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郑芝莞在京城内把这些人的嘴脸一一都记了下来。对照着他之前使人探看的那些文武勋贵们的产业,现在他似乎有些明白自己大哥为啥叫自己那般做了。
只是他还有些不敢置信。
那可真是要捅破天的啊。
为了能从朝臣太监身上榨出油来,崇祯帝采取了多种办法,一是按不同衙门捐助,规定各衙门应捐助数量;二是按内外官员籍贯捐助,规定各省应捐数额。但最后收效都不大,到他下罪己诏为止,总共也才募得银二十万两。
郑芝龙的大军已经赶到了津门,随着封伯诏书一同到的还有三万两犒军银子。而这时候唐通也带着七八千人赶到了燕京。这或许才是崇祯帝现在还没急的发疯的一大原因吧。
唐通曾经跟随着洪承畴参加过松锦大战,也算久经战阵的一员老将。作为蓟镇总兵,距离京师最近,带领人马率先赶到。
他不得不赶到,郑芝龙都要到了,他还不到,那就太那啥了。
崇祯皇帝挺高兴,从内库挤出一些银子充兵饷,由司礼监太监杜之秩带着,与唐通同行。后者被他立刻指派去了居庸关。
郑芝龙在津门清点了一下手下人马,民夫、军兵都没减少,车辆损毁了数百辆,但还有四千,就是牲畜损失挺大的。这一路上跋涉来,牛马驴骡等牲畜有累死的,有受伤的,就全进了将士民壮的腹中了。
宣府距离京城三百里,津门距离京城二百里,前者还有一道居庸关天险,郑芝龙时间拿捏的很准。
没有太早的抵到京城,那样他就不值钱了。救人的话,雪中送炭也不如刀下留人不是
同时,也没准备等崇祯帝直挂东南枝后再去放马后炮,燕京城内还有大笔的财富在,他可不准备便宜了李自成。
现在从津门出发,二百里走个五六天不当紧吧。三月中旬初赶到京城,那时候居庸关也该破了,那真再好不过了。
京城内依旧人心惶惶。每日都有人举家南逃,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知道的还以为大明朝一日复百年光阴,偌大的燕京城又重新繁华依旧了呢。
郑芝莞站在窗前静静地看着外头大街上的一幕。心中半点涟漪都没有生出。
那些举家南逃的百姓很值得可怜不假,但这些年里他见过的可怜人家不要太多。
再则,身处在眼下这个乱世,谁能去可怜谁呢
如果郑家败了,他郑芝莞转眼之下也会沦为阶下囚刀下鬼,他的子孙儿女,他的妻妾,不也可怜吗
&nb
第一百五十六章 前脚抵京,后脚摊牌
东直门外,内阁首辅周延儒,掌中军都督府事英国公张世泽领班,以二人为首的一干朝臣勋贵,出城二十里相迎郑芝龙军的到来,气氛是非常的热烈。
此时已是三月十四日。
对照历史,郑芝龙真的是掐着点来到的。
李自成大军逼近居庸关,整个燕京城都嗅到了一股灾难的味道,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勋贵皇戚,没人希望看到改朝换代。
他们没有为大明朝拼死一搏的勇气,可他们却多少明白,大明‘安保无恙’是对他们最大的好。
所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候,声名远扬的郑芝龙亲自带兵入卫京师,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皇城内的崇祯帝也一脸的喜悦,周皇后看了心中高兴,多少日子了,她都要忘了上次看到崇祯帝这般兴奋是什么时候了。
“可惜,可惜,这郑大木年少英才,却早有婚配,长平亦定下了婚事,不然……”
他与周皇后的嫡女,长平公主年方十五,郑森则年双十,正是相配么。只是都有不足啊。
周皇后对前朝事也不是一无所知,知道眼下情况已经有了转机,这大明朝正是依靠郑家父子的时候,但旧日的观念使然,还是让她对郑氏父子的出身和职业颇有些微词。
“陛下隆恩浩荡,又是封爵又是柱国,郑氏还敢心有不足,要以长公主妻之”
“那郑大木确实是少年英雄,妾身处在后宫亦听闻过他的声名,世人都说是吴长伯(吴三桂)第二。来日定是一代名将。战场上刀枪可不长眼睛,把长平许配给他,万一沙场上有个闪失,岂不是害了我女儿一辈子么。”
周皇后第一句话还端着皇家的范儿,第二句话就露出真意来了。
崇祯帝闻言大笑,“郑氏子若成了皇家驸马,焉能还让他去那沙场征战”这朱家的驸马比赵宋家的驸马还有不如,不止都是当摆设用的,还要一天对公主问安四次,驸马的家人也要对公主行君臣大礼。
就是公主吃饭的时候,驸马都只能站在一边伺候着。
这哪是娶公主啊,这是娶了个祖宗啊。
“哼。郑大木年纪小小就随其父征战沙场,少年成名,正是心高气傲,有气吞凌云之志的时候,你偏让他来做皇家的驸马,你是生怕长平的小日子过的舒服了不是”
“再则那郑芝龙正是被你倚重时候,却被你整治的见了儿媳妇都要行君臣之礼,你是……”诚心的诚心的还是诚心的想叫自己的女儿不舒服
周皇后知道自己丈夫心劲一起,就爱脑袋发热,但眼下这意思也太不靠谱了。担心崇祯帝真上了心,忙给他泼了一桶冰水。
崇祯帝闹了个大尴尬,哈哈干笑两声,心中登时再没有一丝的念想了。
周边侍奉的太监宫女都要忍不住笑出声来了。皇后性情温和,可少见她这般的怼皇帝。
随着郑芝龙军的抵到,整个皇城里的低沉深重气氛都一扫而光。所有人都与这座壮丽的宫殿建筑群的主人一样,认为京师至此无忧了。
可紧接着入宫觐见的郑芝龙就给了崇祯帝狠狠一重击,“你说什么必须弃燕京南迁,方可保全大明社稷,郑芝龙你好大胆。”
崇祯帝爆燃大怒,万万没想到这样的话会从自己即以厚望的郑芝龙口中道出。若是漫画化这眼下的场景,他的四周就都要被火焰笼罩,头顶上则全是无尽霹雳闪烁。
“臣请陛下息怒,且听臣道来。”
郑芝龙一点都不为崇祯帝的愤怒而惶恐,今天的这一幕他在过去的时间里都不知道被设想了多少回。在兴致正高的皇帝头上浇泼一盆冷水,那可不就要承受皇帝的雷霆大怒吗
殿内只有寥寥几个人,首辅周延儒,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京营王承恩,崇祯帝的贴身太监小毛子,外加带刀侍卫五七人。
此刻众人皆是大惊,周延儒向郑芝龙狂使眼色,后者只做看不见。
&n
第一百五十七章 摊牌(续)
“荒谬,荒谬。郑芝龙,谁给你的胆子,竟然信口雌黄,污蔑朝廷重臣”
崇祯帝再次迸发出怒火来。可是那股子色厉内茬却怎么看也遮掩不住,他心中没底啊。
大同降了,宣府降了,居庸关又有什么不能降的那里距离京师只不过百里路程,唐通、杜之秩若真降了李自成了,贼军眨眼就能杀到城外的。
王承恩整个人更是都在发抖,他是提督京营的主儿,京营是怎么个破烂样儿,是再没有谁比他更明白的了。京营账面上的兵力还有不少,可是实际上却是空额占据了绝大部分。
这几年各处战事都很紧,清虏数次入关,京师周围都多次告急。京营中能战的部队,比如那勇士营,不是被抽调往各处,就是在各种各样的战斗中逐渐消耗,然后去岁一场大疫又病死许多。现在能够用来防守的兵力,纸面上是四五万人,实则不过区区数千,且士气低落,将无斗志,兵无战心。
如此这点人马就是全盘用来配合郑芝龙军,也不够守燕京城的啊。作为大明朝的政治中心,燕京城内城四十五里,嘉靖年间再修外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
这内城外城合在一起,粗略的算周长也有五六十里,就眼下城中这一万郑军加上数千羸弱经营营兵,还有些净军,那也不够两万人。一丈多远才有一军兵防御,等于两三个垛口一个兵,只要一想就能知道这防御有多么薄弱了。
更可怕的是,现在朝廷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银两来募兵和犒赏将士!
内帑里还有十几万两银子,那还是先前皇帝叫臣工们捐资助饷而募来的一点银子,又能招揽几个人
“陛下,居庸关会不会降,最迟明日就会知道了。居庸关一丢,贼军就该包围燕京城了。届时这燕京城能不能守,王督公应该比臣明白。”
事实上何止是王承恩明白啊,整个燕京城内的达官贵人那一个个都明白。崇祯帝更心知肚明。
“京师便是不能守,陛下决意南迁,那也非一言一时之事,当务之急,老臣以为还当是募兵为上。”周延儒脸颊抖了下。
“臣知道内帑银钱有限,国库亦已告竭,现愿捐资五万两,以助陛下募兵。”
他算是想明白了,有郑芝龙在,大明还亡不了。京城便是被李贼攻破,郑芝龙当也能护着皇帝突围,只要到了津门,有水师接应,李贼便是有百万众又能奈之如何
这大明南渡虽只是个偏安一隅之势,可到底也能苟全一时不是么自己家族亲友皆在江南,岂能置身事外较之乡梓亲朋,这钱财反而是小事一桩了。
“京城昔日生民不下百万,纵然因诸多事而有所凋零,今也当有六七十万众,内中青壮上十万,百多年来多受我大明恩义,如何不有忠贞报国之人”
周延儒相信,只要舍得出钱,那就会有人愿意卖命。大明局势糟糕到今日的地步,最大的原因就是没钱买人的命。
同样,作为一个首辅大臣,周延儒对于军事虽一窍不通,但书读得多了,对地理却也算通明。
如果明日(十五)居庸关沦陷的消息能够传来,那李贼的兵马想要杀到京城,大概也就十七日了。
从居庸关向昌平路上,山路险峻,不利于大军通过。估计李贼大军十五下午或十六日才能陷昌平城,十七日才能围京师。
而且只能从西面杀来,等到后日(十六),圣驾只要能出京师,十七日赶到通州,那就脱离虎口了。
“老臣敢请陛下发手谕着王督公告书全城,招兵募勇。再速速敲响景阳钟,召集百官勋戚入宫,明了此事。”
崇祯帝张着嘴还没说话,王承恩也开口道:“周阁老老成谋国,老奴附议。”
郑芝龙低着个头不说话,但他知道,崇祯帝肯定会应允的。有王承恩和周延儒帮衬着,再有严峻的现实逼迫着,崇祯帝只能低头!
除非他真的想要“君王死社稷”!
张世泽正在东城的粮仓中为郑军调拨粮食,
第一百五十八章 摊牌(完)
“同时,国乱岁凶,四方扰攘。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朕希望诸位臣工贵戚能匡君辅国,助战剿匪。……”
崇祯帝并没有直接道破南迁事宜,而是先伸手要钱,次夺取各家各户的家丁。特别是诸多勋贵之家。
这些人尽皆是武职起家,纵然传承多代后当家主人早从初代的熊罴猛士退化为不能跑也不能咬的小京巴了,可谁个家中没有豢养一批家丁护院
这些人都聚集起来,三五千人怕没有,两三千能舞刀弄枪的壮汉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现如今的京城里,这可是一股很客观的力量了。
更重要的是,这般一来可以减少城内的不确定性力量不是
民军已经大举压境了,谁敢说这京城内就没有李自成的奸细,现如今在场的人等,就一个个都对大明忠心耿耿
听到皇帝又伸手要钱,底下的群臣却没太大的反应,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居庸关不稳带来的震撼之中。在场的文武臣工和勋贵皇戚,不知道多少人听到了“喀吧”一声心碎,真的是最后的希望也告灭了。
贼军竟然能真的打到燕京城下,讲真的,这些个混蛋们虽然对大明朝没太大的忠诚,但也都发自内心的不希望大明朝倒下。
之前李自成势如破竹,可京城内却始终有不少人不以为然。
那凭靠有二,一是一路疾行赶赴京城的郑芝龙。
——京城内朝野之间这阵子对他的评价,真就有一种当年拿破仑打厄尔巴岛返回巴黎,王朝复辟时舆论界的既视感。
先是有人把郑芝龙骂做乱臣贼子,这真有点过分了。郑芝龙迄今为止可是“赤胆忠心”的。
便是太原告破的消息传入京师时,还有人痛斥他无有旨意擅自动军,实是胆大妄为。
可当周遇吉战死武宁关之后,那舆论就开始有转变了,朝野上下开始说他虽是一片忠心,但这般行为里到底有些不妥。
至此,这舆论是从负面效应开始变为绝对中立了。
然后大同姜瓖不战而降李自成
成的消息传入京师来。这就又从中立变作了倒向郑芝龙,说他有未雨绸缪之智,能人所不能,果不愧是天下名将。
李自成下大同,次下宣府,一路上明军望风而降,京城诸人开始感到紧张,对郑芝龙就开始了吹捧,甚至都不要廉耻了。
等到李自成兵临居庸关的消息传来时候,郑芝龙已经是京师文武勋贵们的救急之希望!
第二就是关外的吴三桂。后者距离京师的距离并不远,纵然吴襄狮子大开口,可吴三桂的老爹、哥哥等一家数十口都在京师之内,以救父突围而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吴三桂真敢不来么
包括崇祯帝在内,京城所有人都对吴三桂的关宁军报以厚望的。而且他们都相信,吴三桂的大军一动就肯定能击退李自成的。
因为关宁军的战斗力在他们心中是超牛的。那远不是流贼可以抵挡的。
就是这两个因素支撑着文武勋贵们吝啬来,一个个对着崇祯帝恨不得一毛不拔。
但现在,两个凭靠一个至今还没出山海关,另一个来倒是来了,却张口就说居庸关不稳。居庸关真要不稳了,李贼可不就眨眼就能杀到城外了。一如适才皇帝所说的,燕京城那么大地儿,就凭万把人的郑军如何能守住
而要燕京城真守不住了,他们呢
他们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贵们呢也投降么
“臣刘文炳愿献银十万两,家丁二十人,飨助陛下,戡乱救国。”新乐侯刘文炳第一个跨步上前来。他是崇祯帝的老表,亲故表,崇祯帝的老娘是他亲姑姑。
&nbs
第一百五十八章 摊牌(完)
“同时,国乱岁凶,四方扰攘。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朕希望诸位臣工贵戚能匡君辅国,助战剿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