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至于三年后朝廷愿意拿多少钱来赎买国债,那便是每贯国债以千钱计。

    赵宋规定的一贯是七百七十钱,现在愿意以一千钱来还,二百三十钱的利润,仅仅百分之三十的利,这条件说真的,绝对不高。不管对谁说,都一点吸引力也没有。

    所以,赵构的绝招是——如使国债钱购买荆湖等地之田亩,则可翻倍使用。

    “有如此诱惑,休说天下万民会纷纷慷慨解囊,便是老夫亦想购之几千贯,为子孙后人谋也。”宗泽摸着胡须叹息着。

    他都不准备在三年后兑换钱财了,而是直把眼睛盯向了土地。

    作为一个穷人,宗泽也是穷人啊,别看他现在位高权重,但这般好日子也才几天不是么?家财寥寥。

    他也不可能去做贪污受贿的勾当,那就只能跟着燕王喝口汤了。

    万幸燕王不是那吝啬的,不说眼下这国债券的机会,先前就已经给他提过棉花种植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乾坤地舆图》
    “九弟这是何意啊?”

    杭州城里,赵桓说话时的声音都是颤抖的。不是害怕,不是激动,而纯粹是被气极了。

    说好的五十万贯的安家费呢?

    赵老三拿来的这箱子废纸算屁啊?

    “父皇,您可不能纵容着九弟这般欺负人啊。”朱琏看着脸色一样僵硬住的赵佶哭诉着。

    赵桓的下台已经是必然的了,大势如此,无可奈何。说真的,这下台的皇帝能得一富贵已经很难了,可赵构给出的条件却出乎他们意料的优惠,优渥的叫他们夫妻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只要赵桓回京师行了禅让之礼后,赵构都能给他们自由。真正的自由,随便你去什么地方落脚都行,完全不拘束他们的行踪。

    这似乎赵构体现自己诚意的最大表现了。

    还有那嗣王之封,这是世袭罔替啊。

    有这些条件打底,赵桓朱琏夫妇是心真的是安稳了下来。因为这些条件,赵构承诺是会刊登到报纸上的,这等于是在全天下人面前做了保证,对于赵桓一家子言,这就是最大的保证。

    今天,从汴京发行各地的报纸上终于刊登了消息,赵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同时老三赵楷也带着赵构的嘱咐来到了杭州。他给赵桓带来了整整一箱子的国债券。

    这叫赵桓夫妇如何接受的了?

    眼下这国债券还没有公开呢。

    赵桓本以为终于尘埃落定了,自己虽然没有得到最好,可下场总算比想象中要好得多,如此真的很心满意足。却不料临到最后了,却陡然的吃了只苍蝇。

    五十万贯的安家费在夫妻俩眼中固然是那最不起眼的。

    他们夫妻的私财虽然不是很多,但就算内帑里的钱财一个子不动,只把私库收拢收拢也有百多万贯,只要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真的不去需要那五十万贯来抚危救穷。

    但就跟赵构之前许诺在报纸上公开承诺一样,这五十万贯代表的就是一个态度。

    赵构都要坐拥天下,富有四海了,竟然还吝啬区区五十万贯,这叫他俩对未来如何放心的下啊?

    赵佶也是一脑门的官司,赵构的这一手叫他也始料未及。

    他也是一百个没想到赵构会来这一招。全天下都要规规整整的送到你手中了,花五十万贯钱,买一个和和睦睦,名正言顺,不很好么?非要搞得自己在青史上被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才甘休么?

    赵楷却是眼皮子一番,“父皇,休要错怪了九弟。这国债券虽名不见经传,可却真是宝贝。”

    赵楷有些不怎么待见赵桓,之前多年时间里,他跟赵桓争宠不休,搞得朝野上下就没几人不知道他的心思的。

    谁知道争来争去一场空,最后却便宜了老九。

    当然了,这是老九有本事,至今那震天雷的秘密还不为外人所知。老九手中攥着一个震天雷的秘法,只此一条,这世上就是没金虏,或者说他跟赵桓不管谁个坐了江山,那最后都要给老九作嫁衣裳。

    所以,赵楷本该是感激自己的大哥兼姐夫的——他的正妃是朱皇后的妹子。

    但这怎么可能呢。赵楷依旧对赵桓看不顺眼的很。

    要不是职责所在,他更愿意看着赵桓闷着一肚气来忐忑不安。

    耐着性子给眼前的赵桓夫妻,还有几个月不见年轻了许多的老爹解释了一通,何为国债券。赵楷给三人留下了两本小册子,自己就又利索的联系吕颐浩等人了。

    赵桓北上可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先前随着赵桓南下的那些朝中大臣们和他们的眷属,一个个都要麻溜的回汴京去。

    就算你不打算再混迹官场了,就比如吕颐浩,那也要先拜一拜真皇帝再说其他的。

    当然,那些五品一下的小官就不需要了。

    杭州城内没什么哀嚎遍野响起。这一幕所有人都早有心理准备。

    如此大势之下,赵桓的安家费如何,可就没多少人关心了。就是赵桓与赵佶父子,目光也不再放在安家费上头了,两人抱着赵楷留下的小册子足不出户,就跟那网瘾少年一样,恨不得每时每刻都沉迷其中。

    “这是真是假?”

    镇江府,赵佶终于招来赵楷了,指着册子中的一副《乾坤地舆图》问道。

    “自然是真的。”赵楷看着图纸兴致高涨的说。他早就真正的使人检验过了,不说古人的游记之类,比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东晋名僧法显的《佛国记》,更多的还是今人。

    汴梁城恢复太平之后,那多的是天南地北的商人,尤其是赵构手下不缺契丹遗族。后者可常年都通过北方的大草原与中亚商人互通往来。对于中亚的局势有着很清晰的认知。

    从他们临近的高昌回鹘和东西喀喇汗国,再到更西面的塞尔柱人,以及比塞尔柱人还要往西的拜占庭人和钦察人,契丹人都有耳闻的。

    同时,赵楷也从寄居汴梁城的白番口中知道了一些信息,双方映照,那完全是对的上的。

    塞尔柱人在回鹘人的更西面,那已经彻底天方化的西喀喇汗国甚至都是塞尔柱人的附庸。而塞尔柱人的西南就是曾经与大唐争雄河中地区的黑衣大食,但当年强盛一时的黑衣大食如今早就不复存在了,天方人四分五裂,黑衣大食(阿拔斯)的皇帝如是傀儡一般受人摆布。

    而黑衣大食的西部就是契丹人口中的拜占庭,其更西的地方还有大片的土地,什么神罗、法兰西等数十国家,其国土大小不一,国力亦强弱不同。听赵构说,那些地方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大秦(罗马)。

    而塞尔柱人的东北方,就是天竺了。

    但天竺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大小诸侯争雄,如林而立,大大小小的国家多达数十,局势更是复杂。

    至于南洋的三佛齐等国,赵楷不需要多言,相信他老爹都不会陌生的。

    从太祖建国元年时候起,三佛齐就多次派遣使臣进贡,最后一次还是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1年),三佛齐王国遣使皮袜又贡,皮袜得封为怀远将军。

    赵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前的这幅乾坤地舆图若是真的,那么这册子最后的一篇又是什么意思?

    “西周大封建!”

    难道自己的这个第九子,还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宏图壮志?

    赵楷淡然的看着自己老爹的脸上的神态变化,所有的惊诧和震动他早已经体验过了,这段日子里他朝思暮想的,也激动过很多次了。

    心态稳得一笔。

    要不是为了争取在老九跟前多露脸,他才不会接下现在这差事呢。

    丢人不丢人啊?南下迎接赵桓和赵佶等北上。

    天下谁人不知道他当初曾经跟赵桓争的跟乌眼鸡一样啊?



第四百三十六章 皇商
    靖康这个年号永远停留在了三年上。

    随着赵桓禅让,被废为越王,穿越两年多些的赵构正式成为了赵宋王朝这个现今世界的第一大经济强国的皇帝。

    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赵宋王朝境内推展开来。

    因为没有彻底的把锅底打穿,朝廷官府与民间都遗留有太多的‘前朝余孽’,下半年时间里,坐上了皇位后的赵构能清楚的感觉到推行新政所遭遇的阻力。

    虽然很多新政还都是试点。

    可只是五军都督府的出现就惹得文人沸腾了。也就是赵构手中还握着报纸这一事物,要不然他所要面临的阻力和反对,怕是不会比雍老四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时候来的小了去。

    至于讲武堂和武略院的设立,还有武举的改进,更是在天下间荡漾起轩然大波。

    这中原百姓已经被煌煌赵宋的之乎者也忽悠了百多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的思想深入了每个人的人心。这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赵构现在就是在搭建一个制度,然后一点点的用事实去填塞,去扭转天下人心中的“文贵武贱”!

    不过随着新皇帝的确立,赵宋的商业却陡然间更发达了起来,这一大原因就是皇商的出现。

    历史上,清廷入关之后,顺治帝在紫禁城设宴款待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八大晋商家族,封官授爵,并召之入籍内务府,御封为“皇商”。

    此前的历朝历代,却是从未有问‘皇商’二字的。

    赵构现在却也成立了内务府,下属机构与满清的内务府必然是有很大不同的,可从职责上看,与满清的内务府有一定的相似,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皇家的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那早前都有定例,赵构才不会去改变。他设立这个内务府实则是有两大目的,一个是采矿,一个是经商。

    采矿是为了挖小鬼子的金银矿,那是近在咫尺的好东西,老天赐给的,中原历朝历代无人去取,最后反受其咎,那也怪不得别人。

    赵构却不会犯这种错误。

    他在这个世间还有七年多的时间,有的是时间来弥补这一错误。

    震天雷的大名响彻四方,有这个大杀器在手,谁还敢小觑赵宋?不看那党项和女真,乃至是高丽人,在赵构登基的时候都乖乖派来使臣恭贺么。

    七年多的时间,他有足够的精力来灭掉这些国家。

    而经商,那就是为了活跃商业繁荣经济了。

    内务府下属的商业集团,眼下大致分为五个,其一是外贸集团,直接从船舶司拿货来销售。这是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海上丝绸之路,后世的年轻人有几个不知道的?历史课本上可写的有的。

    眼下岭南的广州那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从唐朝时候起,广州就聚集了无数天方来的番商。甚至居住在广州的番商还曾一度聚众造反,夺占广州城池。资治通鉴有载:肃宗乾元元年(758),广州上报朝廷,称:“大食、波斯围州城,刺史韦利见逾城走,二国兵掠仓库,焚庐舍,浮海而去。

    实则就是拥有大批私人武装的海商作乱。

    从天方到中国,茫茫大海万里海波上可没有法律,每艘商船上都备有大批刀枪箭矢。海商一个个都在兼职海盗。

    待到唐末黄巢攻夺广州的时候,就一举杀尽了广州满城的番商异民。有记载者,十二万或二十万众。

    由此可知广州在彼时番商之众多。

    宋朝海贸也很是发达,彼处一样有很多番商汇聚,尔等汇聚一处,宋室甚至都专门设立了番坊。就如那正史上在南宋末年一举屠杀南宋宋室宗子三千余并淮兵两千余人在泉州的天方后裔蒲寿庚,其家族如今便就在广州生活。

    但是,宋朝的中外贸易却全部被掌控在官府的手中。把本国百姓都压榨的一滴油水也不剩的赵宋如何会放过外贸这块大肥肉?

    别看他们又是设立番坊,又是以番坊里的番商为番长,好似多么优待番商一样。可实际呢?

    宋代先是在广州设立市舶司,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青岛胶州)设立市舶司。对外来番商施行抽解博买政策。

    而什么是抽解博买呢?那就等于是抽取实物税和统一购买。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税率为“二分”,即20%,这税率真的太高了。檀渊之盟后,朝廷不再跟辽国厮杀打仗,军费大为消减,便改为“十先征其一”。但有些特殊货物除外。

    比如香料,如犀象,十分抽二分,玳瑁、苏木凡粗色抽三分。

    除按比率抽解外,市舶司还对有些货物进行采购,称“博买”。这类货物通常是皇家御用之物或京中贵族们消费较多的物资,最多的就是香料。

    番商引入十分货物,能让他们自由买卖的怕是两分都不足。

    而赵宋拿到大量的舶来品之后,那先是供皇室消费和作赏赐用,余下物资就出售变现,获利极丰。

    至于徽宗上台之后,官制败坏,官场**,市舶司的败坏只会更加厉害。

    现在赵构上台了,那一切就有了很大的转变,首先就是博买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这等于是给了番商解绑松绳,给了他们自由买卖的机会。

    所以被取缔的番坊、番长和传教权利,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只要有利益,信仰真的重要吗?

    现下市舶司有明文规定,凡是进口之奢饰品,如珍玩珠宝,象牙珊瑚一类,十中取一;其他一些珍贵物品,像是金银器品,各类香料,则一律十五取一。一般商品,二十取一。额外再征收舶税,三十取一。

    这税率在某种意义上还较之先前减少很多呢。再因为朝廷博买量的大幅度降低,番商们的利润在大幅度上扬。想一想官府的德性,那博买时候的价格会给的很高吗?

    但番商却是一边欢喜一边疼,因为赵构这边少割一刀,那边就要多割两刀。现在的赵宋,别说卖出要交税,买进一样要交税。

    但其中数额又有不同。

    如上等的瓷器、丝绸、漆器、药材、茶叶等,为十取一。可普通的海外瓷、丝绸、布匹等大宗货物,为二十取一。

    这是在生生割番商的肉,他们却必须忍受着。因为即使如此,他们将货物运回天方后,那仍旧是利润丰厚。

    内务府下属的外贸集团就是掌握着博买的那些货物,自然利润可喜了。
1...179180181182183...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