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暗中调查的许敬宗和李义府很快就惊喜的发现,褚遂良被贬黜的地方居然不是潭州,而是桂州!

    这太不可思议了!

    皇帝明明说的是潭州啊,为什么会变成桂州?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隐情。

    这个重大的发现让许敬宗和李义府喜出望外,为了慎重起见他们再次向李治做了确认,得到了答复是确实说的是潭州。

    连皇帝的旨意都敢私自更改,这可是假传圣旨!欺君的大罪啊!

    经过两个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篡改圣旨的居然是韩瑗!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正发愁找不到你们的小辫子呢,你们自己就送过来了。

    一个韩瑗是不够的,反正陛下看来济也不顺眼,这种事把来济也加上算了。

    至于韩瑗为何改皇帝的旨意我想这背后一定是长孙无忌的意思。不过长孙无忌也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给褚遂良想到相对好点的地方而已。

    但是许敬宗和李义府敏锐的找出了其中的漏洞。

    桂州是什么地方?在军事上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地方,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描述下,桂州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了一个异常重要的军事重镇。

    这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从一个寻常之地变成一个军事重镇,那其中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长孙无忌你让褚遂良去一个军事重镇,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你是何居心?

    这种事完全就解释不清楚,无论如何解释都会让人产生怀疑。

    因为你确实改了皇帝的旨意,这是事实。

    来济和韩瑗因为这件事被贬了,没有杀头,因为李二当年说过,不得擅杀大臣。所以李治并没有杀掉他们,而且贬出长安。

    李治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考虑,这些人还是很有能力的,等到长孙无忌完蛋了,他们或许还可以为自己所用。毕竟朝廷培养一个大臣不容易,能不杀还是不杀的好。

    来济和韩瑗被贬了,那么长孙无忌该如何处置?

    没有证据证明韩瑗是受了长孙无忌的指使啊。

    这个时候就突显出来李义府诬陷人的能力了,为了让长孙无忌的谋反嫌疑成立,他找到了一个小人物,这个人当初是太子府的洗马。现在太子李忠被废,又成为了梁王,这个小人物理所应当的跟着李忠到了梁王府。

    李义府让他诬陷长孙无忌私通梁王准备造反,并且让褚遂良在桂州起兵接应。

    这样一来就都顺理成章了。

    高啊,实在是高。

    那么长孙无忌有谋反之心吗?又有谋反的能力吗?

    我觉得长孙无忌的谋反之心基本可以排除,如果他要谋反,也不会等到现在。

    李治虽然剥夺了他很多的权力,但是并没有让他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长孙无忌想的,不过是要夺回来自己的权势而已。

    而且他怎么谋反?虽然他是太尉,但是统兵的大将没有他的人,不是李治的人就是李绩的人,要不就是其他贞观武将。大唐的武将和文臣向来不和,这点连长孙无忌都没有办法解决。

    他尝试过几次,想安插自己的人去军中,却却发现根本不可能。

    没有兵在手,你怎么造反?

    总不能自己拿着刀往上冲吧?

    所以说长孙无忌根本就没想过造反,他只是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力而已。

    李治知道长孙无忌不会造反,李义府许敬宗也知道,可是这并不妨碍李治用这样的借口来打压他。

    李治只是需要一个借口,一个可以搬倒长孙无忌的借口。至于这个借口是什么,他并不关心。

    满朝文武有什么话说么?

    长孙无忌谋反啊,你们谁想站出来替他求情?

    没有人敢。

    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贬为黔州都督,终于从高高在上的太尉跌落下来。

    想想几十年如日中天,权势无两的长孙无忌,此刻被贬去偏远之地,不知他心中作何感想。

    权力的转变,其勃也兴焉,其亡也忽焉。得到后再失去,和从未得到,哪个更让人唏嘘?

    出发吧长孙无忌,你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属于另一个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启。

    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总会过去。在几个月以后,你将终结你的生命,彻底的落下帷幕,退出大唐的舞台。

    直到此时长孙无忌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地位,曾经流连忘返的权力,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李二,你看到了吗?

    你的儿子,李治,果然是一条龙,你在九泉之下,想必很高兴吧?

    长孙无忌落寞的走了,几个月以后,心里依然不踏实的李治赐他自尽。

    一个英雄人物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长孙无忌只所以会落到如此下场,和他对权势的贪恋是离不开的。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是没有人会吸取教训。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会重蹈覆辙,但是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重蹈覆辙。

    历史给人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吸取教训。

    在长孙无忌之前有这样的例子,在长孙无忌之后依然会有人义无反顾的这样做。

    不知道在面对那三尺白绫的时候,长孙无忌有没有后悔。

    这是李治的胜利,也是武媚的胜利,是许敬宗的胜利,也是李义府的胜利。

    经过多年的奋斗,李治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他大权在握,第一次体会到了权力的美妙。

    可是他为之努力的权力,最后却偏离了轨道,慢慢的落到了武媚的手里,这不能不说上天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身体原因。




第一章又要打仗
    李治是一个守成之君,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事实上,纵观整个大唐,李治在位时的大唐版图是最大的,连他的父皇李二都不能比。

    李治在位时发动的对外战争,并不比李二少。就开疆拓土和对外作战来说,他的成就甚至比李二还要高一些。

    不同的是,李二算是马上皇帝,他南征北战,总是身先士卒,亲自统帅大军上阵拼杀,这种杀伐之气李治比不了。

    但是李治有一个优点,懂得知人善任,并且总能挖掘人才。

    第一个人才当然就是苏定方。

    这位为大唐拼杀几十年的老将,跟随李绩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但是在李二为皇帝时他并不被人瞩目。

    李二时候的牛人太多了,随便拿出来一个将军都赫赫有名,天下敬仰。看看这些人都是谁吧,李绩、尉迟恭、程知节、李靖、秦叔宝、侯君集,这些闪耀大唐的武将是如此众多并且光芒万丈,让苏定方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

    苏定方一直活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勤勤恳恳的打仗,没有发牢骚,没有不满情绪,因为他明白,自己和上面那些人比起来,好像确实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可是苏定方,你不必自谦,也不必自卑,你的实力很强,只是你缺少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已。

    等到这些人都已风烛残年,死去的死去,在家的在家,属于你的时代就会到来。

    你耐心的等待吧,李治会给你这样的机会。

    而这次,就是你传奇的开始。

    这将是你最后一次配合别人,你的这次光芒,将会成为你传奇的开始。

    就在李治打击长孙无忌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我们开始讲的那个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再次蠢蠢欲动。

    上一次李治派梁建芳讨伐,结果阿史那贺鲁跑了,虽然最后干掉了处月部,但是李治并不满意。

    他借着这个机会把梁建芳贬出了长安。

    而一次,他又准备故技重施。

    显庆元年,李治正沉寂在自己的胜利之中,边疆奏报说阿史那贺鲁又来边境惹事了。

    这让李治十分愤怒。

    实际上李治对阿史那贺鲁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就没有消停过,每次都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

    如此反复,谁都会生气。

    李绩是不能去的,他在长安还有很大的作用,李治现在离不开他,因为要对付长孙无忌,李绩的支持很重要。

    那就程知节去吧,名望有,威望也有,又是多年带兵的老将,他去没什么问题。

    真的没什么问题吗?

    不,李治之所以选择让程知节去而不是别人,他有自己的考虑。

    此时的程知节已经老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动不动就和敌人大战三百回合的猛人了。

    可是他的脾气依然没有改,还是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

    而且李治对他并不放心,就和他不放心梁建芳一样。

    这种不放心是毫无理由的。

    没办法,这是所有皇帝都会犯的毛病,无法医治。

    而且在对付长孙无忌的过程中,李治并不知道程知节的态度如何。

    他害怕横生枝节,万一程知节反对,那就是一个大麻烦。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谁知道长孙无忌会用什么利益来做交换?

    为了以防万一,程知节,你就替我去讨伐这个阿史那贺鲁吧。

    我们数次的讨伐都无功而返,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接到旨意的程知节蔚然长叹,老泪纵横。李治啊李治,你果然还是要对我动手了。

    我都到这样的年纪了,你还是不放心么?

    在朝堂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程知节岂会看不透李治的心思?

    可是圣意难为,既然皇帝不信任他,那他就让他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对不起他李家江山。

    程知节已经至少有十年没有带兵打仗了,他抚摸着自己的铠甲,拿出自己的宝剑,久久注视。

    老伙计们,你们的用武之地,又来了。

    此次讨伐不知前途未卜,就让我们好好享受,这最后的杀伐凌厉吧。

    院子里的妻子儿子都跪在地上深深哭泣,他们都知道,让这样一个老将带兵打仗,意味着什么。

    哭什么,我程知节打了一辈子仗,从来都是得胜而归,你们在家等我的好消息。

    廉颇老矣,依然威风不减当年。

    李治站在玄武门前,递给程知节一杯烈酒,朕等着大总管得胜还朝。

    程知节一饮而尽,向李治抱拳,提马走进了大军之中。

    王福满的声音回荡在玄武门上空,拜程知节为葱山道大总管,讨伐阿史那贺鲁!

    旌旗蔽日,战马嘶鸣,寒冰初融,柳吐新芽。程知节头也不回的出了长安。

    这次的讨伐很多人并不看好,因为对于阿史那贺鲁的讨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到最后总是劳民伤财,收效甚微。

    不知道内情的人都觉得程知节虽然是有名的猛将,打仗也很有一套,但是他毕竟老了,已经不负当年之勇。把大唐几万大军交到他的手里,真的合适吗?

    而有梁建芳的例子在前面,少数闻出异常味道的大臣们则集体保持了沉默。他们内心并没有欢喜,反而生出一股英雄迟暮的悲壮之感来。

    朝堂之上的争斗毕竟是关起门开,自己人蒸腾自己人。不管输赢都是自家之事。可是当有外敌之时,他们会暂时放下成见,一致对外。所有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收住家了你才能在家里斗,没有家了你还斗个屁!

    所以看到六十多岁的程知节披甲上马,消失在视野里,他们流下了惋惜的泪水。

    你是我政治上的敌人,但是我从心里敬佩你为大唐做出的牺牲。

    他的副总管是苏定方,全军节度是一个叫王文度的文人。

    不管是程知节还是王文度,都了解李治这么做的原因,甚至苏定方也能猜出个大概来。

    但是作为副总管,他不以为然。

    毕竟大总管是程知节,只要打了胜仗,不管是谁都得闭嘴。

    至于王文度这个全军节度,到了战场,没人会理他。



第二章抱怨
    苏定方猜对了大部分,但是他没有猜到程知节心灰意冷的心。

    从李治的圣旨下来,程知节就已经自己的下场,梁建芳就是自己的例子。

    即使这次得胜回来,李治也会找个理解解除他的兵权,把他贬到偏远之地,一辈子再也别想回长安。而他已经六十多岁,又有几年的生命,估计到时候还没有走到任上就会死去吧。

    可是圣命难违,纵然知道自己的最后归宿,也知道李治的心思,他还是义无反顾。

    如果他不去,恐怕到最后不仅仅是他自己,整个家族都可能被皇帝诛灭。

    罢了,为了我的家族,我无言无悔。

    程知节带着几万大唐最精锐的大军走了,他的目的很明确,抓住阿史那贺鲁,干掉他的军队。

    这次的行动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草原上打仗,没有什么技巧,只能不断的寻找敌人的大军,然后杀光,这样就能保证大唐至少十年的安宁。

    如果阿史那贺鲁再次逃脱,那这次征讨就会无功而返,杀再多的敌人都无济于事。
1...6162636465...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