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杨涟等人,其实也贪,不过他们贪的不是‘利’,而是一个‘名’字。让他们去做实事,他们是不成的,但不等于他们一无是处。
天启皇帝朱由校,此人比较年轻、涉世不深,为人比较简单和单纯,容易被人欺骗。
这说明魏忠贤根本没有强大根基,他的崛起完全是得益于天启皇帝。天启皇帝驾崩了,换了个皇帝,他也就完了。
从头到尾,魏忠贤居然没有任何反抗,那看似强大无比、风光无限的魏党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瓦解了,这说明什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万历年间的那些太子太师、太子太傅,还有满朝那帮大臣,还有宗人府的那帮人,都可以拉出去砍头了,一个也不冤枉。
可是不是啊,我不敢说全部所有人都没问题,可是大部分其实是清廉的,算是有操守的,名声也不错。
“这帮人,如今落到魏公公手中,不用想也明白,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可谓是升级渺茫。
董宣武说的是他自己,但是天启皇帝的遭遇跟他也差不多,不觉物伤其类、感同身受。
董宣武怀疑后世之所以有这种传言,全是因为万历皇帝跟文官的关系不佳,后世的文人故意抹黑他所为。
“陛下,臣可没说东林党是什么好货色,臣只说被抓的杨涟等人在个人操守方面,还算不错。
而原本的历史上,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登基,基本没有动什么心思,花什么代价,只凭一纸诏书,就把魏忠贤一搂到底。紧接着,又一道诏书,魏忠贤就老老实实地悬梁自尽了。
还有,陛下准备治理贪腐么可是陛下准备用什么人去治理贪腐总不可能让贪官去抓贪官吧!
&nb
第二十九章 移宫案
见木匠皇帝已经有些心动,董宣武知道,事情已经成了七八成。
的确,东林党纵使有百般不是,但是他们始终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朱由校若是执意要彻底除掉朝堂上的东林党势力,就算有魏忠贤这块挡箭牌,但至少一个昏庸的名声无论如何都会落下。
身为天子,又有几个是真的傻瓜这一点即使董宣武不点明,朱由校心中也是明白的。朱由校此人的性格本来就有些优柔寡断,要不然,也不会当了近六年的皇帝,都始终被东林党压着。
木匠哥一心想要惩处东林党人,其中未必没有报复的心理在内。
如今董宣武指出了留下东林党人,对朝廷未必完全没有好处,朱由校自然也就心动了。毕竟,当初他爹朱常洛能当上皇帝,东林党功不可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东林党有从龙之功。
而泰昌皇帝当了一个月的天子就驾崩了,此时朱由校完全没有做好继任皇帝的准备。这时如果不是东林党人死挺他,他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就稳定住朝廷的局面。
这当中移宫案非常关键。
所为移宫案,是指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改元为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宠妃李选侍因为要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而迁入乾清宫。
朱常洛继位不到一个月后,便莫名其妙死于红丸案,众臣商议立皇长子朱由校为帝。
当时,李选侍又想继续侍奉熹宗,依然居住于乾清宫中。而郑贵妃、李选侍与魏忠贤来往甚密。
东林党人怀疑郑贵妃、李选侍勾结魏忠贤,想利用朱由校尚年幼之机,把持朝政大权,因此李选侍才坚持要居住在乾清宫内。
时任都给事中的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为防止后宫干预政事,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殿哕鸾宫。
此事件史称“移宫案”。
此案议论颇多,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东林党人与魏忠贤彻底撕破了脸。
移宫案有颇多可疑、牵强之处,朱由校到现在也不能确定郑贵妃、李选侍是否真有干预朝政的意图。
当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移宫案,郑贵妃、李选侍等人的确因此彻底失去参与朝政的资格,东林党人也全面把持了朝政,一时间所谓“众正盈朝”。
朱由校跟他父亲朱常洛一样,虽是长子并非嫡出,其母亲王氏乃是新城伯王钺之女,生有两子:皇长子朱由校和简怀王朱由?。
王氏在太子府的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才人,远不及郑贵妃、李选侍等人受宠。朱由校即位后,业已身故的王才人才母凭子贵,被尊为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并迁葬光宗庆陵。
明光宗朱常洛对他的这个长子显然十分在意。
因为朱由校的身份与朱常洛自己非常相似,为了避免麻烦,朱常洛干脆让朱由校过继给了一直没有子嗣的郭皇后,交由郭皇后抚养、
这样郭皇后也可以算是朱由校的嫡母,朱由校也可以勉强称为嫡长子,为朱由校日后继位铺平了道路。
这个郭皇后就是郭振朝的姑母。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天启皇帝对郭家非常纵容,董宣武、郭振朝等四人当初才能在京城中横行霸道。
郭皇后病死后,朱常洛又将朱由校交给由当时有深受朱常洛宠爱,有“西李”之称的李选侍抚养。
正是因为这其中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名间有一种传闻,说西李非常得宠,
第三十章 福王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三十章福王?“其实,臣劝说陛下放过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董宣武趁热打铁,说道,“只是这个原因关系到皇室,臣不知该说不该说。”
“哦”天启皇帝抬起头来,眼中有些疑惑,“董爱卿但说无妨。”
董宣武理了理思绪,说道:“陛下可还记得福王殿下”
天启皇帝瞳孔一缩,沉默了一会儿,方才问道:“董爱卿,你说的是福王,可是指朕的三皇叔”
董宣武点了点头,答道:“不是他又是何人”
从天启皇帝的细微的神色变化中,董宣武看到了芥蒂之意。
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第三子,他的母亲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神宗皇帝非常宠爱的郑贵妃。
万历皇帝的原配皇后孝端显皇后王喜姐,一直没能为神宗皇帝朱翊钧生育一男半女。
一次万历一时兴起,“宠幸”了一个宫女,便有了长子朱常洛。
按当年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皇位的继承需要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原则,身为长子的朱常洛是理所当然的太子。
但由于万历对郑贵妃的宠爱,而朱常洛的母亲只是个一般宫女,万历皇帝迟迟不肯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华丽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立心爱的女人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非常喜欢朱常洵,曾不止一次说朱常洵像他。皇长子朱常洛的皇储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这种不顾祖制的行为,遭到了满朝大臣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东林党人。
万历一朝,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本来就非常紧张,君权与相权斗得十分厉害。这件是,万历又做的明显理亏,不合华夏的传统,逮住了这个机会,满朝大臣还不立刻群起而攻之
围绕国本之争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长达十五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四位首辅被逼退,十余位部级要员牵扯其中,涉及京师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
尽管万历皇帝如此,但大臣们的奏章前仆后继,依然络绎不绝。
为此,万历皇帝甚至故意不上朝以表示抗议,当时争斗之激烈可见一斑。
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说到底,只是一个人,在朝臣一波胜过一波的攻势下,这场口水仗最终万历皇帝也没有打赢。
为了平息皇储争议,朱翊钧只得妥协,接受祖制的安排,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神宗皇帝终于下旨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封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封六子朱常润为惠王,封七子朱常瀛为桂王,至此,国本之争才算落下帷幕。
但此事并没有完,万历三十一年,谣言四起,说万历皇帝想要换太子,矛头指向郑皇贵妃,结果逼得万历皇帝株连、逮捕了很多人。
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又有传言,说郑皇贵妃以及福王想要谋害皇太子朱常洛。万历皇帝让福王就藩,但被郑贵妃暗中阻止了。
万历四十三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事件又激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原本历史上有名的明末三大奇案之一的梃击案。
梃击案的经过是这样的:
万历四十三年,一名壮汉手持木棒竟然闯入了戒备森严的太子的居所——慈庆宫,打伤了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活捉了该壮汉。
那壮汉被审时,供认自己叫张差,蓟州井儿峪人,并说他之所以能混进宫,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两人把他接引进宫的。
据张差交代,那日他赌钱输了,遇到一位太监
第三十一章 藩王(1)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三十一章藩王?董宣武从来没有见过福王朱常洵,但朱常洵无疑是朱常洛、朱由校两代帝王心中最深处的阴影。
“董爱卿,为何突然要提起三皇叔此事难道与三皇叔有什么关系”朱由校神色显得有些凝重。
不错,朱常洵的确曾觊觎过神位,可是那已经是数年前的事,自从他与朱常洛、朱由校父子俩争斗了两次,两次都一败涂地后,似乎早已经死了心,灰溜溜的到洛阳就藩去了。
如永乐皇帝借故削去了代王、岷王的护卫、官属,齐王、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奉天门谕群臣,再次强调皇亲除非犯谋逆不赦之罪,其他罪行,均交由宗亲会议,报请皇帝裁决。大臣即使握有真凭实据,也只许奏闻,不得擅自逮捕。
如二王不得相见。
之后,除天顺朝时,明英宗朱祁镇为了“塞疑谗之隙”,特准襄王入朝外一例外,亲王再也没有人就藩后能进京的。
所以洪武后期很多针对藩王的限制,并未有太大的效果。藩王依然拥有军权,尾大不掉不势,这也是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有实力发动靖难之变,把当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帝赶下了皇位,自己当皇帝。
洪武朝初期,太祖皇帝认为藩王有列爵治民、分藩锡土职责,所以赋予了他们极大的军政权力,简直就是个土皇帝。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藩王甚至有权训兵待命,等天子密诏统兵讨伐。
大明的藩王以永乐朝为界限,其权力和地位有天壤之别。
若大臣如果从中做梗,不让藩王面见天子,私下判处藩王的罪行而导致藩王不幸身亡,藩王府长史司及卫司可直接行文五军都督府抓捕该大臣。
经济方面则删除了王府若要兴建工程,有司必须及时差付,不得稽延这条。亲王的岁禄亦减为万石。
藩国的文官由朝廷选派,犯法时依律审判。
到了洪武后期,藩王虽有藩号,但已是列爵不治民,分封不锡土,食禄不治事。
也正是天启皇帝想看到的,见三皇叔朱常洵如此知趣,朱由校对他的戒备之心也渐渐放下了不少,但依旧派人严密监视。
王府的相傅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可以兼行省参政,掌管地方行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握着地方兵权,而且王府武臣多是骁勇善战的勋臣。
永乐皇帝在位时,由于笼络人心,还准许亲王入朝觐见。成祖驾崩时,宁王奏请进京,明仁宗朱高炽即以“祖训不敢违”拒绝了宁王的请求。
废除王府的相傅,升长史司为正五品,长史必须由皇帝亲自选派。若王有过,则诘问长史,即长史有监督、规劝藩王之责。
藩王所居城内布政使、都指挥使及其以下职官,除每月初一、十五一定要到王府候见外,藩王认为必要,可以随时召见他们。
但是,到洪武后期,诸王大兴土木、擅役工匠、自扰地方,欺凌朝廷委派下来的重臣问题日显,甚至对皇权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东厂与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到了洛阳后,朱常洵表现得非常老实,终日闭阁谢客,饮酒作乐,所爱唯有美女与歌舞,对天下的政局漠不关心。不要说走出洛阳城了,平时就算是福王府福王也难得出来一趟。
风宪官如果弹劾藩王小的过错或风闻奏事即以离间亲亲关系罪处斩。
又或者将处于要塞地区的藩王迁入内地,如将宁王朱权迁往南昌。
纵使藩王果真犯下大罪,地方官员也无权审理,只能被召到京师,由皇帝亲自发落。
第三十一章 藩王(2)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三十一章藩王?如藩王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先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
藩王如果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必须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很有可能会被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
如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请有司饮酒。
如王府发放等一应事务,地方官员都需要立即奏报朝廷,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会治以重罪。
那些好饮醇酒、喜欢女色的藩王,因为他对朝廷没有威胁而往往被称为“贤王”,受到奖励,变相地鼓励他们做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废物。
虽然他的本意其实只是想转圜一下用辞,以免被董宣武看出,他对魏忠贤暗中也是有防备和芥蒂的。
此事就算真是田尔耕所为,也必定跟魏忠贤脱不了干系。
由于宗藩条例多,宗室动辄得咎,被废为庶人的不少。
田尔耕是锦衣卫指挥使,是魏忠贤亲信,锦衣卫实际也在魏忠贤把持之下,与东厂蛇鼠一窝,这一点朱由校也是清楚的,魏忠贤也没有向他隐瞒。
董宣武趁机重重地拍出了一记漂亮的马屁。市井有传言,董宣武乃是巴结信王、乐安公主弄臣起家,董宣武认为不能白受这委屈,要不然,当初第一次见木匠哥的那顿板子岂不是白挨了
这也是清兵入关后,南明几乎没有进行过像样的抵抗的原因之一。
朱氏宗亲成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寄生虫。
来大明的这几年,已经造就了董宣武刀枪不入的厚脸皮,应对裕如,说起瞎话来,根本不会脸红。
不会,朕记得三皇叔他从未向朕提出过王府要购买诸葛连弩。
“事情还要从臣进京遇刺的那件事情说起!”董宣武缓缓说道,“臣曾经向陛下禀报过,遇刺案发生后,臣曾私下扣下了一架诸葛连弩,作为秘密查寻刺客身份的线索,陛下还记得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