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花月正春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江庭雪
……
“茶花村座落于岷江南岸,是一个丘陵地貌的小山村。岷江穿过成都平原,顺流而下,过嘉云县,流经茶花村,于茶花村与丰水村的交界处的马儿山有一个小回旋,再翩然而去,至天云镇口处,水势平缓,当年,云阳矿厂的矿石,正是在这里装船,顺江而下,去往重庆。这个码头,如今早已改作镇上的农贸市场,建国五年后,国家拨款,新修了从云阳村至西庙的铁路,云阳矿厂的矿石便由铁路至西庙,再搭船,去重庆。岷江过了天云镇,不多时,就到了清泉县的县城,若是继续乘舟,半天的行程,便可到国酒的故乡——宜宾……”
“岷江流经至茶花村,在河心多处冲击出无人居住的小岛。枯水季,这些小岛,是野花野草的乐园。夏季发洪水,这些小岛全部都被淹没了。可水退后,小岛上的野花野草仍顽强地活着,它们就像中国广阔土地上的那些人民,无论遇到怎样的灾害,都不屈不挠,努力地奋斗着。到了秋季,江心小岛上那些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仿佛消失了,只有马斯草花大片
第17章 要长高,多做操
前一世,从霜只有156cm的身高,是她很大的遗憾。她不喜欢穿高跟鞋,个子又只有这么一点高,所以很多衣服,看着漂亮,一想到自己身高不够,又不喜欢穿高跟鞋,撑不起来,也就不买了。现在老天给了她一次重来的机会,脚上的伤一好,她就开始有计划地执行自己的长高计划。
她刚到上海工作时,一起租房的彭夏是一个家景挺好的女孩,彭夏的母亲在南通开一家美容美发店,对美容和塑身这些知道很多。彭夏说她长得高,是因为从小就被母亲要求压腿,每天都必须做,吃饭这些也严格控制,不能贪食,只要青春期长身体的时候不发胖,过后就不容易长胖了。前一世,从霜也不胖,但和彭夏一比,她就完全没有身材可言。她长身体的时候,每餐都要吃得饱饱的,毕竟她得干很多农活,需要力气。出重力后,人就容易饿,便又会吃很多,如此反复,从霜长大后,虽然一直不胖,但胳膊啊小腿啊这些,是不可能纤细的。
如今重新来过,从霜结合自己看过的那些健康杂志,给自己的三餐也订了计划。不能贪吃,但也不能节食,现在她家的经济条件困难,是没有办法说每天都吃肉的。她的三餐,按照传统的说法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标准执行的,她前世是不吃肥肉的,但现在却不这样了,她知道自己正在长高,需要吃一点肉类,不然腿就会像前世那样,因为缺钙而疼痛,还会影响长个。她每周都会买一次肉菜吃,为了省钱,她都买只用五两饭票的肉菜,肥肉多瘦肉少,她让打菜的师傅给她加一点红辣椒油,拌一拌,硬逼着自己吃下去。平时买饭,打菜的时候,都是买那种只用二两饭票的素菜,一周大概只会买一两次那种三两饭票的素菜改善一下生活。早餐一般只买两个馒头,不买稀饭,就着开水吃馒头。一碗稀饭只需要一两饭票,她也不舍得。晚餐才会买稀饭,她的晚餐通常是一碗稀饭加一个馒头,大多数时候,下了晚自习,她是不会去吃宵夜的。如果哪天晚上实在觉得饿,最多花一两粮票,买一碗清汤一样的稀饭,绝对不会去买馒头包子吃。从霜这样计划着开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省钱。家里每星期给她十斤大米,换成粮票,就是十斤粮票。学校来住宿的同学,家里栽水稻的,大多都是背米来学校换粮票,有些同学吃得多一点,或是家里光景好些的,会每周给十五斤米。但大多数同学,都和从霜一样,一周是十斤米的规格。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在坝上,坝上都是种菜卖,再买米吃饭。这些学生家里就直接给的钱,一星期十块到十五块。一角钱可以买一两米。从霜每个星期,能省下三斤左右的粮票来。她一般隔一周会买一次馒头或包子回家,让妹妹高兴一下。母亲每次都会说她,叫她不要买,但她买了东西回去,张映华其实是很高兴的。从霜把攒下来的粮票,卖给宿舍里本身要买粮票的同学,价格和大食堂一样,一两粮票一角钱。她把这些钱存起来,放好,并没有告诉父母。她知道这样攒,也攒不了几个钱,但这些小钱,兴许到时能派上大的用处,所以小心地收起来,暂时作为她的私房钱,放着。
除了合理搭配自己的饮食,从霜每天早晚都压腿拉筋,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长高和修正腿部线条。前世,初中的时候,她特别讨厌上体育课,她体育成绩不好,跑步什么的都比较慢,每次跑步跳远什么的,都会遭到班里镇上来的几个女生的嘲笑,体育老师也不会制止。现在她就不这么想了。自从脚上的伤恢复了,医生说可以参加运动后,上体育课,短跑成绩不好,她就等所有同学都跑完后,请体育老师帮忙多看两次秒表,自己留下来,再跑几次。体育委员陈向阳见状,很大方地来陪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从霜的速度带上来。练了几节课,还真有点效果。自由活动时间,从霜一改前世的习惯,主动跑去抢羽毛球拍,和同学打羽毛球。英语课代表乐谊也很喜欢打羽毛球,并且她是真的羽毛球打的很好,因为之前月考被班主任安排一起分享心得,两个人现在虽然还算不上好朋友,但也是十分熟悉平时会在一起玩的伙伴了。得知从霜很喜欢打羽毛球,但没有钱买羽毛球拍,乐谊主动说自己家里有一副羽毛球拍,她平时找不到人一起打羽毛球,正好可以把球拍拿到学校来,每天下午放学,两个人一起去打羽毛球。
刚开始只有她们两个人打羽毛球,过了几天,谈晓薇跑来凑热闹,从霜就把何芳也拉来,谈晓薇家也有羽毛球拍,四个人既可以单打,也可以组队双打。
陈向阳作为班里的体育委员,是一个真心喜欢运动的男生。平时下午放了学,会和几个玩得好的男生打篮球,后来看到从霜她们打双打,有时会来凑热闹。结果学校的羽毛球场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以前大家都是去抢乒乓球台,现
第18章 三姨张映秀
回到了初中时代,时间仿佛真的变的慢一些。从霜觉得,哪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完全不像二十五岁之后,时间仿佛被浓缩了一般,昨天还是25岁,今天就已经是26岁了,一不小心,就已经三十岁了。
现在的时间,一天24小时,才有24小时的长度。或许,正是因为年少,人年少的时候,总盼着时间过的快一些,再快一些,早点长大,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所以时间才显得漫长。然而一但成年,时间却如朱自清先生说的,仿佛在洗手之间,完全没有注意的时候,大把的光阴就流逝掉了。
从霜觉得现在的时间每分钟都足足有六十秒,却并不觉得太漫长。她只怕时间不够用,所以一点也不敢浪费。但她远在广东打工的三姨,却和她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张映秀离家来广东打工,才两个月了,却已经很想家了。她很挂记她家中的四个孩子,特别是老四,下个月才满一岁。
十月十七号这天中午下班的时候,张映秀和老乡黄春燕一起去食堂吃饭,看到食堂外的黑板上写着今日信件里有自己的名字,当下让老乡帮忙打饭,迫不急待地跑去门卫室拿自己的信了。
她之前寄了两封信,一封是寄回四川娘家,一封是寄回湖南怀化自己家。家里的回信前两天就到了,这封信,应该就是娘家来的了。和她一样,不先去吃饭,跑来拿信的人有好几个,大家都满脸喜色,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收到来信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
果然,一拿到信,看到地址上的四川二字,证实了她的推测。不过细看才发现,寄信地址不是写的茶花村一组,而是天云镇中学初一四班,张映秀立刻想到了自己大姐的女儿,现在应该是上初中了。
她把信揣进厂服的衣兜里,工厂的厂服是深蓝色的,耐脏,两个衣兜做的像口袋那么大,要说样式,肯定不怎么好看,但统一穿厂服有个好处,不用担心别人嫌自己穿的差。张映秀是有儿有女的妇女了,当然不怎么讲究打扮,只要干净整洁就好。但工厂里做工的,有不少是没有结婚的小妹仔,要是哪天晚上不用加班,这些小妹仔洗过澡,就都会换上自己的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和同乡的小姐妹一起去镇上逛。塘夏镇虽然是一个镇,但镇上比张映秀夫家所在的辰溪县还繁华。她们上班的工厂,离镇上走路有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只要不加班,厂里很多年轻女孩子都愿意走路去镇上逛街。张映秀刚来,和老乡黄春燕一起去过一次,去买了些生活用口,后来就没有再去了。一来她没什么要买的,二来,去了,多少总会花一点钱,她不想花钱,所以一般都不出厂区,如果厂里不加班,她就在宿舍或是宿舍楼下的小花园打毛线,给家里的孩子织毛衣。如果真的需要买点日用品,也是和黄春燕去厂子所在的这个村的集市。这个村上的集市,比她老公家所在的那个镇还要繁华。
厂里有规定,吃饭必须在饭厅吃。厂里的员工饭厅在生产车间大楼的顶层,五楼,大家打好饭,都端着饭爬楼上去。张映秀拿了秀过来食堂,就看到黄春燕一手端着一个大饭盒,站在楼梯口等她。
“春燕”,张映秀小跑过来,端过自己的饭盒:“走吧。”
“你家里不是才来过信吗”黄春燕问。
张映秀:“我娘家来的信。”
黄春燕:“你娘家人真有心。我都出来打工两年多了,我娘家人就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
张映秀:“我和你不同嘛。我老家在四川,你过年回去,都可以去看他们。我上一次回家,还是几年前,我父亲过世前。我嫁这么远,平时只有通过写信来联系。”
黄春燕点头:“这倒也是。不过,你娘家人还是记挂你,隔这么远,也没有断了联系。”
张映秀:“哪有会和儿女真的断了联系的父母。”
两人说话间,就爬到了五楼。她们来的迟,挨着门口的位置全部坐满了人,她们走到很里面,才有空位。
工厂给员工的餐厅布置的十分简单,也十分工业化,要是非用餐时间,旁人一定很难看得出来这是餐厅。都是那种简单的深色的长桌子和长凳子,耐脏,省空间。员工餐厅与管理员的餐厅一墙之隔,两边的布置截然不同。张映秀她们宿舍有个女的,是在管理员的餐厅帮厨的,听她说,管理员那边的餐厅,都是大圆桌和木头的椅子,一桌坐六到八个人,午餐和晚餐,每桌都是七个菜外加一个汤,吃的很好,每顿都有鱼有肉,蔬菜也顿顿换花样,汤也是肉丸子汤之类的,员工餐厅两百多号人,一餐的餐费,估计只值管理员二十来个人的餐费。宿舍里的人知道管理员餐厅吃那么好,大多数人都是又羡慕又嫉妒,张映秀却没什么感觉。她觉得大概是自己年轻的时候,把大部分感情都透支完了,如今只想好好过日子,本本分分地挣点钱回家,把家里那个又破又烂的土墙房推了,新建一个大的砖瓦房,让一家人可以住在暖和又舒适的房子里,吃饭、睡觉,让儿女都能有个自己的房间,再攒上一些钱,供儿女上学,就足够了。
吃饭的时候,黄春燕对张映秀说:“我们厂里,可能下个月又要招工了。”
张映秀抬起头,看着她,问:“你怎么知道的”
“你忘了,我们那个辰溪县的老乡,可是管招工的,我上午去上厕所的时候,碰到他老婆,她老婆说的。”
张映秀:“我看你和他老婆还挺合得来的。”
黄春燕小声说:“人家如今哪里看得上我啊。当初我介绍她来厂里打工,现在她老公来厂里当了人事主管,人家是管理人员的夫人,瞧不起我们这样车间里做工的老乡了。”
张映秀伸手轻轻拉了黄春燕一下:“这些话,咱们私下说说就算了。”
黄春燕:“我们坐这角落,没有人听见。想当初,她来找工作,还是我介绍她进厂的,那个时候,她总是春燕姐长春燕姐短,现在碰到,下巴都抬得比鼻梁高,她老公不就是个人事主管嘛,搞得好像官太太似的。”
“算啦。”张映秀说:“大家是老乡,碰面打个招呼,也没关系了。喊死了,反正喊死了也不要我们埋。”
黄春燕这才开心了一些:“我听她说,厂里新接了很多订单,下个月每个部门估计都要加人。我在想,要不要叫我老公也出来打工算了,反正孩子可以在他奶奶家吃饭,家里现在水稻也收过了,地里种油菜小麦也赚不到钱,交完公粮,啥都没有了,还不如出来打工,一个月就能挣好几百,到时小麦和油菜直接交钱好了。”
张映秀:“这倒也是。不过我家不行。我婆婆眼睛看不见,还得人照顾她,家里四个孩子,两个要上学,我老公得留在家里,不然家里就没有人管了。”
黄春燕和张映秀是一个村子的,只是不同生产队,对张映秀家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现在听张映秀这么一说,有点理解张映秀家为什么现在还是个土墙的房屋了。
两人吃了饭,端着饭盒下楼,去水房外接了点热水,去旁边的长水槽处洗碗。
她们回宿舍,宿舍里已经有人躺下午睡了。工作累,加班又多,中午一个半小时,大家都会吃完饭,抓紧回宿舍睡一会儿,下午才有精神上班。
张映秀的床位是下铺,她放好饭盒,拉开蚊帐,坐在床铺上,才把衣兜里的信拿出来,小心地撕去封口,一边感叹从霜的字写的真漂亮,一边从信封里将信拿出来。
信纸居然有两叠,分开折好的,张映秀并没有刻意,直接打开了放在上面的一叠,认真看起来。看到从霜说母亲的身体不好,张映秀差点落泪。她上一次回四川老家,已经是四年多前的事了。不过看完了这一叠信里的内容,张映秀的心情又平复了。除了她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家里的光景比以前她在家当闺女时还是好多了。
当她打开另一叠信纸时,就很意外了,这叠
第19章 人事主管郭军
黄春燕虽然中午才抱怨过王小英,但听到张映秀说对方邀请她们去吃螺丝,还是很高兴,本来她已经洗过脚上床了,又立刻下床,收拾了一下自己,换了双新鞋子,和张映秀一起去王小英家。
厂里给管理人员配的宿舍在另一栋楼,每层楼都有两个公共的卫生间,男女生分住不同的楼层,像郭军这样属于主管级别的,就有一间单独的宿舍,郭军住的四楼,一共有四间宿舍,分别配给四个不同部门的主管用。
这是张映秀第二次来管理员住的宿舍楼,上一次是进厂后,她买了几斤苹果,和黄春燕一起来郭军家,算是感谢对方。虽然是黄春燕介绍她进厂的,但有郭军这个人事主管作为老乡,还是得到了一些小小的照顾,当时有几个部门都在招工,梳头部算是工作比较轻松而且环境条件比较好的部门,工资也不比其它几个部门低,本来是要部门主管来分的,郭军跟梳头部的主管打了招呼,她就直接进了梳头部,分宿舍的时候,也是如此,一楼的宿舍一直比较紧俏,一有空床位,就会安排出去,也是郭军说让她和黄春燕住一个宿舍,老乡之间有个照应。张映秀和郭军接触不多,但在她看来,郭军这个人,比王小英精明多了,王小英反而好相处一些。不过这也无所谓,张映秀想着自己并不指望占什么小便宜,所以并不惧怕和郭军打交道。
两人刚到郭军家门口,王小英坐在椅子洗脚,看到她们,立即十分热情地喊她们快进去,又叫郭军搬凳子给她们坐。
管理员的宿舍,一般是住四个人的,所以郭家夫妇住这样一间房,房间就挺大的,摆了一张双人床,还有放小餐桌和布衣橱的地方。虽然这样一间宿舍只住他们夫妇,比起员工宿舍来,条件好很多,但毕竟出门在外,这个房间,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待客的客厅,还是餐厅。
郭军笑着招呼她们坐,取了筷子过来,又催王小英快点洗好过来。的确如王小英所说,他们家做了炒螺丝,还有外面买的凉拌猪头肉,桌子上还放了一瓶白酒和一个小的酒杯。
郭军让她们动筷,但张映秀和黄春燕都没有动,等到王小英过来落坐,两人才拿起筷子。
郭军问:“怎么样,张姐,你还习惯在梳头部上班吧。”
张映秀:“习惯。还得多谢郭主管,帮我安排了一个轻松的部门。”
王小英:“大家都是老乡,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能帮肯定要帮,我们都是来打工的,是不是”
郭军:“就是。说起来,还要感谢黄姐,要不是黄姐当初介绍小英来这里做工,我也没有机会来这里打工,找到现在这份轻松的差事。”
黄春燕:“郭主管,你这话就见外了。小英娘家和我娘家挨着,大家没出嫁以前,经常到对方家里串门,不过是搭句话的事。”
闲聊了一会儿,张映秀才找到时机,询问自己想问的事:“郭主管,听小英说,我们厂里过段时间还要招工,我娘家有亲戚想来打工,不知道哪些部门会招人”
郭军沉吟了一下,才说:“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按照大总管的意思,除了啤机部,其他几个部门都要加人。听说香港的写字楼,最近天天都在加班,接了很多订单来。你娘家有几个人想来找工作”
张映秀:“他们还没确定下来,可能三四个吧。”
郭军笑了:“那不成问题。到时肯定不只招几个人,我可以帮你留几个名额,不过现在大总管还没有确定下来,哪些部门加人,到时他们来了,要是每个部门都加人,我就尽量把她们安排进梳头部,跟你一起。”
张映秀:“那真是谢谢您了,郭主管。是这样的,我姐夫也想过来打工,我们厂里,我看只有啤机部和包装部的出货组才招男工……”
张映秀没有把话说完,主要是觉得这话说半句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