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工业之动力帝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滿楼红袖招
如果究其根源df31终究是太平洋对面搅和黄的,总得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df31的上半部分用不了,下半边找太平洋对面收点成本才是正路。
某人已经准备放大招了,梁远记得未来火箭都是海上发射原地返回的,也不知道现有的电子技术水准能否支持十多年以后的想法。
梁远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远嘉高管几乎都恍然大悟,这事儿说和远嘉密切相关也对,毕竟品牌塑造应该是企业营运中相当核心的事宜,但如果要说关系有多么密切,又有点不对劲,整件事情被梁远分拆成了好几个部分,事情的框架被某人放进了向基础科研领域扔钱的火炬计划,其他的部分要么被放进了那个倾城互娱,要么就是连名字都没有的新公司,几乎和远嘉的现有体系完全不挨边。
除了负责研发某些专业芯片的港基集电,其他远嘉机构该干嘛干嘛,一切照旧,相安无事。
“大少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一件平淡的事说得慷慨激昂、让人神往,当年我和老简都是这么掉坑里的~。”
“在楼下的房间里,还以为大少要引领着远嘉跑步奔向星际时代呢。”
苏良宇深有感触的打破了梁远发言后的平静。
“什么叫原本平淡呢,无垠的外太空多么令人向往,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投新公司搞运载火箭去大气层外边看看的,手头资金不足的,可以找我提前预支。”梁远笑着说道。
“哈哈,相比去火星遛弯,我宁可选择大少的那个全球电子竞技项目。”
“搞运载火箭的新公司叫什么名字?”
“听大少的意思,难道股权激励要提前发放么?”
“就是俗人一枚,还是看大摞的绿纸心潮澎湃。”
彻底确认了梁远临时扔出来的这个大炸弹和远嘉没什么关系,个人事业全在远嘉的高管群体真正安心了,言语也轻松了起来。
以远嘉目前的规模而言,创始人玩个火箭只能算是奢侈的爱好,只要集团本身的发展方向、业务范围不变,无论梁远怎么“作”都无伤大雅。
“不管怎么说,特区银行开分行和50公务机生产线这预期中的两件事都算真正完成,提前把股权激励发下去也是为了振奋下士气。”
梁远用指关节轻轻敲了敲桌子,印证了高管们关于股权激励提前发放的猜想。
“下半年,除了大家各自领域的工作之外,把荔湾油气田证券化是集团最主要的业务方向,这个大前提之下有挡路的直接碾过去就好,要知道我们是做能源的全产业链,哪怕终端市场不赚钱,在别的地方也能找回来。”
这次梁远采用了十分奇葩的方式使得远嘉半遮半掩的走上了前台,虽然吹过的牛从制度和业务上没和集团产生什么紧密关联,但实际工作中是绝对是离不开远嘉这个大平台的,相应的远嘉高管本来就已经满编的工作量还会上升,因此梁远动用了~金钱,这个人类发展史上最好的兴奋剂。
也算是给这些伴随着远嘉一起成长的高管群体论功行赏。





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168章 我是梁日天 (三十六)
“大少终于对港岛的一些人失去耐心了。”
听梁远谈起集团战略方面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林建隐蔽的对纽壁坚撇了撇嘴角。
这两位的工作一个就在港岛本岛,一个和港岛隔河相望,对港岛内部的种种远比远嘉大会议别的成员感受得深。
“大少既然坚定不移的推动着远嘉走上国际化的道路,集团内部的民族主义色彩当然会越来越淡泊。”
纽壁坚理所当然的说道。
梁远对港岛内部经济势力手下留情,纽壁坚是感触最深的,作为怡和上一代当家人,想当年怡和统治港岛的巅峰时代哪有什么其他经济势力发言的机会。
在纽壁坚眼里,新怡和并购港灯也好,中华燃气也好,只是找回自己当年的东西罢了,提前打声招呼已经是相当给对方脸面的行为,要不是梁远极力约束,纽壁坚哪里会容得阿猫阿狗的都来讨价还价。
“原本我以为大少年轻气盛,总得花上三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绕过这个思维上暗角,没想到只用了一年,大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纽壁坚原打算过年回总部述职时试探着和梁远讨论一下这个方向的问题,没想到梁远远比纽壁坚估计的清醒。
当然,换句话说就是某人远比同龄人成熟以及利欲熏心,目前港岛部分传媒鼓吹的什么华资抱团对抗英资,华人资本不欺负华人资本已经彻底糊弄不了某人了。
实际上,某人打算把民族主义色系浓厚的玩意都搞到一千所去,远嘉本身的定位会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的大型技术和管理平台。
呃,那个适合国际化远嘉的外皮应该怎么说来着科研无国界,资本无节操嘛。
果然,纽壁坚和林建还没交流上句,梁远就点了纽壁坚的名,原本梁远虽然不打算继续在和黄身上浪费时间,但表面上的和气梁远还是注重的,比如始终没放纽壁坚出去负责谈判。
现在,牛都被某人吹到火星去了,远嘉的脚步不快一点,搞不好将来可就真得准备跑路了。
“祁连山和宫芸另有任用,沪城行程结束之后,纽壁坚接手同和黄的后续谈判,一个月的时间,我要看到这件事的明显进展,不管是并购还是另起炉灶。”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放着纽壁坚这个怡和巅峰时代的大佬不用,集团其实是打算和港岛本土资本搞好关系,毕竟怡和在英国人手里搞得华资怨声载道和在梁远手里搞得怨声载道肯定是有区别的。
现在梁远把谈判组里所有的华人高管撤离,换上当年统治过港岛经济的“幕后帝王”,只要有点情商都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情意谈没了,友谊的小手收回了,剩下的只有商场上的你死我活。
纽壁坚对梁远给自己的新任命相当的满意,不论中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虽然纽壁坚破除了当年离开港岛时,港岛经济界所论断的此人职业生涯已经落幕的定论,但限于集团意志,纽壁坚始终没流露出反攻倒算让昔日的一干老对手和跟班小弟好看的意思。
现在,纽壁坚让所有“老朋友”刮目相看的机会来了。
此时的新怡和甚至远比老怡和更为强大,原本的怡和只是依靠资本、地利和历史,垄断了港岛的种种渠道,新怡和虽然对港岛的渠道渗透有所削弱,但多了远嘉这个高科技背景之后远比老怡和更难缠。
如果把商场比作战场的话,老怡和打商战时武器还需要外购,新怡和已经基本做到了武器自行生产。
宁婉嘉手里拿着拉花杯,杯中的奶泡已经凉透,丫头却毫无察觉,专注的看着某人领导着日渐庞大的远嘉迎风破浪。
宁婉菲虽然比宁婉嘉好些,不过注意力也没放在手中都快切成丁丁的西点上,只是时不时的把目光向某人的方向溜上一圈。
拌好一份水果沙拉,宋晓薇才发现两个丫头一个在专注的溜号,一个在时不时的溜号,手中的食物都还处于半成品状态。
用尾指轻轻捅了宁婉嘉一下,宋晓薇好笑的轻声说道“现在幸好是夏天,要不嘉嘉手中的牛奶都该结冰了。”
“呀。”
少女小脸绯红的轻呼了一声。
“嘉嘉,你和大少从小看到大,难道看不腻么。”
宋晓薇探头靠在少女的耳边,亲昵的问道。
这些年被各种各样的熟人调笑得多了,少女对两人之间的青梅竹马倒是能坦然面对了。
“看不腻啊,我就是喜欢小远做事情时,信心满满的样子。”
“从幼儿园那会儿想用五分钱买六个汽水糖时的侃价,到现在领导着数亿市值的远嘉,都是一样的喜欢。”
有些微羞的宁婉嘉收回目光,一边把手中的奶泡换掉,一边回答着宋晓薇的好奇心。
少女平淡的语气中所透出的愉悦和满足,让站在身旁的宋晓薇有种快要溢出来的感觉。
还没等宋晓薇说什么,宁婉菲冷不丁的幽幽的开口接道“不买六个,小远就只能吃到一个。”
某土豪的幼生期真是好一把辛酸泪。
三人之间的关系早就成了远嘉中层喜闻乐见的八卦热点,宁婉菲接了这句,使得宋晓薇彻底不知道说点什么好了。
“大少光顾着和大会议的老板们决定大业务了,一会嘉嘉可得帮我问问,大少说和文华东方有关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宋晓薇把话题拉到现场工作上。
毕竟是专业的服务部门出身,听出来梁远要把股权激励提前发放,羡慕之余宋晓薇倒是直接改了对大会议老总群体的称呼。
类似苏良宇、简至康这种元老核心,这期提前奖励的股权激励拿完,假如两人把股权集中到港基集电一家,两人合计大概能拿到百分之七到八左右的港基集电股份。
这笔股份在三年前或许不算什么,但放在现在的资本市场,说价值两亿美元绝对有无数投行打破头去抢。
交换机、路由器、超级计算机、通信芯片,一个数字帝国正缓缓搭建着巨大的主体框架。
至少一亿美元的个人身价,亿万富豪这个级别哪怕丢在太平洋对面,也是国家中最顶层的那部分群体,如果换算成港币身家几乎成了天文级别数字。
相对港岛内部的无数富豪,宋晓薇觉得远嘉的大会议成员才适合老板这个称呼。
看着梁远在不远处挥洒自如的决定了港岛未来的经济局势,宋晓薇又异常的理解两个丫头都把心思放在某人身上的原因。
这样的男人除了年纪小一点,简直就是所有适龄女性的杀手。
当然,某人的路人颜值彻底被宋晓薇无视了。





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169章 我是梁日天 (三十七)
两个丫头给某人弄好垫肚子的点心,又听着梁远和大会议成员扯了一会发电船的吨位,以及在港岛哪里系泊比较合适。
还没等双胞胎替宋晓薇提起文华东方,议题就拐到了快要上市的宠物蛋上。
“大少,东芝有动静了。”
苏良宇边说边从身边的公务夹里拿出一份日文报纸剪报。
梁远接过报纸才发现是两天前发行的。
在剪报下方的白纸上,新闻的译文短小精干、一目了然。
近畿地方经济要闻:本报记者龟井小次郎讯,东芝逆市投入三十亿日元在三重县四日市购买大宗土地,筹备启动全新的半导体厂区建设,或于新型电子元器件有关。
由于集团定位的缘故,远嘉对日本市场异常的关注,一个高规格、只服务于远嘉大会议成员的商业与科技信息采集部门,在远嘉并购了怡和之后就正式挂牌营运。
为了和日后管理企业营运数据的部门加以区分,梁远给这个新机构起了个很港台化的名称——资讯处。
当然,搞了这个港味十足的名头,也是为了方便开展工作,由于环境、人才、制度等许多因素,这个新部门的重心在港岛,资讯处的实质就是一家商业情报机构,和三井物产之类的部门基本是一路货色。
其实,就算没有梁远将英特尔闪存推入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按照历史轨迹东芝也会在两年后启动闪存工厂的建设。
如果观史,会发现人类这种生物真是异常的没记性,此时的日本实业界完全可以用含泪上天台来形容。
二十世纪末,人类经济史上最知名的泡沫炸了,正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样,在危机中,所有的日本企业没有一家能例外。
拿钱炒房这事绝对不是华夏人民的专利,大和人民也同样热衷于此,日本房地产上天的这些年,东芝也忍不住挪用了不少研发资金去炒楼和炒地皮,泡沫炸了之后,眼下自然是焦头乱额的一匹。
九十年代初,可以说是全球电子产业界最为至关重要的几年,日后全球电子产业界的格局,就是在这短短的两、三年里彻底奠定,此时的三星虽然几乎亏掉了最后一条**,但依旧痴心不改的下狠手从日本电子产业界挖人。
后世三星崛起后虽然品牌非议度很多,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哪怕是敌人,三星依旧是这个时代最让人值得重视与尊重的敌人。
在八十年代,能亏掉三亿美金依旧面色不改的投入到电子产业,使得梁远异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同行存在。
东芝启动新厂区建设,按道理是不值得上这种版面的,但好比狗咬人不是新闻反过来才是一样,逆市二字足以道尽这条新闻最大的价值,现在在日本买地绝对相当于大熊猫一般的存在。
“大少,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十分有趣,东芝的半导体事业部的万元大钞这两天约谈了至少百名以上的技术骨干,还要求公司与核心岗相关的技术人员上交护照进行道德审查~”
由于护照出国会留下记录,如果某员工去过韩国考察工作环境必定会留下痕迹,东芝打算通过护照了解下自己内部到底出了多少叛逆,苏良宇喜闻乐见的给梁远讲了一段关于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独秀全球绝不是什么笑话,索尼,东芝,三洋,松下,丰田,日产,理光,富士,三菱,日立,尼康,佳能等等等等,享誉全球的品牌简直太多了。
作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日本市场,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能打败了日本国内同行基本就是登上全球巅峰。
东芝半导体事业部部长——川西刚,在八十年代领导着东芝半导体产业干掉了国内国外一切对手,使东芝牢牢的占据着存储器市场的第一宝座,为东芝赢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因此,川西刚在日本电子行业被誉为会行走的万元大钞。
在港基集电内部,类似东芝这种行业大鳄自然是苏良宇等人重点观察的目标,别说川西刚的绰号,哪怕个人喜好决策特点都被苏良宇等人分析了个遍。
九零年年中,正处于日本经济泡沫爆炸后的剧烈动荡期,三星已经在日本启动了挖人计划,在东芝总部周边两公里的范围之内,三星立了超过二十块立牌招聘广告。
李健熙甚至在汉城准备了三百套一流公寓,号称来一个技术骨干其他待遇另算,先给三套房安家。
梁远听苏良宇讲到安家房实在忍不住吐槽的**。
“老苏,三星这路子怎么和我们有点相似啊。”
远嘉挖人或者全世界有诚意的挖掘人才大概都是同一条路子,除了钱,还要搞定衣食住行。
“说实话,比我们强,生活上配专职司机、豪车、菲佣,孩子送国际私校,爱人可以选择进三星其他关联企业工作。”
苏良宇毫不留情的打击梁远。
倒不是梁远抠门,问题是除了专职司机,其他的什么菲佣、国际私校,在目前的共和国都需要突破政策。
特别由于青科赛的缘故,某人看教育部不顺眼,教育部看远嘉旗下企业更不顺眼,梁远一直打算南巡之后借着伟人东风,一口气解决高端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
再说梁远这几年死命往东大附中砸钱,也是为了部分解决高端教育问题。
不过对于很多远嘉高管来说,去附中读书还有个隐蔽的好处,能和大老板当校友,这关系可不是一般的难得,熟知海外教育体系与人际体系的远嘉精英自然心里门清,不是国际私校就不是好了,单论起基础教育附中的水准还是顶尖的。
梁远摊了摊手,表示菲佣什么的真心无力竞争,哪怕是未来变味的共和国也叫人民当家做主,佣人什么的倒退二十年都够批斗游街了。
“老苏,难道就没有一点好消息?”
梁远用眼神盯着苏良宇的公文夹。
“我们通过光辉国际的日本分部和闪存技术的发明人舛冈富士雄博士有了密切的联系,博士最近经常抱怨工作环境在变糟,一天不如一天。”
闪存的发明者舛冈富士雄算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天才,这位科学家发明了人类未来常用的两种闪存型号,人际关系却极为糟糕。
最近,赏识舛冈富士雄博士同时也是博士研发后盾的东芝超大规模电路研究所所长武石希庆抱病入院,据说天年不久,然后低情商的舛冈富士雄悲剧了。
集成电路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早已脱离了一把手工焊可以玩转的个人天才时代,目前的科研团队没个五六百人都不好意思出去和人打招呼,一个博士西再厉害指挥不动别人也是么有鸟用。




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170章 我是梁日天 (三十八)
讲道理东芝也是不地道,这位可以在现代电子产业链中,可以称之为里程碑似的人物,因为发明闪存所得到的报酬只有一万美元。
虽然舛冈富士雄的为人个性有些神经质,不太容易相处交流,同事关系不佳,但东芝也真是太抠了一点。
武石所长去世之后,舛冈富士雄被明升暗降弄去当手下没有半个根人毛,全靠嘴炮的技术督导,在东芝内部被晾了两年之后,舛冈富士雄扛不住了,就此从产业界一线撤离,去了日本东北大学任教。
当然,这也和日本的社会环境与民族性有关,由于历史文化渊源的缘故,东亚三国对出头的椽子基本都报以打击的态度,天才人物要么独裁铁腕镇压一切,要么就不被社会所包容与认可。
说起来梁远在远嘉内部虽然一直致力于削弱自己的影响力,但鉴于光环亮瞎眼的缘故,就算梁远目前很少在企业营运上发表什么个人意见,但本质上某人在远嘉内部依旧是铁腕镇压一切。
比如在某人的坚持之下,远嘉内部的研发工作完全可以用“放羊”来形容。
由于文化的缘故,海外大型研发企业几乎都喜欢“underthedesk”这个概念,很有些类似未来互联网企业中“车库文化”的味道。
这种文化正规讲述可以说成利用公司和个人的闲暇资源,在个人爱好的领域里做出极有远见的开创性工作。
闪存的发明就是舛冈富士雄在东芝内存研发计划的主航道之外,所搞的出于个人兴趣的“小玩意”。
不过这种文化如果放在共和国八十年代的环境里,大约就是上班利用公司的资源干私活或者不务正业的意思。
远嘉的研发工作某种程度上比海外“放羊”的还彻底,除了项目的时间节点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纪律方向上的约束。
梁远直接借鉴了未来网络游戏中的成就体系,每一个立项的大型项目研发工作都被分拆成无数从s级至d级的若干小项目,然后由后勤部门制成有背光的大型电子挂图挂在相关研发部门的工作走廊里。
每完成一个小项目,电子挂图的相应部分就点亮一小块,同样科技园内部的员工卡也被梁远极为粗暴的分成灰、白、绿、蓝、紫、橙、暗金等七个色系,员工每积累完成多少相应s级别的研发任务,就会自动换取相应色系的员工卡,以此对应远嘉内部的岗位级别。
在远嘉,没人去管理你的工作纪律,哪怕你在家睡一个月的大觉,然后告诉项目主管我在寻找灵感都可以,不过一年下来每个人完成多少项目,积累多少成就,简单的一目了然,甚至在食堂,看饭卡的颜色就知道这位是萌新还是大佬。
当然,对于部分自制力不佳的人来说,远嘉还不如某些执行军事化管理的企业,几乎每到年底,远嘉的人事部门都会清理掉一批极低业绩的员工。
远嘉高管开始时对梁远这种在人力资源上极大的浪费非议不小,但都被梁远用远嘉需要的永远都是出于热爱才从事这份工作的员工,用一年几万块的人力成本找到“真爱”,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歪理邪说打发掉。
再比如,去火星这事儿更是能体现某人本质的最佳样本。
当然,除了人力成本开支上的浪费,远嘉在研发工作上也收获极大,在远嘉人为塑造的物资条件极大丰富的环境下,依旧能自律保持高强度研发工作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对这个份工作以及这个行业的真爱。
人类在喜欢的事物上向来容易创造出奇迹,无论华晨还是港基集电,只用堪堪三年时间就奠定了自身在行业内部立足的技术基础,可以说更大得益于远嘉推行的这套筛选制度,而不是高于全国水准的丰厚薪酬。
后世,三星成功之后,李健熙的不少格言广为流传,比如那句除了老婆孩子不能变,三星内部没有什么其他不能变的。
但好比爱迪生同学被阉割掉的那句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灵感一样,李健熙在三星内部强调更多的却被共和国媒体刻意忽略掉了。
整个八十年代,李健熙不遗余力的在三星内部强调,在电子产业,天才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时代是一个天才养活十万普通人的时代,三星想在未来生存,关键人才不论花费多大的代价都要留住。
李健熙关于天才是言论由于不太符合共和国大锅饭的国情,哪怕在新世纪的共和国也几乎没什么流传度。
类似王欣、刘飞扬这等早年就开始追随远嘉的天才研发骨干,在某人新规之下已经进化成了橙装大佬,距离后补晋升大会议级别的暗金替补只有一步之遥。
换个制度与环境,区区三两年时间大概只够一位萌新从办公室打水的角色里脱离出来,正式开始接触本职工作而已。
此时海外也是刚从福特那种效率至上的机械流水线式的管理中脱离不久,以人为本适应未来柔性生产的那种家庭圆桌式精益管理理念方兴未艾。
远嘉高管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个人能力在这个年代都是顶尖的,但真论起适应历史潮流自然是搞不过梁远的。
此时,某人一力孤行主推的“放羊”式研发管理已经渐渐得到高管群体的认可,对于舛冈富士雄这类怪异的天才,远嘉目前推行的制度才是最适合这类人的,只要你能出技术成果,没人管你平时做什么,是不是有什么怪癖。
至于技术成果有没有前景,有某人这个作弊的货色,虽然不能保证面面俱到一网打尽,但相比其他正常研发型企业万分之个位数级别的成果转化率,已经是效率高到天外边去了。
1...489490491492493...5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