得了西班牙王室和大领主们加大了剥削的力度,进一步降低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法兰西地区其实更惨,当地的人口是呈断崖式下跌,因为法兰西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欧洲抵抗鞑靼人的前线,遭到的战争破坏是巨大的,农业生产大面积停滞。
同时鞑靼人征服法兰西地区,很大程度是为了安置大量从东欧迁移的移民,再加上法兰西地区还挺适合放牧的,所以才去了比较激进的占领策略,导致占领过程里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
奥斯曼地区的情况其实还要更惨一些,奥斯曼王国本来就因为和鞑靼人持续打了多年战争而困难,中期又是陷入内战,而内战比外战更加残酷,几乎把整个奥斯曼地区都是给波及到了。
等到去年开始鞑靼人大举南下,彻底是把奥斯曼王国推下了悬崖。
这一次鞑靼人南下,和他们之前的对外战争里不太一样,这一次鞑靼人南下可是没什么顾忌的,以摧毁奥斯曼人的统治以及掠夺为主,鞑靼人所过之处,什么都不放过,不单单抢金银等贵重物品,还抢粮食以及其他生活生产物资,他们连锄头都会抢了带走,走之前往往还会放一把火!
奥斯曼王国战争里的鞑靼人,才是真正暴露出来了鞑靼人的传统属性,也是让欧洲人再一次认识到了蒙古人的残暴!
鞑靼人带来的战争,极大的破坏了奥斯曼地区当地的正常生产。
其中最为严重的巴尔干地区几乎赤地千里,而曾经繁华的希腊地区,更是空无一人!
小亚细亚半岛地区也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说实话如果不是奥斯曼王国及时的和大唐帝国进行领土交换协议,恐怕现在的这三百多万都不会剩下。
当鞑靼人不是为了征服而去,纯粹是为了抢掠而去的时候,其破坏力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不过奥斯曼的这三百多万人想要顺利迁移到非洲去,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这可不仅仅是把三百多万人运送到非洲就行的,还要让他们活着抵达非洲,并在非洲活下去呢。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七十三章 帝国全球化
奥斯曼大规模的迁移所需要花费的资源是大量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找大唐帝国贷款这么多钱了。
奥斯曼六国的五百多万人,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陆续迁移恐怕是需要好几年时间。
当年迁移丹麦王国的时候,一共也就迁移了几十万人而已,就这还迁移了好几年呢。
奥斯曼王国的迁移,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鞑靼人的扩张却是不会停下!
在奥斯曼战争里抢掠了大量物资的鞑靼人,最后算了一下发动这一场战争虽然耗费庞大,但是收获更大,这汇总统计以下,发现竟然还狠狠的赚了一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