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历驾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橘白衫

    徐文长感叹着说了一句,随后眼圈有些发红的说道:“臣一生都在期待着这一天,陛下千古明君,远超唐宗汉武,当为千古一帝。”

    朱翊钧看了一眼徐文长,摆了摆手说道:“这种吹捧的话就不要说了。”

    “臣这可不是吹捧,陛下御极二十年来,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今日之大明以远胜二十年前之大明,甚至远胜成祖之时。”

    “百姓安居,仓廪充足,实在是大兴之世啊!”

    朱翊钧受用了徐文长的话,笑着说道:“路还很长,朕希望大明的百姓无饥馑之忧,三天五天就能吃一顿肉,每天都能吃上两个蛋。”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如此也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王霸之业,朕没有那么看重,希望有生之年能做到,朕与爱卿共勉吧!”

    徐文长对着朱翊钧躬身,一脸认真的说道:“乍听之下陛下之志小也,然细想之下,陛下之志何其大也王霸之业,纵观古今多少帝王曾做到”

    “前有秦皇汉武,后有唐宗太祖,可让百姓过上陛下所言的日子,前无古人!”

    “陛下之志,远超三皇五帝,实乃千古第一帝王,臣能得生此世,能得陛下这样的英明之主侍之,实乃臣之幸,后如此帝王,乃万民之幸,大明之幸,天下之幸!”

    朱翊钧看着徐文长,笑着捋了捋胡子,额,自己什么时候有这个爱好了。

    有些尴尬的放下了手,朱翊钧开口说道:“朕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也只能是砥砺奋进,不负心中志气,亦不负大明江山,不负大明历代先皇。”

    其他人这个时候都站在旁边,刘老八和她娘子被拦在远处,根本就听不到这边说什么。

    君臣二人感慨完了,这才转身回来,朱翊钧也没进屋,让刘老八搬了一张桌子出来,然后拿来了两个凳子,朱翊钧就在院子里面坐了下来。

    茶水是没有了,张鲸让人烧了水拿了过来。

    朱翊钧喝了一口温热的水,转头看向了刘老八,然后笑着问道:“我刚刚看了一下,你家里的房子没起几年吧日子过得好像还不错啊!”

    “这房子是三年前起的,原来的房子实在是破旧不堪。”

    “我在西北杀过鞑子,得过八十两银子的赏赐,加上朝廷给的饷银和退伍银,起了这座房子,娶了一个婆娘,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瞒您说,这样的日子以前谁敢想,也就放在现在,皇上好啊!”

    朱翊钧点了点头:“我看你家里养了豚和鸡,年底能卖些钱”




第三百一十七章 思考
    对于刘大爷这种地方乡绅,朱翊钧心里面的看法也挺多,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地方乡绅对时代的作用,有好也有坏,这是不可避免的。

    后世的制度就全是好的恐怕也未必尽然,这个时代的制度就全都是坏的想来也不一定。

    前世国家那么多,每种制度都在鼓吹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真的是不是优越的,谁又知道宗族制度的存在是朱翊钧绕不过去的坎,也无法改变的坎。

    这个时代的宗族绝对不是后代人认识之中的宗族。

    同宗同族,同根同源,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太过深重。

    对于这种感情,朱翊钧是认同的,后世即便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经历了各种动荡,汉人的宗土宗族观念还是很强。

    甚至扩展到了乡党乡亲,在国外也讲老乡。

    这种感情维系了这个国家,维系了这个民族,这也是朱翊钧很看重的东西。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改革,因为自己鼓吹一些东西,最终把这些东西给取代掉。

    文化的认同才是根,有些东西不能丢。

    另外一方面朱翊钧也知道,想要对外殖民,打破故土难离,打破宗族藩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朱翊钧去做一个取舍,做一个平衡。

    至于同年同窗同乡抱团这种事情,朱翊钧根本就没想过去解决。

    后世同学同窗同乡各种抱团都很正常,老乡会同学会都是做什么的联络感情或许是一方面,但是更多的却是人脉和资源上的一种交流。

    国外大学就有兄弟会,国人还要更含蓄一些。

    刘老八发现说着说着,自己面前这位贵人居然不开口了,开始发呆了。

    事实上朱翊钧心里面在琢磨,怎么才能够将这种宗土观念转变为优势,并且使它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力量,而不是变得故步自封。

    “或许商帮是一个选择啊!”

    半晌朱翊钧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商帮,这个词汉人绝对不会陌生的,因为他在后世,商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想着想着,朱翊钧自己先笑了。

    好像商帮就是自己这个时候形成的吧

    商帮这种东西,完全就是结合了这个时代,结合了汉人的宗族宗土产生的机构。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到了后世,大家一样会提起浙商晋商秦商等等。

    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粤商也被成为客家帮或者潮州帮,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些大的商帮之中,细分也很详细,比如浙商,他们就分为湖州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萧绍商帮,绍兴商帮,温州商帮,台州商帮,义乌商帮等著名浙商群体。

    这些商帮你放到后世,那也是能人辈出的。

    以宗族土地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以宗族商帮为基础的商业制度,辅以权贵资本主义,基本上就是朱翊钧在这个时代能够想到的最好制度了。

    真要是人人平等,打掉宗族藩篱,废掉族长宗老,朱翊钧估计自己肯定会被推翻。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在大明现行的体制下,权贵资本主义,商帮商业,土地私有制,这些都是朱翊钧能想到最合适的制度了。

    朱翊钧这政策别说比后世了,比王莽都不如。

    可是朱翊钧不敢干的太激进,朱翊钧曾经想过,自己这一辈子,如果能够把大明干到民国的样子,朱翊钧就满足了。

    事实上很多人瞧不起民国,但是比起大明,民国强很多。

    有用相对基础的工业体系,能够造枪造炮,能



第三百一十八章 皇权下乡
    听到下面的话,朱翊钧微微一愣,随后笑着说道:“倒是一个有心的!”说完站起了身子说道:“出去看看,到庄学上走一走!”

    事实上朱翊钧对庄学的态度还是很宽容的。

    教育永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这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无法改变的。自己推广普及教育,朱翊钧深知这里面的难度。

    庄学可以看做是小学的补充,是具有大明特色的私立学校。

    至于会不会培养出宗族打手,朱翊钧根本不在意,事实上这种事情根本没法避免。前世的西洋诸国,各种家族非常多,在某一个产业之中,家族称霸非常常见。

    完善的制度才是关键,否则什么人都白搭。

    在后世的华夏,家族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依旧存在很多各式各样的家庭式传承。爹干这个,儿子还干这个,倭国还把这个叫工匠精神。

    朱翊钧走出刘老八家,到了门口就看到了刘大老爷。

    这位刘大老爷五十多岁的年纪,一身青色的长衫,做儒生打扮。见到朱翊钧一行人之后,笑着过来见礼,然后做了自我介绍。

    “我们就是一些京城的闲散人,出来踏春的。”

    朱翊钧笑着给自己这些人做了介绍,当然了,这种话朱翊钧随便说说,刘大老爷也就随便听听,两个人谁都不会当真。

    这位刘大老爷名叫刘堃,身上也有举人的功名。

    “听说刘先生建了一座庄学,白某很感兴趣啊!”朱翊钧笑着说道:“不知道可否有幸去一观”

    朱翊钧此时的化名叫做白玉,也是有功名在身的年轻才俊。

    刘堃连忙笑着说道:“公子驾临,乃是刘家庄的幸事,公子这边请。”

    虽然不知道朱翊钧的真实身份,可是这排场,这气度,这明显不是普通人啊!关键是刘堃认识那个跟在这位白公子身后的老头,那是徐文长。

    这几年徐文长的可谓声名鹊起,他的所有事情都被翻了出来。

    刘堃虽然不认识徐文长,但是他见过徐文长,见到徐文长的一瞬间,刘堃的心里面就想到了一种可能,这种想法让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只不过刘堃不敢说,也不敢问,只敢小心的伺候着。

    一行人一边往庄学走,朱翊钧看到了不少人在平整土地,微微一愣,转头对刘堃说道:“庄子上要修什么吗怎么那么多人”

    “不敢欺瞒公子,那是族中在修建养猪场。”刘堃连忙说道。

    朱翊钧一愣:“养猪场”

    “是,养猪场!”刘堃笑着解释道:“是族中和陈记合作的养猪场,族中提供地方和建造猪圈,陈记则是负责提供猪仔。”

    “族中人口比较多,土地有限,耕种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年前的时候,族中的族老做主,各家出资建了这个养猪场。族中每家都有养猪场的份子,等到年底卖猪的时候分钱。”

    朱翊钧点了点头,心中感慨,自己好像小看大明百姓的创造力了。

    这算不算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农村养殖合作社

    族中集资,集中养殖,发展畜牧业,由族老主导,很好的模式啊!至于会不会贪污**,会不会欺压软弱,这些事情是另外一码事情了。

    至少这种制度是好的,可以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来赚钱。

    “这个记下来,可以推广!”朱翊钧在心里面告诫自己。

    一边想着,朱翊钧一边琢磨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皇权不下乡的问题。除了宗族势力顽固,也有底层官员不足的原因



第三百一十九章 战争压力
    朱翊钧没有回答徐文长的话,事实上大明扛得住吗比起徐文长心里面底气十足,朱翊钧反而没有那么的底气十足。

    “慢慢来吧!”朱翊钧慨叹着说了一句。

    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一蹴而就,如果太着急了,反而容易出事情。

    回到皇宫之后,天色已经不早了,朱翊钧也就没办公,回去之后就休息了。

    军机处,这个衙门在大明的地位很特殊,自从几年前成立之后,军机处的权力就与日俱增。虽然打着北伐筹备衙门的旗号,可是它的手伸的很长。

    最开始是军方,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走近之后,基本上把整个军权从内阁给分出去了。

    地方上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凡是牵扯到军事的奏折,全都走军机处。人员调动,军械购置,后勤采买,所有的一切全都归了军机处。

    做到了这一步之后,军机处又从六部提取了一部分权力。

    比如户部的钱,工部的工匠,刑部的刑罚权。

    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关于军人的处罚权。

    地方官节制军队的一个很关键的权力就是对军队的检察权和惩处权,现在这个权力不归地方官了,更不归内阁了。

    这个权力现在归属于锦衣卫,锦衣卫的都指挥使则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

    整个权力的剥离使得军机处的权力大增,说它是大明现在权力最大的衙门也不为过。随着这些权力的收回,地方上的军队其实是松绑了。

    当然了,军机处的监察也是很严格的。

    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都有检察权,还有一个专门受命于皇帝的军事情报机构御马监。这几年御马监已经开始走上台面了,它不再是统领天子亲军的衙门,而是天子的军事情报机构。

    各地的军队之中,基本上到处都有御马监的人。

    军机处这样的地位,使得无数的官员都想往里面钻,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比起文官,武将的心气更足,他们看到了机会。

    现在的军机处里面,武将出身的军机大臣有戚继光,勋贵出身的有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壁。锦衣卫事实上也算是军方的人,这就让军方的人看到了机会。

    以前大明的将军是没办法走进权力中枢的,但是现在可以了。

    有了奔头之后,精气神自然就不一样了,这就导致了大明的将军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眼。尤其是年青一代,他们都想争夺军机处行走的位子。

    军方很单纯,你想进步,那就得立功。

    这样一来就使得军方的求战之心前所未有的迫切,加上瓦剌那边带来的巨大利益,让人看着眼红啊!蓟辽和辽东那边守着长城,看着草原直流口水。

    尤其是那些蓟辽和辽东的将军们,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打过去,抢地盘,不但能够升官,还能够发财,西北那边的将军富的都快流油了。随便找点什么买卖干,那都赚的盆满锅满的。

    谁不眼红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翊钧觉得有些快压不住了。尤其是各种物资囤积到边疆之后,各地请战之风越演越烈,这几年朱翊钧可没少往北疆忙活。

    京城通往蓟辽和天津的水泥直道修通了,蓟辽通往辽东的直道也修到了山海关。

    军械粮食不断的囤积过去,大明这些将军都快嗷嗷叫了,下面的士兵基本上也差不多。四十两一颗人头,让这些士兵有化身为狼的冲动。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明北疆这两年砍柴之风盛行。

    以前明君也出关去打,但是像现在这样疯狂的时候实在是不多。现在朱翊钧疯狂的囤积物资,不断的在北疆建立骑兵,使得北疆的将军们一个个都疯了一样。

    带着骑兵出关各种打柴,四十两一颗脑袋,明军都把这个当成发家致富的手段了。
1...228229230231232...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