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打进燕京城,活捉狗皇帝!

    李自成心头火热,手下人也一个比一个火热。口号喊得震天响。

    因为这崇祯要真的完蛋了,京城的皇室被一锅端了,李自成的江山可不就稳稳地了么他们呢一个个自然就‘功成名就’。

    从最基层的小兵到高层的刘宗敏、田建秀、李岩等,心情都是比壶口的黄河水还要激荡。就怕最后时刻叫崇祯帝跑了。

    李自成在城内的细作还没把最新的消息传给李自成,他还不知道崇祯帝真决定要跑了。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从居庸关到昌平,再从昌平到京西,一路上的歌谣声音就不间断。

    就连燕京城内都有人高声的唱喝来,守军连城墙都守不过来,如何还能巡视城内顺天府的差役更是睁眼瞎聋子,一个个权当自己没看到没听到。

    “哈哈哈,这就是陛下不舍抛弃的京师百姓啊。他还担心贼虏会杀戮百姓,可如今看岂不是可笑么这些百姓都机灵着呢!”

    可惜现在跳的越欢,日后就是越倒霉。

    不,也不能说大明真就这么民心尽丧,燕京城内不知道藏了多少李自成的探子细作,这些人现在要还不活跃起来,何时才能活跃

    他们纠集起零星的人手,喊些口号,就能聚集起很多人来。谁让朱明南迁的消息已经传遍京城了呢

    朱慈烺脸色蜡白蜡白,紫禁城内崇祯帝已经起驾赶往东直门了,这才十五岁的小太子可不就听到了响亮的歌谣声音了么。

    又惊又吓。

    这蛊惑人心的迎闯王都已经唱进燕京城了,外头满大街的乱民贼子,自己等人是不是动身的晚了

    可身边的太子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也全被这歌谣声吓的魂不附体,倒是东宫的侍卫领班周镜,披甲执刀,上前禀道:“太子殿下勿忧。李贼兵马已被郑大帅击退,城内的叫喊声只是一些细作在蛊惑乱民而已。这些人岂敢来阻挠圣驾”

    “也就是顺天府已经不中用,不然,只需要十个八个捕快,就可轻易将之弹压下去。”

    周镜是国丈嘉定侯周奎之侄,号正我,与朱慈烺关系亲密,极的信任。听他这么一说,朱慈烺心中顿时大安。

    而一样把歌谣听在耳中的崇祯皇帝就只有满心的悲伤了。亏得他还担忧京师百




第一百六十七章 走喽,走喽,真的走喽……(求订阅,9/10)
    “老爷,事情不妙。吴家人被皇帝使人看的牢牢地!”长随长话短说,让张缙彦心情立时大坏。

    他可不想跟着崇祯帝去江南,别看他是被崇祯皇帝一手提拔来的。当初,兵部尚书冯元飙去职,推荐李邦华、史可法代替自己,然崇祯不听,擢升张缙彦为兵部尚书。

    但人心散了,就是人心散了。

    大明丢了北都之后,撑死了就一个南北朝,张缙彦他可是中原人,老家已经被李自成拿下,如何能跟着崇祯帝南下

    况乎他与李自成也不是没打过交道,当初张缙彦在延安府清间县做县令时,李自成才刚下海跟着高迎祥创业,彼地已为民军之根据地,张缙彦为保全自己,向农民军宣扬封建的“忠义”之道,使2000余名农民军受骗归田。

    虽然从后事角度看,那确确实实是‘受骗归田’,但张缙彦无疑也给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月中,李自成席卷晋西,逼近京师,张缙彦拒绝采纳急招士卒固守、号召天下勤王入援的正确建议,并且还隐匿一部分军情不报。就是因为他与李自成已然在暗中有了联系。

    但张缙彦也清楚,自己虽然为兵部尚书,但手下无一兵一卒,孤身一人投效李自成,怕是连锦上添花都要不如,他要联络一批人来摇旗呐喊,把声势做大了,才能显出他的能耐。同样的也能招揽一批党羽。但在那一干暗中联系的人物里,张缙彦最是看重的便是吴家了。

    因为吴三桂手握重兵,更地处要害位置。吴家份量对于李自成言,相比较自己都要重出许多。

    同时也因为吴三桂的大军历年来都是明廷集天下之力供养出来的,没有了朝廷的钱粮支持,吴三桂根本无力养军。

    他只能在随崇祯帝南下和投降之间做选择。

    可吴三桂手下的军兵都是辽人,一个个在关外有家有口,有田有宅,岂能都抛家舍业的追随崇祯帝

    就是吴三桂要忠心追随,他手下人也不会同去的。数万关宁军一夕之间就可能分崩离析。

    如此情况,只要是个聪明人,那就该知道作何选择!

    张缙彦一点也不觉得吴三桂是个笨蛋。他只是吴襄的二儿子,能撅掉老大吴三辅成为吴家的主事人,吴三桂岂会是笨蛋

    到了眼下岁月,谁还不知道有兵就有权的道理

    数万关宁军就是吴家权利的源泉,就是吴三桂的前途资本,他是绝不会放手的。那般一来,吴三桂就也只能束手就降。

    张缙彦的算盘就是暗中联系上吴家人,约定了时间后好中途开溜。可现在看……,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啊。该死的郑芝龙!

    张缙彦内心中痛骂道。“那陈家的人呢”陈演家。

    “老爷,那也是一样。”

    “陛下驾到,群臣相迎……”

    嘹亮的叫喊声传进了张缙彦的耳中,后者立刻收拾了脸上的愁容,迅速回到了班列里。

    郑芝龙这时候使人在城内大大小小的衙门处装点东西,比如说户部的户籍、鱼鳞册存档,兵部、工部的地理地图和大大小小的秘策,以及二者下属的匠人,一些手艺精湛的大匠,通通都被郑芝龙收编来。

    包括刑部的诸多存档,郑芝龙也收拾了一些来。

    反倒是吏部、礼部被他无视了。

    钦天监也被一扫而空,上至汤若望、李天经,下到品芝麻小官,都被他一网打尽。

    “奴婢见过安南伯。王爷爷使小的告诉伯爷一声,圣驾已经出城了。”

    钦天监里,郑芝龙正在翻看一本名为的矿产类书籍,这是一部分卷十二册,涉及到矿业和相关冶金工序的每一个阶段的书籍。其内容包括矿山管理、开采原理、勘探技术、采矿技术、采矿工具和设备、检验矿石物方法,矿石熔炼法,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顺文武(求订阅,10/10)
    李自成已经抵到昌平,后者守军皆降,惟总兵李守鑅骂贼不屈,手格杀数人,人不能执,诸贼围之,守鑅遂拔刀以自刎。

    但能以这般可忽略不计的代价进入昌平,距离京师只剩咫尺之遥,这使得新兴的大顺朝文武群臣和三军将士全都兴高采烈。

    想想看,自从周遇吉那厮之后,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先是大同后是宣府,再接着是居庸关及现下的昌平,全都不费吹灰之力便尽数给拿了下来。

    不过一月时间就打到了燕京城下,此人心在顺啊。

    不是如此,安能这般轻而易举

    至此大顺军中的一干高层就都心旷神怡,一心想着燕京城必定也将不费吹灰之力的给打破,然后传檄而定江南,千秋大业从此奠定。

    在居庸关,李自成只留下两千人,代替投降明军驻守关。十万大军继续前进,像潮水般向京城涌去。李自成与天佑殿、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门不必同大军一起赶路,暂到昌平城中休息。因为有要事相商,刘宗敏也被李自成给留下了。

    昌平州衙还比较宽敞,被作为大顺皇帝的临时行宫。天佑殿驻在昌平总兵的镇台衙门,六政府驻在学宫,文谕院等其他机构就分别挤在别处衙门和民宅内,御营亲军分驻兵营,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晚膳以后,李自成同田见秀、刘宗敏稍谈数语,便命传宣官分头传知几位大学士平章政事、六政府尚书、侍郎以及文谕院学士等中央大臣,来行宫开御前会议。

    李自成自从渡河入晋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御前会议。今晚的这次会议,将讨论崇祯帝跑路后的局势影响及大军攻破燕京城后的许多重大措施,包括如何追击崇祯皇帝,如何沟通山海关的吴三桂,大顺皇帝到燕京城后将由何处进入到皇城与紫禁城,进入紫禁城以后将居住何宫,以及崇祯帝把满城当官的都迁走后,这天下该如何整治。

    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跑路后,李自成手里没人啊。这些个重大问题,都要在今晚的御前会议上讨论出格决定,以免临时慌张。

    那不管是李自成派去京师的细作,还是张缙彦之流的通风报信,驻跸昌平的李自成都已收到了确切的消息——崇祯帝由郑芝龙护卫着跑了,要跑去津门。

    一双双眼睛都盯在牛金星和宋献策的脸上,他们是大顺政权左右辅臣和天佑阁大学士,是大顺政权少有的读书人,并且多多少少都有些水准。

    李岩在李自成成事过程中虽建功很大,顾君恩更是有定策之功,但两人还不能与牛宋相比。

    举人出身的牛金星眼睛眯了眯,向李自成禀道:“崇祯逃去津门实是一大憾事,然事已至此,再怨也无济于事。且臣以为那崇祯帝便是奔到江南,也是苟延残喘罢了。”

    “朱明精锐尽在北地,南国除了坐地一方的郑芝龙外,何尝还有一支强兵”

    “兼之大批朝臣被崇祯带去了北方,那定会与南国士绅有所冲突,短期内崇祯帝万难起复。”

    “陛下只要夺取京师,安抚吴三桂,稳定中原疆土后,自可稳居胜算。”

    牛金星言罢,宋献策接着说道:“左辅所言甚是。南国虽富饶,然其人孱弱,历朝历代焉有强兵”朱元璋是淮右布衣,手下人物是淮西勋贵。

    “陛下只要稳定中原,天下便是三分,也当如昔年曹魏般独强。”

    “当务之急还是先安抚了吴三桂,以免变生肘腋……”

    至于李自成从哪里入城,从哪里进皇宫,又是几时进去,或是哪日举行仪式,以正帝号,这些在宋献策看来都是不急。当然,这话他是不可能明着说的。小民搬家、动土、上梁,样样事还都不能马虎从事,何况是李自成初到燕京城呢。

    临时驻跸何处,圣驾由何处进城,何时启驾进城,进入紫禁城后,又居住何宫何地……,一切行止,都要绝对的吉利。毕竟李自成已经是九五之尊,非昔日狼狈不堪时可比了。

    牛金星最爱这口,当初李自成在长安登基时,宋献策就看透牛金星了,这厮



第一百六十九章 三选一?不,是二选一(求订阅)
    通州,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京师的东大门。

    打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下旨开辟漕运,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开凿东至今通州一带的运粮河,800年来,通州地区一直是燕山地区漕运及仓储重地。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运河,西运河,东西运河运东西。

    郑芝龙都忘了自己前世是几岁时候看小故事时看到的这幅对联,却至今记忆犹新。

    通州张家湾码头上,漕粮运输的终点站——向北进到通州码头的水道水流量小,漕船无法通行,只能用小船驳运。此刻,一二百艘漕船、花船、货船,乃至数量更多的驳运小船,一切能够收集到的船只都在紧张的装载着物质。

    帝后、太子、诸王和随驾的文武百官们,已经在通州城内歇息了。知州周文贵虽然不是啥能臣干吏,可这点事儿还是难不住他的。

    早使人收拾出了一栋栋房屋,再有吃食,已经把一切都安置的妥当了。

    这人是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人,淮安府清河县人。兄弟周文炜公乃关中商州知州,李自成入关中时,时任商州知州的周文炜和兵备道黄公,婴城(商州)据守,血战数日,力竭援绝,城陷被絷。李自成以高官厚禄诱之,周文炜不从且大骂,民军又将文炜幼子周元生绑至,夹刀胁之,以杀子来威胁周文炜,文炜益怒不从复大骂。民军遂断文炜舌,(周文炜)犹张目喷血喉中作骂声,民军遂杀之,并杀其子。

    周文贵是京畿一干地方官中最不可能投效李自成的人。

    夜色里,整个张家湾亮如白昼,尤其是临河码头处,大批的劳力在搬运着一箱箱沉甸甸的木箱,一个个达官显贵家的都管能为一艘船的位置打的头破血流。

    这船只不多,拢共就一二百艘,扣除了皇家御用的,再有一些人是能入皇帝眼睛的,能剩下一半吗

    这随驾的达官显贵又有多少随身都带了多少金银细软,古董珍玩还有一个个的男女奴仆这么点船根本就不够用。

    要不是有军兵看着,只怕这些人都能打出狗脑子来了。

    “有这些人在,今晚是都别想睡了。”码头上,光头兵总管李武对身边的人说道。

    “可不是。这些白痴现在着急了,之前可一个比一个存气。”理解不了,平常人真的理解不了这些达官显贵们的思想。

    “所以现在一个比一个着急。看他们身后随着的车马,哪个轻便简单别说是一艘船了,三五艘也不够他们一家用的。现在是保命还是保家当,可有的是他们心疼了。”

    李武他们在边上看瓜喝茶,说着风凉话,一点也不觉得那些个达官显贵可怜,就像现在的吴三桂。面临着人生抉择点的吴大帅他也陷入了烦恼中,可没谁以为他就可怜了。

    人家这是幸福的烦恼。

    在如今天下,不是谁都有资格被崇祯帝、李自成和多尔衮三方面齐齐拉拢的。

    郑芝龙本来没打算动吴家,老吴家不在燕京城了,刘宗敏又怎么掳掠陈圆圆让吴大帅好冲冠一怒为红颜呢这都没借口引鞑子入关了。

    但后来他想明白了,吴三桂与李自成的翻脸,是彼此根本利益的冲突,是二者利益不同所在——吴家的根基在辽地,后者距离京城近在咫尺,李自成想要在燕京坐稳江山,那怎么可能真放过吴三桂呢

    而吴三桂也不是一个甘愿拱手而降,只求富贵一生的人,他也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势(兵马)的不是么不然他早就引着兵马进抵京师了不是

    吴襄或是陈圆圆,都只是一个明面上的导火索罢了,没有了这样的导火索,换一个新的一样用。

    郑芝龙现在把吴家人都带走了,那说不准还能叫吴三桂更轻松了呢。

    现在的吴大帅面前就放了三封书信,一封来自他舅舅祖大寿;一封来自崇祯帝的手书;还有一封来自李自成。

    祖大寿的书信很简单,就是劝吴三桂能献关降清,也不知道这是祖大寿主动写的呢,还是被动写的,但这都没关系。满清对吴三桂下的本钱可是很不小的——封王!

    横竖他们已经封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把三顺王变成四顺王也不是啥稀罕事。

     




第一百七十章 一个借口(求订阅)
    吴襄自从向崇祯皇帝狮子大开口后,就发了亲笔书信给吴三桂。叫儿子按兵不动,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好处不卖力。
1...5556575859...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