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那些往日里攀附你的人会迅速的和你划清界限,并且重新攀附到你的对手之下,对你落井下石。
长孙无忌作为三朝老臣,经过无数风浪,对这些再熟悉不过。
他十分清楚,如果褚遂良再被问罪,他手下的可用之人,将没有几个了,即使有,其作用和褚遂良相比,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唉,褚遂良啊,你瞎出什么风头?
这是出风头的时候吗?
早知道这样就不带你了?
长孙无忌十分无奈,他必须想办法救褚遂良,不然他以后会非常被动。
可是去李治那里求情,也需要有分量的人才行,一般的人别说求情,李治连见都不会见。
他思虑了半天,也就来济还行,还有一个韩瑗。可是韩瑗向来不受李治的待见,如果有可能,他并不想让韩瑗去。
还是先让来济去吧,毕竟他的人品世人皆知,想来李治不会为难他,说不定他的话李治能听进去。
来济虽然不能算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但是他的身上已经深深的打上了长孙无忌的烙印。毕竟这次来济这次升迁可是长孙无忌的提名,要说里面没点猫腻,别人实在是无法相信。
长孙无忌就是这样,把来济强行绑上了他的战车。
不管长孙无忌的目的如何,来济都必须感谢他,如果不是长孙无忌,来济的仕途生涯,恐怕不会这么顺利。
所以这次长孙无忌请他去为褚遂良求情,于公于私都他都必须去。
他欠长孙无忌的人情,是需要还的。
第五十五章韩瑗
来济已经来了小半个时辰,说天说地的激动不已,一会儿说今天天气不错,一会儿说国泰民安,一会儿李治英明,一会儿说朝臣用命,就是不往主题上靠。
李治猜到来济此次的目的一定是为褚遂良说情,所以他很淡定,你来济既然不着急,那我就不用着急了。
反正着急的也不是我,你一直不说才好呢,我正好乐的清闲。
来济当然不可能不提,只不过他在等,等李治没了耐心才准备说出来。
在来济看来,李治肯定会猜到有人会来给褚遂良求情,一定想了很多的借口来堵众人的嘴。所以他如果一上来就为褚遂良求情,很可能达不到目的。
李治是以逸待劳,而他来济则是仓皇上阵,这样怎么可能说服李治呢?
所以来济的想法是,先没话找话,逼的李治主动说他是为褚遂良求情而来,这样来济就可以顺势而为,夸李治一嗓子,然后细数褚遂良的功劳,打动李治。
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可是来济已经说了很长时间,他肚子里的废话几乎已经快要用尽了,李治还是岿然不动。听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还插上几句心得,让来济很是意外。
不对啊,这和他的预想完全不符,皇帝什么时候这么有耐心了?
来济只能耐着性子接着说,说的嗓子都快冒烟了。已经一个时辰了,来济的体力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
毕竟不是年轻的时候了啊,说了三天三夜都不觉得累,现在不行了,才一个时辰,来济已经感觉出累来,说话的气势越来越弱。
他很想喝一碗水,可是李治好像忘了,他身边的婢女和宦官好像也忘了,从他进来到现在,一口水也没有喝到。
我都滔滔不绝的说了一个时辰了,给碗水会死啊!!
来济很想发飙,可是他只能把滔天的火气压下来。
说吧,继续说,拼了这条老命也得说啊!
来济从来没觉得说话是如此痛苦的一件事,他几乎在用生命在说话啊!
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李治依然不为所动,悠哉悠哉的吃着胡瓜,偶尔还吃几口点心,惬意的很。
来济实在受不了了,他发现如果这样说下去,估计说到太阳落山都不会有一个结果。
陛下,您的这份定力世所罕见,让老臣敬佩不已。
见来济认输,李治也暗暗松了口气,心说好你个来济,废话是真多啊,我听的都快吐了,你要是再不说,我就准备让人把你请出去了。
嘴上说的是来尚书博闻强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今日一番闲谈,令朕大开眼界。
陛下谬赞了,不知陛下准备如何处置褚尚书?
你来替他说请?
正是。
你倒是不避讳。
本来就是来说情,老臣心中无愧,自然无所避讳。
李治收去笑容,来济,你不该来,朕心中所想,以你的智慧,应该也能猜出来吧?
老臣愚钝,陛下心思,岂是我等敢妄加揣测的?
不用和朕打马虎眼,朕的主意已定,你回去吧。
既然陛下已有决断,那老臣自然无话可说,老臣告退。
走吧。
来济走了,走出太极宫的来济吓出了一身冷汗。
刚才李治说的很严厉,说他不该来,这无疑是在让他不要再和长孙无忌掺合了。
这已经是最后的警告,如果他来济还是不知进退,后面肯定没有他的好果子吃。
来济扭过头看了一眼高大巍峨的太极宫,这里给了他极大的压迫感。
虎父无犬子,更何况是龙子呢?看来这大唐的天,确实要变了。
来济仿佛一瞬间老了许多,他不知道此刻的自己,到底是何种心情。高兴还是失落?各种心情纠结在一起,让来济五味杂陈。
他现在身为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位不可为不高,权不可谓不重。但是他现在高兴不起来,他在想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是不是有点早了?
如果再晚上两年,应该才是最好。现在,恐怕这是一个火炉啊!
自己和长孙无忌一样,都是贞观的老臣了,但是和长孙无忌不一样的是,他来济一直以来很低调,并且任职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位。所以对李治没有一点妨碍。
如果运气好,等到李治的权力彻底收回来,他来济说不定还能时来运转,仕途畅通。
毕竟他身在朝堂多年,处理政事还是可以的。
他没有站队,没有阵营,就是光杆司令一个,没有那么多的盘枝错节,李治用起来很放心。
可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即使他再没有站队,再没有阵营,他的身上也有了长孙无忌的烙印,今天他又过来给褚遂良说情,他已经被李治划到了长孙无忌的阵营里。
李治不会再相信他,最后的结局,恐怕也只能是回家养老了。
时也?命也?
来济深深的叹口气,原来他一直以为李治的政治能力很差,不然也不会处处碰壁,被长孙无忌牵着走。
现在看来,他错了,皇帝的心机很深,并且也很有手段,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强大内心,长孙无忌获胜的希望很小啊!
也罢,既然皇帝这么说,他来济就静等结局吧,希望不要牵连他的家人。
来济回家就闭门不出,对外一直称病,连朝也不上了。
这可急坏了长孙无忌,我让你去求情,你怎么回来就成这副模样了?
李治怎么说?
陛下拒绝了我的求情。
来济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长孙无忌现在没有心情看来济的表情,他火急火燎的又去找韩瑗。
没办法,也只能他出马了,来济这个老匹夫,居然被一个小毛孩子吓到,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听到长孙无忌让自己去给褚遂良求情,韩瑗立刻精神抖擞,这就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嘴上实在没有什么把门的,所以才会被李治所厌恶。
按理说韩瑗在官场上混了这么些年,早就应该看透,想要活的长久,就必须谨言慎行,多看多听,少说话,遇到任何事都不首先发表意见,这才是为官之道。
第五十六章聪明人
可惜韩瑗好像并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他大半辈子都在与人斗嘴中度过,并且自视甚高,常常取笑别人。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事韩瑗做过无数次,也有无数仇家。如果不是长孙无忌护着,估计早就完蛋了。
当然韩瑗也有自己的优点,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多年顺风顺水,让长孙无忌另眼相看,成为他忠实的手下。
韩瑗对自己的上司绝对是无条件的服从,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至于说处理政事之类的也还算可以,毕竟身处朝堂这么多年,看也能看会了。
在褚遂良被李治打入大牢的时候韩瑗就准备去求情,而且是准备去朝上求情,被长孙无忌给拉住了。
还去朝堂上求情,那不是找死吗?皇帝都是一言九鼎,能私下里让皇帝改口已经很难了,在朝堂上你求情那不是说皇帝原来的决定是错的?自己打自己脸这种事你觉得皇帝会做吗?
长孙无忌捂着脸无比痛苦,韩瑗啊,如果不是看在你忠心的份上,老子早就踢爆你了!
因为长孙无忌没让他去为褚遂良求情,韩瑗还忧伤了好几天,甚至在听到长孙无忌去让来济找李治的时候,他还心里很不痛快的咒骂了来济几句。
可是他没想到幸福来的如此突然,来济这个家伙居然把事情办砸了!
办砸了好呀!这样一样正好凸显出我韩瑗的本事来。
所以长孙无忌让他去面见李治的时候韩瑗几乎是跑着去的。
韩瑗连对策都想好了,没有什么高深的办法,越简单的越有效果,直接来个哭谏。如果皇帝你释放褚遂良我就准备哭死在太极殿,就问你怕不怕?
自古以来,无论是哭谏还是死谏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历朝历代这样的试时有发生。
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个人感觉这两种方法需要看看对象是谁。
如果是像李二这样的皇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如果你面对的皇帝是秦始皇、汉武帝或者朱元璋,在这样的嗜杀皇帝面前哭哭啼啼,估计会死的异常惨烈,连留个全尸都不可能。
李治是什么人呢?在韩瑗看来,李治是一个厚道的人,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从李治登基为皇帝,他一个人也没有杀过,除了一个梁建芳,好像也没有贬黜过什么人。
所有的政事几乎都挺长孙无忌的安排,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一个傀儡更正确。
这此李治怒气冲冲的想要问罪褚遂良,在韩瑗看来,这不过是李治因为太激动而已。
谁还没有点脾气?等心头的火气消了,李治依然是那个没有主意,任人摆布的傀儡。
这样的皇帝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主意,只要自己一脸悲切的去哭谏,再暗示他如果问罪褚遂良,那就是昏君所为。
想来李治也不想戴一顶昏君的帽子,自己只要给他灌点**汤,歌功颂德一番,晕头转向的李治一定会赦免褚遂良。
到时候自己就是褚遂良的恩人,还能在所有人面前露一次脸,更能压来济一头,真是一件好事啊!
韩瑗美滋滋的进宫了,他进入宫门,直入太极宫。
李治听说韩瑗求见,脸上一阵冷笑。
好你和韩瑗,朕不找你,你倒来找朕了?
你也是来给褚遂良求情的吧?
可惜啊,你也注定要无功而返了,长孙无忌脑子出问题了吗?居然派你来!
王福满,宣他进来,朕倒要看看,他要说些什么?
王福满走出去,对韩瑗招招手,陛下请您进去。
韩瑗随手掏出一颗珠子,就往王福满手里塞,缺被王福满挡了回去,老奴的脾气您是知道的,陛下还在等着,请抓紧进去吧。
韩瑗悻悻的把珠子收起来,谄媚的问道,陛下此时心情可好?
好。
王福满知道韩瑗的来意,也知道李治的意思,不管韩瑗问什么,他都回答好。
心情好就好啊!
韩瑗心里一喜,只要皇帝心情好,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李治心情真的好吗?才怪!
他好不容易抓到长孙无忌的漏洞,趁此机会折去他的臂膀,怎么可能饶了褚遂良?
这些人跟在长孙无忌后面,一个一个的来给褚遂良求情,李治怎么可能高兴?
来的人越多,级别越高,李治越恼怒。
这说明什么?说明长孙无忌的权势很大。
越是这样李治的决心就越大,所以来济和韩瑗的求情不仅对他没好处,反而把他推向了深渊。
那么王福满做为李治身边的贴身大监,自然要从李治和武媚的角度入手,想着再坑一把前来求情的大臣。
而且这里面我觉得更大程度上是武媚的意思,李治自己应该不知道。
武媚是一个善于拉拢人的人,王福满在李治身边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他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他在李治心中的地位比一些大臣都要重要。
很多时候王福满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事情的走向。
为了拉拢王福满,我想武媚绝对是不遗余力的。
而王福满呢,他为什么要接受武媚的拉拢?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