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第三章 佛道
    董宣武路遇仙人的事不胫而走,半天工夫已经传遍了整座北京城。为了此事,天启皇帝还特地召董宣武入宫,详细地询问了此事。

    回到了董府,董宣武惊讶地发现,董三回来了。

    “二爷,这人二爷可还满意吗”朝董宣武挤了挤眼珠,把董宣武拉进书房,董三说道。

    董宣武豁然醒悟,惊喜地问道:“果真是你找来的”

    “当然,为了请他老人家出山,小的可是费了老大的工夫。”董三笑嘻嘻地说。

    “说说他的来历,可信吗”

    “当然可信!”董三认真地说,“就算有人去武当山去查,此人也是张三丰,因为他就是张三丰祖师爷。”

    董宣武惊讶无比,问道:“难道这世上真有几百岁的人”

    董三摇头说道:“这个小的可不知道,不敢胡说。不过小的在当地听到一种说法,说张真人每隔几十年便会返老还童之术,是真是假,小的也没看到过。”

    董宣武略一思量,不觉哑然失笑,他能想到以假乱真,难道别人就想不到天下这么大,找几个面貌相似的人,从小培养,并不是什么困难事。看来长生不老之术,终究是虚妄。

    否则,历代君王寻他,为何他不敢露面恐怕还是怕露出马脚,如此这般,不过是为了捞些名声好处,平民百姓发现了真像,最多跺脚骂上几句。皇帝若是发现了端倪,那可是要灭宗灭派的。

    管他是不是真的张三丰,只要弄清楚他的目的就行。

    董宣武让董三将事情始末仔仔细细地讲了一遍,又盘问了许久,经过反复推敲,终于大致弄明白了张三丰张真人为什么会答应出世帮助他。

    说到底还是因为佛道两教的争斗。

    佛教自从西汉传入华夏以来,其实一直都与道教争斗不休,争夺正统的地位。两者互有胜负,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佛教在平民百姓中占有更大的优势。虽然北宋之时,儒、释、道三教合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矛盾的确减少了不少。但这也只是表面上的争斗减少了,背地里依然是暗涛汹涌。

    毕竟地方只有那么大,佛教的信众多了,道教的信众自然就少了。这可不是信众多少的问题,而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很显然,相比起西风,东风力有所不逮。这从四大名著中有《西游记》却没有《封神演义》就看得出来,影响不同啊!

    这里面的道理董宣武能够理解。

    从老百姓角度去想,不管道家还是佛家,太深奥的哲理,老百姓理解不了,也懒得去理解。

    佛家宣扬六道轮回,讲究普渡众生,这辈子过不好,还有下辈子。平时修行也不难,念念阿弥陀佛,多烧烧香,拜拜佛,少干点坏事,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最多抄几本经书,也就行了,是个人都能做到。

    就算是做尽坏事,打入十八层地狱,只要肯放下屠刀,终究也有立地成佛的时候。

    即使自己没能修成正果不要紧,手里只要有钱,死后请几个和尚做场法事,也一样能早登西方极乐世界。

    灵山宝地,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天堂,老百姓一般都要求不高,成不了佛,当不了菩萨、罗汉,继续当老百姓也行,只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席之地就可以了。实在不行,就在六道中多轮回几遍,总还是有机会的。

    唯一的缺点



第四章 调整
    原来早上的那一幕,是道教为了让张三丰高调出世,导演的一出戏,难怪围观的吃瓜群众中有那么多热心的路人,不失时机地讲解各种神通。

    董宣武取出怀中的那枚所谓的南明离火令,苦笑了一声,随手准备扔掉。

    董三急忙阻止说道:“哎呦,我的二爷,这宝贝可不能扔掉。不但不能扔掉,二爷您还得依着张真人的吩咐,沐浴更衣,一一做足了才行,要不然,这场戏就白演了。”

    董宣武眨了眨眼,想明白过来。

    张真人是世外高人,仙人出世,他说的话都是天机。这一出戏,是演给百姓看的,目的就是彰显其无边法力与算无遗策。董宣武要的也正是这种影响力。如果董宣武把这铁牌就这么扔了,这不是打张真人的脸么

    不但不能扔,董宣武还要慎重其事,把这个谎给圆过去。

    至于救董宣武一命这事,简直太容易了。比如,以后趁着没人时,朝着这铁牌来上一枪,然后在战场上找个机会,把变了形的铁牌拿出来,展示给众人看,就说这铁牌真的救了他一命,这又是什么难事

    古来那些神神怪怪的事,不都是这么来的么这世界本就是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大家就吃这一套。

    董宣武其实很反感这种事情,可是事到临头,他也不得不低头。

    想了想,董宣武说道:“什么时候安排我见这位张真人一面,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我可不想,我建立起来的新宗教,完全变成糊弄人的玩意,教众变成刀枪不入的偏激拳匪。若是这样,我还不如直接去找白莲圣母好了。”

    董三点了点头,答道:“见面没问题,不过现在不行。现在张真人要保持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形象,是不太方便来见二爷。不过,小的可以安排一个中间人,与二爷见一面。商讨有关的事情。”

    董宣武忽然感到,经过这一番历练,董三比以前要稳重深沉多了,不再是那个跟在他身边没出息的狗腿子,渐渐已经给他一种可以担当大任的感觉。

    两人就此事又细细商量了一会儿,董宣武又问起军统的事情。

    这段日子,董三忙于宗教这档子事,军务统计局这边基本交给刁德嗣在处理,他还真的不是很清楚。

    略一思量,董宣武说道:“也罢,这两件事情的确都很复杂,而且影响重大,不容分心,那就干脆分开。军统的事干脆就交给刁德嗣吧,这小子比你奸猾,你这边专注处理宗教事宜。回头你跟刁德嗣交接一下。”

    董三正愁他手上的事情太多,纷繁复杂,担心处理不过来反误了董宣武的事情,听到这个决定,顿时松了一口气。

    经过丰臣刚武的事情,刁德嗣算是完全从中洗脱出来。

    虽然对刁德嗣的人品,董宣武有些不放心,不过,他现在手中人才奇缺,特别是处理情报工作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董宣武也只能将军统交给他了。

    刁德嗣的性格正好适合这方面工作,正所谓用人用其长,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才。董宣武认为,曹操可以唯才是举,他也可以。而且,刁德嗣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应该明白,他现在已经牢牢跟董宣武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了董宣武,这世上恐怕没有人能给他更好的施展拳脚的空间。

    想到了刁德嗣,董宣武就又想到了马忠。

    这次后勤工作差点捅出大篓子,马忠肯定是有责任。当然,董宣武没打算追究马忠的责任。

    后勤是最容易腐化人的部门,必须要有人看住了,不然这种事以后还会发生。马忠权力太大,而且他的后台是



第五章 前提
    杏花村,是一间京师城郊的一家路边小店,董宣武进出北京城,如果不是很急,经常会在这里歇歇脚,享受一下那片刻的从容。

    此刻,董宣武正坐在杏花村二楼靠窗的一处桌子旁,有一杯没一杯得喝着江南新送来雨前龙井,这是大哥特地从扬州派专人给他送来的。

    这一年来,董宣武连连立功,身上的官职一大堆,为了方便他处理大明皇家债券事宜,天启皇帝甚至给他加了一个詹事府詹事的官职。得益于董宣武,他大哥董宣仁去年的官评为上上,此任扬州知府之后,很有可能会被调入京师任京官。也因此,原本对董宣武观感不佳的董宣仁态度明显好了许多,经常写信并派人带些江南的土特产给他。

    人便是如此,得意时车水马龙、花好月圆,失意处门可罗雀、奔走相避,即使是血脉也是如此,这是人们世世代代适应环境形成的处世本能,无关乎势利。

    “蹬蹬蹬”,脚步声传来,董玄武与信王朱由检、董三相视一眼,他们等的人来了。

    这件事董宣武不打算瞒着木匠哥,他邀请信王来,也是希望他能做一个见证,毕竟,天启皇帝的信任是五行卫存在的根基,这份信任需要小心的维护。

    当然,董宣武希望信王在场,也是想让他明白这其中许多关窍所在。一个迷信的皇帝,于民于国都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现在的董宣武对将来信王以后能否当上皇帝,已经没有当初那般的信心了。

    毕竟,他的到来,改变这个历史太多太多。特别是天启皇帝没有子嗣这件事,董宣武怀疑,他解决了丰臣刚武,可能已经改变了这个史实。

    一名穿着半旧的灰色布袍的中年男子走上楼来,四下望了望,径直朝董宣武走来。此时天色尚早,杏花村中根本没有其他的客人。

    “武当静虚,见过信王殿下,见过董大人!”那中年男子朝信王、董宣武分别作了一个揖,说道。

    看得出此人受过严格的训练,行为举止中都带有一股出尘的味道,说不出的潇洒飘逸。

    “静虚道长,请坐!”董宣武不敢拿大,急忙起身还礼。

    四人坐定,董宣武直接说道:“静虚道长,宣武今天还有许多事情要办,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就直话直说了。”

    “董大人快人快语,直说无妨!”静虚道长微微一笑。

    “首先,必须确定双方合作的前提,那就是:神管神的事,人管人的事。任何借着神的名义干预世俗间事,都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任何人也不能凭借手中的权力,强制任何人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位神仙。”董宣武郑重地说道。

    静虚道长眉头一皱,董宣武的这番话太超前了,他有些不理解,在他看来,修行,其实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让所有的人接受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事吗就算是采取一些不适当的、强硬的手段,这也为了大家好啊,应该被世人理解才对。

    神管神的事情,可是,这世上哪有几个神仙

    信王也露出了迷惑的神情,董宣武的话,他同样也理解不了。朱家坐拥天下,难道就没有权力让百姓相信哪位神仙

    董宣武感觉到自己的话说得太抽象,理了理思绪,又解释说:“我的意思是,宗教,其实是统治的是人们的精神,让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明辨善恶对错。但是,宗教绝不能因为掌控了人们的精神,就可以利用手中优势肆意妄为,发号施令,试图把控世俗政权及事务,甚至试图建立的国家。一手拿着经书,一手持剑,这种传道模式,在我看来,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是对



第六章 忠告(2)
    这次既然天子垂询,东林内阁没有理由不把这条恶政提出来,作为魏忠贤的罪孽之一。

    崇祯皇帝就认同了君子们的看法,对东林君子德行操守的任何怀疑都是在破坏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情义。于是,少年天子又欣然下令,撤消全国所有的河道监。自此以后,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整个大明在整整十七年间,东林君子都借口“节约”,再也没有修过一次河堤、治过一次水,任由各大江大河的洪水一次次泛滥。至于每年的修河治水款项,你懂我懂大家都懂!

    天子的英明决定,让朝野高呼万岁,随后内阁就又提出了减税的一揽子计划。

    他们认为,天灾是由万历皇帝胡乱收税招来的,现在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所以建议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减税,以让上天满意悦,保佑大明风调雨顺。

    崇祯皇帝同意了。

    奇怪的是,东林君子们没有想过减免收了好几年的新饷,第一个提出的竟然是茶税。

    以往万历皇帝信不过文臣,就派监督太监去检查各省的茶园,这种恶政不废除简直天理难容,东林君子们怎么可能贪墨国家税款

    于是天子遂撤回了各布政司负责监督的太监。

    这条恶政消除后,效果果真很明显,自此以后各省的茶税收入就急剧下降,文官连年报灾,茶叶岁岁歉收,到崇祯十年,仅浙江一省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的二十万两白银降低到仅仅只有十二两白银!

    接着就是海税。

    文官们向皇帝提出应该恢复禁海,禁海乃是祖制,万历皇帝开海禁派太监收税是严重违反祖制,性质极为恶劣,连绵的天灾也证明了这条恶政的非正义性。崇祯再次认可了东林内阁的判断,下令关闭海关,海关的太监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从万历皇帝兴海贸以来,海关税一直是大明财政一大支柱,也是内库的重要来源,到了万历四十年的时候,万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万两白银的海税。而自从崇祯元年以恢复禁海令后,内库就再也没从海贸中弄到一两银子了。

    事实上大明的文官和海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禁海之后,大明的海贸并没有萎缩断绝,反而日益繁荣起来,其中缘由,百姓爱咋想就咋想,反正东林君子们是看不见的。

    然后是丝绢税。

    万历认为商人贩丝织绸一定能赚钱,所以要收工商税。

    东林君子认为这是“天子与小民争利”,是招来天灾的原因之一,这次的免税计划自然也要把它废除,崇祯表示赞同。

    还有布税,如同唐宋时期一样,明朝本来也规定了百姓和各级官员衣服可使用的色彩,比如,明黄是皇帝专用颜色,大红则是高官能穿戴的衣服颜色。

    可是,要钱不要脸的万历皇帝为了多收税,居然放开了对百姓衣服颜色的限制,很快在大明境内就出现了小民同官员在衣服上争奇斗艳的现象。

    简直是斯文扫地,体统何在

    官员们向万历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并质问皇帝如果有一天小民穿黄色的衣服该怎么办。结果,万历回答十分奇葩,他说只要商人肯交税,那他觉得卖黄布也不是不可以……

    简直是无耻、无赖,皇帝怎么可以这么无耻

    各种与民争利、违反祖制的税收被取消后,新皇帝终于享受到了他祖父、父亲和兄长从来不曾享受过的高度赞誉。朝野的君子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当之



第六章 忠告(1)
    与静虚道长的此次见面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可是意义深远,次日,董宣武便被天启皇帝召进宫,商讨宗教问题。

    除了董宣武与天启皇帝,没人知道当时两人谈了些什么,总之,董宣武离开皇宫后,天启皇帝对董宣武筹建新教之事,就不闻不问,另外也让人停下来不再搜寻一代神人张三丰。

    兵部已经发下堪文,要求五行卫四月中旬前,务必移师山海关,归孙承宗指挥。留给董宣武的时间不多了,董宣武只能将筹备新教的事情全权交给董三,同时,请来陈老夫子协助董三。

    陈老夫子原本是不屑于做这件事的,怪力乱神的事,真正的儒者向来是不屑于为之。可是听了董宣武的苦劝,觉得董宣武说得有道理。

    董宣武说,精神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它,自然会有其他的宗教去占领。儒家虽然华夏影响巨大,但影响力主要还是局限在士绅之中。

    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点滴虽然也受其影响,但对儒家本身,大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相比起道、佛两家,儒家更注重于世俗的权力与自身的修养,根本没有成仙成佛之说。虽然能成圣,但圣人只不过是身后的荣耀与虚名而已。
1...5556575859...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