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赵宋的士大夫集团已经有不小的年头,他不信文官政治在即将被颠覆之前,真就没有那‘仁人志士’来拨乱反正!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仁人志士’
卢龙府衙后宅,知府马扩心神不定的坐在书房,目光眨也不眨的看着书案上的那封书信,整个人都要苦进骨子里了。
从五马山寨下山的他得到了燕王很高的礼遇。
想马植所在的马家被燕王另眼相看,那就能知道这位主儿是不会把金人南下的罪过推到马植、马扩这些海上会盟的亲手经办人身上的。
甚至马扩还因为自己对于女真打过交道的原因,而被委任做了卢龙知府。
这卢龙府就是辽人时候的平州,下属营州、滦州等地,大致位置就是后世的山海关以南,唐山以西,与东北接壤。
马扩也振作起精神,一门心思的做好官职,尽职尽责,不负燕王厚望。
可谁想到南面来的一封书信却把他推到了一两难之境。
跟着南面的官家造燕王的反,马扩不为。可把赵恭昌告发来,这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赵恭昌,燕地人也,辽世家大族,天祚帝时承认景州刺史。辽亡后避居家中,燕王军北伐燕云时候他趁机起事,后被赵构封为卢龙兵马总管。
现在赵恭昌竟然跟南面的赵官家联系了上,欲趁着赵构主力尽在中原的档口,借机发难。这叫马扩很是不解。
一是想不通赵恭昌怎么就跟南面有了勾搭,二是想不通他怎么就敢造燕王的反。
那燕云之地就是丢了又如何?燕王手下的大军还在,那根基就还在。燕地丢了,人家回头再打下来很困难吗?
不过马扩还是决心从心一把。
不造燕王的反,也不告发赵恭昌,自己默默地当个缩头乌龟先。
兵马总管府里,赵恭昌面色阴沉,厅堂一片阴云密布,马扩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这一下子就把他们逼到了悬崖边上。
谁敢保证不打算与他们合作的马扩就真的能严守秘密,而不向上头告发?
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儿。
“父亲,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以孩儿之见,我们就该先下手为强。拿下知府衙门!”
赵恭昌的儿子语气坚决的说道。
赵恭昌则把目光看向了左手边坐着的一太监,这位可是皇城司的供奉官,亲自赶到卢龙,可见皇城司这次是下了不小本钱的。
“马子兖顽固不化,我等自不可将大计托于此子。就依照小将军之言,先下手为强。杂家这便使人告知关外,那大金兵马早就蓄势以待,接到招呼,不日即可抵到榆关。”
这整个计划可不止是赵恭昌的,皇城司还勾搭上了金人,许赵恭昌燕国公之位,永镇燕地,这就是权当他是一藩镇了。如此诱惑由不得赵恭昌不动心,更别说赵构南下多日,至今却还没有拿下汴梁城,这也是事实。
赵恭昌可不认为赵构是在钓鱼,南面传来的消息和传言他也不信,反而对皇城司嘴里的胡说八道甚是信任。
或是说他清楚燕地空虚,只要自己能打开榆关放金人进来,那便是一时间难以拿下诸多州府城池,却也能叫金人的铁骑纵横驰骋。
如此联系着中山府的陈遘部,还有其他被‘大义’感召的仁人志士一同发作,燕王还能得好?
而这才是赵桓方面的全盘计划!
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远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赵恭昌。
拍板定下章程,赵恭昌合着儿子回到了书房,他年过四旬,但就这么一个儿子。
厅堂里脸色还满是阴沉的赵家父子,到了书房后就全是不可抑制的欣喜了。
“马扩那厮真是我赵家的福星。这般送上门的好事,他竟然拒绝了……”赵顺权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马扩了。
“不过是被赵九小儿的声势吓昏了头而已。”赵恭昌真的很乐意看到马扩的选择,这样他才能成为燕地的唯一啊。“我父子却要快些准备,省的马扩回过神来。他乃南人,赵官家定更能信他。”
赵顺权连连点头,就是这个理儿。要不是马扩前后两次拒绝,皇城司焉会给他们父子开出如此条件?
而卢龙府正在阴云密布的时候,数百里外的庆源府处,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朽正稳稳的向着山里赶去。
随着河北河东之地的剿匪大作战,各州府的山贼草寇强盗是十去其九,但你想要把盗匪给彻底铲除,那是不可能的。
庆源府,也就是王渊、韩世忠早前屯驻之处,西倚太行,山高林密,从古到今就没断过山贼。
如今那也一样有贼匪存在。
虽然他们已经躲进了深山之中,轻易的不敢下山劫掠,但总有些人能轻易地联络到他们。
眼下这个姓李的老头就是其中之一。
李匡祖辈皆是庆源府人,世代耕植,家境还算殷实。
到得他这一辈,祖坟冒了青烟,竟然是个读书种子,崇宁(1102年到1106年)年间在东京中了进士,之后混迹官场二十余年,到赵桓登基后去职还乡,而今已然五十有八。
要说这李匡也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能高中进士,说明他脑子并不笨。可他就是看不开。
随着李家的田亩被官府没收了一般还多,大笔的钱粮也被罚没,李匡心中对赵构升起了无边无际的恨意来。
或许他走到今天,那最大的原因还是赵构没给他官做吧。
这人为什么被去职还乡?那是因为这鸟人在金人南下时候弃城而走,事后清算,自然就被罢黜官职。
可李匡不这么想。
他只看到几个跟他一样去职还乡的官儿们,都被邀请去重新做官了。他自己却没有这福气,他还不到六十呢,他能为大宋再干二十年。那就对赵构再无一丁点的好感了。却也不相信他看的那几位都是因为什么而被去职的!
如是被皇城司一鼓动,那可不就积极地行动来了么。
先是串联了几个与他同命相怜者,然后又勾搭上了敦与山里的梁品。
后者据说是大名府人,早先给大户人家当护卫教师,却因为觊觎主家娘子生得美,生出了不该有的念想,做了恶事,无处容忍,只能落草为寇。
当初宣和大暴动时候,他还参与当中,失败后领残兵逃入敦与山中,收复了左右的小寨,自己占山为王,于庆源府地界盘踞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
王渊曾有心剿灭之,但这厮躲在大山里,宋军无可奈何。在山中养着一帮大小喽啰,没事劫取一番来往客商,有事儿就往深山里躲避,别说宋军奈何他不得,就是先前时赵构下令各地剿匪,梁品都没遭受到重创,躲在山里头据说兀自自在。
左右州府县内,皆知梁品麾下有那敢杀人的强贼,李匡要‘拨乱反正’,可不就瞅上这支人马了么。
二者暗中勾当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现在图穷匕首见,那就已经到见血的时候了。李匡便亲自前来山寨里走一遭。
这一是安梁品的心,二是叫李匡自己安心。
要做大事了,这可是抄家灭族的买卖,不好好的看一看本钱,不体会一把本钱在手的力量,李匡心中也是忐忑的啊。
第四百一十八章 大手笔
“嚯,好家伙。燕地、河北再加上中原,大小十几个州府县,这可真是势若雷霆啊。”
汴梁城外的赵构看着各地快马传到的消息,心中虽然不觉得有半点的害怕,却也要赞叹一声大手笔。赵桓这一遭发难,从关外的卢龙到黄河南的颍昌,那可真是声势浩大。
“韩公裔!你来看看,你来看看。看看人家皇城司的手笔,再看看你们自己,锦衣卫都是干什么吃的?顾头不顾腚了是不是?”
赵构知道现在的锦衣卫的主要力量去干什么了。就跟燕王军主力南下中原一样,锦衣卫的主要力量也是南下南下,去搞策反去了。
留下的力量也最多是监控一下燕京、真定、大名、太原这些个重镇。所以赵构才说他们顾头不顾腚!
“臣等疏忽大意,以教皇城司做下如此大乱,实罪该万死。”韩公裔连一声“赎罪”都不敢说,免冠摘帽的趴在地上。
“行了。孤用不着你去死,但惩罚是不能免得。”
“除了你们上下人等要吃罪受罚外,孤还要贬锦衣卫的品阶。本打算抬举你们做个三品衙门,现在看那锦衣卫还是正四品吧。”
大宋的一二品都是虚职,就比如太师太傅之类的,宰臣也才是正三品。所以,正四品也不算低了。
但韩公裔脸上却如丧考妣。他知道,有了今天赵构的这句话,自己这一辈子只要还在锦衣卫的位置上怕就难攀上三品的台阶了。
而在赵构的官制里,三品可是官场上的一个分割线。作为穿越者,赵构对赵宋的官制十分的不习惯,他当家做主了,可不会继续学老赵家了。什么又是官又是职又是差遣,还有什么与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休息相关的阶官或寄禄官。那真的很叫人一言难尽。
要不是他脑子里本来就有很多知识,他很定会对赵宋的不少官职茫然无知。比如那个宫观祠禄官制。
那可真的是想一出是一处。宋朝的宫观祠禄官制度是专门为宰相准备的。
宋朝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在京者为京词,在外者为外祠。宋真宗命首相王旦充玉清昭应宫使,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随后,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
先时,任宫观使者员额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为安排朝堂上那些个反对变法的大佬,规定宫观官不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
那花样最多真是能把人的眼睛给晃花了。
所以,赵构治下,直接就换了个规矩,什么官干什么事儿。虽然也加的有虚活,但那是比明朝的虚衔都要更衔的所在。就只当是个荣誉了!
韩公裔所领的锦衣卫,本就权重,他都能肯定,自己在位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加衔。
“问题出来了,那就摆平他们。孤大军南下时就给各处下的有旨意,现在怕已经在平叛了,但孤没有想到他们还牵扯上了金人。里通外国,一个个都该死。”
“传我军令,叫岳飞、韩世忠各率本部回援燕地。务必要给金虏一个厉害看看!”
赵构想到卢龙府,脸色就难堪了起来。他之前留着汴梁城在,那就是在钓鱼。
便跟隋朝攻灭南陈之后,大军暂且收回,着实江南之地乱起,结果就在第二年江南还真的乱了起来。
婺州人汪文崐、越州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都起兵造反,各称天子,设置百官。又有乐安人蔡道人、蒋山人李悛、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彻、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自称大都督,起兵攻陷州县。在陈原来管辖的境内,几乎各地都发生了反叛,势力大的有数万人,小的有几千人,互相声援,沸反盈天。
然后隋文帝再以杨素为帅,统兵洗涤江南。各地的反隋实力被宰杀干净,由是,江南安定。
这种钓鱼执法的手段可不是后世人才发明的,古人早就用的出神入化了。
赵构也是学习前人智慧,只是他万没想到赵桓竟然还跟金人有勾搭,这是他的漏算,叫他愤怒之余还有一种不完美感,也叫他更加的大怒。
赵构不怕自己的钓鱼手段没人上钩。现在可是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那中原附近的‘鱼儿’能够得到确凿的消息,可更远的河东河北燕地呢?在眼下这个交通环境之下,汴梁城只要一日不被拿下,那就很难使人相信赵构军力上是绝对优势,很难使人不胡思八想。
等到他们自己说服自己的时候,你甚至把真想捧到他们面前了,他们也坚决不会信。
就像那李匡,他在被处罚了后就再没睡到一个好觉。那可是大半个李家的家当啊,他二十来年的宦官生涯换来的产业,被罚没了那么多去,这是在断李家的根基。
李匡哪里愿意,奈何形势比人强,让他也别无他法,眼睁睁的看着家当长翅膀飞了。
加之他又没被赵构派官,心头不忿的李匡在皇城司找上门来前,都已经派人往旧日的同僚好友家送了不少的信件,只是回应者寥寥。
几个交情甚好的有书信回过来,那意思也多是暗示李匡打落牙齿和血吞。千万别仗着家中护院打手,仗着地方上了名望,联系乡党之人,一起反抗,惹得大祸临头。
可李匡如何能咽下这口怨气?
这个时候皇城司忽的找上门,可不就是一拍即合。
现在,五十有八的李匡带着百十号人,带着一队车架,亲自来见梁品。就是因为起兵的时候到了。
梁品与李匡已书信往来多次,但亲自见面还是第一遭。这要是放到三五年前,梁品就是手下的喽啰再多上十倍,这辈子也没有面见李匡的资格,可现在李匡却亲自来见他了,这际遇真的叫人恍惚啊。
当然他也有事儿要亲问李匡。他手下兄弟下山打探出的一些消息与李匡告诉他的消息可不一样啊。
置身一群喽啰当中,须发半百的李匡丝毫不惧,在梁品的陪伴下,稳步向着聚义厅行去。
两边坐定,梁品先就急不可耐的发出询问。惹得李匡哈哈大笑,“此事在下也有听闻,但是真是假,都监真就无从判定吗?”梁品已经拿到了庆源府兵马都监的身凭了。
“汴梁城乃大宋皇城,龙庭所在,天下举目之地。若能夺取此城,则燕王大势已成也,焉有能入而不入的道理?设身处地,都监可能忍得住诱惑?”
梁品哈哈大笑来,“是极,是极。燕王那倒行逆施之辈,再多的威势也唯恐不够,怎能有把到手的威风推出去的道理?却是小人多虑了。”
“哈哈,梁都监啊,这涉及到天下的大事,那就要落棋无悔,持勇精进,万万要不得犹疑徘徊啊。”
第四百一十九章 死到临头还不知
庆源府城头落下了燕字旗号,一面面火红的宋字旗帜再次飘扬在城头。城门楼上,李匡捋着胡须笑的不要太开心了。
这庆源本来有两个军的守备军,后来消减了一个,因为这地方就在真定府以南,根本不需要两个军来守备。但即便只有一个军在这驻扎,事实证明那也是绰绰有余的,以至于开战之后,这儿的四个营其中之三被征调南下,余下的五百人,距离敦与山最近的赞皇、临城二县各有二百,府城平棘有一百。
那都是操练得当军备整齐的壮汉,梁品在敦与山上的喽啰虽然有七八百之众,人数还要胜过守备军不少,可要正面厮杀,却只能当孙子一样被守备军吊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