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辩机护在师父身边,眼中透出不屑,亏的还是长安城寺庙,居然如此破败,里面的僧众也没见过世面,穿着打满补丁的僧衣,瘦弱不堪的四肢,苍白无肉的脸颊,哪里有一分长安繁华的影子
众人踟蹰不敢上前,一时竟然有些冷场,玄奘初来,不好说,众僧胆怯,不敢说,一群人大眼瞪小眼,尴尬不已。
辩机心底发凉,从未有过的失落涌上心头,蜀中各地美丽高大的寺庙又出现在眼前,那里随便一个角落,都比慈恩寺要大上无数倍,就是洛阳的净土寺,也是巍峨大气,远不是慈恩寺可比。
自己和师父真是倒霉,居然被赶到了这里。
凭师父这样的高僧,都只能屈尊在慈恩寺,我自问佛法的学问超
第十九章辩机之死
“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太宗皇帝斜着眼扫了下玄奘的奏折,觉得十分奇怪。希望妥善安置经像舍利,拟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连附图都画好了。真是好大的气魄啊,浮屠总高三十丈,高大巍峨,直冲天际,比太极宫还要高出许多。玄奘啊玄奘,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且不说其他,就你这高三十仗的佛塔,花费就甚巨啊,没有一万贯根本就建不起来。一万贯呐,够几千户百姓一年的耗费了。朕要是答应了你,户部尚书还不得找上门来拿朕是问呐,魏征不逼着自己收回成命才怪。
况且,朕也没兴趣让你的经书在大唐代代流传下去,能传下几卷就看你的本事了。朕没让你人头落地已经是天恩浩荡了,还敢来找朕要钱建塔看来朕还是对你太过仁慈了啊!
没有恩旨,没有口谕,连个前来问询的人都没有,玄奘就在这样的等待中苦熬着,一直到太宗皇帝驾崩,他都没有等来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过有一点是好的,新登基的皇帝李治似乎遗忘了他这个僧人,往日里慈恩寺左右总有人晃来晃去,眼睛盯着大门,看似悠闲,可脚下沉稳的步子告诉玄奘,即使慈恩寺所有人一拥而上,估计也会被人家如砍瓜切菜一般全部打翻在地。
几年没有出慈恩寺的大门,玄奘伸展一下酸痛的身体,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柳树出神,几年闲庭信步,从最初来慈恩寺的不安,到现在的平淡如水,玄奘突然觉得这样也挺好,如此宁静的过完一生,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饭食粗鄙,衣衫褴褛,但是心中难得的平静。
跟着自己来长安的徒弟辩机此刻已经成为一个小有成就的法师,虽然还未出师,但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是一个合格的高僧。
前段时间他跑过来兴冲冲的告诉自己,在长安城外的龙首源,他自己动手搭起了一座草庐,居然没有人来理会。听慈恩寺的和尚说,那里是无主之地,道路崎岖,岩石当道,除了荒草什么粮食都不能生长。
本以为皇帝的亲兵会粗鲁的踏马掀翻,可是几个大汉只是撇了一眼就继续喝酒,兴致缺缺。可能他们也觉得,这样一个只能容纳三个人的茅草屋实在不堪入眼吧。
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陛下对自己的戒心和敌意似乎没有那么大了。果然时间能消磨一切东西,连强大如皇帝的意志都可以被消磨的不见踪影。
《大唐西域记》辩机写的很好,自己不过是闲暇之余和他闲聊,权做打发时间而已,也为了寻找自己的初心,让消沉的心智再次坚强。如果不是时不时的和辩机聊聊他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西行过往,玄奘觉得自己要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忘记当初的坚定眼神,忘记昨日的苦难,忘记佛祖的感召。
现在他很满意,也很知足,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辩机已经学去了九成,衣钵有了传人,玄奘无比的欣慰。
可是事与愿违,就在玄奘以为此生不会再起波澜的时候,小小的慈恩寺闯进来无数的玄甲之士,小小的土墙被夷为平地,院门被彻底砸烂,飞奔的骏马甚至还踩断了一名僧人的腿骨。
玄奘从未感到如此屈辱,自己已经老老实实的按照陛下的旨意蜷缩在这四尺之地,为何还要如此相逼
&nbs
第二十章只有两百贯
慈恩寺建塔李治着户部拨付铜钱五百贯,和玄奘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五百贯,别说三十丈的高塔,二十丈都不可能,最多也就能盖起一座五层高的砖石之塔。
当恩旨下到门下省审核的时候长孙无忌整个人都是蒙的,区区五百贯也值得陛下下旨虽然对李治的小气有些不屑,但是皇帝节俭是好事,大笔一挥,恩旨就到了尚书省,很快就下发到了户部,到了高季辅的手里。
作为大唐的大管家之一,高季辅是骄傲的,作为户部尚书,他又是小气的。每个朝代的户部尚书好像都有一个通病,即使国库再有钱,在户部尚书的口中,都被会描述成钱库吃紧,捉襟见肘。有人来要钱他们都会自然而然的说出没钱这两个字来。
经过太宗皇帝几十年的辛勤治理,大唐国力强盛,户部钱财盈余甚多,大唐以前所有的户部尚书,都没有他高季辅掌握的铜钱多。
可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户部尚书,他要时刻为这个庞大的帝国留有足够的钱粮。大唐疆域辽阔,四方蛮夷虽皆言臣服,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要稍微懈怠,这些虎狼之族就会蠢蠢欲动。突厥、南诏、吐蕃、高丽、回纥、靺鞨,甚至还有西域的大食,对我大唐无不垂涎三尺。
为帝国稳固,只要这些地方稍有异动,我大唐天军就会碾压过去,砍下敌人的头颅,使怀虎狼之心者不敢窥视中原。
这些都需要无数的钱粮支撑。崔敦礼侃侃而谈,言曰兵部的武器、战马、粮草,可为大军提供最可靠的支撑。笑话!这些还不是拿着户部的钱置办的要不是我把钱袋子捂着,你以为大唐会有这么多铜钱让你崔敦礼这般奢豪
一架八牛弩需耗费铜钱一百二十贯,一匹战马每年需耗费铜钱九十六贯,一副最轻的软甲,耗费铜钱十二贯,一张三担弓需耗费铜钱十贯,一柄长矛耗费铜钱五贯,制式的横刀耗费铜钱两贯,还有登云梯、望楼、冲车、箭矢、牛车、帐篷、粮草,哪一样不是用户部的铜钱置办
户部里的钱就那么多,你兵部拿的多了其他人就要少拿,得罪人的活儿都让我来做了,现在满朝堂的人都说我高季辅一毛不拔。坏名声传出去了,别人不理解,你长孙无忌也不理解,这不是让人心寒吗
高季辅觉得自己很委屈,如果不是李治就端坐在龙椅之上,他很想拉着长孙无忌发泄心中的委屈。别人不理解我这个户部尚书也就算了,你长孙无忌也冷嘲热讽,你可是我们的老大啊,你长孙无忌发话要花钱的时候我什么时候说过一个不字还不是立刻签字盖章命人把铜钱拉出来!
玄奘不过就是想盖座房子放点经书而已,用的着五百贯两百贯都用不完,我看就别建造什么五层砖塔了,纯粹就是劳民伤财。
先拨付两百贯,其余的等等再说,户部铜钱也不多,大家都要相互理解嘛!
谁知道玄奘和尚是个心细之人,恩旨到了,铜钱也用牛车拉过去了,一群僧人跑过来数了一遍,两百贯
主持拿起皇帝的敕书再看一遍,没错,写的很清楚,五百贯。
谁他娘的把老子的钱给偷了!老主持气的颤抖不已,花白胡子几乎横着
第二十一章认真的高季辅
裴行俭查验比对了半天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陛下的旨意上清楚的写着五百贯,而户部小吏携带的回凭上也写的明白,就是两百贯。
谁也没有错,那就是户部尚书高季辅的问题了,以这个老头的做派,把陛下的旨意降低一个层次好像也是常有的事。
只是这区区五百贯,高季辅也能看在眼里,还生生的砍去了大半,也太可笑了一点。
事情传到李治耳中让他苦笑不得,果然是他的好尚书,三百贯也能节省下来。只是既然自己的天恩是五百贯,圣旨都发到慈恩寺了,到头了五百贯变成了两百贯,这不是让自己言而无信嘛。
九五至尊,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就不能收回,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英明的皇帝不会错,错的只是下面的臣子体会不到朕的苦心,办事不利。
况且这次高季辅确实过分了,不过五百贯铜钱,听说慈恩寺的老主持拦着户部的人不让出门,以死相逼,如果不是年老体衰,估计会拿着绳子。
让王福满如告诉高季辅,赶紧把余下的三百贯拉到慈恩寺,这点小事不要来烦朕。
户部再次拉来了一车铜钱,比刚才多了一半,慈恩寺上下全部出门搬运,十贯钱就是六十斤重,三百贯铜钱,足足一千八百斤。
钱一搬进慈恩寺前来送钱的小吏就扬长而去,一刻不敢多待。那个看主持可不是善茬,要是在拉着人死活不让回,户部的脸就丢尽了。
老主持豪情万丈,仿佛年轻了二十岁,抱着几串铜钱这里看看哪里瞧瞧,舍不得松手。看怀里抱着的起码四五贯,几十斤重,也亏的老主持力气不减当年,否则恐怕早就把胳膊坠断了。
已经许多年没有表情变化的玄奘此刻泪流满面。
被囚长安他坦然接受,高徒被诛他失落茫然,但不管如何,他都尽量让自己保持僧人的起码尊严。在强大的皇权面前,任何软弱都无济于事。
可是今日看着老泪纵横的主持,握着一文铜钱不撒手的小僧,玄奘突然觉得自己并是一无是处,起码能让身边的几个人开心一点。至于佛塔,五百贯差不多能建五层,小一点就小一点吧,总比没有的好。
这是一个好的征兆,相比于太宗皇帝的漠视,新君起码又开始注意慈恩寺、又开始注意他玄奘,不管结果好坏,起码总比被遗忘的好。
弘扬佛法,任重道远,远非一人之功而成,也非数年可期。自自己西行天竺开始,到今日已经二十余载,他不再年轻,脸上开始有皱纹,眼睛开始模糊,手也开始颤抖,以前可以译八个时辰的经书,而现在只能堪堪译四个时辰就支撑不住。
本以为自己的经书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慈恩寺,也不会有人知晓。连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徒弟都被杀了,还能指望谁来传播自己的佛理呢
禅房的经书在也放不下,到底是自己多年的心血,如果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火焚毁,他觉得自己接受不了那样的打击。
到底还是没忍住自己的手,拿出纸笔,给新君写了一道奏折。他不知道自己主动凑过去到底会是何种结果,但总比现在要好吧。
本来就了无牵挂,现在徒弟也死去了,玄奘看着破败的慈恩寺,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呢
&nbs
第二十二章长孙无忌的心思
高季辅终于在长孙无忌威胁的眼神中闭上了嘴,悻悻然的退到了下去。
其他人看到高季辅退下也顿时没了说话的兴趣,纷纷后退。
“陛下,此次征讨阿史那贺鲁,大军在外一年有余,耗费钱粮无数,死伤亦重。然阿史那贺鲁终逃匿西域,不见其踪迹。虽有牢山大捷,终不能弥其迟滞之罪。大军突遇大雪,梁大将军不思追击阿史那贺鲁之部,亦无抵御严寒之策,致大军于危难之地。幸陛下德感天地,大军遇不世奇才,苏参军隐士高徒,献雪屋制法,救大军于危难。又谋处月朱邪孤注于牢山,后大军急驰,围突厥于牢山,一天破城,杀敌无数,擒朱邪孤注归于长安。此等良才俊彦显于大唐,为陛下所用,实乃天佑我大唐,盛世之气象。臣为陛下贺!”
长孙无忌拱手抱拳祝贺李治得一良才,但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大军失利完全是由你梁建芳一手造成了,正是因为你优柔寡断,踟蹰不前,才使得大军行动缓慢,遇上暴雪,差点全军覆灭,还让阿史那贺鲁那个判贼跑了。
至于大军脱险、又移兵牢山取得牢山之战的胜利,那个神秘的苏小义才是最大的功臣,和你梁建芳关系不大,别指望牢山之战能洗脱你的罪名。
高德逸异常不满,长孙无忌你这是什么意思哦,几万大军深入草原,舍生忘死,爬冰卧雪的为大唐征战。被你长孙无忌说的一无是处,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梁大将军,所有的功劳都是那个苏参军,那我们大军攻打牢山战死的那些兵卒算什么几次想站起来打断长孙无忌的话都被梁建芳死死摁住。
梁建芳脸上没有一丝表情,长孙无忌的目的很简单,在问罪梁建芳的同时给大军数起来一个巨大的靶子,今日之后所有人都以为大军之所以能全身而退还顺带攻打了牢山,全都是因为一个叫苏小义的人。这个靶子只要拉出来就会立刻召开无数的声讨,无人再关心朝堂之上发生的事。
而且,他隐隐的觉得这个名不经传的苏小义并不简单,能让梁建芳刮目相看的人定然不是庸庸碌碌之辈。可惜他是军中之人,如果不在军中,以后打磨一番,说不定会变成自己得力的手下。
既然是军中的人物,就让军中的那些丘八来对付你吧。
“启禀陛下,太尉所言某实在不敢苟同。苏参军献雪屋制法解我大军危困其功甚巨。然牢山之敌,先为副总管高德逸所围,飞骑送书,待大军而至,合而歼之。牢山大战,大军折损一千五百一十七人,战马七百五十二匹。斩杀突厥够辈四千二百七十三人,擒获降卒六千之众,妇孺一万有余,战马、牛羊无数。此弥天大功岂是一人所能为”
都是成精的人物,长孙无忌提到苏小义梁建芳就知道他肚子里没什么好事。想借军中之人来捧杀左武卫的良才,长孙无忌你打的一手好算盘啊!
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苏小义的头上,其他人从大将到兵卒的艰辛和功劳都一概抹去,大军势必怨声载道,所有的怒火都会对准苏小义。
他一个年轻人,怎能担得起如此的恶名好不容易左武卫又出了一个良才,你长孙无忌就闻着味道找过来,用心何其歹毒也!
李治的眼透出一丝精光,一
第二十三章王福满
朝会的结果出来了,梁建芳最终还是被贬出长安,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李治让梁建芳去郑州做了一个刺史,相比于南面的蛮荒之地,郑州刺史已经好太多。
中原地区啊,把梁建芳贬到这个地方做刺史,长孙无忌百思不得其解,虽说郑州刺史和左武卫大将军不能比,但其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多少。长安的粮食很多就是从哪里运来的,这么重要的一个刺史之为给了梁建芳,长孙无忌心里隐隐觉得皇帝的心思有些让他猜不透。
事先他一点声响都没有听到,李治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起,看来自己这个外甥有自己的想法嘛。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皇帝对苏小义这个人的态度,既不赏赐也不加官,而是让他进了太医署。满朝堂的人都倍感意外。虽然听说苏小义的医术不错,连太医署丞孙正权都甘拜下风,还拜其为师。但到底是个年轻人而已,医术再高明,难道还能比得过孙道长。所谓的孙正权拜师被传的神乎其神,但是在长孙无忌看来也不过是以讹传讹。孙正权被苏小义的医术折服可能是事实,但要说让他拜师,那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一纸天恩轻飘飘的落在了苏小义的脑袋上,让准备出门的他惊出一身冷汗。
王福满很不爽,眼前的这个小子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医术的样子,模样是好模样,就是太瘦弱了,一阵风吹来都能把他掀翻。实在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到底有何惊天的本事,居然能劳动圣人的心思,还把最忠心的曹仁派来。
就因为这个小子,曹仁已经挨了圣人三次打了,每次都被狠狠的踹翻在地。本来挺聪明的人,被打了几次后整个人都开始呆傻起来,生怕一个闪失又惹的圣人心烦。
本以为是何等英雄人物,没想到只是运气好有一副好皮囊而已,只看脚下就知道此子没有一丁点功夫,一个连刀都提不起来的人,居然是左武卫的参军,真不知道梁建芳怎么想的。堂堂的左武卫没人了
曹仁已经跟着此子有些时日了,从大军攻破牢山准备返回长安之时,曹仁就被圣人派了出去,一直到现在。
回到长安还没有三天曹仁就从内库拉走了两百贯铜钱,毫无遮掩,牛车上的铜钱明晃晃的,都是才铸的新钱,连一块麻布都没盖,就直接从宫门吱吱嘎嘎的满载而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