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其实刚开始许敬宗和李治之间是缺少共同语言的,毕竟两个人本来就不熟,李治对许敬宗不熟悉,有些话他并没有说出口。
许敬宗对李治倒是很熟悉,但是真真切切的接触起来,他还是小心翼翼,毕竟自己是初来乍到,如果锋芒太盛,恐不被李治所喜。
所以只要李治问他,许敬宗就知无不答,如果李治不问他,许敬宗就如老僧坐定,一言不发。
两个人都需要一段磨合期。
对于李治,许敬宗有自己的策略,虽然他很熟悉李治,但是几年不见,他必须要看看此刻的李治是否还和以前一样。
通过接触,许敬宗很敏锐的察觉到,李治并不是外人所说的那般优柔寡断。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心胸,有自己的志向。
他的的目标是做一个英明的皇帝,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
外人所看到的李治,不过都是假象而已。
能把自己隐藏的如此之深,其心机让许敬宗心惊不已。
武媚被册封为昭仪,李治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惜代价。
即使长孙无忌等人百般阻挠,李治依然不为所动。
即使用太子之位做交换也在所不惜。
他不仅看到了武媚在李治心中的地位,也看到李治的果断决绝。
李治的目标似乎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废后来打击老臣。李治已经看的很清楚,此刻的朝堂基本全都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连后宫都和这些老臣都有些巨大的利益关系。
既然朝堂无处下手,那我就从后宫开始。
说到底,后宫之事毕竟敏感,虽然也会有巨大的阻力,但是相对朝堂而言,要容易一点。
从王皇后这里打开一个缺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既能满足武媚的需要,也符合李治的方针。
本人一直觉得,李治绝不可能仅仅因为喜爱武媚而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的要废掉王皇后。
他有自己的考虑。
李治并不是一个庸才,也不是一个昏君。相反,他有强烈的上进心,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深谙帝王之术。
大唐帝国在他的手里并没有出现下滑的迹象,反而蒸蒸日上,强盛更胜从前。
李治在位期间大唐帝国版图几乎最大的,连年对外用兵,打的高丽苟延残喘,比当年李二的无功而返厉害不知几倍。
你能说李二不会用人?你能说李二那个时候没有名将?
为何征讨高丽无功而返?
李治现在的条件并没有比李二强多少,但是能把高丽打的哭爹喊娘,连国王都抓了,实在是不多见。
从这点上,你很难说李治无所作为。
一个优秀的帝王,并不是要事必躬亲,而且要知人善任。虽然李治和李二相比确实差了一些,但是并不是说他就一无是处。只是因为李二的光芒实在太亮而遮掩了李治独特的魅力。
能够近距离的观察李治,了解李治,许敬宗终于发现李治其实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他在朝事中表现出来的睿智远不是寻常人能够窥测。
他很兴奋,如果李治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那么和长孙无忌的较量,多半会以失败而收场。
但是李治的睿智和忍耐,让许敬宗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他很庆幸自己在李治需要他的时候投靠,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可不好找。
李治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一点一点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武媚册封昭仪就是李治的第一步,他深知想要废掉王皇后需要时间,也需要理由,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接替。
萧淑妃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接任者,因为她和王皇后一样,身后站着的同样是一群老臣。
他需要一个没有根基没有背景的人,这样他才能彻底摆脱贞观老臣的掣肘。
作为李二的接替者,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想摆脱李二的阴影,摆脱李二一些错误的政策和做法。同时也想摆脱贞观老臣的手脚。
那些老臣每每以功臣自居,甚至以他李治的长辈自居,这就是典型的得意忘形了,没有了起码的君臣之礼,这些人根本就留不得。
李治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父皇在他最后的几年做了很多错误的事,制定了一些错误的政策,用了一些错误的人。
这给大唐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而他李治想要纠正这些错误,想要大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可是那些老臣们动不动就那父皇来压他,甚至假惺惺的准备死谏,在朝堂之上就要装模作样的要装太极殿的柱子。
李治冷笑着看着他们卖力的表演,一帮胡子花白的老头子你拉我扯,哭天抢地,声嘶力竭,好像他李治做了什么人神共愤之事一样。
最后还要好言相慰,不能让这帮老臣抓到他李治的短处。
好皇帝都是忍出来的啊,魏征那些年站在道德的高地没少喷李二,现在轮到李治,终于知道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甚至连一句难听的话都不能说,不然那些御史言官能用口水把他淹死。
第三十七章硬伤
当许敬宗和李治的磨合期已过,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突飞猛进,再加上武媚在一旁推波助澜,出谋划策,长孙无忌终于感觉到了不对劲。
对房遗爱谋反案的结果在让长孙无忌等人大呼胜利的同时,也让李治彻底看清楚了长孙无忌的贪得无厌。
虽然有李治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但是整个事件的过程,长孙无忌都表现的过于积极,甚至超出李治的意料之外。
按照李治的本意,他不过是想把这些人都流放或者削职为民,并没有想着要杀掉他们。
毕竟这些人都和他这些这样那样的血肉联系,背负一个弑杀的罪名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长孙无忌比他李治狠多了,直接炮制出一个谋反的罪名,听着异常的不靠谱。其他的罪名也就罢了,谋反这种事可是很敏感的。
而且你给别人编制谋反的罪名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仅凭高阳公主的举动也只能说明房家有谋反的嫌疑,你把他的叔叔和哥哥都牵连进去,确缺乏足够的证据,这样很难取信天下人。
李治曾经问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问过崔敦礼,可是这些人都是长孙无忌的人,长孙无忌一句话他们连个屁都不会放。
最后人杀了,最大的利益是他们的,李治确受到了无数人的猜疑,很多人都说他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而捏造的罪名。
事实是这样,但被人发现就不好了。
所以李治异常的愤怒,长孙无忌处理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从李治的角度出发,而仅仅是为了速战速决,至于李治收到的舆论重创,他根本就没有考虑。
从一定程度上说,房遗爱谋反事件,李治吃了亏。长孙无忌其实把本属于李治的胜利果实给抢走了。
所以在李治看来,长孙无忌需要对他做出一定的补偿。
比如说废掉王皇后,把武媚推上去。
此时武媚已经有了一定的本钱,她不仅是昭仪,更重要的是,他给李治生下了一个皇子,李弘。
这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虽然李治的孩子很多,但是重点在于,这个叫李弘的婴儿是武媚生的。
这引起了长孙无忌等人的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王皇后坐立不安。
虽然李忠现在为太子,但是太子也是能够被废掉的啊!王皇后的心里在滴血,她在悔恨的同时,也在深深的痛恨自己,为何我不能生养?
这种多种感情交织的感觉让王皇后十分痛苦,她现在异常后悔,自己怎么就一时昏了头,让武媚进了宫?真的是引狼入室啊!
这个搜主意都是那个叫妖月的女人出的,天呐,她怎么会相信那个女人?
王皇后每次想到妖月的脸庞就几欲抓狂。这个可恶的女人欺骗了她。
现在妖月不见踪影,王皇后越想越害怕,如果这都是武媚的计划,那就太可怕了。
她此刻根本不敢面对武媚,这个外表柔顺的女人充满了野心,满肚子都是阴谋诡计。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为了共同对付武媚,王皇后和萧淑妃暂时言归于好,毕竟她们两个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李治的恩宠。有武媚在,她们两个就只有靠边的份。
可是这两个女人加起来根本就不是武媚的对手。
王皇后就不用说了,她的情商根本就不能和她的地位相比。
我们必须承认,王皇后是一个好人,她有才有德,琴棋书画每样都不错,相貌也很出众。之所以她不受李治待见,只是因为她的心高气傲。
出生高贵的王皇后根本就不懂怎么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她的智商很高,可是她的情商真的不怎么样。
相对而言萧淑妃就要强上许多,在武媚进宫之前,她能独得李治恩宠,说明此人有几把刷子。
现在她们发现武媚的威胁是如此之大,为了自己在宫里的地位,两个人必须合作。
可是她们对武媚的进攻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李治更加的厌恶。
此时武媚又生下了一个皇子,这对她们两人来说绝对是晴天霹雳。
尤其是王皇后,自己在李治为太子之时就嫁进了皇家,这么多年了肚子一点动静都没有。你武媚进宫不过两年,居然就生了一个皇子出来,这真的是太打脸了。
虽然李忠名义上是她的儿子,但是毕竟不是亲生的,总是别扭。
名不正则言不顺,王皇后名义上有了孩子,但是这种把别人孩子占为己有的方式让她有些无所适从。在宫里总觉得抬不起头。
这无疑已经告诉所有人,她王皇后就是生不出孩子。李忠的存在时刻提醒着王皇后,看,你就是没有孩子,你抢了别人的孩子。
不管王皇后再不愿意,李弘还是出生了,让武媚在宫里的地位骤然变得重要起来。
李治本来就极度宠爱武媚,现在她生下了皇子,更是让李治欣喜若狂。
从现实来说,这不是李治的第一个孩子,他本不该反应如此的激烈。
所以我怀疑李治之所以表现的如此欣喜若狂,很大程度上是在让其他人看。他要传递一个信号。我李治就是宠爱武媚,就是宠爱她的孩子。
这应该是给他下一步提出废后进行铺垫。不至于让废后的话题那么突兀。
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在长孙无忌感到一丝不对劲的时候李治第一次态度鲜明的提出了废后的意思。
当然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之上去说,毕竟他自己也知道,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一次成功,能三次成功就不错了。
这次很大程度上是一次试探,他要先看看朝中大臣的态度。
所以长孙无忌被召入宫听到李治想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媚为皇后的时候他进行了坚决的反对。
态度很鲜明,我不同意,我相信满朝文武也不会同意。皇后并无失德之处,陛下行废后之举,只会令天下人不服。
王皇后毕竟没有子嗣,李治抛出了王皇后的硬伤。
第三十八章上门
太子李忠已经养在皇后宫中,难道不是她的子嗣?长孙无忌不甘示弱。他太清楚王皇后的硬伤,所以早有准备,想用这个借口来堵天下人的口,陛下,您还嫩了点。
关于王皇后有没有子嗣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讨论,在李忠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这件事就已经有了定论了不是吗?
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陛下是知道的,华阳夫人自己没有子嗣,不是把嬴异人过继到自己身边嘛。然后人家照样做皇后做太后啊,嬴异人这个皇帝也做的很好,并且把皇位传给了嬴政,这才有了秦统一六国之霸业。
前面已经有了这么好的一个例子,为何陛下要视而不见?皇后没有失德,太子更是忠孝仁厚,陛下心生废后念头,为何?莫不是有奸邪之人蒙蔽陛下圣听?
这话说的直指武媚,让李治一时无语。
长孙无忌说的很直接,连一点余地都没留。此刻的长孙无忌心里是有气的,李治啊李治,好端端你又想出什么幺蛾子?把武媚那个女人接进宫也就算了,册封卫为昭仪我们也忍了,生了皇子我们也祝贺了,现在你居然还想废掉王皇后换成这个女人!
李治啊李治,你是不是疯了?这个女人是什么身份你忘记了?非要让皇家成为天下的笑柄你才满意?
这个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要论美貌,我立刻就能给你找来无数比她武媚年轻貌美的女子,要论聪慧,天下的聪慧女人也是数不胜数。你是皇帝,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怎么偏偏看上先帝的女人?
你疯也就算了,可是你想把她扶上皇后的大位,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别说是我,全天下人都不会同意的。
她根本就不配。
皇后之位,天下女子典范,岂可让这样不知廉耻的女人坐!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长孙无忌考虑的并没有错,即使他没有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仅仅出于公心来讲,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武媚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后人选。
不管她如何贤惠,如何有德,如何有皇后之姿,她都不是一个好的候选人。因为她曾经是李二的女人。
大唐可是礼仪之邦啊,天下文化的中心,既不是突厥,又不是回纥,怎么可以让李二的女人成为李治的皇后呢?
李治你把武媚从感业寺弄进宫里来已经让无数人瞧不起了,现在居然还想把她立为皇后,你把皇家致于何地?你把大唐致于何地?
你让满朝文武怎么看?让世家大族怎么看?让天下人怎么看?
所以于公于私,长孙无忌都站得住脚,所以李治找他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他才会反应如此激烈。
做到长孙无忌这个位置,公和私很多时候已经分不清楚。
当初处理房遗爱谋反之事是这样,现在讨论废后之事依然是这样。
李治被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应镇住了,他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没想到长孙无忌反应如此强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