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千百年后,那国毁灭,修格斯无人看管,竟然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当工具有了自己的意思的时候,它还是工具吗无人知晓。”

    “那一国幸存下的人,却忘了了千百年前修格斯只是工具,见到修格斯时,但见其强壮无比、通体如山,以为神明。”

    “那修格




第一章 临武关前
    四年后。

    楚国南端,临武邑,临武关。

    一支百余辆马车组成的车队正在关口,车上满满当当地装载着各色货物。

    把守关口的司关尹正在查验一块像是竹节一样的铜牌,上面用汞齐金错着细密的文字。

    “诸夏弭兵会于菏泽之岁,夏辰之月,乙亥之日,王会盟于菏泽,魏人还榆关。大工尹喜以王命,命集尹逆,为泗上墨家铸金节。车百五十乘。毋载火枪、火药、书籍。自缚娄往,庚临武,庚岑洋,庚成邑,庚长沙。见其金节毋征,不见其金节则征。”

    这种金银错的工艺被王室垄断,寻常人很难仿造,但难不倒泗上那边的工匠,只是那边过关的时候向来守法。

    四年前菏泽会盟,诸侯之间看似都在据理力争,实则就是按照实力来说话。

    魏国势弱,泗上墨家以干涉魏国还榆关为理由,使得楚王以继续免税五年为代价,为此楚王又命大工尹铸造了几套免税铜节。

    天下人不免嘲笑,说楚王是用关税买回了榆关,楚王在朝堂上听闻这传言却放声笑道:“不死一人、不动刀兵,楚人得楚关,何笑之有”

    实则那是因为墨家透露出的态度是不希望战争继续,并且明确表达了对于中原态势的态度,既不希望魏国强盛,又不希望楚国夺回大梁,使得大梁城成为横亘在魏楚之间的一根咽不下去的刺。

    二则是楚国内部变革正处在极端激烈的时候,大量的封君被迁往新开辟的苍梧、洞庭等边疆地区,内部不稳,屈、景、昭三氏对于楚王的集权变革极为不满,楚王继续大批的贷款来购买武器、军备。

    驻守在这里的司关尹当年虽然没资格跟随王上参与会盟,也不知道那日会盟时候种种勾心斗角的暗斗,可是这个四年前铸造的铜节的明面来历他还是知道的。

    临武是临武君的封地,但是临武关隶属于内府,是楚国最南端重要的贸易边关,也是楚国统治的最南端。

    当年楚王用墨家帮助训练新军,在攻打王子定之前先攻打了百越、苍梧等地,在这里进行了不算太有效的统治,并且为了集权将大量的封君封到了边关。

    如今泗上的南海商会已经灭掉了阳禺、缚娄,临武作为重要的中转站,虽还远不算是商贾云集,可也每年给楚王带来巨额的收入。

    免税节之外的货物,是要收税的。

    司关尹查看这免税节,也就是走个形式。

    对面商队的带头人习惯性地摸出几个槟榔递过去,司关尹道了声谢,也放入嘴里咀嚼。

    这是从缚娄阳禺那里传来的习俗,据说可以预防瘴气,很是流行于楚国之南夏夷杂居的地方。

    “你们商会的这些人,一年要赚不少吧随便携带一点自己的私货,随身带着,也是获利颇丰啊。”

    商队的带头人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少了两根手指,应该在义师中退下来的军官。

    听到临武关司关这么说,赶忙道:“这话可说不得。公是公、私是私,商会内查的严不说,督检部的人也要查,做贸易可以,但借着商会免税节却用自己的钱买货销售,那是要受刑罚的。我的上任就是因为这事,被扔去了驹丽最南端建设港口服劳役……”

    “这就是要节制的原因啊,我不携带私货,每年能拿不少的薪金,日子过得也还好。可要是携带了私货,虽然多得了些钱财,可是却要服许多年劳役,原本的福因为不节制贪欲也变为了祸……道家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第二章 四年事
    他是明白自己的地位官职是和墨家的贸易息息相关的,每年的边关税收为楚王提供了大笔的收入,也是楚国新军的一部分军费来源。

    听到乐昌峡正修筑过半的消息,心中畅快,想到以后还要多打交到,便提醒了两句。

    再一个也是因为临武君买的那批军火的事,里面的道道他不清楚,正常上报并无问题,但王子良夫代王巡边,临武君也在城中,这就最好有个提醒。

    若是正常的交易,怎么都好说;若是暗地里的一些交易,那小心一些也是好的。

    他虽不清楚楚国内部现在风云涌动,但大概也能感觉出来一些。

    商队带头人急忙致谢,又按照清单上的货物数量缴纳了足额的关税,拿到了印花单,便叫车队快一点前进,争取明天早晨抵达临武。

    车队最后面的几辆车上,学成毕业了一年的庶君子正在车上和几名“弟子”讲着一些测量的学问。

    她年纪轻轻,又是女子,却被人叫做先生,多少还是有些不习惯的。

    学成之后,便带着一些没有考入庠序、但水平也不差的那些人开始测量工作,这一次是要绘制一副九州图的,泗上花了大力气,出了很多人。

    三年前那些当年缯国磨制水晶的工匠们的弟子,终于磨制出来了可以看到太岁星周围几颗月亮的千里镜,经过将近两年的观察和记录,利用太岁星卫星做计时器用来测经度从而绘制准确地图的学问已经有了足以实施的条件,于是才有了今日她带着弟子们来到了临武关。

    此时讲了一阵,众人都累了的时候,一名女弟子不免想到了一个听来的花边消息,嘻嘻笑道:“先生,你听说没有,楚国的王子良夫,最喜欢男风,据说身边的妻子就是为了生下儿子的,枕边人都是些美少男。”

    刚才听到临武司关说起王子良夫代王巡边,这女弟子脑子里全是那些两个美男在一起的画面。

    庶君子笑道:“楚国贵族多好男风,又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怎么,你倒是喜欢这样的事”

    女弟子掩嘴笑道:“我不是喜欢这样的事,我是想咱们去了临武,倒是可以看到王子良夫身边的美少男,看看他们生的是不是真有那么好看。”

    庶君子不屑道:“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生的好看却只能靠侍寝来获得主人的恩宠,这样的人纵然生的好看,我却也不愿意多瞧一眼。”

    “倒是你们和我一样都是些女子,总归要多学些学问,将来自有用处。玉石纵然藏在石头内,那也是玉石。”

    那些女弟子急忙称是,心中却想着,我生的又不难看,再说我找良人丈夫又不会去找给王公贵族做男宠的人,只是看看皮囊罢了。

    她们哪里知道,庶君子这番话既是教育她们,也是在思念自己的小弟弟归田。

    四年前她从赵地归来的时候,正赶上那场百家的大辩论,她小弟弟的命运也算是因为这场辩论而改变。

    她自小学的都是脚下的大地是圆的学说,而且如今测量的工作也是以那个学说为基础的,自然很关注那场争论。

    当时支持盖天说的人,提出了一个完美的模型,称之为七衡六间。

    说是之所有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是因为太阳的运行轨道有七条,并且不断地挪动轨道,所以才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而且太阳就像是灯烛一样,离得远了就看不到,所以通过日影一寸的说法能够算出来太阳的高度是多少,而太阳离得远就是天黑的缘故。

    夏至的那一天,太阳在内衡上运转,因为内衡的半径很小,所以极北之地肃慎以北,完全可以出现一整天天都不黑的情况。

    等到太阳在外衡运转的时候,那么极北之地自然就是永夜无日,因为太阳在外衡的距离太远所以看不到。

    至于说日食月食,



第三章 异同
    商队一过了临武关,便逐渐看到了村社。

    商队并不在村社停留,也不再村社零售,而是会选择在城邑中心大量售卖给本地的商人,再由楚国本地的商人转卖。

    作为湘江的上游和珠江的上游,南岭地区重要的分水岭,商队需要在临武将货物运送到湘江上游的河道,再从那里沿着河道输送到最远的洞庭地区,船队也有免税节。

    途经村社的时候,也有不少本地的居民在道路上驻足观看。

    这里的人真正的楚人不多,多数还是原本苍梧等地的夷民。

    临武算是一个典型的楚国边疆城邑,虽然临武邑创建的时间到现在不过十几年时间,是座新城,但论及统治方式却很古旧。

    楚王编练了新军之后的变法,是一方面收拢中央权力;一方面又相仿西周分封将许多封君赶到边疆地区。

    一些根深蒂固的大家族的封邑,楚王也不能轻动,只能采用折衷的方式。

    一方面认可那些大家族封邑的世袭权力,一方面又在封地的基础上建县,妄图将中央的手伸到那些大贵族的封邑之内。

    而一些软柿子,在变革初期就直接赶到了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不可能实行有效的直辖统治,只好放权,使得他们在边疆地区拥有治权、法权、税权、开战权等等权力,也算是国中之国。

    因为贵族势力的强大,楚王的集权变法很是妥协,形成了三级机构。

    中央直辖区实行军功爵奖励通侯、执圭、柱国等明显的非世袭的军事贵族新人;大贵族家族县公封君类似汉代的封国不断往里面掺沙子;边疆区类似于西周初年的封国管不到也不管任你们折腾。

    临武是十几年前墨家的人出仕帮着楚国编练新军变法之后才屯兵的地区,凭借楚国的军事和文化的双重优势,对边疆区苍梧洞庭之地的还在用石头木头和青铜的夷民是碾压般的优势。

    临武君也是楚国的新封君,原本的封地在江汉平原,而且原本也不是封君,但是还有食邑。

    在攻占苍梧等地的过程中临武君立下功勋,得以成为封君,收回了原本的食邑,将临武封给了他。

    用烂地换取中央直辖区的好地,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又可以拓展边疆,楚王变革的算盘打得不错,总体来说还是尚贤那一套,所谓“有功则赏、三代无功收其爵”。

    然而在变革初期,只能先做“有功则赏”,不可以做“无功收爵”,他要是敢这么做,屈、景、昭三族会立刻叛乱清君侧,即便做的已经足够妥协,仍旧出现了屈宜咎叛逃三晋这样的大事。

    临武君是楚国庄氏,名启,王族的远支,芈姓。得氏源于楚庄王,谥号为旁支旁系的姓氏也属正常。

    临武君庄启来到临武的时候,一同迁徙来的还有三千户楚人,构成了临武城内的主体。

    依靠神权祭祀作为基层组织的基本结构,城内五十户为一里,每里都有自己的土地神庙,所谓祭社。

    在楚国富庶地区,里的管辖范围更大,所以各个里祭祀的祭品也各不相同。

    大里用牛、中里用彘、小里能用猪就用猪,用不起就不用。

    而在城内又有大型的“稷”坛,这是五谷之神,由各个里来进行一同献上贡品再由贵族主持祭祀。

    五十户为一里,仍旧是按照原本的组织结构,形成类似于村社的制度,要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

    战时需要从军,也需要为封君履行封建义务,包括打猎、筑城、修缮等等。

    城外,则依旧采用夏君夷民的统治方式,继续维系原本落后的氏族公社,但是收买原本村社的头领人物,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允许他们多占村社土地,以此维系在当地的统治。

     



第四章 假木匠
    分封制度之下,很多事情禁止不了,连国内集权尚且做不到,又怎么可能控制整个国家上下都不和泗上做生意

    连封君都管不了,又怎么可能管得住走私

    墨家已经算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可是各国分裂,又有谁人能够组织起一支联军

    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盘算,泗上的军事力量威慑之下,纵然对泗上的言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君王有君王的想法,封君有封君的想法,百年前的第二次弭兵会,就已经是各个大夫参加并且是各个大夫签订的弭兵和约,现在又有几个君主能够做到上下同义

    四年前的菏泽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墨家直接拒绝了周天子的册封,并且决口不提弭兵非攻事,反而在会盟上大肆宣扬“天下定于一方为天下大利”。

    整个菏泽会盟除了安排了三晋换地、魏楚和约之外的事,最大的成果就是由各国诸侯一同签订了“战争法”。

    因为墨家已经明白地说了,大争之世,唯有定于一方能天下安定,但是定于一必须要有利天下之心方为正义,那就是等同于在说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既然不可避免,战国乱世已经来临,那就不妨制定一下各国交战的法则。

    不是礼。

    而是战争法。

    以礼而战的春秋已经结束。

    以法而战的战国已然来临。

    不准挖掘黄河堤坝、不准水灌城邑、不准屠城、不准筑京观等等条约都得到了各国君主的认可。

    不认可不行,墨家提出来,若是君主不签,墨家就会让天下都知道,然后使得民众不满。

    当时的情况也逼得各国不得不签。

    楚国为了要榆关,需要墨家帮忙,率先签了。齐国被打的半残,连“公子午”都交了出来,更是得签。

    中山国复国靠墨家帮了大忙,作为回报也签;秦国从许多年前都不参与各国会盟,这一次还是派出了使者,墨家提议秦国立刻签了,并且随后就爆出了他们已经拥有了火药的消息,使得魏击确信秦墨已经联盟,到最后魏韩等也都签了。

    至于是否遵守,那就难说了。如果墨家获胜,那么将来会依着这种法来进行惩罚,在菏泽被当众枪决的“齐公子午”等一系列人就是例子。

    周天子的使者只能破口大骂,但却无可奈何,不只是墨家不尊重周天子,各国都不尊重。也就挟天子以谋己利的魏国在面上表现的稍微尊重一下。

    混乱的时代已经来临,连墨家都已经完全绝口不提非攻,而是认为天下定于一不就非攻了吗各国都在抓紧时间改革、军改、准备即将到来的大战。

    谁都知道四年前的菏泽会盟,带来的不是非攻的和平,而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只是,没人知道墨家的心思到底有多大,到底准备先拿谁动手。

    商队内的有些人,却知道一些端倪。
1...279280281282283...3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