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我为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言不喻

    说话间,有消息传来,赵匡胤入宫了。

    赵匡美心头一震,“素未谋面”的大哥现身,改朝换代进入最后阶段。

    ……

    新帝到来,群臣迎主。

    众人立即涌向宣德门,皇城正门处,迎接赵匡胤入宫。

    这是赵匡美“第一遭”见到大哥赵匡胤,三十来岁,相貌堂堂,眉额坚毅,眼神炯炯,颌下留着短须,身材高大魁梧,整个人格外精神,透着英武气质。

    在众将拱卫之下,步伐豪迈,也不知是否是心理作用,好似确实有龙行虎步的感觉,气势不凡。

    “臣等恭迎官家。”

    尽管尚未登基,国号未定,但黄袍在身,便已是帝王,众臣将领纷纷俯身见礼。

    “众卿免礼。”

    赵匡胤道:“今夜,诸卿辛苦,朕当铭记于心,他日自会论功行赏。”

    从龙之功,必须尽快认可,予以赏赐酬谢。

    至于论功,今夜到底何人功劳最大呢

    封丘门前的高怀德仁和门的张令铎左掖门的石守信还是此刻仍在奔走,整肃东京治安的王审琦

    或者在陈桥驿给自己披上黄袍的一众将领臣子其中还包括了自家兄弟赵匡义。

    抑或者……

    赵匡胤看向人群中最为年轻,还有几分少年稚气的三弟,目光有些复杂。

    “三弟!”

    “拜见大兄……皇兄。”

    赵匡美欣然上前,欠身一拜。

    面前之人是赫赫有名的宋太祖,是今世血脉相连的大哥,也是往后最大的靠山。

    “三弟,今夜……你很好,辛苦了。”

    “皇兄谬赞,小弟全赖父兄指引庇佑,亦是应尽之责。”

    闻听“父兄指引庇佑“几个字,赵匡胤目光微微一滞,但什么也没说,只是拍拍兄弟的肩膀,然后朝群臣走去。

    “三弟,辛苦了。”

    赵匡美目送长兄离去,回头瞧见一个青年站在身后,二十许间,相貌与长兄有几分相似,皮肤偏黑,身材不甚魁梧,正微笑看着自己。

    不消说,正是二哥赵匡义。

    “二哥!”

    赵匡美当即招呼,兄弟俩“初见”,都带着笑容,也貌似很亲切。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赵匡美总觉得二哥的笑容里,隐隐有点古怪的感觉,后背不由自主生起了鸡皮疙瘩。

    也许是心理作用吧!

    此时此刻,赵匡美突然感受到如今这个身份微妙之处。

    “未卜先知”的他在面对两位兄长,尤其是眼前这位




第13章 改朝换代
    赵匡胤入宫了。

    径直往集贤殿而去,宰辅们都被软禁在那处。

    后周的首相范质、次相王溥,枢密使魏仁浦,面有戚色,眉目含怒。

    身为宰相,托孤之臣,辅佐幼主,不到半年时间却亡了国。

    他们着实难以自处,无颜面对符太后和小皇帝,亦无颜见先帝柴荣于地下。

    他们是忠臣,却也是罪臣,某种程度上,今夜局面是他们一手造成。

    闻听兵变消息,范质便紧扣王溥手腕,自责乃仓促遣将之过。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事已至此,徒呼奈何

    王溥一言不发,身体不大好的魏仁浦则是一边咳嗽,一边怒目瞪着赵匡胤。

    范质呼吸粗重,质问道:“赵匡胤,世宗皇帝生前待你不薄,可他尸骨未寒,你却忘恩负义,你怎能如此行径”

    赵匡胤嘴唇微动,欲言又止。

    是啊!

    柴荣生前确实厚待于他,在今日入夜之前,他并没有非分之想,亦未想有负柴氏。

    可是当黄袍披在身上的时候,便再无挽回,再也无可辩白。

    大哥开不了口,兄弟上。

    赵匡义上前,沉声道:“范相公莫怪,实是三军拥戴,家兄亦是无可奈何。”

    赵匡美就站在身后,看着这一幕,若有所思。

    见宰相们不为所动,赵匡胤身边的亲卫将领罗彦瑰拔剑而起。

    “我辈无主,今须天子。”

    短短八个字,代表了三军将士的心声,手中长剑则是赤果果的威胁,无可更改的现实。

    “彦瑰,不得无礼。”

    赵匡胤及时喝止,但看起来多少有些一唱一和,故意做作。

    “你们……唉!”

    范质指着赵氏兄弟,又环顾赵匡胤身后众人,到嘴边的呵斥终究没有喊出来,最终化为一声无奈叹息。

    “罢了!”

    王溥一声叹息,吐出两个字,仿佛无可奈何到了极点。

    魏仁浦见状,闭上了眼睛,拳头捶胸,咳嗽的越发厉害了。

    范质沉默良久,最终无奈低下头。

    没办法,在这纷争不断,风云跌宕的乱世,唯有英武豪杰才能服众,一个七岁的孩子哪里坐得稳江山

    怪只怪天妒英才,雄才伟略的世宗皇帝早早崩逝,大周气数只到这里。

    “事已至此,罢了。不过先帝待汝不薄,留下的孤儿寡母,你当厚待。”

    “自然。”赵匡胤欣然允诺。

    三位宰相即便有再多的不情愿,人家大军已经进城,木已成舟,奈何不得。

    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维护符太后与小皇帝柴宗训的平安,为他们争取优厚的待遇。

    宰相臣服,三军归附,改朝换代再无悬念。

    赵匡胤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垂拱殿,大殿之中,符太后抱着年幼的小皇帝柴宗训,正在默默垂泪。

    大好的江山,一夜之间就变了天。

    从高高在上的太后和皇帝,沦为阶下囚,亡国奴。

    原本还指望着宰相与韩通联手,能够挡住赵匡胤的大军,支撑到各地兵马勤王。

    可惜,韩通死了,城门开了。

    赵匡胤进城,也入宫了,大周已经回天乏术。

    亡国的孤儿寡母,能有什么好下场

    一想到过往千百年历史上,那些血淋淋的例子,符太后就不寒而栗。

    “赵匡胤拜见太后。”

    “免礼。”

    符太后有些错愕,虽不是恭敬的臣子礼数,但赵匡胤还能这般客气见礼,不免让他惊讶。

    “太后!”

    范质一边抹泪,一边痛心疾首道:“我大周四面强敌环伺,江山风雨飘摇,偏偏先帝英年早逝,官家年幼,恐难当大任。

    赵太尉……曾随先帝南征百战,战功赫赫,雄才伟略,又得三军将士拥戴,想来能够担当大任,承天受命,完成先帝未竞之大业,所以……”

    范质再也说不下去,虽说句句话看似向着赵匡胤,但实际上,他是在为柴氏最后尽忠,争取名分。

    这江山,不是他赵匡胤夺来的,而是柴氏让给他的。

    赵匡胤自然不想背上忘恩负义,血腥夺位的恶名,为了合法性,他一定会欣然接受禅让。

    &nb



第14章 开国功臣
    清晨,当东京百姓从睡梦中醒来。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昨晚发生了惊天之变。

    然而皇宫大庆殿上,已然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翰林学士陶谷宣读大周小皇帝的诏书,以柴宗训的名义自称年幼,才德不足,上有愧苍天之托,下难承先帝宏图大志,恐有负天下黎民百姓。

    检校太尉、归德军节度使、禁军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才德兼备,功勋卓著,三军拥戴,百姓称颂,可承重任。

    故而上承天意,下顺民情,自愿逊位,禅皇位于赵匡胤。

    说到底,不过只是个流于表面的形式罢了,彼此留个体面。

    赵匡胤按照古往今来的做法,先后三次辞让,奈何符太后与小皇帝盛情难却,百官也一再请求,这才“勉为其难”答应,登基称帝。

    因赵匡胤节度的归德军驻地在宋州,故而根据传统,新朝国号定为大宋。

    改朝换代,年号自然也是要更换的,从即日起后周显德年号废黜,改元建隆。

    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大宋王朝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赵匡胤的头一道诏书是尊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一应礼仪待遇不变,仍以天下养。

    小皇帝柴宗训改封为郑王,享亲王礼仪与待遇,由符太后教养,大周宗庙仍旧四时祭奠。

    如此做法,算得上仁至义尽,朝臣们无话可说。

    安置了前朝,大宋自然也要奠基。

    最重要的便是立庙,在东京城中修建赵氏太庙,追封并供奉赵氏先祖。

    起码五代以内的赵家先祖会被追封为皇帝,尚且在世的母亲杜夫人,则被尊为太后。

    亡故的前妻贺氏、现任正妻王氏都将得到皇后的名分。

    不过按照流程,正式的册封需要太庙落成之时,才会正式进行。

    相比于家事,更重要则是国事。

    比如论功行赏,以及大宋第一次重要人事任命。

    宰相,天子辅弼,文官之首。

    赵匡胤没有做任何调整,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官居原职。

    六部衙门几乎也没有任何变化,只有极少数调整。

    比如起草禅位诏书的陶谷除依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外,兼任知制诰,草拟诏书的重任托付给他。

    所有人都知道,陶谷发达了,这只是起步,未来前程不可限量。

    除此之外,便是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出任谏议大夫,算是酬谢昨夜赵普披黄袍之功。

    别人不知道,但赵匡美却比任何人都清楚,陶谷未必比之赵普可差远了。

    这可是未来的大宋宰相,半部论语治天下,深得天子倚重。

    武将方面,昨夜从龙之功立即兑现,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原本的禁军将领,全都官升一级,成为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的正副主将。

    至于禁军三衙另外的殿前都指挥司,都点检赵匡胤登基为帝,自然没有人敢接替他的位置。往后也将一直空缺,成为摆设。

    换句话说,从后周过度而来的京城禁军,大半掌握在这个武将手中,可见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倚重”。

    潘美、楚昭辅等归德军亲信将领,也都得了封赏,只不过职位相对逊色一些。

    不过作为赵匡胤归德军的亲信,他们的前程不在诸位禁军大佬之下。

    除此之外,一些和兵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得了重赏,高官显爵。

    比如符太后的父亲,后周国丈符彦卿,魏王之爵不可能再升,诏令仍旧任天雄军节度使,并赐礼物以问候。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除官居原职外,加封中书令,虽只是个名义,却是宰相之首。而出将入相,乃是为臣者的至高荣誉。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乃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血缘甚至比柴荣更为亲近,身份贵重。

    亦是禁军殿前司指挥使,若非其镇守淮南,不在东京,赵匡胤未必有兵变的机会。

    这样的人物,稍微动作,便可能是大祸,故赵匡胤毫不犹豫拜其为检校太尉兼侍中,予以安抚。



第15章 兵变多诡异
    大宋立国第一天,注定是忙碌的。

    等到朝会与各种礼仪完成,已经是晌午时分。

    赵匡胤纵然身体强健,头脑敏锐,此刻也不免有些累了。

    从昨日清早领兵出城,到此刻整整一天半时间,除了在陈桥驿“眯了”一会,他再未合过眼。

    而这段时间里,做的所有事情无一不是神经紧绷,宛如万钧之石悬心,不敢有一丝一毫放松,自是格外疲惫。

    从大庆殿回到垂拱殿,坐在龙椅上,赵匡胤默默闭上眼睛。

    他本想小憩片刻,可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即便闭上眼睛,也有无数的人物和情景在脑海里闪现。

    一来是因为兵变登基,成为皇帝的亢奋;

    二来,则是因为心中有太多无法解开的迷惑。

    可能旁人无法想象,到现在为止,他都有种不真实感,自己已经坐上皇位了。

    这一切来的有点突然,有些让他难以置信,至少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与掌控。
1...45678...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