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新世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泉
突然望见元军中军处爆炸连连,火势冲天,喜得张士诚高举腰刀大叫:“天佑我大吴,诸君努力!伪元破败就在今夜!”
跟随出城作战的还有城内数千青壮,他们乱糟糟的杀向前方。元军若破城,他们绝无善终,此时只能跟着张士诚继续与元军死战。
张士诚的反击成了压垮元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佑我华夏万民,蒙元颓败就在今时!”
于志龙兴奋地挥鞭直指前方。靖安军一路风尘滚滚,经五莲,直指日照,
赵石夺下莒县,大大改善了靖安军的生存空间,为临朐建立了一块广大的地域后路。他一连击退了数股前来莒县增援的地方元军后,得知于志龙再占沂水,留下副将暂时坐镇,自己快马加鞭过来相会。
沂水城内,两人汇合、简单商议后,决定事不宜迟,趁着元廷还未特别关注益都路战事的时机,抓紧时间继续拓展、稳固靖安军地盘。赵石被于志龙留下镇守莒县,兼顾沂水防务,顺便向沂南、莒南发展,至少要把信息刺探的触角伸到该处,为于志龙、赵石的大局筹划提供情报;于志龙则整顿在沂水整编的军伍,迅速率领大部直接向东,杀向日照。按计划,若是得手,将沿海北上,奔胶州,即墨、文登、莱州,力争将益都路的东部彻底囊括在手。
赵石在莒县接连击退数次前来围剿支援的地方元军和豪绅武装,剿灭了数十家抗拒的大户,得其财货,迅速组建一支不下三千人的部曲,暂时站稳了脚跟。为提高新军战力,于志龙紧急发文至临朐,令纪献诚在旧部和万金海、夏侯恩等部中立即挑选得力将卒四百人,调至莒县补充为新军骨干。
赵石一时不做他想,能在此时得到这批人员,可谓大喜。此时临朐大战后,百废待举,于志龙能从中抽调精兵强将也是不易。
但赵石新收抚的参赞中却有人暗中不免寻思,这于志龙这般安排,未尝没有掌控新军,削弱他部的心思。不过他心思细密,此话实在不宜与外人说。
天色阴沉,北风呼啸。寒冬已经彻底笼罩了腹里疆域。靖安军的冬装至今尚未全部有着落。虽然有冬装缴获,但数量仍不充裕。
实际上,缴获的冬装数量还是勉强够。但是地方贫民、流民太多,于志龙为了安抚民心,除了救灾、赈济、分田外,不得不拿出相当多的冬装拨给这些贫寒人家。至于军士,除了部分精锐外,一般只得继续暂穿秋装了。
考虑到军心派系,为了稳定夏侯恩、万金海等,这几部的军士优先所得冬装最多。于志龙旧部不少只得在寒风中继续忍耐。初时,黄二、罗成、侯英等还不忿。不为自己,也为手下部属争取,几人商议欲齐至于志龙处分辨。
于志龙正在大帐内批阅,案上已经被披览的信笺积了一摞。几人见到于志龙仍是一身单衣秋装,只是外罩一件朱红大袍,内絮乱麻或丝绵。这是靖安军骑军将士标配。方学曾供一件上好狐裘给于志龙御寒,于志龙坚不纳。
“凡吾军中有一士未得暖,吾必与其同衣!”
初时,万金海等不信,遣人探视,后亲自禀告营内军事,目睹如是,始信。
后诸将有羞惭者,渐渐与于志龙同。赵石自莒县得知,鼓掌大笑:“吾家将军得飞将军之志矣!”遂起居衣食皆仿于志龙。
主帅亦无裘棉御寒,帐内只生一火炉,故此,几人见到后,黄二立刻闭口。
于志龙问其为何事所来。罗成哧哧艾艾,涨红了脸,无言以对侧身让出身后的侯英。
&nb
第三百章 安民2
元廷历经数十年,各地衙署吏员早已对民生百计变得漠不关心,平素多是蝇营狗苟,巧取豪夺。谢林和程世林在其中还算是比较本分,能够做实事的。于志龙能留用,并重用他们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令这些伪元旧吏一时难以承受的,就是相比元廷风气的沉沦,于志龙明显对他们的要求严得多。
于志龙不仅明确了各级官吏如主管、掾吏、衙役,门子等的职责,还参照后世细化了数据统计和考核,例如县尹等行县的时间,频次,查询过多少乡村,问询了何人,乡里风情、民生、物价有几何等,都需行县人一一整理并笔录,行县后上交上级考评。
各个衙署主官的报告和上级考评都必须经于志龙亲自抽取核验,包括谢林、程世林的;自得了沂水等城后,各级官吏的选拨,任用、考核等工作量迅速增多,于志龙一时又无法假手他人,只得在处理军务的同时,日夜兼顾对政务骨干的选拨、考核。
随着管理地域的不断扩大,筹办管民总管府将不得不提上日程了。于志龙开始思索未来的治政架构。
如今的衙署面貌,与一年前大不同。伪元官吏被撤换了近一半,同时补充了不少新鲜人士,包括不少作战后伤残的靖安军士卒、百户等。这些人由于出身原因,对于志龙最为拥护。
此外,于志龙这次还任命田烈为本地学正。令其大力督办县学。为解决大多数民众家贫,无财力送子入学的窘境,于志龙特地批示方学在官仓里每月拨付数百石米粮,专供学子和讲师、教授。
这一系列的兴农、垦荒、劝学、缉捕盗贼,修路等办的有声有色。如果于志龙不是反贼出身,若在大元朝廷岁考中,必能考核优等。反倒是自诩朝廷正道的高官贵戚纷纷将国财侵夺为私利,不啻于国贼、巨寇。
谢林与程世林等旧元胥吏暇时私聊时,每每议及此处,不禁有啼笑皆非之感。
临朐如是,沂水、莒县等地亦是按此施行。此是善举,极得谢林、方学、金炎、孔英等推崇。
消息传到地方,无论贫富人家均道靖安军是仁义之师。前者于志龙、赵石开仓济困,惩办地方无良官吏和恶霸,已得人心。这次更是使得地方迅速安定。
后来又有传闻,靖安军欲彻底丈量各家田亩,清算羔羊息,资助各家结社并开垦荒田,同时广为安置本地流民,或分田结社,或择青壮雇工。许多流徙在外的民众听得家乡消息纷纷扶老携幼,辗转归往故里。就是一些流落在外的其它地方流民得知此事,也是将信将疑的,陆陆续续前往靖安军所控制区域讨口饭吃。
益都路元廷虽早有拦截,但是因为封锁线被破,此时已经难以围堵周密。
若说对于志龙有不满者,主要还是地方大族、巨擘,他们已经掌控了海量的田产,并隐匿了大量良田,甚至还役使着无数驱口、隐户,靖安军这次丈量、清算田亩,重新核定田租,勾销羊羔息,对他们的利益伤害最大。只是形势比人强,靖安军正风生水起,这些大族巨擘暂时不得不隐忍。
于志龙何尝不知不过此时靖安军急需的是各地民众踊跃拥护,这些大户望族本就是他分步打击的对象,若是能够拉拢分化,以利诱之,可供驱使,自然最好。
与以往统治者不同,本地民众,特别是商户等明显感到靖安军对商人、小贩、匠户的看重。自临朐解围大胜后,于志龙先后颁发政令,严喻各地重新布设关卡,除了几个府县要道继续保留管卡抽税外,就是城门卡处,一般也取消了往日设置的抽税掾吏,过卡什物按照三十抽一。允许各地商贩携带商货、柴草、菜蔬等自由出入,城乡集市上的小贩在指定的位置摆摊,除了缴纳少量的卫生管理费用,其他摊派一概取消。
通关、摆摊摆摊的抽税少了,自然做买卖的利润就高,不仅小商小贩欢喜,就是经营买卖的大富商们也感到欣慰,大大抵消了靖安军的对他们家资重新核查,核算的反感。
小贩一日辛苦所得,也许只有数文钱,但是他们本就清贫,这点文钱日积月累,到了月底也许就是百文钱,足够多买几个炊饼或半袋高粱,家人就可稍解几顿饥饿。
富商们则是日进斗金,靖安军如此做,可为其节省流通成本每月或有不下百两、千两者。
大乱之后有大治,人心思定。靖安军地域的盗寇、强盗明显少了,商路安靖,商队来往通便和安全,大大减少了风险。除了单纯吃田租的地主外,凡是有商路的富户多有受益的。何去何从,商人们心中自有选择。
于志龙的做法就是鼓励经商,鼓励商品流通,但是商人必须真实纳税。凡偷税漏税的,抓获后至少罚金三倍,再重着,拘人、抄没家资,甚至入狱。
而匠户去籍后,允其自由匠做,自由买卖,因为匠做的收益较大,官府课税从其营收中按照十五抽一,总体上地方各类匠户的劳作热情绝不下于耕户。
各地乡村的耕户大多得到自有耕地或农具、驮马、耕牛等,虽然许多是官府借贷性质,但是对于农户来说终于有了生产劳作的资本,未来就有了希望;而且靖安军檄文中反复承诺,明后年税赋将按照收成的三十抽一施行,往后才是二十五抽一,再往后的缴纳比例将控制在田亩收成的二成以内,这还包括了耕户需折算的各类官府劳役等成份,也就是说,无论收成有多好,最多只需交纳到年收成的二成即可。若是遇到灾年,官府还将根据受灾情况,加以评估,酌情减少交纳的税额。
田租提取,还按照田亩的优劣等级划定,暂以五等划分,以实有耕田数为基准。过去的隐田全部取消。若有隐瞒不报者,隐田归何人耕作,发现后,改田无偿归耕作者所有,同时田主还要承受官衙的追究,按照隐田的多少分别收到刑徒、罚金、罢黜官职、取消功名等罪责。最重者可判抄没家产,家人入罪!
如此一来,靖安军所占之地的隐田几乎一夜间被重新登记、核算、划定应缴纳田赋。
总的来看,于
第三百零一章 莫以自清败众心1
如此,黄二、侯英、穆春等大老粗般的部将多叫苦不迭,这些不惧上阵厮杀的汉子对那些笔画大同小异的当世繁复文字极为头疼。无论他们如何屏息运气,大眼瞪小眼,在讲师的反复教导下,仍进步维艰。
赵石初时也不甚理解于志龙所为,但于志龙一再坚持,赵石就以身作则,每日必熟识一字,日积月累,至今识字数不下三五百,已经勉强可看懂文书、条例,
不仅是将士开设了识字班,于志龙还在女营和城内分别筹办了一所女师,分为幼教和初教。分批招来适龄的数百女童、小姑娘、包括军中女看护等加以教育。学习的科目除了女学、刺绣、纺织、还有历史、筹算、医诊等。只是这专授女学的教授一时难以聘请,于志龙特地吩咐田烈四处高薪相求才勉强聘请到了六七名享有德誉才干的老翁担任。但人手仍不足,田烈在于志龙的诱导下,不得不同意兴致盎然的爱女田欣、侄女孔月也来女师担任了讲师。
公然设立女学,若在往日难免招来地方的非议和阻挠,毕竟男女有别,千百年皇朝以来均未有设,但临朐本地的士绅当初多被刘正风等扫荡一空,许多有钱有势的文儒多遭难于几次战火,剩下的也多是分量轻的;此时于志龙的声望又一时无两,就是县尹谢林也未对此提出异议。于志龙强势发文督办后,不足半月,一个简陋的女师就筹办了起来。
这个消息绝对是临朐的一大新闻,在城乡热议了许久。于兰、刘娥等姐妹都入了学,每日至少有半日识字。她们的讲师就是田欣和孔月,这几个女子的初识和相知就在此开始。
消息传至益都,卓思成、也先等纷纷讥笑不已,就是江彬、俞伯等也觉得有辱斯文,愈发觉得靖安军行事荒诞不经,难道还想牝鸡司晨这简直就是自取败亡之道!
于志龙坚持识字教化的初期令靖安军上下着实难受不已。但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是基本功。只有到了后期于志龙开府建衙,设立军事院校,组织军事演习,军事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后,三军将士才渐渐理解他的初衷。
当前不仅是部将在暗暗叫苦,就是很多普通士卒也是牢骚不已。好在靖安军中军俸不差,每月唱名实发,而且能吃饱饭,另有军衣军靴军毯等配备,有军内的郎中按期诊视,家属及家田耕作等无忧,营中甚至可组织定期听故事,玩军戏,这些有抱怨的士卒们也就息了他想,老老实实跟着识字先生每日苦读了。
靖安军军例:凡不能完成每日识字要求的将士,无一例外的被罚去清洗马桶,整理营区内务。或全副武装,进行拉练长跑;屡教不改的,则被关进小黑屋,“幸福的”享受一下吴四德当初的体会。
身为三军之首的于志龙也抽空参加读书识字,他的讲师由田烈亲自督导。好在于志龙有后世文字的底子,对于这些繁体古字能认的多,可写的少。但他的识字进度在不明真相的人看来已是神速,在愚昧的临朐民众中甚至开始传出这是神迹的传言。
被处罚后,受罚将士仍然必须补上所有不及格的功课。全军将兵一视同仁。再不能合格的,取消军籍,并取消其户籍军属的一切优待,被开除者则灰溜溜离营。于志龙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使得军内的识字计划虽有波折,终于顺利得到贯彻。
于志龙这一路的靖安军一路跋山涉水,这日终于出了山区,翻过丘陵。经陵阳,龙山,三庄,到了陈瞳地界。
三庄河、沈疃河两条支流在此汇合成一处大湖,夏季时,湖面波光粼粼,有无数水鸟在此栖息、觅食。湖边田地阡陌纵横,多是良田。
沿此向北,则是五莲县城,向东百里则是日照,向南数百里则是海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
行军至此,人疲马乏,于志龙令全军在此宿营,烧火做饭。
因各部补充新卒多,要集中进行兵器、队列、阵型操练暂时不可能,故一路上,于志龙着意安排整齐行军,讲解号令和军纪。好在沿途没有大的战事,所遇到的元廷官军多早早遁走,地方乡兵或义军则畏于靖安军军容,多是开门请降,献粮捐财,只为保自身平安。
前期临朐大战,益都也先抽调各县的元军精华汇聚围攻临朐,如今各县的元军兵力大大减少,新组建的官军多缺少操训,实力明显孱弱,闻靖安军来,纷纷后撤至各县城龟缩守御,并连发高级文书求救于益都。
于志龙考虑到今后的地方安靖,为稳定民心,这些领头的地方乡绅、富户一般概不追究其前恶,而是摆上宴席,与地方耆老、乡绅、富户把酒言欢,高谈蒙色朝廷的和罪恶,各地民众的凄苦生活,再转到靖安军树义旗,驱鞑虏的目的,许诺只要这些人心归汉室,与元廷划清界限,遵守靖安军的安民、兴农、核田、降息、废奴等措施,靖安军绝不会惊扰地方。
临朐一战惊动山东南北,这些事迹已经被风传至了山东沿海之滨。地方民众,无论富贵贫贱对靖安军的战果多是瞠目结舌,对这个飞将军的传言更是越来越邪乎。甚至有人绘声绘色道:这个飞将军身长九尺,壮若山魁,眼若铜铃,血口白牙,早晚日食蒙古孩婴至少两人方才尽兴。凡不顺从者,尽付军中剖心沥胆,与众军士下酒。
因为传言恐怖,地方有家有业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不料这靖安军迅速打下了沂水和莒县,击退了济宁路和临沂来援的官军,突然一阵风般来到了日照地界。
当地人本以为是大祸临头,只希望捐纳家资浮财,在飞将军面前讨命,能否有活完全是佼天之幸了。可是众人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后生竟然就是大家谈之色变的贼酋——飞将军,这些人初时震惊的几乎是变成了泥塑!
不仅如此,这个飞将军几乎是不曾有过激之举,只要不武力抗拒,靖安军对除了少数地方恶霸和蒙古家仆等镇压外,其余
第三百零二章 莫以自清败众心2
于志龙既然明白了自己先前的失策,索性当即召来于世昌、钱正、孟昌、金炎等人座谈。谭晔虽是新附,也同样召来。他诚惶诚恐,座谈中不免言行谨慎,不敢轻言。
论对身外之物的态度,孟昌类似于志龙。不过他听到孔英的建言后,也附和孔英的意见。
孟昌率性洒脱,常不拘礼节,在曲阜就素不被孔家望族所喜。如今孟昌投军,眼见靖安军内所闻,俱是新鲜,很快被于志龙的志向和规矩折服。
深夜蒙召,孟昌不惊不喜,见于志龙眼光看来,遂俯身洒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人心志高远,非燕雀所能及,属下钦佩之至!”
众人早知他秉性高洁,突然见他当众拍马屁,俱惊,不由目目相觑,暗道:莫非这人转了心性
孟昌接着道:“世上万民,清浊自分。然上清者寡,下浊者众。曲高和寡,非贤者所取。大人操忧军事民生,愿与我军将士、小民共疾苦,削特权,世所称赞,此诚圣人之行也!”
“然世人有地域之分,德操有高下相较。欲求有万般,更有索求无度之贪念。能如君子警醒自持者,敢问可有一分之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