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断灯灭之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楚梦梦寻
第八百二十一章 群雄逐鹿(二)
书接上回,所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公元一三五一年五月,韩山童、刘通福率领广大不堪被元蒙暴政压迫的汉人农民在颍上揭竿而起,从此点燃了两朝战争的第一把战火,以后又有数股汉人起义军先后在南方涌现,逐村逐县陆续出现,虽然规模不大,对于整个天下来说如同虱子咬牛,但是这疥癣之疾却是蒙、汉双方近百年的矛盾爆发,此时的元蒙朝廷大不如初,早已失去了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天下的气势,朝廷奸臣当道,昏君失德,但所谓百足大虫死而不僵,这么庞大的一个王朝是不会这么轻易就倒下去的,他们不曾想到这是一场耗时二十年,战火波及五湖四海的宏大战役正式拉开序幕了,所以在起义爆发之初,元蒙朝廷立刻派重兵围剿红巾军,对于南方的几股汉人小起义军却没花多少心思,直接一纸诏书到了南疆,希望些许小事,由南疆平叛即可。 <->.
再说说苗一雄,当时苗一雄接到文书之后立刻召集教内重要人士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深入谈论,教内是分成三派的,当时乌蛇寨的大寨主是僮族高手“侬吁柯”,僮族本身历史上就和白族一样十分亲汉,侬吁柯又是一个胆大敢讲的人,他是第一个大胆说出拒绝朝廷召唤出兵的重要掌权者,对于目前局势剖析的十分透彻,他认为元蒙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王朝,这几代蒙古皇帝对民生都横征暴敛,民愤已非一朝一夕,百中教这些年和中原通商也派出去好多人马,中原子民生活惨状是有目共睹,老百姓起义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会愈演愈烈,现在出兵就等于助纣为虐,和天下人为敌,百中教的一举一动都要顺应民心,南疆历来清贫艰苦,这些年有了些发展,人心思安,若是此时出兵不仅被天下人唾弃,而且容易被汉人大门派拿住把柄,日后一旦汉人得了势有可能就已此为借口找百中教的大麻烦,所以必须拒绝。别说,这番话说的还真的应验了,很多年以后第二代苗不燕教主在位的时候确实因为这个事情发生了一个大麻烦。
教内那时候也有另一部分人同意出兵的,以赤蛛寨大寨佬为首,当时的赤蛛寨寨主是个一心修行的人,对于身外之事一般不怎么过问,全权交给了自己的大寨佬,大寨佬出身怒族,名唤“腊朴”,此人是强硬的亲蒙派,他的看法也很直观,认为要保住元蒙是当务之急,因为百中教目前发展的好根本原因就是和元蒙交好,才有今天之昌盛,日后若是汉人颠覆了朝廷,恢复中原霸主的地位,那么百中教排汉,和汉人通商不便,对南疆发展极为不利,所以保住元蒙就是保住自己,现在乘着元蒙王朝在北方和红巾军相互争斗的机会自己百中教在南边帮助朝廷镇压其他起义军,这件事是一个极大的功劳,朝廷日后必然会大大封赏南疆,这番话也确实有一番切实的考虑。
第三派就是中立派,以大左祭为首,其实左右祭的主要职责是类似于汉人的太子太傅差不多,传授教主修行盅、降之术的课业是根本,照顾好教主就行,没有太大的实权,更不能过多干预教内大事,这也是明典教主定下的规矩,以免后来教主过于宠信亲近自己的人为祸教内,但是遇事有发言的自由,他们不是重要掌权者,所以意见仅供大家参考。大左祭为人要稳重一些,毕竟左右祭可以在位一百年,德高望重,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于是对大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当年创教伊始是得到了唐皇帝的帮助,后来唐朝灭亡,那时明典教主出于多种考虑最后是带领百中教是冷眼旁观的,此事在历史上给百中教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几乎很多汉人都对百中教这种做法十分不满,认为百中教过河拆桥,在道德伦理上十分下作,汉人是最讲究表面上的道德文章了,所以中原门派划分的时候直接一刀切,把百中教这个异宗教信仰的门派却直接划入了魔道范围,导致了直到今天都有很多汉人对百中教心存芥蒂。
而现在简直就是和当年是如出一辙,朝廷主要和北方的红巾军缠斗,对南方几股小起义军势力无暇兼顾,百中教相对来说要距离近一点,所以朝廷要我们出兵,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外就是认为百中教扩建并发展壮大到今天是欠了元蒙当年的情,现在要我们还这个“人情债”了。说实话,从百中教的角度来看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错,世祖忽必烈当初确实是给了百中教很大的恩惠,可是别忘了,百中教自身也是为元蒙灭亡大理国花费了大力气的,上一任教主带领五大寨在南疆披荆斩棘,血染黄土,斩杀了很多投靠大理国的盅、降师才换来今天的局面,当时牺牲的教内子民不在少数,事成之后分一杯羹也是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扯平了。可元蒙王朝却不是这么认识问题的,他们觉得当时大汗忽必烈率领元蒙骑兵大军压境,又有元蒙法师成群结队的助战,灭亡大理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百中教不过是“识时务”的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踩了临门一脚,相比换来的却是朝廷在当政的数百年里为百中教保驾护航,力排江湖众议才有今天的辉煌,这是一份天大的恩情,现在是时候还债了。
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兵,将重演昔日唐代的那一幕,不光汉人,就连元蒙都认为我们是背信弃义的一伙,日后无论是汉人还是元蒙得势都饶不了自己。但是出兵,那就意味着是助涨元蒙残暴大旗;眼下天下人心惶惶,百年前中原各大门派对南宋昏庸失去信心才放任元蒙改朝换代;时过境迁,眼下元蒙失德,实力已经大不如初,就目前收到消息来看,汉人各大派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备战中,汉人修真者介入战争不过是迟早问题,一旦他们参与,将会爆发出一场空前的改朝换代的血腥战争,而且就目前实力来推测,汉人正魔两道如果携手并进,孰强孰弱很难料,日后谁掌天下更难说;南疆地小民弱,百中教好不容易才有了和中原汉人大派叫板的实力,倘若此时出兵,那就意味着和天下汉人各大派为敌,不管汉人有怎样的缺点,但是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优点却是无与伦比的,那就是“数量”,打不完也杀不尽,成千上万的汉人修真者会像一股狂涛一般席卷各地,百中教这点实力目前虽优,但是一旦参与到其中和汉人那么多修真者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很快就会被淹没,到最后万一元蒙败了,自己百中教也跟着搭进去赔的倾家荡产,两手空空,那真是一觉睡回百年前了,所以很矛盾,出兵也不是、不出兵也不是。
这次讨论大家没有商量出结果来,于是苗一雄就暂时搁置了,到最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那就是回信元蒙朝廷,虚与委蛇,推脱说百中教一统南疆不久,人心不稳,所以杂事缠身,请朝廷先行平叛,待日后恰逢时机百中教必定相助,助大汗一剿叛逆。
第八百二十二章 群雄逐鹿(三)
陈奇的一封信引得百中教众人忙活的焦头烂额,书信到达的第二天,苗一雄立刻召集了教内的所有必要人士共同协商,首先,让一位教行当众把信读了出来,以示公正。 ***小*说 .能够驾驭这么复杂和凶残的骸谷不得不说陈奇是还很有一套的,在信中陈奇没有那么浅薄的直接威逼利诱,反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条分缕析的陈述当今天下大势,并且还简要介绍了起义军和修真界各方面情况,并屡屡赞颂百中教是异族首领,励精图治,民心所向,南天一柱;尤为重中之重的是,信中十分清楚的陈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不需要百中教现在出兵,日后等到合适时机再出手也可以,并且提到百中教如果感觉应对元蒙势力有困难,那么骸谷百万大军、千条战船可以时地相伴左右,携手并进,愿为百中教保驾护航,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瞧瞧,这封信多有水平,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有“百万大军、千条战船,相伴左右”这几个字才是重点,名义上是和百中教结成兄弟,其实暗中这就是示威,说句不嫌害臊的江湖口吧,那就是“看我的拳头最大,倘若不跟我站一边,爷就第一个揍你”,这么说就清楚多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几乎都明白这个意思。
其实宋祁和陈奇关于这个问题已经不止一次的私下沟通了,得出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暂时不要对百中教出手,陈奇纵横四海,早年间也和百中教的前几任教主打过交道,深知“盅、降”之术的诡异凶残,骸谷实力通天,但真要是和百中教开战的话结果胜肯定是胜的,可死伤之大实在是难以估计,所以宋祁明确的提到倘若百中教真的与我们为敌,那么也要先稳住,绝对不能战争一爆发就动手,要等击退元蒙之后才掉转刀锋指向他们,否则一南一北两线开战,汉人这边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有必要还是要小小的逼他们一下,否则这帮百中教的老狐狸肯定要隔岸观火看热闹,尽最大努力争取到自己这边来。
陈奇的这封信立刻在教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个别脾气火爆的寨主和寨佬拍案而起,质问陈奇这封信是什么意思要打就打,百中教拼了性命不要也绝对不能向汉人屈膝投降,威胁自己那也要看看骸谷有多少人命可以送给南疆。炎鹰寨寨主沙马俄里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这种意见的,别看他长的像只黑熊,但是能从后来的两次内讧中坚持至今就说明他是眼光不凡之辈,他讥讽现在和骸谷开战简直就是脑子有问题的举动,为的什么就为了他陈奇的一封信南疆一寸土地没失,中原大派一个兵马没动,自己就先莫名其妙的和骸谷这些家伙拼的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要搞清楚其中根本,根本在于汉人和元蒙都想拉拢百中教,威逼利诱两边都有,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大可不必为语言上的文字弄的大动肝火。
这番话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毕竟两边的文字内容都差不多,无非是威逼利诱,大棒与甜枣,只不过说出来的方式不一样,不过有一点陈奇比朝廷强,至少他在信中洋洋洒洒这么多字剖析了天下形势和大致备战情况,算得上是推心置腹,千百年来南疆人一直人微言轻,汉人看自己历来高人一等,就连当年的盟友元蒙朝廷现在也没把自己的情况和南疆详细说明,得了天下之后就一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骸谷不管是不是有求于自己但最起码人家现在把双方都放在同一层面上了,这点尊重的姿态是做到了,还是静下心来细细商讨才对。
苗一雄当时请碧鱼寨的九寨佬说说中原情况,碧鱼寨九寨佬这几年一直带着手下在中原在北方通商,和官僚打交道较多,对中原情况了解的更透彻,九寨佬为人素来稳重,把局势详细给众人说明了,同时表达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规模战争爆发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场仗还有的打,不纠葛个一、二十年是不会结束的,南疆不比中原,中原地大物博,物资雄厚,双方都可以撑的下来,但是南疆就不同了,一旦介入战争,最多坚持五年就要因为人数和辎重耗尽而退出战争,这无疑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面对骸谷和元蒙的双方拉拢还值得考虑。
这场讨论没有什么结果,但是却点燃了第一次内讧的火星,九寨佬的话让苗一雄陷入了极大的沉思,有两点是很大的麻烦,第一就是祖上素来排汉的原则问题,帮助骸谷就是亲近汉人,公然违反教内规矩,他无法向南疆千千万万的子民交待;第二就是九寨佬言明了南疆禁不起大规模战争的长时间消耗,判断为五年时间基本上说的很保守,谁都不知道这场战争会存在多久,也许明天红巾军就瓦解了,也许要坚持二十年都有可能,凡事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倘若被九寨佬不幸言中那怎么办这个问题戳中了苗一雄的内心痛处,百中教在南疆好不容易积累了这么点家底,若是被双方利用这么一打就全没了。所以他最后的决断还是继续观望,作书回复了陈奇,诚恳的表示自己这边实力薄弱,希望陈奇能谅解,同时愿意保持目前的态度,两不相帮,不会给汉人起义军添麻烦,并希望陈奇他们奋力一战,待凯歌频奏之时会从龙出疆,助下任天子鼎定中原。
其实这封信和给元蒙王朝的回复几乎没区别,都是虚与委蛇,但是对于汉人来说陈奇和宋祁反而都很满意,最起码有一个小收获,那就是百中教短时间内不会响应元蒙的召唤,还算有成果。可百中教内就不同了,陈奇这封信一下把百中教劈成了主战派和观望派两个阵营,当时以沙马俄里为首的人是主战的,他们的观点很现实,那就是帮助元蒙王朝在南方动手,因为战局越拖则越不利,现在汉人起义军还未成气候,主要在南方活跃,若百中教和元蒙南北夹击,很容易就能扑灭他们,把元蒙灭亡的时间往后大大拖延一阵,元蒙执政的时间越长南疆就发展的越好,实力也就越雄厚,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的认同,因为自古和元蒙交好并不违背祖上排汉的规矩,这些年朝廷给南疆的恩惠有是有目共睹的,苗一雄作为教主给陈奇的答复是用诉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低汉人一等的口气让大部分教众更难接受;而以苗一雄为首的观望派则不同意,他得到了刀玉鑫等一批有实力的人全力支持,刀玉鑫认为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公然露面等于给两边做出头鸟是无意义的自杀举动,当然要稳住双方,说话的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给百中教自己争取最大时间。
沙马俄里愤怒的认
第八百二十三章 群雄逐鹿(四)
时光荏苒,岁月飞速的流逝,红巾军在中原各地的曾经取得了难以想象的胜利,一度冲破元军封锁,三路大军横扫直隶、陕西西川,甚至占领过蒙古边缘城市,但是朝廷及时任用以察罕帖木儿和元蒙法师中的大神通者完颜钢默等几人为领袖的统帅大量精锐部队和元蒙法师,对起义军展开了血腥镇压,不仅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将红巾军主力击溃,重要将领和前来参战的修真者接连阵亡,终于,在一个充满血腥气息的夜晚,红巾军大旗带着熊熊烈焰不甘心的倒在了红巾军士兵的身边,第一次反元战争汉人激将走入失败的绝境。 [_].
这是双方战争的第一回合,在这第一阶段较量中元朝军队经过数年苦战终于击溃了红巾军主力,把这支当时称为天下汉人起义第一军起义的烽火扑灭,红巾军在神州各处的的势力一时间四散,让天下汉人的反元斗争骤然陷入低潮,无数曾经反抗过元蒙的汉人被屠杀,在这次的较量中,有两人脱颖而出,那就是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二人,但是此二人先后与朝廷交恶,死的死,走的走,正当天下汉人为之鼓舞之际,没想到元蒙朝廷此时命不该绝,又有二人很快成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他们整肃朝纲,治理水患,发展民生,重训大元铁骑,先后对散落在神州各地的起义军残部进行讨伐,成为元蒙暴政的浊流中难得的优秀存在,他们就是脱脱帖木儿和也先帖木儿二人,后世俗称“脱脱”和“也先”,他兄弟二人挽救了当时元蒙的局势,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对于朝廷贡献甚大,就连汉人在青史上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所以在击溃红巾军主力之后,反元斗争一时间陷入沉寂,元蒙朝廷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个时候众臣就有时间坐下来讨论南疆的问题了,百中教在这一次大战中表现无疑是让元蒙统治者失望的,拒绝了朝廷的召唤让当时的皇帝妥懽帖睦尔十分恼怒,准备让当时已经担任丞相一职的脱脱率军到南疆问罪。
当时中原汉人起义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百中教内一片哗然,苗一雄立刻组织大家集体协商,期间很多有脑子的教内人士都觉察出在汉人失败之后元蒙王朝就要对自己这些年来的不作为下手了,于是争吵声一片,腊朴作为大寨佬带领赤蛛寨空开责怪苗一雄施行了错误方针,如果脱脱率领百万大军袭来南疆危矣,似乎灭顶之灾就在眼前。但是苗一雄却没有想象中的着急,原来他事先就接到了陈奇的通知,由骸谷暗中支持的两路起义军张士诚和方国珍已经刀刃出鞘了,他们会在这个汉人气势衰落的时候接过反元大旗,苗一雄今天召集众人就是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免得众人忧心忡忡,稳住自己人才是重要的。
但是元蒙这边却并没有真的去找南疆麻烦,原来脱脱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及时的阻止了昏庸皇帝的这次命令,他看的十分透彻,从战局上来看,虽然元蒙王朝最痛恨的汉人领袖刘通福已经战败身死了,但是红巾军在神州各处势力却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要想彻底平息红巾军的余孽还需要在过几年,这些年的交火让百姓生活苦难,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收拢民心,恢复天下人对朝廷的信心,让百姓休养生息才是上策,不能在意动刀动枪,至于说百万大军远征南疆,那不过是皇帝一时间失去理智的气话罢了,脱脱本人从来就没想过这件事会成真,开玩笑吗元军主力远涉南疆偏僻之地,元大都谁来拱卫以为红巾军败了汉人就失去战争之力了汉人修真界的各大门派是绝对不会就此认输的,如果自己所料不错,不出几年就会汉人就会卷土重来,朝廷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抓紧时间恢复元气,准备为接下来的变化准备应对,目前在中原大地上只有南疆百中教这支人马还算是盟友,倘若真的把他们逼急了加入汉人阵营,那元蒙不是自己搬石砸脚吗,所以脱脱阻止了这次昏君的任性胡来变相的挽救了南疆一次。
但是没过多久,方国珍和张士诚这两支起义军中的后起之秀就崭露头角,在骸谷的暗中支持下于两江之地大闹东南沿海,让天下气势低迷的汉人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也让蒙、汉双方第二次较量拉开了序幕,不仅如此,已经瓦解的红巾军又重拾兵戈,各自分立成数个军阀,一时间陈友谅、徐寿辉、芝麻李、彭莹玉等先后出现,乃至刚出茅庐的朱元璋也是自立门户,修真界为了避免重蹈红巾军的覆辙,门下弟子纷纷出仕,堂而皇之的加入了起义军,当然,那会的楚寻语还在满江湖溜达行医救人呢。目前的局势正如脱脱所料,汉人不仅还存有一战之力,甚至比上一次来势更为凶猛。情况至此,脱脱亲自率领手下各路将领在中原大地的各条战线上重新开战,双方里来我往,厮杀一片,这正是苗一雄苦苦期盼的时刻,因为作为一教之主,他的眼光是从上往下看的,在他看来,教内主战派的众人都太心急了,上次红巾军闹的虽凶,但是修真界没有公开介入,昆仑、骸谷、蜀山、劫源门等等这些汉人门派中雄霸一方的劲旅不过是暗中策划,想要试试看元蒙的底,所以呈现出红巾军中的汉人修真者都是没有组织、没有谋划、不成气候的,根本不是这场战争的正戏,现在不同了,昆仑九诏令一下,天下汉人正、魔两道各门派闻风而动,这场势均力敌的大较量才算是正是登场,百中教的长久以来的观望此时才能显出影响,苗一雄大胆的预测在过几年,当两边都打的焦头烂额、难分伯仲的时候势必会加倍颁赏南疆,那时候百中教在决定到底帮谁才是明智的,不过说句真心话,苗一雄到底还是有些抵制汉人的,内心深处隐隐期盼元蒙能获胜,毕竟元蒙这些年对百中教的通商还算过的去。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当脱脱率领大军在神州各处和汉人起义军杀的血肉横飞的时候,他的弟弟“也先”也没闲着,作为脱脱的弟弟,他留守元大都整肃朝纲,打压了一大批奸臣权贵,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但是得罪了以燕帖木儿和哈麻兄弟为首的老派权贵,为以后埋下了祸患。第二次大战爆发一段时间之后,脱脱帖木儿作为历史上一名“贤相”此时却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认为他的弟弟也先帖木儿会和他一样拥有卓越的军师才能,于是演变成一场蒙、汉、滇三方都始料未及的突然变故,正当苗一雄志满意得的看着中原各处战火纷飞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倒在这么一个神来之笔下。
&n
第八百二十四章 群雄逐鹿(五)
等也先战败的荒诞奇闻传遍神州各地的时候远在骸谷的陈奇一度以为是手下人军报有误,想一位治世贤臣怎么指挥军队能蠢到这般无可救药的地步,所以曾一度不信,要手下人再探三遍才缓过神来,连连感叹也先此人继承他兄长脱脱的政治才能无二,可是军事才简直就是蛆虫和明月、人参与臭豆腐,差距之大让陈奇连笑都笑不出来。 .
这事传到南疆苗一雄耳中也不过就是笑的前俯后仰,他怎么也未曾料到这事会和他扯上关系,成了他的催命符。话说那时脱脱已经在扬州高邮一代指挥当地的军队大败张士诚,正要乘胜追击,结果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气的呦,差点吐白沫,缓神之后立刻不顾其他,连夜赶回元大都,他知道弟弟这回闯的祸实在太大,连人头都难保,念在兄弟之情还是要保他一命,结果不想他的仓促离开反而给一直连吃败仗的张士诚得到喘息之机,得知脱脱离开前线返回元大都之后喜不胜收,赶紧吹响反攻号角,把扬州、盐城一代全部光复了,给元蒙军队一下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