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熊良夫仰天长叹道:“何其难也”
临武君问道:“不是魏侯使者已至郢都了吗”
熊良夫不屑地哼了一声,摇头道:“这使者却也是存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先是说泗上墨家必为天下大敌,宋国不可乱,尤其是万一宋国也没有了君主,天下那些心怀不轨、不守礼法之人就要蠢蠢欲动。”
临武君点头道:“这说的很对啊。”
熊良夫苦笑道:“说的很对,可是做起来却不对。”
“魏人说,秦人如今正强盛,吴起知兵,虎视西河。不能动全部兵力,所以此事需要我们楚人牵头。”
“我们出兵,魏人策应,再联合齐、韩国,一旦宋国内乱不可遏制,立刻出兵。”
“这分明是想让我们和泗上打的两败俱伤,他却等在后面。都知道泗上是天下诸侯之大敌,可是一起干涉宋国之后,楚人若是虚弱,魏人可能保证不趁机夺取榆关、直下陈蔡”
“泗上固然是大敌,可是大争之世,诸侯皆有一天下之心,野心勃勃如春草,父王实在是信不过魏人。”
临武君又问道:“那互质如何”
熊良夫闻言,立刻摇头。
“互质之事,再也休提。”
“父王说要么以公子罃为质、要么以公子缓为质。”
“魏使便说,要么以我为质,要么以我兄长为质。”
“公子罃公子缓自然不愿,我与兄长又岂甘愿为质”
出去做人质,未必就没有继位的可能,但是肯定会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楚国现在正处在变革期间。
熊良夫肯定是不愿意去做人质的,楚王和魏侯之间也是互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是一个人质就能解决的。
临武君和王子良夫都是希望楚国干涉宋国的,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放缓一下国内的变革,王权就不得不向贵族诸多妥协。
楚王毕竟年纪大了,没有几年可活了,只要熬到楚王一死,各种变革的法度都可以再复
第九章 绥靖
王子良夫见临武君反应如此剧烈,又抛出一件事。
“我听闻,兄长还进言父王,收回州田,在郢都有官职者,不再授予州田,而以钱粮俸替代。”
临武君嘿然不语,只觉君上这根绞索实在是拉的太紧,让他们这些封君贵族有些喘不过气来。
楚国封君原本分为食邑、辖地和州田。
州田是郢都附近的精华土地,封君有食邑,而如果封君同时又在中央任官职,还有一部分在食邑之外的土地作为他们的俸禄。
官吏制度不够发达,没有足够的官僚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然而收回州田,那就是将那些精华土地的收税权拿回到了王权手中。
尤其是随着铁器牛耕曲辕犁等一系列技术的进步,使得这里面有个差额。
原本大司马的州田可能有十万亩,但按照以往井田八私一公的税制,加上原本一亩地几十斤的亩产,这十万亩州田俸如今换为实物,楚王只需要支付给他们一万石的稻米。
然而楚王自己征收什一税、加强对土地的控制、增加王权直辖的兵员等等这些,所带来的利益可能是数倍于那一万石。
此消彼长之下,贵族们的势力相对于楚王王权比例下降的很快,尤其是楚国新军和扩充的车广等一些常备军的建立,都使得各个封君的农兵动员体系难以对抗。
王子良夫说这是他兄长的进言,临武君却明白这不过是个幌子,想来这样的传言已经在郢都传开,这只是楚王在试探一下各个封君大臣的态度。
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楚王手中,尤其是王权和封君的关系已经很紧张的环境下,故意传出这样的风声,实在是难以预测。
临武君现在暂时在中央并未有官职,这件事并没有损害他现在的利益,但可以预见必然极大地损害了王族、屈、景、昭等氏族的利益,封君们若是再没有什么表示,那等于是引颈就戮。
“王上可是准备继续变革,不管宋国事了若是能谈就谈,不谈的话,就放任桀墨残暴宋地”
王子良夫摇头道:“也未可知。”
“我这次代父王巡边,临行之时,父王也说了,墨家在南海开拓,临武也已是边关。”
“墨家用兵,不合春秋之礼,长途奔袭、左右对进,极是难防。”
“所以这一次让我来苍梧,也真是整饬边防,以备将来。宋国事到底是要干涉还是会盟解决,此事尚未可知。只是要有备而无患。”
临武君心中一缓,心道看来王上也是犹豫不决。只要对宋干涉,那么变法的事就需要缓一缓,为了今后楚国的安定,这才让王子良夫代王出巡,以示宋国事未可知、变法事未可知、甚至于将来君位只怕也未可知
可转念一想,会不会是王上故意这样做,就等着贵族们表达了态度,然后遴选出那些是可以和他站在一起的、那些是对抗的
王上固然老了,撑不了几年,可临走之前,未必就不能带着这些反对的贵族一起走……
他心中有些乱,脸上只作无事状,轻笑道:“墨家虽开拓南海,然而不过数年,阳禺缚娄等夷狄多有反叛之心。”
“况且南岭高耸,他们纵然想要南北对进,兵力也必不多。乐昌峡修筑,我也多有防备,多是为了贸易便利。况且修筑困难,非有三五年不能完工。”
“乐昌峡不通,墨家北上之路就不通,最多遣派三五千人,又有何用深入楚地,什么都做不成,还可能被困死地。”
“墨家所擅者,火器也。火炮运转不易,此地有多潮湿,南海本身不稳,依我看,纵然宋地开战,也只能围绕着宋国展开。”
“义师主力都在泗上,从南海过南岭,人手不足,难以成事,甚至可能被困于死地。”
临武君说到这,又道:“再者,我也多修军备。墨家义师如今都已换装了燧石枪,那些火绳枪我便多加存储。”
“一则是万一有征伐事,临武
第十章 售粮
楚王有意接受那些游士的绥靖之策也正是出于王权的考虑。
如果能够会盟三分宋地,那最好。
若不能,不妨让出来宋地,让墨家吞并,以让墨家噎一阵难以消化,还要面对宋国贵族的反扑,同时又可以让天下诸侯充满对墨家的警觉。
于内,稳定的环境、墨家吸引着魏韩的注意,可以继续变法,加强集权,在死之前收拾一下封君,为儿子铺好路。
于外,宋国归墨,那么齐、越、魏、韩等国都要恐慌,魏国已经衰落,魏赵翻脸,到时候楚国就是各诸侯国的领袖,都可以认可的反墨同盟的盟主。
时间不站在墨家那边,泗上可以土改,弄出大量的自耕农阶层作为泗上义师的主力,以此蛊惑那些想要土地的民众。
可各国也未必不可以,只要能够收拾了贵族就行。
拖的时间越久,各国便越有利,楚国所得的利益恰恰又是最大的:宋国丢给墨家,楚国还有南阳。可魏韩就需要始终屯兵在中原方向,秦国至少稍微发力,魏国就彻底完了。
到时候能够制衡墨家的反墨同盟,非楚国不能为盟主,而且楚王估计到时候也已经变法完毕,国内贵族的反抗也基本稳定,楚国凭借自己的身量,未必就输给泗上。
然而这一切,不是楚国的封君贵族们想要的。
宋国不打仗,王权和封君之间的矛盾就压不住了;宋国不打仗,君王就不会给贵族封君们好脸色;宋国不打仗,就没办法继续扩大封君的势力,掌握更多的人口和土地。
临武君没想到郢都已经混乱成了这般模样,更没想到楚王竟然为了收拾贵族封君宁可隐忍放弃宋国。
王子良夫说的这些话,大多不是什么秘辛之闻,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临武君都能看到楚王伸向他们这些封君的绞索。
临武君便问道:“难道楚人竟无大才,可以看到十几年后的事吗”
王子良夫这时候也忠于说出了自己想说的的话。
“阳城君、鲁阳君、平夜君、鄂君、邸阳君、襄陵君、舞阳君、项君等共五十四封君正有齐谏之意。备说绥靖之策,必将误国,不可从,应该驱逐那些纵横辩士,内抚众亲、外御其辱。”
临武君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忠贞远见之臣。王上重用那些士人,岂不知士人求利而为功名,今日归楚有利则仕楚、明日归魏有利则仕魏,是不能够和有家有封地的贵胄们相比的啊。”
“此事为国长谋,我不可以独善其身,是不能够不劝谏的。待您回郢都时,请携带我的谏书献于王上。”
“若真与墨家开战,临武必无忧。”
话是这样说,临武君却也有自己的打算。
在他看来,墨家不可能攻打临武,因为临武这地方实在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占据并无用处。
真正的战场肯定是围绕着宋国展开的,若是楚国表态要干涉以救宋,那么魏韩齐越苦泗上久已,肯定也会加入。
到时候,墨家肯定是没有军力攻打临武的,一则无益、二则南海之兵不敢轻动。
再者他也看出来了,墨家的胃口没有那么大,若不然当初就会占据着齐西南不走,反正当时已经无人可以干涉了,然而墨家放弃了齐西南的精华地,归根结底只怕还是力有不逮。
如果真的要干涉宋国,墨家必然会围绕着宋国开打,就算想要各个击破,那也必然是先破越、齐、魏、韩,最后才轮到楚国。
甚至很可能墨家就希望把战争控制在宋国之内,毕竟诸侯确信攻不进去泗上,泗上也未必能够抵挡得住诸侯联军的反扑,不敢长驱直入。
加上他本身还可以通过商队和墨家达成秘密协议,自己继续做生意、卖鹿皮、买火药火枪,扩充实力。
毕竟之前他也听说了宋国的乱局,可是墨家的商队依旧同意卖给他火枪,甚至还三番五次表示南海未定,希望临武君也能够教化当地民众使之能够归于诸夏。
反正打宋国又不需要他出兵,那些真正的大家族们希望以此逼迫楚王,他也总要表个态。
法不责众嘛,将来真要是追究责任,那整个楚国的大半数封君都被牵扯进来
第十一章 罪恶贸易
当日傍晚,商会负责谈事的人来到了临武君的府中。
临武君在庭外站定相迎,并未有过多的礼节要求,嘴中直道:“你们商队的人,富有万金,是‘素封’之君,我们是实封之君,分庭而礼,理所当然。”
双方的礼节完全不一样,墨家本就有“俭而废礼”的罪名,又向来要求平等,拒绝任何有身份差异的礼节。
临武君和墨家的人多打交道,对此并不在意,他不是儒家君子,只是一个封君。
进了内室,屏退他人后,临武君便说起来稻米贸易的事。
商队负责谈事的人立刻露出兴奋的神情,说道:“此事若能成,实在是大为有利。乐昌峡数万人修筑,粮草转运艰难。若能够达成交易,正有利于双方。”
“待乐昌峡成,临武便是岭南、岭北贸易的交接之地。”
临武君试探着问道:“最近夷民不服诸夏王化,多有叛乱,或是遁入山中,不时劫掠村社。我为封君,有守土安民之责,正需要一些兵器。不知道这些粮食是否能够交易火枪”
墨家若是有心临武,临武君觉得墨家便不可能答应这次交易。
南海商会最大的控股人是墨家,决策权也在墨家手中,非是那些单独的求利的商人。
若是单独的求利的商人,莫说火枪,当年中山国独立的时候,魏国的商人还不是一直源源不断地贷款给中山君,顺带着还投资中山国,提供大量的武器和粮食。
只看商人的单独态度,什么都看不出来。
临武君需要火枪,尤其是需要墨家给出的愿意继续售卖火枪的态度。
伴随着战争模式的改变,以及种植技术的变革和盘剥的加重,原本的“乡射”选拔弓箭手的军制已经行不通了。
弩的造价太高,周期太长,临武君需要大量的火枪来维系远程投射部队。
这几年时间,他已经从墨家这边购买了将近两千支火枪,除了自己用,还卖给了其余封君。
因为火枪过不得临武关,走私的话风险太大,而临武君正可以通过自己购买再转售的方式获利。
不管是自己用还是售卖给其余封君,火枪的利润都是最高的。
对面负责这一次谈判的商会的人闻言,满口地答应。
他明面上是商会的人,实际上则是间谍细作,隶属于泗上的总参谋部。
关于火枪贸易,泗上有过一些讨论,当然讨论的内容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么理想主义的“售卖火枪是不是促使战争害天下”;而是“将火枪售卖给潜在的敌人是不是对我们不利”的功利性。
这是一个秘密讨论,并不公开,知道的人很少。
这个负责谈判的秘密墨者也不知道。
事实上那一次秘密讨论中,适给出建议就是随意售卖。
一则是燧石枪的板簧淬火方法是机密,除了秦人那边另辟蹊径之外,其余各国并没有打造板簧的能力。没有合适的板簧,燧石枪就不可能使用,发火率太低,还不如用火绳。
如今泗上正在大规模换装,那些淘汰下来的火绳枪一般用在边远地区,或是分发给民众玩。
但数量还有不少,正可以全都售卖给其余各国,莫说是楚国,就是和墨家关系最紧张的魏国,只要给钱、给粮、给鹿皮硝石水银这些东西,那就可以卖。
二则就是适当时便说,战争不是靠一两件武器打胜的,换装火绳枪需要的整个军制的变革,需要有骑兵、炮兵和披甲长矛手的配合,车兵在大规模会战中只能处在一种从属地位,各国封君的私兵想要用好火枪和阵法,并不容易。
&nbs
第十二章 和则得利
卖给泗上那边,距离远了,而且一般用人的地方都是人口密集区,逃亡什么的也难。
加上毕竟不是泗上这边抓的人,也没有那么大的恨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