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奇葩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肉都督
就因为一个成语,庄言想了一大堆,想完之后深深地叹了口气,又警示自己,以后要是再写书一定要注意这些词语的意思。
特别是这种词义变迁的词,一不小心就用错了。
&n
第二百五十九章 一如清水
园丁的事情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插曲,今天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庄言的新书。
从上次蒲松龄奖颁奖大会庄言透露自己将会发布新书开始,读者们的胃口就被吊了起来。
一开始人们猜测可能是《边城》的续集,因为两本书前后发布的时间隔得实在太短。
后来等到《老人与海》这个书名出来之后,这个说法就销声匿迹了,因为谁也不会把《边城》和老人与海四个字联系到一起去。
不过还是有些喜欢恶搞的读者给还未面世的《老人与海》做了一个简介,强行把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
那个恶搞的简介那段时间还挺火,庄言也好奇看了看。
简介上说,其实《老人与海》就是《边城》的续集,这里面的老人指的就是傩送。
傩送闯滩一直没回来,在江上碰到了从海外来的船客,就迷上了大海。
迷上大海的傩送舍离了家人故乡,独自一个人跑到了海上去跑生活,一跑就是几十年,最终变成了垂垂老人。
简介大体是这个意思,不过细节上更为丰富一点。
对于这个简介没人当真,权当一桩笑料而已。读者们依旧翘首以盼,庄言的新书到底是什么来的。
终于等到今天,新书出来之后,《老人与海》的面纱才终于揭开。
《老人与海》的销量很高,但是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能说明人们相对于《活着》、《麦田里的守望者》更喜欢它么不能。
大部分人之所以买它回家,都是看在庄言这个招牌的面子,他们会想,既然庄言会写出《活着》《边城》这样的书,就完全有道理写出其他好书来。
但是很多人买到书拿回家读了之后,内心是失望的,因为这本几万字的小说的情节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过平淡,中间充斥着大量的老头的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
一条船,一个人,还有一群鱼,情节重复,根本没有跌宕起伏,让人激情澎湃的情节。
不仅如此,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平铺直叙,简单直接,跟《边城》的优美文字完全不能比。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即便是一些非常喜欢庄言的读者,也认为这本书有些太过罗嗦。
但是他们都不敢在网上说,因为谁也不敢去挑战庄言的权威。
所以一直到了晚上园丁事件火热的时候,网上关于《老人与海》的话题都没有太多。
不过,不管怎么样,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就在庄言发了新fof没多长时间,中国著名作家铁心也更新了自己的fof。
铁心的粉丝不多,年轻人知道他的更是很少,不过当他更新了这条fof之后,几乎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了。
他的最新fof写道:还以为新作有所突破,未曾想却是一如清水,毫无余味。
铁心没有指名道姓说是谁的新书,但是不得不让人立刻联想到他说的是庄言,因为庄言正是今天发布了新书。
有些人看到了这个fof,看热闹不嫌事大,立马把fof转发了,而且有的人还配上评论艾特了庄言。
在此之前,网上关于《老人与海》的负面评价基本上就没有,但是当这片fof出来之后,好像一下子打开了一个缺口,原本忍着没有说的读者们都纷纷在这条fof下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铁心老师说得真对,新书真的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还是老艺术家评价中肯,这本书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全程罗里吧嗦的,老人与海我看是老人自语才对。”
“庄言是想钱想疯了么随便写一本书来糊弄我们”
当然也有庄言的粉丝过来反驳。
&nbs
第二百六十章 红色文学家
庄言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面想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没有作任何回复。
要是回复,他可以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出来,也可以倡导读者们深入地去读这本书,体会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东西。
但是,一则庄言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些傻b,二则他认为也没有必要。
喜欢的自然喜欢,能体会到的也自然能够体会到,绝对不是自己这么说上几句能改变他们的。
《老人与海》这本书,庄言做了一些处理,弱化了故事的地域性。
原著中故事的背景是古巴,但是庄言并没有这么写,只是写了有这么一个地方,一这么一片海,有这么一个老头。
这么处理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本书的故事跟背景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港口,任何一片海域,主人公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老头,他可以叫张三,也可以叫李四,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内容。
而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庄言考虑到自己并没有去过古巴,没有必要把古巴写出来让人非议。
摇了摇头,庄言把这件事情暂时抛之脑后,转而点开了电脑桌面上“苏菲的世界”文件夹。
这本书他已经抄了出来,现在他想要把这本书本土化一下,变成中国的小说。
故事的背景可以照搬到中国,并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些工作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要弄透苏菲的世界里面提出的哲学问题。
所谓的弄透,当然不是说庄言要成为一个哲学家,精通这些哲学理论。
他的弄透,其实就是要弄清楚这些哲学理论在这个世界是不是存在的。
如果是十九世纪的人,倒也无需费劲,因为都已经定型了,两个世界都是一样的。
但是一些存在于二十世纪的人就要多看看了,就比如说佛罗伊德这个人,他是1856年生人,因为世界的变化,后面的作品肯定跟上一个世界不一样,所以要去把他的作品都看一遍,然后再考察书面写的是否有漏洞。
还有萨特和西蒙波娃这一对,在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书中“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章节里面关于存在主义的论点就要改一改了。
总不能把书照搬上去之后,读者们看了到这两个人,还要来问,这两个哲学家我们怎么都没听过
好在整本书写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是二十世纪以前的,所以需要庄言去改的并没有多少,如果要改的太多,庄言甚至会放弃这本书。
一直工作到十一点多,庄言才关了电脑回到房间去睡觉。
……
一月二日一大早,段奇瑞起了个大早,跑到附近的公园晨练了一会,随后又神清气爽地回到了家。
他是军伍出身,在部队留下来的习惯还依旧在,也是因为长期保持锻炼,所以身体到现在都非常硬朗。
回到家的段奇瑞,吃过早饭后,给自己泡了杯茶坐在沙发上抱着自己的平板电脑开始看新闻。
前两年他还一直看的纸质报纸,后来他深感纸质报纸局限性太大,也与时俱进买了一个平板电脑,用来每天浏览新闻。
除了浏览新闻之外,他自己也有社交网络账号,偶尔也会在上面更新动态。时间长了,他倒也有了一批粉丝。
当然了,这一批粉丝,基本上都是冲着他的个人简介去的,因为他的个人简介写着“前金陵市高官”几个大字。
&nb
第二百六十一章 老兵
段奇瑞老早就知道庄言新书的事情,前段时间一直在关注着,没想到却错过了首日发售的时间。
在网上点开了《老人与海》,段奇瑞不自觉地撇起了嘴,“这个庄子言,又是连个简介和前言都没有。”
没有简介没有前言也没有序,上来就是正文,让人看了感觉非常奇怪。
但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的前两本书就是这样的,这快已经成为他的风格了。
到现在为止,他的书唯一有简介这些东西的还是《活着》,当时序言还是找蔡元培他们来写的,份量非常重。
今时今日的庄言,想要找谁来给他作序都能找得到的,但是他却偏偏一个都不找。
这个事情之前于海和王立健还曾找庄言谈过,毕竟他们从书籍销售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当时庄言拒绝了,只说如果以后有其他情况,可以考虑加上序言,不过也只能是自序。
虽然没有简介有些怪怪的,但是并不会影响到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逮到……”
一句话就点出了主角以及主角的身份,还有他的处境。
再往后一段,描述了老人的外表,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渔夫形象。
段奇瑞点了点头,简洁明了的叙述风格让他想起了《活着》,两本书都有一种“作者认识的词语不多”的感觉。
而且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更加强烈一点,让人读起来像是看新闻一样。
段奇瑞却不知道,他的感觉是非常对的,海明威本来就是一个新闻记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新闻式写作,不求优美,只求准确简练。
庄言的《活着》之前之所以能够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庄言这种简练的叙述风格。跟如今文坛浮夸躁动的文学气息完全不同。
当然了,一本书的叙述手法简练并不能成为这本书优秀的原因,最关键地还是要看作者是不是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来写出动人的故事。
很明显的,《活着》做到了,而这本《老人与海》还要看看才知道。
继续往下读,故事到了老人上岸和小男孩的一些互动,还有一些关于棒球联盟的事情。看到这里,这本书已经过去三分之一,确实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
不过到了后面有鱼上钩的时候,段奇瑞来了一点兴趣,但是也不过是对这条鱼的兴趣而已。
他倒是希望这条鱼很大,也希望老人能把他弄上来。
但是这种希望在随后的阅读中就被他抛之脑后了,因为他看到了老人的斗争。
与一条大鱼以及一群鲨鱼的斗争,这些争斗的场面并不是十分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无聊。
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斗场面,大部分不过是老人的自言自语还有内心独白,更多的是跟这些鱼的消耗战。
甚至有的地方段奇瑞觉得这个老头子的神智有些不正常,因为他的自言自语确实是有些多了,相对于他这么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头而言,他的话实在是有些多了。
但是虽然话多,他的每句话却都不会太长,是一个语言简练的老人,一个话多但是简练的老头子,一个矛盾的存在。
不过段奇瑞从老人的这些自言自语中体会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对失败的惧怕。
或者说是“惧怕”不太准确,更应该是一种担心。
 
第二百六十二章 老李
放下平板电脑,段奇瑞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地盯着平板电脑屏幕了。
这时他的老伴从外面买菜回来,看他坐在沙发上发呆,皱着眉头一脸的奇怪。
段奇瑞只有一个夫人,名字叫何音,他们的婚姻是从以前纯洁的革命友谊发展过来的。
当年段奇瑞还是个小班长的时候,何音已经是他们所在那个师的上尉书记。
不过后来段奇瑞平步青云,何音倒是没有怎么升官了,毕竟她这个上尉书记的上限太低,就是一个文书而已。
一直到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年,段奇瑞当上了师部参谋长的时候,她还是个上尉书记。
到了后来,战争结束了,段奇瑞在西南军部任职的时候,他夫人倒是先到了金陵军区做起了图书馆管理员。一直到段奇瑞回到金陵的前一年,她才被提任到财政科做科长。
但是不论如何,她也是经历过战争年代,上过战场的。
拎着菜回到家,看见段奇瑞在沙发上发呆,何音奇怪道:“老段你怎么大清早地在这发呆呢,看到什么新闻了”
段奇瑞被打断思绪,抬头看见自家婆娘,晃了晃手上的平板电脑,“不是什么新闻,庄言不是发了新书嘛,我刚看了。”
何音把菜放进冰箱,顺便洗了洗手,然后一边擦着手一边往段奇瑞身边走,“庄言新书我还没看呢,新书怎么样”
段奇瑞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说道:“我先不告诉我的感受,我问你,铁心这个人你知道么”
“铁心”何音摇了摇头,“没这人印象。”
“唉,就是那个红色文学家,上次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父亲是个兵》还是啥的。”段奇瑞提示道。
何音似乎想起来了,“哦,好像是有点印象,听说还拿过蒲松龄奖,怎么问起他,这事跟他有什么关系”
段奇瑞嘿嘿笑道:“有关系,这个人公开评论了庄言的新书。”
“怎么说”何音好奇道。
“一如清水,毫无余味。”
何音惊讶道:“评价这么低这个铁心这么直接”
段奇瑞摇了摇头:“他倒也给自己留了后路,评论里面并没有指名道姓提到庄言。我猜后面如果有什么变故,他估计要改口。”
何音也笑道:“人家都没有指名道姓,偏你们自作主张给他戴了顶帽子,说不定人家就根本不是评价庄言新书的呢”
段奇瑞翻了个白眼,“要戴这顶帽子的只能是他自己,别人就是给他戴也戴不上去。昨天庄言发新书,转头他就发这样的言论,是个人都会联想到了。你想想看,如果他不是针对庄言的话,那为什么事情过去一晚上了,闹到了这个地步,这家伙还是没有出来澄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