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杨少峰不止一次的嘲讽户籍制度,朱老四心知肚明,也知道户籍制度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朱老四对户籍制度下手了,而且直接就把匠籍、贱籍全给废掉了。
可是杨少峰也不止一次提到过某个姓蒲的干了些什么破事儿,所以朱老四让纪纲派人去了泉州。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
在对待朱瞻基和杨少峰的时候,朱老四总是能表现出特别的耐心,就跟个二十四孝好爷爷一样,甚至让朱高炽三兄弟心里都感觉不是滋味——隔代亲也不能亲成这样儿吧这也太欺负人了!
一想到自己这个太子殿下还不如自己的亲儿子和干儿子受宠,朱高炽就很不开心,一不开心,朱高炽就喜欢吃东西,尤其喜欢朱高煦在杨家庄子西边那座山上抓来的大公鸡。
炒着吃,真香!
事情就这么着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朱高煦偷鸡和朱高炽朱高燧三兄弟吃,丢了鸡的杨少峰就变着法子折腾朱瞻基,觉得杨少峰和朱瞻基就跟大狗子二狗子一样胡闹烦人的朱老四就会折腾所有人,然后朱高炽心里不爽了就暗戳戳的指使朱高煦去偷杨少峰家的鸡。
忍无可忍的杨少峰在上元节的第二天就跑到了工地上,省得留在家里既要亲手宰了自家养的鸡,还要给朱老四和朱高炽那些土匪们当厨子。
朱瞻基伸手扯了扯盖在身上的狐裘,有些没话找话的说道:“下个月就该会试了吧伊逍和白庚一个解元一个亚元,会试之后便是进士,也该入朝为官了还有庄子上学堂里的那些娃子,也该参加县试了吧”
杨少峰半眯着眼睛,懒洋洋的嗯了一声,就算是回答了朱瞻基的问题。
朱瞻基见杨少峰不说话,便又接着道:“说起来,他们两个若是能高中,肯定也是进入翰林院,如果要是有谁中了状元,你倒也算得上是师徒两状元,一学三翰林了。”
“别跟我提翰林,”杨少峰用半死不活的语气反驳道:“哪怕是个编修或者是检讨,都是正儿巴经的正七品,虽说还是个芝麻官,却也要强过我这个从九品的待诏翰林吧”
朱瞻基撇了撇嘴,说道:“你不是没成婚呢么,等你成婚的时候,皇爷爷肯定会给你升官的,你急什么”
杨少峰哼哼了两声,转而又闭上了眼睛——指望朱老四给自己升官,倒还不如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靠谱呢!
见杨少峰一旧装死的模样,朱瞻基忍不住气道:“会试!县试!啥啥你都不着急那不是你的学生”
杨少峰嗯了一声,说道:“是我的学生,可他们也是你的学生,伊逍和白庚要喊你一声师叔,庄子上的学堂你挂着院长的名头,我操什么心”
“他们该喊我师伯!”
再一次纠正了杨少峰的说法之后,朱瞻基忍不住叹了一声道:“我那两个苦命的师侄怎么就摊上了你这样儿的师父”
杨少峰叹了口气,说道:“我发现你现在一天天的特别闲。就只是个会试而已,只要考的还是策论那一套,他们有什么好担心的
就国子监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照比他们两个可差远了,搞不好他们还能把会元给拿回来呢。”
朱瞻基呸了一声道:“状元也让他们中了呗”
“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六首状元都能考得出来,他们要是连个会试都过不了,岂不是丢尽了我杨六首的脸面”
“你还有脸吗”朱瞻基反问道:“会试在即,你让他们学那些所谓的声母韵母,让他们把声母韵母教给你后收的那几十个学生,又让他们操心工地上的事情,还要让他们抽空到庄子上的学堂去讲学,你倒也真能狠得下心来。”
见杨少峰的嘴唇动了动,朱瞻基又接着道:“你别说话,更别说什么劳其筋骨之类的屁话,这些我都听得多了。”
杨少峰嗯了一声,说道:“你知道不就行了,那还说这些废话干什么。该考会试的就去考,考中了没奖,考砸了就好好操练操练,明年再重新来过,有什么大不了的”
……
顺天府贡院之外守卫的锦衣卫校尉,还有噼里啪啦燃烧着的火把,一切的一切就像是永乐十五年乡试的翻版。
只是那忽明忽暗的火把映着墙上大大的拆字实在是有些碍眼——上次因为要举行永乐十五年的乡试,所以没来得及拆掉贡院,如今又赶上永乐十六年的会试,结果这个拆字也跟着留到了永乐十六年。
朱瞻基的眼角忍不住抽了又抽,瞪了杨少峰一眼,怒道:“瞧瞧你干的好事儿!千年文华毁于一旦,不知多少儒林中人恨不能生啖你肉!”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早瞧这钉子户不顺眼了,要不是为了等会试,这里早在年前就该拆掉的。”
说完之后,杨少峰也不再理会朱瞻基,拍了拍伊逍的肩膀又拍了拍白庚的肩膀,笑着道:“放松一些,好好考,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当年为师参加会试的时候,答完了考卷还有时间睡觉,所以你们也不用担心,就当是放了两天假。”
伊逍用力的点了点头,语气中满是感激:“师尊放心,学生定然不会丢了师尊的脸面。”
杨少峰嗯了一声道:“好,为师信得过你们。等放榜了,
第一百九十章 自寻死路
没有丝毫的意外,伊逍和白庚顺利的通过了会试,又顺利的通过了三月份的殿试,并且被授为翰林编修,从此成为大明帝国官僚阶级的一员。
也就是说,伊逍和白庚这师兄弟两个从一开始就是从正七品的官员,比杨少峰这个当老师的还高了足足四级!
杨少峰倒是无所谓,反正已经习惯了——无论自己怎么折腾,立了多大的功劳,这官职始终就是个待诏翰林,根本看不见升职加薪的希望。
真正让杨少峰比较感兴趣的,是朝鲜准世子李祹直接跨过了轮椅,直接躺在了担架上:
朝鲜以矿山、关税为抵押,向大明借贷一千万贯宝钞的无息贷款,用于朝鲜的学堂及河道桥梁等工程,分期五十年还款,每年还二十万两白银;
大明在户部下面组建一个对外贸易司,负责向朝鲜提供合格的水泥等物资;
由礼部牵头,组织一批掌握了拼音的大儒前往朝鲜去教授拼音和儒家经典;
由五军都督府牵头,负责向朝鲜派遣一个百户所,替朝鲜培训军队的纪律及作战能力;
另外,大明向朝鲜租借济州岛九十九年,以其为大明东海舰队的军事基地,同时负担起朝鲜的海洋防务,军费由朝鲜承担;
鸿胪寺将在朝鲜设立使馆,派遣使节,开放朝鲜与大明的民间商业往来,如果发生商业纠纷,无论朝鲜商人还是大明商人,都由大明驻朝鲜使馆全权处理,以大明律为准;
反正二十一条是什么样,这份大明-朝鲜友好互助条约就是怎么样的,只不过其中许多东西都改头换面了一番,变得好看了一些而已。
更重要的是,朝鲜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这一切——朝鲜原本就是大明的藩属,这些条款跟原来的区别并不大……
除了《大明-朝鲜友好互助条约》的达成之外,另外一件让杨少峰感兴趣的事,则是足利义持那个傻缺不知道是抽疯了还是被刑部员外郎吕渊给忽悠傻了,又或者是被他听到了什么风声,居然派了萨三州刺史岛津滕存忠来大明进表谢罪。
“日本蕞尔小邦,自臣祖父以来受朝廷命,沾被恩德不敢背忘,比因倭寇旁午遮遏,海道朝贡之使不能上达,臣自知有负大恩,而境内之人肆为鼠窃者,皆无赖逋逃之徒,实非臣之所知。既尽为天兵所擒,皇上天地之量,父母之恩,曲赦其罪,悉皆遣还,臣之感戴莫尽名言,伏望贷臣之罪,自今许其朝贡如初,不胜虔恳之至。”
跪的很整齐,舔的很用心,以至于朝堂之上许多大佬都开始替倭国说话。
可惜的,这些大佬们前脚还在劝朱老四“准其所请”,结果后脚就被倭国狠狠抽了一耳光。
永乐十六年五月癸丑,金山卫上奏,有倭舡百艘,贼七千余人攻城劫掠……
源义持在四月末的时候上表谢罪并请恢复朝贡,五月初的时候就有倭寇跑去金山卫攻城劫掠,从时间上来判断,大概就是源义持前脚派出了使者,后脚这些倭寇就跟着出发了。
这就乐呵的很了。
跟没有倭患的螨清不同,倭患这个概念几乎是从朱重八时期开始,一直贯穿到朱由检挂在老歪脖子树上的那天,虽然中间消停过一段时间,但是也没消停几年。
当然,人家螨清没有倭患并不是因为海防有多牛逼,吓得倭奴不敢来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建奴沿海迁界,生生把一个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陆国家。
所谓沿海迁界,简单来说就是螨清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沿海地区都成为一个无人区,如果螨清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下令迁的更远一点。
还有,沿海迁界绝不是像《糠稀王朝》里面演的那样儿,姚启圣这个老瘪犊子在海边演上一出戏,老百姓就跪在他的身后同意迁移,清军还他娘的用轿子抬着老大娘。
那是扯王八犊子的,是一些贱人搞出来美化某些王八犊子的。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放过“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
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第一百九十一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话音刚刚落下,杨少峰就感觉自己屁股上一痛,接着就听到了朱老四的声音:“混账东西!建州卫招你惹你了”
杨少峰很想问问朱老四,如果告诉你建州卫的那些狗东西最后入主了中原……
心里这么想着,实际上却是很狗腿的替朱老四搬了个凳子过来,又将刚刚烤好的羊腿摆在了朱老四面前,然后杨少峰才嘿嘿笑着道:“孙儿就是胡说八道,您老人家别生气。”
朱老四气哼哼的骂道:“朕要是跟你生气,早被你个混账给气死了!”
训斥完了杨少峰,朱老四又将目光投向了朱瞻基,训斥道:“都快要当父亲的人了,居然连这么点事儿都看不透!”
见朱瞻基一脸懵逼的样子,又看着左右无人,朱老四干脆把话给摊开了说:“消息传出去又能怎么样
倭国你是大明的皇太孙,你需要考虑倭国吗如何让大明的百姓吃好喝好,这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情。至于倭国,就像这狗东西说的一样,你管他去死死光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训完了朱瞻基,朱老四一扭头却又发现杨少峰正在偷笑,心里顿时就不爽起来,骂道:“还有你!狗肚子装不了二两香油!
朕记得你曾经跟瞻基说过,宁要人知,不要人见,这么说是对的,因为他是皇太孙,你是他的结义兄弟,你们这么干,谁也拿你们没办法。
可是你再瞧瞧你,天天想着打打杀杀的也就罢了,还敢大张旗鼓的宣扬!你说你是不是蠢”
杨少峰顿时就瞪了朱瞻基一眼——宁要人知不要人见,这句话确实是自己跟他说的,可是这傻缺转眼就把自己给卖了当真是好兄弟啊,卖起来一点儿都不心疼!
就在杨少峰琢磨着该怎么回应的时候,却见朱老四扭头对吴明吩咐道:“把石见银山的消息传出去,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石见国中有银山,年产白银一百万两。”
杨少峰斟酌着道:“其实吧,缅甸有铜矿,交趾好像也有……”
“胡说八道!”朱老四训斥道:“些许手段可以用,但是也得看怎么用。
譬如倭国,因为倭国有银矿的事情是实打实的,所以这么宣扬出去,从朝堂到民间都会将目光投向倭国。
但是像缅甸和交趾这种地方,他有没有铜矿先不说,只一个一年能两熟三熟就足够了,朕前些日子赦免的那些贱籍之人,他们会在乎自己的地在辽东还是南洋”
一脸懵逼的瞧着唾沫横飞的朱老四,杨少峰最终还是心服口服的躬身拜道:“祖父大人英明,孙儿佩服万分!”
朱老四冷哼一声道:“少拍马屁,你还是先想想你自己的麻烦吧。”
杨少峰疑道:“孙儿能有什么麻烦”
朱老四道:“胡广撑不下去了,眼看着时日无多。
现在坊间传言,有说是贷款的压力太多,胡广受不住,也有说你卖的院子太贵,胡广气不过的。
反正两种说法都跟你脱不开关系,而且还涉及到贷款的问题,你说你有什么麻烦”
杨少峰疑神疑鬼的道:“胡广这老东西不是连五十岁都不到听说前段时间还折腾着要纳个小妾来着”
“胡说八道!”朱老四冷哼一声,说道:“胡广虽然不堪,却也不至于年近五十还折腾着纳妾,不过是坊间以讹传讹罢了。
倒是当初问猪之事,还有八年北征之时,胡广和金纯扔下金幼孜独自逃生的事情是真的。”
说完之后,朱老四又对朱瞻基道:“朕记得当时是早上从凌霄峰出发,胡广与杨荣、金幼孜及侍郎金纯在幽谷中迷路。
后来金幼孜从马上跌下,胡广和金纯头也不回的离开,杨荣却下马替他整理鞍辔。后来金幼孜的马鞍裂开,杨荣又把自己所乘的马让给他。
朕夸赞杨荣的节义,杨荣却说这是僚友的本分,从交情来说应该这样。
由此可见,胡广与金纯之辈,可用而不可大用,杨荣倒可倚之为臂膀。”
朱瞻基躬身道:“是,孙儿谢祖父大人教诲。”
杨少峰知道朱老四这是说给自己和朱瞻基两个人听的,既是教导朱瞻基为君之道,同时也是告诉自己,胡广小心眼,现在忽然撑不下去,可能就是被自己给气的……
斟酌了一番后,杨少峰小心翼翼的问道:“要不然,孙儿去瞧瞧”
朱老四点点头,忽然又叹了一声道:“胡广啊胡广,朕也不知道该说他些什么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