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原来是为这事,信王爷真的把话带给了眼前的天启皇帝,天启皇帝动作也挺快,才一天时间就确认了这个事实。大明这个大机器动作起来,效率还是蛮高的啊!
不过,这个锅你爱找谁背谁背,反正我是不背。这事说小也小,说大可就大过天了。我身子单薄,还扛不起这么大一口锅。
董宣武立刻警觉过来,急忙说道:“原来是为这件事啊!我也就前日对信王爷
第八十章 施政之难
“你跟皇弟所说的话,朕已经都知道了,你认为你提的两个建议都真的可行吗”话归正题,天启皇帝略一思量,问道。
“恐怕暂时还不可行!”对信王爷说过那段话后,董宣武又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可能还有能多问题,现在皇帝问起,他还是决定老老实实的说了。
“哦”天启皇帝有些诧异,“为何这么说朕倒觉得你的话很有道理!”天启皇帝的思想果然没有后来的崇祯那么迂腐,毕竟是受过正规帝王教育的,又执掌天下两年多,对如何治理天下,有他自己的看法。
董宣武偷偷地看了那老太监一眼,心有余悸。这等国家大事,可不是他这样的一个从七品的武官可以置喙的。只要透漏出一丝一毫,那些文官、御史的唾沫就能把他淹死。大明跟大宋差不多,文官对武将的防范之心可谓是到了极致。
老太监依然是那副弯腰低头的模样,似乎与人无害。董宣武心里很清楚,如果有人真的那么认为,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天启皇帝看出了董宣武心中担忧,说道:“你直管说,朕也只当是闲话听听,对与不对,朕都不予追究。至于灰公公,你更不必担心,他绝对可信,不会将今天的事说出去。在这世上,除了朕,没与人让他说出半个字!”
影卫!
董宣武心中猛的跳出这个词。
影卫是一个传说,普通人根本不知道,只有像董宣武这样有一定的关系的人,才隐约听说过这个传说。
相传影卫是一群看不见的人,个个武功高强,只忠于皇帝,负责贴身保护皇帝的安全。任何人一旦被他们认为对皇帝构成了威胁,他们都可以出手杀掉而不用担负任何责任,连东厂、锦衣卫的人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本就是一群不存在的人。
这个什么灰公公,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影卫。
灰公公,奇怪,天下有这么奇怪的姓氏么
木匠哥已经把话给摊明了,董宣武就不好不说了。
一咬牙,董宣武说道:“陛下,请问陛下,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出现在我大明已经并非一年两的事了,为何直到现在真正种植这些作物的人极其稀少而且价格昂贵”
天启皇帝一愣,摇摇头,这些事情他都没有想过,哪里知道是为什么
董宣武接着又说道:“其实要想清楚其中的缘由不难,微臣一时好奇,曾派人私自查探过,最终得出来的结论是因为两点原因,无非是习惯与利益罢了。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对于熟知的事物,人们有着本能的信任。相反,对未知的新事物大家普遍存有不信任、排斥的态度。
因此,要建立起一个习惯固然很难,但要改变这一习惯形成新的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土豆、玉米、红薯等虽然能极高地提高粮食产量,可是知道这一点的人,仅仅局限于曾经种植这些作物的农民和周围的农民。
其余的农民根本不晓得这些东西如何伺弄,更多的更是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这些东西。即使听说过的,他们听到的消息是这些东西有多金贵,有多难种,产量又是如何的少等等信息。
陛下若是下旨让他们改种这些高产作物,陛下认为他们会心甘情愿地种植这些东西吗毕竟,如今气候虽然不好,但一斗麦子撒下去,终归还能收回点东西来,加上一些野菜,也能让他们聊以果腹。如果冒然改种一种他们不熟悉的作物,很可能会颗粒无收。
所以,强行下旨让他们改种土豆、玉米,可能会让下面的人对朝廷心存怨忿,阴奉阳违,甚至故意破坏。除此之外,还要提防那些居心叵测者,和准备从中渔利者,其结果非但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反而会适得其反,生出许多
第八十一章 悄悄地出发,打枪的不要
御书房中静悄悄,只有天启皇帝的喘息之声,董宣武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半晌之后,天启皇帝渐渐平静下来,心中恼怒是恼怒,但是天启还不是那种会被恼怒冲昏头脑的昏君,也不是强硬之君。他也知道,如果一味强行推行他的主张,跟士绅闹翻了脸,绝对不会是件好事。
虽然嘴巴上说大明的根基乃是千千万万百姓,不是那些土豪劣绅,可是天启心里却明白,大明的根基确实是那些土豪劣绅。不止大明如此,大宋、大唐……也都是如此。那些不以士绅为根基的朝代,没一个天下能坐得长稳的。比如先前的五代十国,和后来的大元,他们的根基是手中的刀。
又过了良久,天启皇帝才抬起头来,叹息了一声,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董宣武等的就是这句话,急忙回答道:“陛下,有一利就必有一弊,世上哪有解决不了的事情,迈不过去的坎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取利抑弊罢了!”
“这么说,董爱卿,你有办法”天启皇帝果然是个聪明人。
“微臣倒是有几个小主意,办法云云,可不敢当!”董宣武好整不瑕,一副高人模样,逼格顿时上升了好几个层次。
“爱卿说说无妨!”天启皇帝淡淡地说。
等等,此时木匠哥难道不该是从书案后走出,急步来到面前,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长揖到地,说:“先生大才,该请不吝赐教!”吗哪怕做做样子也行啊,怎么会是一句不咸不淡的“爱卿说说无妨!”就完了
董宣武觉着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木匠哥根本不按套路来啊!
不管套路不套路,皇帝既然问了,就不能不老老实实回答,糊弄皇帝一旦被发现,打屁屁是必然的,况且董宣武也不想丢掉这次挽救大明的机会。
“微臣以为,矛盾虽不可避免,但未必就没有办法化解!政治本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陛下若是肯退让一步,那么士绅就没有可能不退让一步的道理,除非他要掀桌子不干了!”董宣武侃侃而谈,不过,这些夹杂着二十一世纪观点的话,估计木匠哥未必听得懂。
这叫摆谱,用大而化之的话,让对方感到深不可测。
果然,天启皇帝眼睛一亮,急问道:“董爱卿,不妨讲得更详细点!”
“既然直接推广那些高产作物不成,陛下何不绕过正面,从侧翼进攻摸着石头过河,悄悄地出发,打枪的不要。
比方说先设一试点,找一处或者几处田庄,大规模种植,并且不禁止外人参观这样,效果虽然来得慢一些,但胜在直观,可以告诉百姓,原来土豆、玉米这些东西,原来并不难种,而且产量可观。陛下自家种点这些东西试验,别人总不好说吧
一旦消息传开,还担心那些目睹过实际情况的百姓不争着种土豆、玉米”
天启皇帝眼睛一亮。
董宣武接着说:“另外,陛下也可放出消息,说是要限制这些东西的种植,今年只许种三、五千亩,必须在官府报备,先到先得,数量到了就不许种了,超过五千亩者,必将严惩,今年种植者自动享有来年亩数的配给等等……”
“这是为何”天启皇帝不解,“不是种得越多越好吗为何反而限制”
董宣武摇摇头,说:“老百姓就是这样,
第八十二章 保护费的问题
“再说说收保护费的事情!”一事已了,另外一件事立刻被木匠哥提上了议事进程。
保护费不用说,有是信王那小兔崽子跟他哥说的。木匠哥,请你注意一下形象好不好,你是一国之君,不是黑社会老大。
董宣武沉吟了片刻,这才回答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虽然保护费……藩属国的进贡的贡品数量和品种急需改进,不过我大明现在东北建奴之患未除,南方又有奢安之乱(注1)。
此时不宜与藩属国再起争端。不然若是被藩属国一些不臣小人所趁,窥见我大明虚实,反而弄巧成拙,不是件好事。
微臣以为,要想施行此策,先平定奢安之乱是前提。”
天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川、贵之地,山高林密,瘴气又多,水土不服,想要平息奢安之乱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用火枪崩啊,就不信毙不了那两猴子!”董宣武脱口而出,从后世而来的他,对火枪的有着无比热烈的尊崇。
“火枪爱卿说的是鸟铳吧,那东西不行!”天启皇帝摇摇头。
说到枪械的历史,董宣武十分熟悉。
枪械最早的雏形,应该是宋代的突火枪。突火枪以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和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可达230米左右。
到了元代,突火枪演变成金属质地的火铳,基本结构与突火枪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像是手柄前套一个金属管。这东西在元末明初时,曾经帮助明军重挫了蒙古骑兵。(火铳的手柄是直的,不像后世的步枪有弯曲的手柄,就是一门带手柄的小炮。看上去就三个字可以形容:傻、大、粗,难以精确瞄准,不过当做散弹枪用应该很管用。)
在此基础上,明朝时又发展出了很有名三眼火铳。其实就是一个金属管改成了三个。那东西好啊,没兵器时还可以当做铁棒砸人。
鸟铳,又叫火绳枪,并非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欧洲人发明的。蒙古铁骑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同时也把火药与火器传入到欧洲。欧洲人发明了火绳枪,形制跟现在步枪已经差不多了。明嘉靖时火绳枪经日本又传回中国,在中国被称为“鸟铳”。
鸟铳相比起火铳来说,方便了很多,也复杂了很多,有了扳机,照门等机构,枪管细而且长,射击精度有了大幅的提升,据说能射下天上飞的鸟,所以叫做鸟铳。
鸟铳铳管长度与口径的比值约在50:1到70:1之间,细长的铳管让火药能在膛内充分燃烧,产生较大推力,因此弹丸出膛后的初速度较大,从而获得了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
鸟铳的出现,让明军原本装备的火铳遭到了淘汰。
当时鸟铳的铳管是用精铁制作(要用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此种精铁),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膛。
制作过程更是复杂之极,先要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两根铁管,以大铁管包小铁管,两者须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将铳管内壁打磨得光滑平直。钻铳的要求非常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概一个月才能完成一支铳管。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上准心,后端装上照门。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管口外呈正八边形,后部安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上火门盖以防止风吹雨打。
完整的铳管制成之后,安置于用致密坚硬木头制成的铳床上。铳床后部连接枪托,铳床上安龙头形扳机。
这样的火绳枪在当时的时代应该说是很成熟了,装备有这样先进武器的大明军队,为何还打不败还拿着原始弓箭的建奴军队,董宣武感到很奇怪。
但是在木匠哥这里,这个问题实在不适合提出来。
董宣武隐约感觉到,这背后必定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那么多人,他得罪不起。
想到利益,董宣武心中的疑团似乎有些明了,后世的技术那么先进,不还是出现了楼脆脆各种难以理解的豆腐渣工程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谁见过用马粪纸填充的实木复合门告诉你,你家中的那几扇很可能就是。
第八十三章 三十件新发明
天启皇帝真小气,到了饭点,却把人给轰出来了,也不说客气客气留顿饭,好歹以后也能吹一阵子牛啊!
董宣武抬头看看天,正是午时,肚子咕噜咕噜开始闹腾。赶快一点,到准媳妇家,说不定还能混顿饭吃。至于慧见那边,反正那老秃驴也跑不了,晚几天去没事。就算跑了也没关系,正好白落了个莽和尚,免得被他拐走。
对身后的周通、莽和尚一招呼,三人风风火火地朝济安居而去。(董三被派去监督水泥厂工程去了,熊兆琏也被打发去了。)
到了济安居,没想到小太妹、孙小倩两人也在。
小太妹见到董宣武,立刻摊开双手,大声问道:“东西呢”
“东西,什么东西”董宣武莫名其妙。
“不要跟老娘装糊涂,你答应老娘的三十件新发明啊不要想不认账,你要敢不认账,老娘立刻让皇兄砍你恶狗头。”小太妹插着腰,横眉立目,跟个小泼妇一般。
老娘这小丫头你才几岁,几天不见连老娘都出来了,实在有京城四少的风采。
京城四少、熊兆琏、小太妹,如果再弄出位来,将来是不是可以考虑成立京华七怪
“注意形象!你可是大明的公主。”董宣武好心提醒说,“那也没有三十件呀我可只答应你十件。”
“十件你果然想反悔!”小太妹怒气呼呼抬手做了一个ok的手势,说道:“这是什么意思三根手指表示三,这个圈圈表示零,合起来就是三十,哼,我看过你写的那本书《数学初步》,知道零是什么意思!”
董宣武张大了嘴巴,当初他情急之下做的ok手势竟然被小太妹这样理解了,冤枉啊!
“董公子,《数学初步》是什么书能否能借小女子一观!”孙小倩好奇地问道。
本来就打算教她,有什么不可以董宣武稍微解释了一下,就写了一张纸条,让孙小倩的侍女杜鹃直接去董府找翠袖要《数学初步》。
这本书,董宣武已经让翠袖用复写纸誊抄了一遍,现在一共有四本。一本送给了徐光启,一本送给了信王爷,原稿打算自己留着,另外一本就是给孙小倩准备的。这事他跟翠袖也交代过。
“那我的事呢”小太妹对《数学初步》不感兴趣,继续追问她那三十件新发明。
“我又不是小叮当,怎么可能说拿就拿得出来的”真是头疼啊!董宣武懒得跟她争论,随口说道。
“小叮当是谁”小太妹眼珠一转,问道。
怎么把小叮当说出来了能告诉小太妹小叮当是只猫吗不能,绝对不能,会出大问题的。
“呃,这……小叮当就是翠袖啊,你见过的,我的丫鬟。平时我要找什么东西,我一摇铃,她就会过来,立刻帮我找到,所以我叫她小叮当。”
只有委屈翠袖做一只猫了,差点暴露我来自未来。
董宣武觉着额头似乎出汗了。
“哼,我才不信,眼神闪烁,还出汗了,一定在说谎!”小太妹非常精明,“不管了,总之你要给我三十件新发明才行,要不然,从今天起,我就要收利息,一天加一件!”
太霸道了吧,天下有这样收利息的么九出十三归也没这么狠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