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不大会工夫,董宣武已经来到检阅台正下方,只听董宣武高声喝令道:“立正,向右——转!”
“踏”五人举止划一,猛地一顿脚,发出一声整齐而清脆的响声,随即迅速转向检阅台方向。
董宣武向前跨出三步,“啪”的一声,干净利落地向天启皇帝敬了一个军礼,大声说道:“五行卫新入营将士四千二百三十五人,实到四千二百三十五人;已经完成训练将士两千一百九十八人,实到两千一百九十八人,已经集合完毕,等待检阅,请陛下指示。”
天启皇帝早已经通过马忠知道流程,两步走到检阅台前,一挥手大声说道:“爱卿辛苦了!朕准许开始阅兵!”
“臣,遵旨!”董宣武又改用明朝的礼节,朝天启皇帝插手俯身施礼,随即一个漂亮的向后转,抽出腰间仪剑,斜举向天,大声喝道:“五行卫阅兵仪式现在开始!”
那四名卫兵“啪”的一齐转身,立正站好,一齐取下腰间的军号,吹响了军号。
嘹亮的军号声刺破天空,军号声落,鼓声响起,歌声再次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随着鼓声、歌声,更为巨大的“踏踏踏”的脚步声传来,只见早已经准备好的燕无为带着的青龙方阵踢着正步走了过来。这个方正分成三个部分。
&
第二百一十四章 授旗
燕无为迅速出列,跑到董宣武身前,“啪”的敬了一个军礼,大声说道:“末将燕无为,率青龙营检阅部队三百零三人,实到三百零三人参见陛下,请大人指示!”
“将士们辛苦了!”董宣武还了一礼,随即转身向检阅台上的天启皇帝敬礼禀报道:“回禀陛下,青龙营检阅部队三百零三人全数来齐,请陛下指示!”
“很好!大明虎贲,朕非常满意!”天启皇帝朗声说道,“宣董宣武、燕无为上台见朕!”
“宣董宣武、燕无为上台见朕!”一旁的太监急忙大声宣道。
董宣武带着燕无为急忙从一侧的阶梯上到检阅台上,两人躬身施礼。
“平身,两位爱卿辛苦了!朕没有看错人,两位不辞辛劳,为朕、为大明练出来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虎贲!”天启皇帝上前扶起两人,一招手,说道:“来人,赐董宣武紫袍一领,金鱼袋一只,白银五百两!赐燕无双绯袍一领,银鱼袋一只,白银三百两!另赐青龙营检阅将士每人白银五两,其他将士每人二两白银。”(注1)
自有太监将准备好的赏赐发下,董宣武、燕无为大喜,急忙施礼谢恩。银子是小事,关键这是对他们身份的认可。
天启皇帝又说道:“五行卫练兵有此大成,朕心甚慰,特授青龙营五行青龙旗,许其成军!”
有礼官大声颂道:“五星出东方,利在中国!”
又有太监取来圣旨与一面五行青龙旗,交给了董宣武。董宣武又转身授予燕无为。
两人郑重承旨,立誓道:“旗在营在,旗亡营亡!青龙营但有一人在,绝不容此旗落入敌人之手!”
燕无为展开五行青龙旗,套上早已经准备好的旗杆,迎风一挥,大旗招展,只见依旧是五星红旗的模样,只是中间部位绣了一头脚踏祥云、张牙舞爪的青龙。
青龙营的授旗成军仪式就算到此结束了。
燕无为高高兴兴扛着五行青龙旗和董宣武一齐走下检阅台。台下官兵齐呼万岁,鼓声再次响起,歌声也再次响起,这次换成了《精忠报国》。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在雄壮的歌声中,燕无双手举五行青龙旗,带着青龙营正步走过了检阅台,完成检阅后,齐步绕着校场走了大半圈,在检阅台前列队。
接下来是熊兆琏率领的朱雀营方阵,同样引起了文武百官和百姓的轰动,熊兆琏同样被赐予绯袍一领,银鱼袋一只,白银三百两,另赐朱雀营检阅将士每人白银五两,其他将士每人二两白银。朱雀营被赐五行朱雀旗,正式成军。
第三个出场的是周通率领的白虎营方阵,众人都看傻了。一连三支队伍皆是如此,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般,这让众人意识到,董宣武的练军方法是可以复制的。这么说来,像五行营的军队岂不是源源不断、绵绵不绝
周通一样被赐予绯袍一领,银鱼袋一只,白银三百两,另赐白虎营检阅将士每人白银五两,其他将士每人二两白银。白虎营被赐五行白虎旗,正式成军。
当熊廷弼、张铁柱率领的玄武营方阵出现时,众人已经彻底无语了。大明五行属水,所以天启皇帝十分偏心,对玄武营的赏赐特别丰厚。熊廷弼被赐予紫袍一领,金鱼袋一只,白银五百两!张铁柱则被赐予绯袍一领,银鱼袋一只,白银三百两,另赐朱雀营检阅将士每人白银十两,其他将士每人四两白银。玄武营被赐五行朱雀旗,正式成军。
这让董宣武十分后悔,早知道如此,就该把玄武营的人数报多一点,其他营的将士留几个做做样子就成了,这样可以从木匠哥腰包里多掏出不少银子。
第五个出场的是腾蛇营方阵,这个方阵与其他方阵不同,主要由大炮组成。三十门三磅铁炮,九门六磅铁炮由马车拉着,缓缓走过校场,那种冷森森的压迫感,也是让人十分窒息的。
腾蛇营暂时由赵成、李忠两人代管,两人还不会踢正步,不过好在腾蛇营是车炮营,两人可以骑在马上蒙混过关。
同样,两人各被赐予绯袍一领,银鱼袋一只,白银三百两,另赐腾蛇营检阅将士每人白银五两,其他将士每人二两白银。腾蛇营被赐五行腾蛇旗,正式成军。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兴教
五行卫的授旗成军仪式举行得非常成功,在北京城引起了轰动,也让许多京城中那些落魄无依读书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不少人也跑来投伍参军,黑压压一片,不下数百人。据说其中不少还有秀才的功名在身。
董宣武听到消息,喜出望外,午饭都来不及吃,喜滋滋跑到营外亲自接待这些莘莘学子。不过看到这些人,董宣武的嘴巴不由得撇了下来。
那位大爷,您该有七十了吧,站都站不稳,你来凑什么热闹啊!
什么廉颇七十,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那是廉颇,您老是么况且,您看书感情只看前半段,不知道后来廉老将军顷之拉了三次粑粑么
虽说正常的战斗,文职人员董宣武没打算让他们上阵杀敌,不过万一碰上硬骨头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文职人员也得上啊。如果遇上急行军,紧急撤退转移,至少也需要跑得动,跟得上呀!
还有那一位,细胳膊细腿,跟豆芽菜一般,董宣武觉着他一只手指头能摁死仨。这是要上战场,不是要上考场。能不能老不停摇头晃脑成不成哦,原来不是摇头晃脑,是饿得头晕,三天没吃饭了。难怪一直都不停耸着鼻尖,往军营里偷瞄。
董宣武豪情大发,命人吩咐食堂,立刻给这些人准备伙食,先好好招待他们一顿。土豆红烧肉,油往粗里放,要多放些肉,少放土豆。米饭、馒头更是管饱。董宣武虽然是个粗人,但是千金买马骨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不明白,买马骨就买马骨,何必非得要自己的女儿去买
一切等他们吃饱喝足了再说,董宣武可不想这时候在军营前饿死一两个读书人。
众人吃饱后,董宣武这才小心翼翼地说,虽然五行卫急缺读书人,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
尽管董宣武一再放低标准,这数百名读书人中,最终也只录取了不到四十人。加上之前挑选出的三十多人,依然达不到董宣武打算招收两百名文职人员数量。
这也难怪,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走入了一条歧途,以文弱为美,缺乏胸怀天下的男儿气息,也难怪大明会积重难返。
董宣武深深体会到了熊兆琏的难处,虽然这些日子,董宣武想的那些办法的确引来了不少读书人弃文从戎,只可惜,合格的人太少太少。
当然,其余的读书人董宣武也没有放过,各处的军工厂正缺乏大量能读书写字的人才,董宣武趁机鼓动这些没能选入五行卫的人进入军工厂服务。即便是这样,也只留下了三成的人。
这个时代,工匠的地位只比军户略强那么一点点,这些读书人肯来五行营,主要是看中了五行卫的前途。要他们当工匠,很多人落不下这个脸。毕竟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朝廷是有优待的,只要有个童生的身份,每个月总能领到几斗粮食度日。
这件事让董宣武十分失望,也让他意识到,文化教育的事情,必须要提到议事日程。不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懂一点基本科技知识的工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不然,空有那些先进的机械,却没有合格的操作工人也是不成的。
当晚,董宣武召集众人开会,商讨此事。
没想到众人热情高涨,一致支持董宣武兴办学校的计划。
董宣武这才想起,这是明朝,在明朝,兴办私塾是一件十分光荣而且
第二百一十六章 国债(1)
阅兵式引起了北京城甚至是顺天府的轰动,成为这段时间北京城最热门的话题。在阅兵式最后阶段,大明皇家艺术团的表现给所有在场的观众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无疑相当于给大明皇家艺术团做一次广告。
而且,耗时半年的大明皇家大剧院已经全部完工,那优美的环境,那宏大而又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依然成了北京城的一大盛景,每天来此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坐在那绿草茵茵的草坪上,看那垂柳依依的河岸美景,清凉风儿吹过脸庞,与几位好友,举杯小酌,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正因为如此,大明皇家大剧院的造价远远超出了原本的预估,达到两万余两银子。
而此时,重大消息传出,大明皇家艺术团将在大明皇家剧院首演,据可靠消息,大明皇帝将会出席首幕式并观看大明皇家艺术团的演出。这消息几乎在半天时间,传遍了整个百姓城。
白牡丹的嗓子,柳如烟的腰,当初作为翠云楼的招牌,齐名并称于京城。虽然白牡丹已经淡出江湖已经近一年,但由于董宣武的原因,白牡丹一直都成为京城热议的对象。
很多人都在猜测她与董宣武的关系。坊间更是流传着许多关于董宣武与白牡丹之间的香艳故事。知道此事后,董宣武微微一笑,看来小市民热衷于八卦花边新闻,绝不是后世所独有的,与华夏传统文化一样,同样源远流长。
此次首演,不但是大明皇家艺术团的各位知名艺人都会出场演出,更几乎遍请了北京城所有的大腕,声势浩大。
为了这次首场演出,白牡丹等人已经足足排练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的节目更是精彩纷呈,演出时间更长达四个小时。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本来这次首演的门票价格定在十两银子,可是董宣武大手一挥,以保障皇帝的安全,必须要限制入场人数为理由(这个理由,后世因该很耳熟),直接在后面加了一个零。至于包厢与贵宾座的价格,更是贵的惊人。
而据消息人士泄露,董宣武私下说了一句话,将真实原因暴露无遗:“反正是给有钱人看的,出得起十两银子看一场演出的人,根本不会在乎再多出九十两银子。”
即使这样,大明皇家艺术团首演的门票仅仅在半天的时间内售空,门票收入达到惊人的十八万多两银子。而据说,黑市上,普通座的门票更是涨到了五百两一张,还有价无市。至于贵宾座与包厢的门票,根本没有人肯卖,人家丢不起这人。
能否观看大明皇家艺术团的首场演出已经俨然成为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象征。那些豪门富商们手中若没有几张门票,简直就没脸出门见人,也不敢自称是顶级豪族。
知道这个消息后,董宣武十分后悔,他原以为借着天启皇帝的名义,开了一个天价,谁想到其实是个地皮价,早知如此,就该再翻上一倍。
知道此事的天启皇帝,也大为惊讶,特地宣董宣武进攻,商讨以后是不是可以借此多捞点钱。由于辽事的缘故,国库和内库都十分紧张,不得不征收新饷。如果能通过大明皇家艺术团筹集这笔钱,天启皇帝也不愿意继续征收新饷。新饷的那些猫腻也许能瞒得过后来的崇祯皇帝,却绝瞒不过从小受帝王教育的天启皇帝。
 
第二百一十六章 国债(2)
借钱还想不还,想吃霸王餐啊
董宣武当然看透了天启皇帝的心思,心中难免有些鄙夷,不过谁叫木匠哥是皇帝,他也不敢表露出来,只能继续解释说:“新饷的弊端,相信陛下心中一清二楚,微臣就不必多说了。
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陛下只是需要一笔钱,微臣相信大明国恩浩荡,大明百姓知恩图报,一定有很多人踊跃捐助的。可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啊!而且很伤民心,不到危难关头,最好不要采取这样竭泽而渔的手段。”
这话太假,董宣武自己都不信,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前,曾用过这法子,可惜没啥效果,反而闹得众叛亲离。豪门贵族个个都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紧紧的,根本不鸟崇祯皇帝。这话他不敢说,只能委婉地表达出可能的后果。
偷看了木匠哥的脸色,见木匠哥听得十分认真,董宣武又接着说:“国债本质上依靠的是大明的信誉,信誉一旦丢失了,花再多的银子都难以挽回。
大明宝钞就是前车之鉴,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明宝钞俗称银钞,其实就是国家发的银票,是大明官方曾发行过的纸币,后因滥发纸币,信誉早已经跌到臭屎坑里,根本无信誉可言,贬值速度快得超乎想象,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废止。
“这就好比做生意,双方都有利可图,生意才做得长久。如果只是一方得利,另一方白干活甚至亏本,这生意迟早做不下去。”董宣武继续说下去,“大明百姓怀有一颗耿耿忠心,把钱借给大明,这种心思理应褒奖,至少也不能让百姓亏了本金,冷了百姓的心啊!陛下说,是不是这个理”
天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爱卿说得也有道理,只是向百姓借钱,这未免太损皇家的脸面。”
董宣武微微一笑,说道:“皇上,为人在世,谁还没有个手头短缺的时候个人是如此,国家同样是如此。大明的天下,绝大多数是忠心耿耿的赤子,以及俯首称臣的藩属,大家都能理解大明,何来损皇家颜面之说
况且,这笔钱,大明又不是不还,不但还,而且是加上利息还,这总比把银子藏在猪圈里强吧这样利国利民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天启皇帝迟疑了一会儿,低声说道:“可是到了时候,朕又拿什么还给人家”
原来木匠哥担心的是这件事情,董宣武呵呵笑了起来,解释道:“陛下不必担心,要还这笔钱不难,到时候,大明不会继续借吗只要不滥发国债,超过大明的担保物所值,就不会出问题。
另外,购买国债人的短期财务如果出现问题,国债还可以转让,价格自行商讨决定。为了保证国债的价值,未到期国债,如果没有人肯接手,大明随时以九成价格保底回购。另外一成,则作为不遵守契约的惩罚,微臣想,这样应该可以被接受吧!
毕竟,购买国债,其实也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天下没有稳赚的生意。大明以九成价格回收,已经将购买者的投资风险降到了最低。况且,其中有利可图,一定有人愿意以高于九成的价格接手国债的。
这样一来购买国债忠心臣民的利益就有了保障,大明也可从中赚取一成的利益,两全其美。”
“可是,国债加上利息,迟早会超过你所说的担保物的价值啊!”天启皇帝仍然不解,忧心忡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