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看来这废后之事还需要从长记忆。
李治碰了一鼻子灰,武媚心里很窝火。她对皇后之位势在必得,不管任何人都不能阻止。
武媚并不是那种默默等待的人,她喜欢主动出击。她很清楚,事情的关键处就在长孙无忌,只要长孙无忌点头了,其他人都只有点头的份。
可能也是有些心急,向来聪明的武媚居然让许敬宗去做她的说客,看看能不能让长孙无忌改变态度。
这可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听到武媚这么说许敬宗都惊呆了。
武媚,你傻了吧,长孙无忌是谁你忘了?你以为他是在反对你?他是在反对李治,在反对所有废后的人。他和柳奭可是穿的一条裤子啊。怎么可能同意让你做皇后?
可是既然武媚开口了,许敬宗即使再不愿意也必须去。他既然已经投靠过来,就必须甘心做一条供人驱使的狗。
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许敬宗特意从内府挑选了很多的奇珍异宝,好作为送给长孙无忌的礼物。你去求人总不能空着手去吧。
武媚和李治也很大方,尽管挑,只要能让长孙无忌改口,把内府搬空都可以。
许敬宗硬着头皮挑拣了一些,让后赶着两辆马车就直奔长孙无忌的太尉府。
听说许敬宗求见,长孙无忌大手一挥,不见。你一个卫尉卿,老夫懒的见。
太尉府的管家是一个老人,他悄悄的把许敬宗的礼单递到了长孙无忌面前,家主,此人礼物颇丰,老奴觉得见见也是好的。
不用说这个管家收了许敬宗不少的好处。
许敬宗既然已经决定来,就必须要简见到长孙无忌,不管成与不成,他都算是给了李治和武媚一个交代。如果忙活了半天连人家长孙无忌的面都没见到,那他办事的本事肯定会让李治和武媚怀疑。
为了能确保见到长孙无忌,许敬宗塞给管家一袋子宝石,初步估计的话怎么也价值一百贯铜钱。
一百贯啊,这在当时绝对是大手笔,虽然长孙无忌府上的管家见过的钱多了去了,但是那些都不是自己的,也只能看看而已。
寻常时候虽然也时常有人来求见,但是塞给他的钱财并不算太多。
这次许敬宗出手阔绰,让这个老管家对他的印象出奇的好。
长孙无忌用眼睛扫了一眼礼单,当真是大手笔啊,他大概也能猜到许敬宗此来的目的,这份礼单上的物品都是内府之物,他又是卫尉卿,自然是代表皇帝而来。
前两天长孙无忌刚刚严词拒绝了李治的想法,现在他又派人过来送礼物,这是来当说客了啊。
既然是皇帝派来的,长孙无忌也不好不见,但是这礼物就算了,任你说的天花乱坠,老夫也不可能同意废后的。
许敬宗是第一次进太尉府,幽深的大门,华丽的建筑,数不清的房子,都让他大开眼界。
都说长孙无忌手握冶铁生意,每年赚取银钱无数,看来此言不虚。这样富丽堂皇的府邸,没有大把的钱根本就住不进来。
第三十九章拒绝
不知卫尉卿所来何事?长孙无忌一脸公事公办的样子,并没有显得很热情。
本来长孙无忌就对许敬宗不待见,当年还是他出手让李二把许敬宗贬出了长安。即使现在许敬宗担任卫尉卿,经常出现在皇宫,长孙无忌也几乎见不到他。毕竟长孙无忌是当朝重臣,事情多的很,哪里有心思去看一个卫尉卿。
再说了,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仇人呢。长孙无忌当年出阴招让许敬宗滚出长安,他许敬宗可没有忘。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况且许敬宗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这么多年过去了长孙无忌可以淡忘,但是许敬宗可是一辈子都望不掉。
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这种政治斗争太正常了,每年他因为权力之事排挤的官员太多了,很多人都摸着眼泪出了长安城,他根本就记不过来。
说句无所谓的话,我长孙无忌得罪的人多了,你许敬宗算老几?
可是对于许敬宗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对于长孙无忌来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儿,但是许敬宗可是切切实实被外放了几年的,那种远离朝堂的滋味他太清楚了,简直刻骨铭心。他犹如被遗忘一样被困在郑州,看不得未来,只能每日惶惶不安。
如果不是他的定力足够,有着强大的忍耐力,许敬宗相信此刻早已对入住朝堂失去了希望,就安心的做自己的刺史,得过且过。
可是这次他来是为李治做说客的,再大的仇恨都只能装作不知道。看着长孙无忌一脸欠揍的表情许敬宗很想冲过去狠揍一顿以发泄自己胸中的怒火。
但是他很好的克制了自己的情绪。
作为一个小人,许敬宗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表情,即使做不到唾面自干,也起码有一半的功力。
小官到长安已久,一直被俗事缠身,无法得脱,今日特来拜会太尉。
卫尉卿掌管陛下仪仗,事无巨细,皆需挂心,自然不得偷闲。陛下把你从郑州召回来,对你委以重任,切不可辜负陛下的苦心。
太尉说的是,下官也是受宠若惊。以前在郑州之时,日夜期盼能为陛下牵马执鞭,今一朝成真,下官真是恍如梦中。
今日天气不错。
嗯,天气多云转晴,正好适合出游。
长安李家的胡饼香满长安,卫尉卿可去品尝过。
下官初来长安不久,尚不知有此处福地,还请太尉指路。
两个人云山雾罩,就这么有一句没一句的尬聊着,从天气聊到美食,从美食聊到美女,从美女聊到衣服,从衣服聊到趣闻。
两个人谁都不肯先提起此次的话题。
长孙无忌无所谓,你许敬宗不说我就权当做不知道,正好我不愿听你的废话呢。我就不信你不急,你带着如此丰厚的礼物过来,如果仅仅是和我聊天就回去,那我才佩服你。
许敬宗确实很着急,这闲话已经说了快一个时辰了,再能聊天的人肚子里的话也说的差不多了。本来就不熟悉,还是仇人,又是堂堂的太尉。许敬宗很不自在,不是他无话可说,而且和长孙无忌没什么好聊的。
试想一下,你不过是一个五品的小官,却坐在当朝太尉的家里,你能说什么?根本就没什么好说的。不在一个级别,又不是至亲好友,就这么尴尬的聊天,那种没话找话的感觉太差劲了。
许敬宗根本就坐不住,现在已经快到中午了,再不说来意就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总不能在人家这里吃午饭吧。他可是听说,长孙无忌一天可是需要吃三顿饭的,比别人多吃一顿。
**啊,许敬宗心里恨的咬牙切齿,表面上依旧云淡风轻,说着他自己都感觉无聊的话。
太尉为国事日夜操劳,真乃我等楷模,陛下曾多次说太尉乃大唐肱骨,为了大唐,太尉也该保重身体才是。
我最近挺好,吃的好睡的好,如果没有人来打扰,就更好了。
长孙无忌这话已经有送客的意思了,他也是累了,许敬宗这个混蛋就这么在这里干耗着,连个茅房都不去,定力果然不一般。
年轻就是好啊,长孙无忌感慨着,连尿都少,不像他,已经憋了小半个时辰了。当着许敬宗,他自然不能说出你等下我去下茅房这样的话来。他是太尉,要时刻注意威仪。可是许敬宗这个混蛋没有一点眼力,自己都暗示过他好几次了,有事快说,没事混蛋,这个家伙就是装聋作哑,左顾而言它,不往正题上拐。
我忍,再忍,接着忍,终于长孙无忌忍无可忍。
他扔下许敬宗,痛痛快快的去茅房撒了一泡大大的尿。
这种身体承受力上的失败让长孙无忌很没面子,回来后他问道,不知卫尉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这就是要到正题上了!
许敬宗暗暗的松了一口气,终于要开始了,要是再不开始我就准备撤退了,嘴皮子都磨破了。
实不相瞒,下官前来是受陛下重托,有一事和太尉相商。
哦?却不知是何事?
长孙无忌装着傻。
皇后一事。
后宫之事乃陛下私事,卫尉卿岂会不知?今日在老夫家中说起后宫之事,怕是有违律法吧?
太尉此言差矣,皇后乃天下之母,事关朝堂,岂是私事?下官人微言轻,见识浅薄,却也分得清家事和国事。
许敬宗很不爽,好你个长孙无忌,我这还没开始呢,仅仅说了皇后两个字,你就准备给我扣帽子,挖坑让我跳了。
即是国事,自当在朝堂之上言说,请百官讨论,陛下决断,卫尉卿来到我太尉府是何道理?
太尉,既然我已来到府中,并且是受陛下所托,太尉应知我的来意?
既然陛下让你前来,那陛下也知我的意思,卫尉卿,请回吧,此事不是你能插手的,如果你还想留在长安,就老老实实的做你的卫尉,不要妄想借着陛下往上爬。只要有我长孙无忌一天,你就没有出头之日。如果你执意想要卷进来,到时候死无葬身之地,别说我没提醒你。
第四十章苍天饶过谁
许敬宗第一次代表李治处理皇后之事以失败而告终。
送去的礼物被原封不动的退回来,还收到了长孙无忌无尽的嘲讽和辱骂,心高气傲的许敬宗已经很多年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了。
长孙无忌,这次的事,我许敬宗记住了,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今日之辱,他日必加倍奉还。
这并不是许敬宗的一时气话,因为几年之后,他真的加倍奉还了。
回去复命的许敬宗根本不用多说什么,李治看到被原样推回来的东西就已经知道了结果。这就是在打他李治的脸了,朕已经和你说过一次,你不同意,朕派许敬宗去充当说客,连礼物都带了,你又给退回来。看来你是铁了心要和朕作对到底了啊。
李治已经做了些许的让步,他让许敬宗带着礼物上门,已经给足了长孙无忌的面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李治这是再间接的恳求长孙无忌。作为一个皇帝,李治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最底线。
一个皇帝去求大臣,这种事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见。可是长孙无忌拒绝的如此干脆,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许敬宗像狗一样被太尉的人给赶了出来。
这种事根本不用许敬宗添油加醋,从许敬宗进太尉府的大门,就有千骑司暗中跟随,盯着太尉府的一举一动。
在许敬宗还没有回皇宫的时候,李治就已经知道了这一切,可以说长孙无忌的话,给了李治沉重的打击。
李治的生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大唐的皇帝,而长孙无忌虽说是他的舅舅,但是从名义上来说他也是臣子,臣子反对皇帝,很正常,但是如此粗鄙,还是大出李治的意外。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李治有自己的骄傲能让许敬宗去找长孙无忌商量,这已经是李治做出的最大让步。
在李治看来,即使是拒绝,长孙无忌也会委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会这么直接。
不仅让许敬宗丢脸,更让李治脸上毫无光彩。
这次事件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毕竟李治自己都知道,这件事需要长期的准备,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所改观的。
在他找长孙无忌进宫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是长孙无忌连个台阶都不给李治下,着实让李治愤怒。
大唐帝国依然平稳的运转着,在长孙无忌的带领下,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变得强盛。
这件事似乎已经过去,不管是李治还是长孙无忌都没有再次提起。李治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再提,这一次长孙无忌的拒绝,对李治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侮辱了,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短时间内连续两次接受长孙无忌的侮辱。
长孙无忌自然假装不知情,他巴不得李治不再提起这件事呢。现在只要听到有关废后的谣言他就心神不宁。
柳奭已经找过他好几次,话里话外都透着担忧,如果皇后被废,那么他柳家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柳奭更是会首当其冲,他现在是中书令,位高权重,如果皇后被废,可以肯定,李治一定找个借口把他贬黜。这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
作为文官集团绝对不是代表,长孙无忌很肯定是告诉柳奭,他是不会让这件事发生的,如果皇帝真的敢这么做,那他们就辞官不干了。
这种用辞官威胁皇帝的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只要几个宰相一起辞官,皇帝立刻就乖乖投降。
这对皇帝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一般而言只要宰相祭出这个大杀器,皇帝都会妥协。毕竟培养出一个宰相不容易,如果他真的辞官不干,能不能有人顶的上来都很难说。毕竟宰相可不是吃闲饭的地方,每日的公事繁杂多变,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根本就搞不定。
当然这是建立在皇帝不昏庸的情况下,一个皇帝只要不是太昏庸,即使他对朝事不关心,只要有一个优秀的丞相,帝国依然会持续运转,并且有可能运转的更为流畅。
最牛逼的例子自然就是明朝,明朝的皇帝好像自朱棣以后都不怎么喜欢上朝,并且都有自己奇怪的爱好。从我们现在来看,这样的皇帝真的是太不合格了,估计朱元璋如果醒过来看到自己的子孙如此不堪一定会气的吐出血来。
但是我们看到,明帝国依然繁荣富强,一代一代的传了几百年,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在那个时代都可以横扫天下。
比宋朝要牛逼的多。
宋朝的大多数皇帝也不怎么样,为何和大明相比相差如此巨大?
除了制度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大明的皇帝虽然不务正业,但是人家并不傻,知道哪个宰相可以用,并且可以大用。宋朝的牛人也很多,可惜皇帝有些差劲,都没有用好。
相比之下,大明的宰相们因为没有皇帝的掣肘,要顺风顺水的多,他们的治国理念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并且大明真是运气好到爆,牛人辈出,数不胜数。
从最开始朱元璋时期的刘伯温、李善长,一直到后来的杨廷和、徐阶、张居正,大明一直有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人在为江山掌舵,使之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这充分说明了宰相的重要性。
换一个人当然容易,有的是人想做到宰相的位置,问题的关键不是有人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才能不胜任,只会把庞大的帝国拖入无底深渊。
不管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奸邪之人做到宰相这个位置上的,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让帝国陷入混乱甚至导致灭亡之外好像没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这样的混蛋更是数不胜数,毕竟出奸邪之人的概率可比出牛人的概率大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