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三根高高的桅杆穿透诸层甲板直插到龙骨,纯粹的西式帆船,郑芝龙应该感慨自己穿越的肉身牛逼,郑氏集团内部几乎无缝连接的将这些迥异于中国帆船的西式战舰纳入了战斗群。仿佛那多达上千人的通晓西式风帆操纵的水手群,就是三五个人一样,根本不存在半点难度。
高大的战舰每劈开海浪一次,都会留出一片白色的浪花,如同铁犁犁破海面,在战舰的后艉处映出一条长长的尾迹,而在那尾迹之中,又有十一艘舰船紧随其后。
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
多达十二艘西式大夹板船组成的舰队,足以在东方海域上形成一股强大的战力。
虽然这支分做了前后两截的船队,那最大的战舰也只是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比起同时期欧洲人筑造的三层甲板的主力战舰来要小上许多,可在东方世界,那却是比五千料巨舰尤大的战舰。
何况,郑氏集团的敌人荷兰人手下的主力战舰也多是这种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
现在还是17世纪,而不是风帆战舰最盛的十八世纪,几年前英国人刚刚下水的“海上主权”号,贵为英国海军的头牌却也才90门火炮,一千五百吨排水量。
荷兰人的海上力量很强大不假,但也要把荷兰海军与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分割来看。
郑芝龙脚下的这艘载炮三十八门的战舰,换做在欧洲海军中那是远远排不上号的。但对比东印度公司的海军战舰,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强者。
更何况,这艘被定名为“甲一号”的风帆战舰,装载的是12门二十四斤炮,26门十五斤炮,战船上可没有六磅、八磅之类的轻型火炮和三磅回旋炮什么的。
后者是这个时代的欧洲战舰常备的轻型、超轻型火炮,郑芝龙搞不明白如此火炮装载在战船上能有什么用。接舷战时打人用吗还是为了凑数字横竖他是不用的。
船上自然也有几门小炮,比如虎蹲炮之类的,但根本没有被计算入数字。
用自家的计量单位来代替西方的计量单位,这也纯属正常。不同的是,明清计算的只是大炮的吨位,郑芝龙则学着欧洲人只计算大炮的弹重。现在还不到计算口径的时候。
二十四斤大致是三十二英镑,十五斤大致是二十英镑。
只要弹药没问题,绝对可以打穿战船的船舷外壳,所以,郑芝龙也没有要同样是欧洲人喜爱装备的42磅重炮。
没必要。
把那么重的大炮运上船干嘛
明明轻一些的就可以打穿船舷的。非要弄个重的,只是为了打的更远更狠吗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不要说眼下这个时代,就是再往前推一百年,不,往前推一百五十年,拿战时期,海战的接战距离还经常在100码打转。
海上的风帆战船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射击平台,在这个时代,大炮轰击不但没有观瞄火控系统,炮窗火炮还不能像炮塔炮那么灵活的调节瞄准,点火不能做到立即发射,在这种情况下能在三二百码处命中目标都是相当考验水平的。
加之炮弹对帆船杀伤效率太低,远不像后来战列舰时代那样命中一发就能重创对手,海战中往往是在极近距离开火的。
这也是当初郑芝龙想到把大炮从火绳转为燧发之后大喜过望的原因。
敌人打炮是点火不能做到立即发射,自己打炮是点火就能立刻发射,这就是一巨大的优势。
总之,郑芝龙对自己手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式战舰
顺风下张满了白帆的战舰航速已经接近了十节。
如刀一样的舰艏劈开海浪,船只尽管还有些颠簸,但是极高的航速叫郑芝龙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种改良版的盖伦船,果然比原版的盖伦船更牛逼。
而削平了高高的船艉楼,又把夹板船圆肚粗壮的船身改为了长方体棺材板样儿的船体,他脚下的这艘甲一号战舰已经很像他记忆里的风帆战列舰了,而不再是欧洲人的大夹板船。
三根高高的桅杆穿透诸层甲板直插到龙骨,纯粹的西式帆船,郑芝龙应该感慨自己穿越的肉身牛逼,郑氏集团内部几乎无缝连接的将这些迥异于中国帆船的西式战舰纳入了战斗群。仿佛那多达上千人的通晓西式风帆操纵的水手群,就是三五个人一样,根本不存在半点难度。
高大的战舰每劈开海浪一次,都会留出一片白色的浪花,如同铁犁犁破海面,在战舰的后艉处映出一条长长的尾迹,而在那尾迹之中,又有十一艘舰船紧随其后。
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
多达十二艘西式大夹板船组成的舰队,足以在东方海域上形成一股强大的战力。
虽然这支分做了前后两截的船队,那最大的战舰也只是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比起同时期欧洲人筑造的三层甲板的主力战舰来要小上许多,可在东方世界,那却是比五千料巨舰尤大的战舰。
何况,郑氏集团的敌人荷兰人手下的主力战舰也多是这种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
现在还是17世纪,而不是风帆战舰最盛的十八世纪,几年前英国人刚刚下水的“海上主权”号,贵为英国海军的头牌却也才90门火炮,一千五百吨排水量。
荷兰人的海上力量很强大不假,但也要把荷兰海军与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分割来看。
郑芝龙脚下的这艘载炮三十八门的战舰,换做在欧洲海军中那是远远排不上号的。但对比东印度公司的海军战舰,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强者。
更何况,这艘被定名为“甲一号”的风帆战舰,装载的是12门二十四斤炮,26门十五斤炮,战船上可没有六磅、八磅之类的轻型火炮和三磅回旋炮什么的。
后者是这个时代的欧洲战舰常备的轻型、超轻型火炮,郑芝龙搞不明白如此火炮装载在战船
船上能有什么用。接舷战时打人用吗还是为了凑数字横竖他是不用的。
船上自然也有几门小炮,比如虎蹲炮之类的,但根本没有被计算入数字。
用自家的计量单位来代替西方的计量单位,这也纯属正常。不同的是,明清计算的只是大炮的吨位,郑芝龙则学着欧洲人只计算大炮的弹重。现在还不到计算口径的时候。
二十四斤大致是三十二英镑,十五斤大致是二十英镑。
只要弹药没问题,绝对可以打穿战船的船舷外壳,所以,郑芝龙也没有要同样是欧洲人喜爱装备的42磅重炮。
没必要。
把那么重的大炮运上船干嘛
明明轻一些的就可以打穿船舷的。非要弄个重的,只是为了打的更远更狠吗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不要说眼下这个时代,就是再往前推一百年,不,往前推一百五十年,拿战时期,海战的接战距离还经常在100码打转。
海上的风帆战船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射击平台,在这个时代,大炮轰击不但没有观瞄火控系统,炮窗火炮还不能像炮塔炮那么灵活的调节瞄准,点火不能做到立即发射,在这种情况下能在三二百码处命中目标都是相当考验水平的。
加之炮弹对帆船杀伤效率太低,远不像后来战列舰时代那样命中一发就能重创对手,海战中往往是在极近距离开火的。
这也是当初郑芝龙想到把大炮从火绳转为燧发之后大喜过望的原因。
敌人打炮是点火不能做到立即发射,自己打炮是点火就能立刻发射,这就是一巨大的优势。
总之,郑芝龙对自己手下的这支风帆舰队是很满意的。
这次荷兰人只派了十五艘各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式战舰
顺风下张满了白帆的战舰航速已经接近了十节。
如刀一样的舰艏劈开海浪,船只尽管还有些颠簸,但是极高的航速叫郑芝龙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种改良版的盖伦船,果然比原版的盖伦船更牛逼。
而削平了高高的船艉楼,又把夹板船圆肚粗壮的船身改为了长方体棺材板样儿的船体,他脚下的这艘甲一号战舰已经很像他记忆里的风帆战列舰了,而不再是欧洲人的大夹板船。
三根高高的桅杆穿透诸层甲板直插到龙骨,纯粹的西式帆船,郑芝龙应该感慨自己穿越的肉身牛逼,郑氏集团内部几乎无缝连接的将这些迥异于中国帆船的西式战舰纳入了战斗群。仿佛那多达上千人的通晓西式风帆操纵的水手群,就是三五个人一样,根本不存在半点难度。
高大的战舰每劈开海浪一次,都会留出一片白色的浪花,如同铁犁犁破海面,在战舰的后艉处映出一条长长的尾迹,而在那尾迹之中,又有十一艘舰船紧随其后。
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
多达十二艘西式大夹板船组成的舰队,足以在东方海域上形成一股强大的战力。
虽然这支分做了前后两截的船队,那最大的战舰也只是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比起同时期欧洲人筑造的三层甲板的主力战舰来要小上许多,可在东方世界,那却是比五千料巨舰尤大的战舰。
何况,郑氏集团的敌人荷兰人手下的主力战舰也多是这种两层甲板的中型战舰。
现在还是17世纪,而不是风帆战舰最盛的十八世纪,几年前英国人刚刚下水的“海上主权”号,贵为英国海军的头牌却也才90门火炮,一千五百吨排水量。
荷兰人的海上力量很强大不假,但也要把荷兰海军与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分割来看。
郑芝龙脚下的这艘载炮三十八门的战舰,换做在欧洲海军中那是远远排不上号的。但对比东印度公司的海军战舰,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强者。
更何况,这艘被定名为“甲一号”的风帆战舰,装载的是12门二十四斤炮,26门十五斤炮,战船上可没有六磅、八磅之类的轻型火炮和三磅回旋炮什么的。
后者是这个时代的欧洲战舰常备的轻型、超轻型火炮,郑芝龙搞不明白如此火炮装载在战船
船上能有什么用。接舷战时打人用吗还是为了凑数字横竖他是不用的。
船上自然也有几门小炮,比如虎蹲炮之类的,但根本没有被计算入数字。
用自家的计量单位来代替西方的计量单位,这也纯属正常。不同的是,明清计算的只是大炮的吨位,郑芝龙则学着欧洲人只计算大炮的弹重。现在还不到计算口径的时候。
二十四斤大致是三十二英镑,十五斤大致是二十英镑。
只要弹药没问题,绝对可以打穿战船的船舷外壳,所以,郑芝龙也没有要同样是欧洲人喜爱装备的42磅重炮。
没必要。
把那么重的大炮运上船干嘛
明明轻一些的就可以打穿船舷的。非要弄个重的,只是为了打的更远更狠吗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不要说眼下这个时代,就是再往前推一百年,不,往前推一百五十年,拿战时期,海战的接战距离还经常在100码打转。
海上的风帆战船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射击平台,在这个时代,大炮轰击不但没有观瞄火控系统,炮窗火炮还不能像炮塔炮那么灵活的调节瞄准,点火不能做到立即发射,在这种情况下能在三二百码处命中目标都是相当考验水平的。
加之炮弹对帆船杀伤效率太低,远不像后来战列舰时代那样命中一发就能重创对手,海战中往往是在极近距离开火的。
这也是当初郑芝龙想到把大炮从火绳转为燧发之后大喜过望的原因。
敌人打炮是点火不能做到立即发射,自己打炮是点火就能立刻发射,这就是一巨大的优势。
总之,郑芝龙对自己手下的这支风帆舰队是很满意的。
这次荷兰人只派了十五艘各
第一百一十六章 奉天承运皇帝
六月里,郑军还并没有增援大员,然荷兰人舰队援军的抵到,就已经教台海之间的气息愈发紧张来。
两边的谈判立刻已经陷入了僵持,两个根本利益相悖的人,如何能在谈判桌前达成共识
但荷兰人并不想亲手撕破与郑军的‘和平’,虽然他们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敌意。这点从后期的谈判中,何斌的身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上就可以看到。
可他们对‘和平’还抱着一份希望。
海峡对岸的郑芝龙也做好了大军随时的准备。
早集结起来的船队会寻个合适的时机,直插澎湖。
后者可是个好地方,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乃是躲风避浪的上佳之处。距离热兰遮也近。
不过这出兵不止要选一个风潮间歇的好时机,更还要有个噱头来助兴的。
把时间向前推一个月,满清鞑子终于出边了,明廷对郑芝龙的封赏也定下来了。虽然郑芝龙很不给面子的跑回家了,可崇祯帝还是按下一口气,选了中官持旨去往南方。
后者一行人出京,那先是慢悠悠慢悠悠的赶路。不两日,精气神却就陡然一变。
“李公公费心了。只要能在六月初一前抵到安平,家兄还有厚报。”郑芝莞夜见中官,留下了一份很厚很厚的厚礼。
李公公拿钱办事,那自不会再慢悠悠的赶路了。
什么你说皇帝对郑大帅不高兴,不应该那么快的去宣旨
你听谁说的胆敢离间君王与朝廷重将之情谊,你好大胆。
金钱的刺激下,这李公公就跟换了个人一样,带着小太监和随身的锦衣卫,还有京营的护卫,一路上快马加鞭的直奔安平城来。
现在可不就赶到点了么。
在这个节骨眼上,京城的中官持旨赶到了。说真的,这对即将出征的郑军上下都是一大激励。
看着手下将士士气陡增的样子,郑芝龙花在那姓李的中官身上的钱,是一个子都没浪费。
安平城郑宅前庭
庭,一个神情高傲的太监,身后跟着几个小太监,几个锦衣卫,一个个衣袍鲜明,神色高傲。又有数十个身伴骏马的护卫,个个甲胄齐全,系着鲜红的披风大氅。
那实则都是郑芝龙叫人专门给他们预备的全新行头。除了面带风霜外,一个个都可以说鲜衣怒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