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驾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橘白衫
又适逢大暑,瘟疫流行,梁梦龙便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得病的百姓买药,“饮诸役徒,活数万人”。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之中,梁梦龙不但把河水治理好了,同时还稳定了地方,救灾颇有成效。因为夏天闹出了瘟疫,梁梦龙又控制了瘟疫的流行。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之中,梁梦龙入了朝廷的眼,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能干事的官员。
第二件事情就是巡抚山东之时,当时的山东是以“催科重急,农失其业,探丸四起”,可以说距离民变也就是一步之遥了。
梁梦龙临危受命,不但稳固了山东,还使得山东快速的恢复了生产,也就是在山东巡抚的任上,梁梦龙在山东试行了海运。
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官员,而且是一个能够脚踏实地的官员。
辽东饥荒,居民无以谋生,数千人跨海至登、莱,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但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人产生了矛盾,并步步激化,形成祸患。
朝廷为此更换了数个巡抚,但都未能平定。梁梦龙任职后,不顾危险,奋然乘船海上,亲自考察,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矛盾的招安三策、八事,通过其一系列措施,缓和了两地人民之间的矛盾,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看梁梦龙过去干的这些事情就知道了,这是一个能吏。
一个能干事情,能够脚踏实地的官员。
历史上万历皇帝为了反对张居正,配合张四维排除异己,像梁梦龙这样的能力全都被开革回家了。这也是为什么大明的形势急转而下的原因,朝廷上下都是阿谀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明税务纠察司
身为户部尚书和税务司掌事官,两个人瞬间就明悟了。皇上说修订完这个,十有**就是税法了,刑法也找不到他们这里来。
朱翊钧也没废话,直接开口说道:“那就是税律!”
听到朱翊钧这话,两个人也没诧异,静静的听着。
“在这不税律里面,对税务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从土地税到商税再到工业税,全都包含在了里面。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征收标准。”
“朝廷将土地分为三个种类,分别是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
朱翊钧大概介绍了一下税律,这里面的东西太多,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这一次的重点也不是放在土地税上,主要就是确定了按照土地收税。
免除了人头税等等杂税,对于种地的百姓来说,只需要按照土地来缴纳土地税。
税率采取是十税一,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很轻的税了。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三十税一的商税是多么的丧心病狂,即便是三十税一,很多人还不想交税,这些人是多么的丧心病狂。
废除苛捐杂税,统一收取土地税,能够为朝廷省去很多麻烦。
商业税上面主要分为两个税种,一个是营业税,一个是交易税。营业税很简单,针对的就是各大城市的各个店铺。
收税的方式自然不可能是按照营业额去去收取,这个时代根本做不到,而是按照店铺面积进行收取。
当然了,不同的行业税律是不一样的,对于赌场妓院等等高消费娱乐场所,采取的是阶梯税制。规模小的,十税一,规模大的最高可到十税四。
敲这些人的钱,朱翊钧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交易税则是针对大规模的货物交易,这部分赋税由买卖单位来缴纳。比如毛仿品出厂的时候就会被要求缴纳交易税。
买家需要持纳税单去提货,否则不能提货。
在货物的运输之中,严查税单,对于没有缴纳税务的物品,一律以走私论处。根据走私物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
对于生产单位的税则是工业税,大体上就是这些税种了。
曾省吾一直都在仔细的听着,可是脸上的表情却有些纠结。如此收税的方法,估计会被喊横征暴敛了,可是看皇上的态度,想劝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王用汲倒是无所谓,反而还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看着两个人,朱翊钧继续笑着说道:“当然了,朕也不是不体恤百姓,朝廷将会废除一切关津之税,以方便天下商贾。”
“同时朝廷会成立新的巡城御史衙门,严查地痞流氓以及官府勒索。”
“乱七八糟的分利全都废除,百姓只需要缴纳朝廷的税就行了,除了朕,大明的百姓不用向任何人缴税,朕当护佑朕的臣民。”
听到朱翊钧这么说,曾省吾顿时松了一口气。
如果是这样,那还好一些,相比较起来,说不定以前比现在缴纳的还要多。
“土地税在全国颁行,交易税和工业税也在全国颁行,至于营业税,朕想先在顺天府推广,这件事情王爱卿要用心。”
朱翊钧看着王用汲,嘱咐道:“别让朕失望。”
倒不是朱翊钧不想在全国推广,而是力有不逮,巡城御史制度推广不下去,贸然的推广营业税,难度太大了,很容易出乱子。
地方上勒索横行,在没有清理掉这些积弊之前,直接开征营业税,那是会出事情的。
在这些税里面,土地税的难度是最小的,在经过官绅一体纳粮之后,土地税改革反而会让无数人松一口气。不用交乱七八糟的,只按照土地交税就行了。
交易税和工业税征收起来,工业税难度不会太大,毕竟你的工厂在那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个税是不好逃掉的。
反而是交易税,货物贩卖本身就是赚钱的大买卖,南北贩卖货物的商人本身根基就得足够深厚,想收他们的钱难度不小。
当然了,朱翊钧也不是没给他们好处,废除了关津之税。
关津之税是这个时代地方财政的一大块收入,比如城门税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当然了,这钱和朱翊钧没什么关系,也没人给他。
地方官横征暴敛刮地皮,城门税就是他们下手的好地方。
商贾深受其中的苦楚,这一点应该会让很多人叫好。
剩下的不听话的,不懂得领会自己好意的,也好办,直接收拾了也就是了。有内务府的配合,朱翊钧觉得交易税这边还是大有可为的。
首先内务府要纳税,想和内务府合作的商人也就得纳税。
以内务府现在的体量,大明五成以上的商业行为都是内务府主导的,不与内务府牵扯的商人很少,尤其是南来北往贩卖货物的这些人。
毕竟现在大明的内河航运握在内务府的手里面。
内务府可不是刚开始的那几条运盐船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内务府的声势可是一时无两。整个大明的航运基本上都握在内务府的手里面,是大明最大的航运公司。
至于后世大名鼎鼎的盐帮和漕帮,现在还没影子。当年张士诚就是一个私盐贩子,大明历代皇帝对私盐贩子都没有好感,打击的很厉害。
加上盐引制度,使得盐被大户人家和勋贵握在手里面,与其说是贩私盐不如说是走私食盐。加上朱翊钧狠狠的杀了一批,盐帮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即便是有,也是小规模的,上不了台面了。
至于漕帮,现在根本就没成型,漕帮正式成型于清朝雍正年间,大明没有漕帮,现在又被内务府收编了,以后估计也不会再有漕帮了。
由于内务府按时发放酬劳,给的工钱也高,航运那边现在已经成了很多百姓找工作的首选了。
有了前面的这些铺垫,其他的税收难度都不是很大,反而是营业税难度怕是不小。凡是经营店铺的人,那都是各地大户。
收这些人的税,难度不小,加上地方官府的捣乱,难度就更大了。
朱翊钧可不会天真的认为地方官会老实的配合,他们冷眼旁观朱翊钧都要谢谢他们了。税务司拿走了土地税,地方官损失惨重。
废除了关津之税,收入又少了一大块,如果份例钱也没了,官员们收入就快被砍的差不多了。地方官要是高兴那就怪了,捣乱都是正常的。
“现在顺天府推广营业税,然后是整个北直隶,年底之前推广到整个北七省。”
朱翊钧看着王用汲:“爱卿能做到吗”
“陛下放心,臣一定能做到!”王用汲连忙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很好,好好做,别让朕失望!”
曾省吾和王用汲走了,朱翊钧看了一眼张鲸,开口问道:“李彪来了吗”
“回皇爷,李大人已经来了!”张鲸连忙说道。
“让他进来吧!”朱翊钧缓缓的开口说道。
时间不长李彪就从外面走了进来,直接跪倒在地上说道:“臣李彪参
第二百九十三章 锦衣宪兵
李彪连忙跪倒在地,躬身道:“是,陛下,臣遵旨!”
“陛下,锦衣卫的暗桩密探如何处置”李彪略微有些迟疑的问道。
锦衣卫一直以来的强大的地方就在于暗桩和密探,很多暗桩那都是埋了几十年了,父死子继,平日里在当地生活,只有动用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暴露身份。
这些人有的甚至是洪武年间第一批暗桩的后人。
一旦锦衣卫成了大明税务纠察司,这些暗桩和密探难道也要带过去要知道这些暗桩和密探可不光是埋在民间的。
各地的公侯府邸,宗室藩王,文武大臣,这些人才是锦衣卫暗桩潜藏的对象。
东厂虽然势大,可是很多时候东厂只是皇上的刀子,是皇上用来对付文官的。锦衣卫却不一样,它更像是皇上伸到地方的军事机构。
这个问题朱翊钧也有些迟疑,说白了他也有些舍不得。
如果真的就这样废了锦衣卫,他有些不甘心,可是锦衣卫如果像现在这样继续按照旧有的方式使用锦衣卫,朱翊钧则是有些迟疑。
非要给锦衣卫进行定位的话,朱翊钧想到了一个后世臭名昭著的兵种,它的名字叫宪兵。
虽然宪兵有着纠察军纪的职权,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宪兵则是地方维稳。职责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占领区进行维稳。
说它臭名昭著,那是因为宪兵最有名气的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
现在大明虽然谈不上四海承平,可是也差不多,把锦衣卫定位为宪兵,是不是合适朱翊钧一直琢磨,自己是不是要这么定位锦衣卫。
“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朱翊钧想了想,叹了一口气,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对不对。
如果是御马监是军事谍报机构,那么锦衣卫的确可以定位为宪兵。一方面他们是天子亲军,是皇帝最亲近的军队。
另外一方面,大明的地方军队要进行募兵制度改革,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御马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旦成立了宪兵部队,大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支能够调查问题的衙门。
“希望我没做错吧!”朱翊钧看着李彪,咬着牙下了这个决心。
要知道宪兵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原本宪兵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后世共和国也有宪兵,只不过德国人和日本人把宪兵的名声彻底弄臭了。
如果真的向外打,大明也的确需要一直地方维稳部队,锦衣卫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朱翊钧看向了李彪,开口说道:“朕问你,你可愿意留在锦衣卫”
李彪一愣,他没想到皇上居然会这么问,随即便面露惊喜,连忙说道:“回陛下,臣愿意留在锦衣卫!”
作为内厂出身的官员,李彪更愿意待在锦衣卫,而不是去户部。锦衣卫什么权势,自己在锦衣卫是说一不二的老大,去了户部自己是什么
朱翊钧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把锦衣卫一分为二吧!”
“一部分人去税务纠察司,一部人继续留在锦衣卫。”
“不过锦衣卫的职权要改一改了,朕将赋予锦衣卫监察军队的职权,也就是探查军中贪腐以及横行欺压地方的权力。”
“当然了,探查反贼,维稳地方的事情也可以继续做。”
李彪顿时大喜,这可真是峰回路转,锦衣卫不但不削权,反而还拿到了新的权力。李彪连忙跪地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所托。”
点了点头,朱翊钧继续说道:“拆分锦衣卫,将能打能战的全都留下,朕会掉一些京营的能战之兵充入锦衣卫,补齐锦衣卫的编制。”
事实上锦衣卫现在被削的已经很厉害了,不少衙门都别裁撤了,人数也不满。
按照正常的编制,锦衣卫是一个卫,也就是应该有五个千户所,下辖五千人。但是锦衣卫却不一样,有足足十四个千户所。
每一个省都有一个千户所,如果满员的话,那就是每个省都有一千人。
事实上锦衣卫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是皇上唯一能够调动的亲军部队。在大明成立之初,朱元璋设立了亲军十二卫,全都是皇帝的亲信武装。
在永乐年间,朱棣再一次扩充了亲军部队。增加了十个卫所,使得亲军扩充到了二十二个卫所,这二十二个卫所,总计十一万人,全都是皇帝的亲军,也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装。
到了宣德年间,再一次扩充了四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腾翔四卫,使得亲军的数量达到了二十六个,皇权也达到了鼎盛。
他们装备精良,皆是百战之兵,是皇帝震慑天下的保证。
事情的转折点发正在土木堡之战,皇帝亲军二十六卫并未出征,仍留守北京的部队,全部被征召起来,在兵部侍郎于谦的统一指挥下投入北京保卫战。
此后,除锦衣卫,与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之外,亲军二十六卫的其余各卫已混同于京营普通部队,虽然名目未改,但已改为由兵部管理,不再是皇帝亲自指挥的禁卫军。
在行政、人事、薪饷等方面受制于文官,日见衰败,在明朝中后期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也鲜有提及。
上十二卫,仅剩锦衣卫继续由皇帝亲自指挥。另有宣德八年增设的亲军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合称四卫营,受宫内御马监太监指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