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崇祯帝并没有直接道破南迁事宜,而是先伸手要钱,次夺取各家各户的家丁。特别是诸多勋贵之家。

    这些人尽皆是武职起家,纵然传承多代后当家主人早从初代的熊罴猛士退化为不能跑也不能咬的小京巴了,可谁个家中没有豢养一批家丁护院

    这些人都聚集起来,三五千人怕没有,两三千能舞刀弄枪的壮汉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现如今的京城里,这可是一股很客观的力量了。

    更重要的是,这般一来可以减少城内的不确定性力量不是

    民军已经大举压境了,谁敢说这京城内就没有李自成的奸细,现如今在场的人等,就一个个都对大明忠心耿耿

    听到皇帝又伸手要钱,底下的群臣却没太大的反应,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居庸关不稳带来的震撼之中。在场的文武臣工和勋贵皇戚,不知道多少人听到了“喀吧”一声心碎,真的是最后的希望也告灭了。

    贼军竟然能真的打到燕京城下,讲真的,这些个混蛋们虽然对大明朝没太大的忠诚,但也都发自内心的不希望大明朝倒下。

    之前李自成势如破竹,可京城内却始终有不少人不以为然。

    那凭靠有二,一是一路疾行赶赴京城的郑芝龙。

    ——京城内朝野之间这阵子对他的评价,真就有一种当年拿破仑打厄尔巴岛返回巴黎,王朝复辟时舆论界的既视感。

    先是有人把郑芝龙骂做乱臣贼子,这真有点过分了。郑芝龙迄今为止可是“赤胆忠心”的。

    便是太原告破的消息传入京师时,还有人痛斥他无有旨意擅自动军,实是胆大妄为。

    可当周遇吉战死武宁关之后,那舆论就开始有转变了,朝野上下开始说他虽是一片忠心,但这般行为里到底有些不妥。

    至此,这舆论是从负面效应开始变为绝对中立了。

    然后大同姜瓖不战而降李自成

    成的消息传入京师来。这就又从中立变作了倒向郑芝龙,说他有未雨绸缪之智,能人所不能,果不愧是天下名将。

    李自成下大同,次下宣府,一路上明军望风而降,京城诸人开始感到紧张,对郑芝龙就开始了吹捧,甚至都不要廉耻了。

    等到李自成兵临居庸关的消息传来时候,郑芝龙已经是京师文武勋贵们的救急之希望!

    第二就是关外的吴三桂。后者距离京师的距离并不远,纵然吴襄狮子大开口,可吴三桂的老爹、哥哥等一家数十口都在京师之内,以救父突围而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吴三桂真敢不来么

    包括崇祯帝在内,京城所有人都对吴三桂的关宁军报以厚望的。而且他们都相信,吴三桂的大军一动就肯定能击退李自成的。

    因为关宁军的战斗力在他们心中是超牛的。那远不是流贼可以抵挡的。

    就是这两个因素支撑着文武勋贵们吝啬来,一个个对着崇祯帝恨不得一毛不拔。

    但现在,两个凭靠一个至今还没出山海关,另一个来倒是来了,却张口就说居庸关不稳。居庸关真要不稳了,李贼可不就眨眼就能杀到城外了。一如适才皇帝所说的,燕京城那么大地儿,就凭万把人的郑军如何能守住

    而要燕京城真守不住了,他们呢

    他们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贵们呢也投降么

    “臣刘文炳愿献银十万两,家丁二十人,飨助陛下,戡乱救国。”新乐侯刘文炳第一个跨步上前来。他是崇祯帝的老表,亲故表,崇祯帝的老娘是他亲姑姑。

    &nbs




上架感言
上架的时候了,成绩揭晓的时刻也要来临了。

    作者就仿佛坐在了一张du桌前,买定离手,只等待最后的结果的出现。

    心中很担心,但多少也抱着希望。

    毕竟每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成才么。

    小说就是作者的孩子。成绩的好坏直接联系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所以,还望大家能多多支持,都给个订阅,尤其是首订。首订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本书未



第一百六十章 还敢不捐款?(求订阅,2/10)
    崇祯帝心中很痛快,一些话他早就憋在肚子里了,可始终不能喷出来。因为他这个人始终没能脱开朱明晚期的那种政治氛围,加之人也爱颜面,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纵然心里恨不得把一个个科道言官都碎尸万段了,比如那个该死的光时亨!

    但整个人始终处在明末文官政治氛围里的崇祯帝,一切都只能做梦时想一想来。

    今天才算是如愿以偿,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很是有一种心胸为之一轻的感觉!

    百官队列里的一些个言官脸色变了变,虽然他们的确是在拿大明朝的存亡开玩笑,来给自己刷名声,但看开不说开好不好这是朝堂上的规矩,今天皇帝有点过分了。

    但这些人嘴巴张了再张,却还真没人敢出来撩虎须。

    皇帝把话都说开了,他们要还敢站出来刷声望,可不就真成了“邀名卖好”,不惜陷社稷江山于死地的居心叵测之徒了

    真以为李自成的大军快杀到城外了,皇帝的刀子就不利了么

    “陛下所言极是!老臣附议。”终于到了周延儒登场了。他心情是十分轻快的,因为之前的商议中,被抛出来当替死鬼的人是陈演。而不是他这个内阁首辅。

    天下败坏至此,周延儒身为首辅,本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但崇祯帝舍不得他啊。

    周延儒当然也不想死,现在如愿了,可不是高兴之极么。

    内阁首辅的份量可是不一般,群臣静声。周延儒张口说道,“关宁军一动,关外之地便要尽弃,朝廷于东线就再无屏障可言,东虏破关不过在眨眼之间。而关宁军不动,李贼又要来犯京师,如此有社稷颠覆之危……”

    “老臣愚钝,实在想不出两全之策,以解朝廷之难。只现今看来,两权相害取其轻。必要抽调关宁军来援的。可如此朝廷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东虏之害更甚李贼,朝廷便能击退李贼,得一时喘息之机也难再复威严。遂只能南迁。

    老臣请陛下速携太子诸王文武百官贵戚,南下金陵。隔江而守,存亡继续。”

    都不说什么日后反攻中原了,只说眼下,那是先保住大明这面旗帜不倒才是真理。

    周延儒在朝堂上还是有一些依附者的,见他已经这般表态,当下一群人纷纷站出来附议。再加上李邦华等本就支持南迁的朝臣也齐齐出列,崇祯帝的心是彻底放到肚子里了。

    别看在群臣汇聚之前,他都跟郑芝龙等人探讨了许久,按道理绝对是万无一失的,可他先前屡次叫群臣商议南迁事宜都横生出变故,算盘屡屡不能如意,叫他始终有提心吊胆的感觉。现在终于齐全了。

    “臣愿捐资两万两……”

    “臣愿捐资一万两两……”

    “臣也愿捐资一万两……”

    等到南迁的决议被彻底敲定之后,筹款助饷的事儿就也被提到眼前了。燕京城能指望的两支兵马,一支已经抵到了,可另外一支却是个属狮子的,不把人喂饱了,终究是不能叫吴三桂尽心竭力的。

    所以,南迁是大事,筹款助饷也是大事,而且更急迫。

    燕京城还指望着这笔钱能招揽些青壮守卫城池呢,纵然京城最终还是要丢,可好歹固守一二,拖延几日不是

    但叫崇祯帝好险没气个大仰八叉的是,满朝的文武百官和勋贵们虽然比上次他募捐的时候好些,但一个个还是奸猾的很。那一张张吝啬的嘴脸,叫他恨不得喊人通通把人咔嚓了。

    可在底下的文武百官以及诸多勋贵们看来,自己的吝啬是应该的。那都是自己的钱财啊,现在大家伙又要跑路江南,家产房产地产全丢在了北地了,一个子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话,能舍出几千两一万两银子捐给皇帝,已经难能可贵了。

    至于家丁,南迁路上,千里迢迢,难保不发生意外,现有的家丁都还不够用,很多人都想着回家后立刻撒着银子招揽一些丁壮,哪里还有多余的交给皇帝使

    不过虽是如此,崇祯帝还是收拢了百多万两银子,手中有了银钱,心中立刻就有了底气。先是提高守城官兵的待遇,之前京城守军的待遇是,只要人



第一百六十一章 出城费(求订阅,3/10)
    三月十四日夜,整个京城都在一片喧嚣声渡过。

    朝廷终于拍板南迁了。

    这消息传来时候惊掉了多少人的眼球,明明援军已经到了,朝廷怎么又做出这般决定呢

    无数小道消息在京城内外传播。

    其中一些消息矛头直指郑芝龙,但这都无关大碍。

    这个时候的燕京城,无数人家都在紧张的收拾行李细软呢。

    城内大大小小的官员以及大批的勋贵,哪一个不是回家收拾行装细软为重燕京城丢了,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打回来,东西拉在这儿可就等于丢给李贼了。

    大家伙到了南方还是要过日子的不是

    就是一些内心里不愿意去南方的主儿,这个时候也不敢标新立异。大家都在收拾行装,就你不动不慌不乱的,你这是要留下守城,以死报效君王呢,还是准备投降李贼啊

    便是留守京师的班底儿还没有最后敲定,那留的也是男人,家小也是可以随着大队人马南下的。

    皇帝已经说了,津门港口有大海船千艘,足可运送朝臣军丁,叫大家安心。

    但在这个时候谁又能真的安心啊

    每个人都很不的能一步跨到津门,然后再一步迈去金陵。

    这些人里以皇亲田弘遇为最,他是扬州人士,便是女儿田贵妃最为得宠的时候,也没有在京畿左右大肆的购地买产,而是将经营重点放到了老家扬州。因为崇祯帝虽然宠爱他女儿,但周皇后也非冷宫幽人,育有三子,其中两个更已经成人。太子之位,田弘遇是不敢肖想的,更别说他女儿已经病逝。

    当初把陈圆圆带来京城,那是要献给崇祯皇帝的,只是没如意,转手就送给了吴三桂,以示交好。

    所以,田弘遇丝毫不会为南迁而感到忧伤。去到南方后他金陵都不会去,人就待在扬州享福的好。如果大明能始终守住两淮了。

    他现在真的很担心朝廷大举南下,以至于兵溃千里,被李贼的兵马一举压到长江边了。那他可就倒大霉了。

    但不管怎么说,那都是日后的事儿。现在的耽误之极是赶快出城,赶快去往津门。

    “快,快,都利索点。”

    一夜没睡,天还不亮都行动起来,几盏灯笼照亮了田弘遇,后者坐在马背上正大叫着。崩看他被崇祯帝封为游击将军、锦衣卫指挥,拜左都督,但平日里马都难骑一次的,出入都有马车。

    今天却是一身劲装,不仅骑着一匹温润的高头大马,腰间还配了仪刀。

    两刻多钟后,天色从黑色变为灰尘,月亮依旧挂在西边的天际,群星还在闪耀中。一行人,前后二十余辆马车,丫头奴仆,家丁护院,上上下下二百多人,浩浩荡荡的出了府邸。

    挑着灯笼,一路就向着东直门行来。

    路上惊愕的遇到了老熟人——周奎。

    周家的队伍远比田家壮观,光是载着一个个大箱子的平板马车就有四十多辆,马车被压得轱辘辘的,可见车上装载之物的沉重。田弘遇用屁股都能想到,那应该都是银子。

    十六两一斤,明时的一斤几乎合后世的一斤二两了,这一万六千两银子就是一千斤,加上木箱,少说也有一千一百斤以上,也够一辆车马装载的了。再加上府上的贵重器物,还有一些细软,加上内眷所乘的车马,再有随从奴仆,对无比之田氏都要多出一倍来。

    “呦,这不是国丈么”

    “呵,原来是田皇亲。”

    相看两厌的二人走了个照面,各自冷笑着搭腔。

    田弘遇不跟周奎一般见识,他闺女已经死了,周后可还活着,他不跟周奎那老东西斗气。

    “自然是国丈先请!”

    但说话中田弘遇眼睛中却露出



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城费·续(求订阅,4/10)
    “那人是谁”郑芝龙向身边的郑志文询问道。

    后者也出自石井郑氏一族,与郑芝龙年岁仿佛,血脉却已经远了。真论辈分,还是郑芝龙的侄儿辈。

    “此人是太康伯张国纪,熹宗皇后之父。”

    熹宗,明熹宗,这是木匠皇帝的庙号,崇祯帝还真是心疼自己哥哥,张国纪也就是天启帝的皇后张嫣的老爹了。

    郑芝龙对传说中的贤后张嫣并不感冒。但张国纪之前纳捐两万两银子的事儿他还记得。

    当然,区区两万两银子对于太康伯言并不算多,张嫣在天启一朝并不得宠,可到了崇祯朝地位却直线上升。崇祯皇帝对之恭敬有加,张家自然也跟着享了福。

    “老皇亲休要动怒,芝龙有礼了。”

    郑芝龙迅速下了城,那张国纪越闹越大,把边上吸引仇恨的周奎圈了进来,一副誓不罢休的模样。

    郑芝龙赶到后就见张国纪与周奎两人已然是一副乌眼鸡的模样了。

    “安南伯”

    张国纪对郑芝龙是有印象的,之前的朝会,郑芝龙站班可是相当靠前。皇帝走后,郑芝龙不跟着人群一起出宫,反而再次进宫,那也相当的引人注目。

    当然,更重要的是郑芝龙的身份,这是真正的国家柱石,岂是周奎那匹夫能比的

    国丈本该都封为伯的,张国纪就是太康伯,又不是太后那周氏还没做太后呢,周奎先就从嘉定伯变为嘉定侯了,张国纪是怎么想怎么气。

    当然了,他知道皇帝只会更生气。都给周奎晋升爵位了,可周奎还是吝啬的只恨不能一毛不拔,死活只愿意出一万两银子,他张国纪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压他一头。

    区区两万两银子张国纪并不放在眼中,但是能压过周奎一头,他就是要让崇祯帝看看自己那不要脸皮的老丈人的成色。

    可是没想到皇帝也不争气的很,明明对周奎气的紧,可到了这关键时刻竟然还先叫周奎跑路,简直是……,简直是在打他们这些忠臣孝子的脸啊。
1...5354555657...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