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现在武媚的做法就是效仿当年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怀孕次数不少,每次李二过来陪她之时长孙皇后都告诉他他乃大唐皇帝,并非属于她一人,后宫佳丽众多,为大唐江山社稷,更为李氏江山子孙绵延,陛下也应该让其它妃嫔侍寝。
说的多么大义凛然,明明是为了照顾李二身体的**,却说出了心怀天下的大意。你觉得李二会怎么想?即使他抱着其它的妃嫔,心里想的还是长孙皇后的好。
这就是智慧。
因为长孙皇后很清楚,仅仅靠吃醋和单纯的阻拦是不可能的,李二是皇帝,她也阻拦不住。
堵不如疏,与其惹得李二不高兴,还不如大度一点,让李二看看她的肚量,还能在他心里落一个贤妻的印象,何乐而不为?
从最坏的结果中发现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法才是硬道理。
现在的武媚人缘极好,李治所到之处没有一个不说武媚好的,连最卑微的婢女都觉得武媚是一个好人,一个高高在上的娘娘能对着她露出善良的微笑,这还不算好人吗?
当然有两个地方是听不到这种赞美之词的,一个是王皇后那里,一个就是萧淑妃那里。
这两个地方武媚也没有讨好的念头,毕竟她再怎么费心也不可能得到两个人的赞颂,都是生死大敌啊!
而且武媚有自己的想法,人无完人,一个人即使再贤惠,德行再好,也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心,孔孟尚且有人看不惯呢更何况她武媚!
如果整个后宫都说她武媚好的不得了,恐怕李治不是高兴,而且惊恐吧。
留下王皇后和萧淑妃,正好打消李治的疑虑,同时也让王皇后和萧淑妃在李治那里更加的声名狼藉,这是好事。
王皇后已经快到门口,武媚的内心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念头,这或许是把王皇后从皇后的大位上拉下来的机会!
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不可抑制的疯狂生长,根本压制不住。
武媚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狠狠的抽了自己一个耳光,武媚啊武媚,虎毒还不食子呢,你简直是疯了!
她把自己内心的邪恶强压下来,脸色因为激动而变得潮红,打击王皇后的办法还有很多,即使现在想不到,以后总会有机会的。
这可是你的孩子,她还没有好好的看看这个世界,你怎么能有这样有违天道的念头?你根本就不配做一个母亲!
可是权力**的猛兽一下一下冲击着武媚**的闸门,只要她稍微懈怠,就会成为权力的俘虏。
王皇后已经进门,武媚把所有人都打发了出去,她自己则偷偷的躲了起来。
对权力的渴望使她的头脑开始发热,并且开始模糊。她的心里那个邪恶的声音不断呐喊着,武媚,你不是想要权力吗?你不是想做皇后吗?现在只要把王皇后拉下来,皇后的位子就是你的。你在犹豫什么?你在怕什么?
不过就是一个孩子而已,你难道没有胆量杀人吗?
而另一个声音奋起抗争,不,武媚,你不能这么做,如果你做了这样的决定,你和禽兽又有何异?
已经混乱的武媚此刻没有任何主意,只能先躲起来实施她的第一步。
以后的事可以慢慢想,武媚这样安慰自己。
而她没有想到,她这一步迈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了。**犹如猛虎,打你打开牢笼的那一刻,你就被它盯上,再也无法逃脱,最终只有被吞噬的命运。
意志坚定的人能够压制自己的**,知道贪多必伤己,所以他们总是小心谨慎,处处律己。而意志不坚定者则一触即溃,一泻千里,被**裹挟着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到头来往往下场凄凉,能全身而退者寥寥无几。
武媚这几年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她不要钱财,不要华服,不要人阿谀奉承,不要人溜须拍马,不贪图口舌之欲,不奢求天下瞩目。她以为她已经足够克制,可是她忘记了,她的目标是皇后之位,这种巨大的目标伴随着的是巨大的**,这种**给了她无限的动力,她压制的那些小**,不过是为了服务于她更大的**而已。
第四十四章阴谋论
王皇后进来后没有发现一个人,偌大的宫殿静悄悄的。
没有婢女,没有宦官,没有武媚。
奇怪,人都到哪里去了?
没有看到武媚失落的神情让王皇后大为不满,自己辛辛苦苦的大老远的过来,结果和她想的不一样。
可恶啊,明明可以看一出好戏的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真是扫兴。
准备转身离去的王皇后此刻看到了摇篮里熟睡的那个婴儿。
这么多年没有孩子的王皇后此刻母性大发,她悄悄的走过去,生怕自己的脚步吵醒了这个人间的精灵。
多好的孩子哇,王皇后蹲下来,轻柔的抚摸着婴儿的脸庞,她突然眼角一酸,几乎流下泪来。
好好的长大吧,好好看看这个繁华的世界,以后你也会和你的母亲一样美丽吧。但愿你有一个灿烂的人生,没有世俗羁绊,没有勾心斗角,能够快乐幸福的活下去。
王皇后并不是一个凶残的人,也不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说到底她也仅仅是为了得到李治的一点关注,保住她皇后的位子。
现在她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她的难处,身为皇后却没有孩子,皇帝又对她不闻不问,这种孤独的感觉十分可怕,虽然她高高在上,但是心中的恐惧根本就无人知晓。
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她活着没有一点目标,每天醒过来她都在想着,她该如何通过这漫长的一天。
她已经是皇后,对于很多人来说她已经拥有的太多,不过就是没有孩子而已,不过就是皇帝不喜欢她而已,有什么好失落的?在那个年代,能活下去就已经是万幸,她实在不该太过烦恼。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出身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他人。
王皇后当然没有生存上的压力,她衣食无忧,每天锦衣玉食,还有无数的人伺候,一句话就能决定无数人的未来。
可是她的目标远远不至于此,她身处在这深宫,并不是为她一个人而活,而是为了她的家族。
在她的身上,有无数人的希望和前途,只要出错,走进深渊的不是她一个人,而且数不尽的人,数不尽的家。
她不过是一个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身上背着几代人的压力,这对于她而言真的是太重了。
我们二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读大学,混日子,每天不是追美剧就是刷朋友圈,或者和几个知心好友一起熬夜打游戏。有上进心的人会抱着厚厚的书去听某个教授的课或者赶着去图书馆占位子。
我们在二十岁的时候面对压力是什么?
好像没有什么压力,毕业还要两年,找工作还没想过,考试全部通过,女朋友没有也不放在心上,我们的压力貌似真的没有。
这个世界上不缺乏天才,年少成名的人大有人在,小小年纪就开始接手家族生意的二代也很多,他们背负的压力当然巨大。但是和王皇后相比较,似乎都显得小巫见大巫。
王皇后到现在能顶得住压力没有崩溃,已经足够让人敬佩了。
历史上的王皇后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如果没有武媚,她或许依旧不得宠,但是绝对不会失去皇后的大位,也不会死的那么凄惨。
相比之下武媚杀人的手段真是令人发指,我们不知道武媚为何如此残忍,即使要杀人,也犯不上采取那么不人道的做法,让人如此痛苦的死去,作为始作俑者的武媚,心里不知做何感想。
历史上当然不缺乏嗜杀者,张献忠就是一个极度变态的杀人狂,他的起义军带给百姓的苦难远比大明朝要大的多。作为一个现代人,看过关于张献忠杀人的文章后真是背后直冒冷汗。
那是怎样的恶魔才能做出如此禽兽不如之事啊,那根本就不是杀人,完全就是虐杀。仅仅是读文章,就能感受到森森的冷意。真是庆幸自己活在当世。
但是武媚是一个女人啊,她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太凄惨,也没有见过太多的刀光剑影。虽然说经历了几次生死,但是那是政治斗争,而不是血淋淋的直接杀人。武媚扭曲的心态实在令人费解。
恐怕也只有汉朝的吕后能和她武媚相匹敌了。
一个是把人做成人彘,一个是把人放进大坛子里,这两种死法都及其的凄惨,受害者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折磨才会慢慢的死去。
这样做当然有出于震慑的目的在里面,在那个以男子为尊的时代,女人想要获得权力并且让人敬畏是异常困难的。大部分的女人不过是女人的附庸,再或者是为亡国之君承担不必要的骂名,很少有像吕后武媚这样的女人从一众男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执宰。
为了得到这种承认和敬畏,仿佛这种残忍的手段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作者到底还是有些妇人之仁,见不得生灵受苦,所以每每见到历史上这些血淋淋的记载总是心生不满,并深深的为死者哀伤。
王皇后从没有感受过做母亲的快乐,上天给予了她太多,美貌,家世,财富,地位,天下女子朝思暮想并为之努力的东西她一出生就拥有。
可是上天也许觉得已经给予她足够多了,如果让她了所有,其它女子会不高兴,所以它残忍的剥夺了王皇后做母亲的权力,并最终以此为导火索,把她引向了毁灭。
其实我一直怀疑,以大唐的医术水平,是否真的对王皇后的病症束手无策?
毕竟大唐可是出了孙思邈这个牛人啊,而且正好和王皇后身处一个时代,难道连孙思邈也毫无办法?
这里面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在里面?
不能怀孕的原因有很多,有的的确无法医治,但是有的只不过需要吃几副药就可以治愈。
如果王皇后属于前一种,那我自然无话可说。但如果是属于后一种呢?那就很可怕了。一种阴谋论不免涌上心头。
第四十五章考虑长远
我们姑且怀着探讨的心态试想一下阴谋论,当年李二让李治纳王皇后为太子妃,肯定是经过一番考察并深思熟虑的,他的考虑的出发点自然是从朝局出发,而不是个人感情。
为了拉拢王家和柳家,李二把太子妃的位置送给了他们,这对他们两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刺激,本来还有所顾虑的两家此刻立刻成为李唐江山最忠实的拥护者,谁反对李氏他们就反对谁。
这是李二的一手妙棋,因为他隐隐的觉得,长孙无忌的权势好像有点大,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制衡。
本来房玄龄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所以他把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用政治婚姻把房玄龄绑在了李氏的战车之上。
同样为了拉拢军人,他让自己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薛万彻。
这是李二维护自己统治的手段之一,一味的打压是不行的,必须一边拉拢一边打压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正是这样的策略才使得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和薛万彻不和,李二从容的游走在他们之间,如鱼得水。
可是房玄龄不争气,没几年就病逝了,魏征这个没有根基,出身也有问题的人根本就不是长孙无忌的对手,而且他也死了。接连死去两个重臣对李二而言损失是巨大的。
他找来找去,发现王家和柳家是一个还凑合的合作对象,虽然没有房玄龄那样的名气和手段,但是胜在人家家世好,世代为官,在民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此李二让他的百骑司暗中留意王家一年有余,本来他中意的是柳家,但是柳家的几个女儿都是庶出,根本就不能选为太子妃。
最终李二选择了王家的女儿。
一年多的观察有效果的,王家的女儿不仅人美丽,读书也不少,知书达礼,算一个合格的人选。
李治大婚之后李二很快就发现,这个太子妃不能生养,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是可以被休掉的!
大唐最有名的神医孙思邈奉旨给太子妃看病,其中的细节不得而知,但是孙思邈并没有对太子妃和李治说实话。因为李二告诉他,真实的病因不能告诉别人,只能告诉他一个人。
孙思邈何等智慧之人,李二这么吩咐下来他自然知道这其中牵扯到的事情太多,远不是他能掺合的。
赶紧把病情禀告李二,然后找个借口,给李二上了一道奏折,四海云游去了。
李二是一个相对仁慈的皇帝,他登上皇位以后没有大开杀戒,在他执政的时间里,似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杀人事件。他能够忍受孙思邈活下来,这份胸襟就不一般。
历史上的孙思邈确实远游了,好多年没有回长安,一直到李治为帝,永徽年间,才为了编写《新唐本草》而返回长安。
孙思邈为何选在这个时间段出门远游,并且多年不回长安?
他是为了远游还是在躲某些人?
结合王皇后不能生养这件事,我以为孙思邈肯定是受到了李二的暗示才这么做,否则会有生命之忧。
如果李二没有想法,不想埋下这么一个炸弹的话,他一定会嘱咐孙思邈仔细的看病,努力寻找出解决的方法。
因为这关系到大唐的龙运。
李二无动于衷,李治也毫无动静,不见他去找孙思邈解决问题,父子二人玩味的态度让人疑惑不解。
关于这件事李二肯定已经和李治详细的分析过,那就是防止外戚过分强大。一方面他们需要外戚去对付外戚,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某一个外戚过分强大,影响他们李氏的统治。
我想李二一定是从长孙无忌的身上看到外戚力量强大的潜在危机。
李二自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做为一个雄主,他对自己很自信,他手下的这批文臣武将在他跟前根本就翻不出浪花来,只能勤勤恳恳的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赋予你多大的权力你就只能拥有多大的权力。想从我手里多取得权力,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是不行的。
我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抢,否则你会死的很惨。
但是李二对自己的儿子看的很清楚,李治或许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他在这些老臣面前,还是显得稚嫩和单薄。
与其被所有的老臣打压,还不如争取过来一个帮李治,起码能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被剥夺。
但是李二又不想在长孙无忌之后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外戚,这违背了他的初衷。长孙无忌人虽然贪婪,对权势也很热衷,但是他并没有谋反之心,这点李二很肯定。
但是再换一个强大的外戚,那就很难说了。
野心这种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谁能肯定王家和柳家过分强大之后没有谋反之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