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等二人实在腻歪的够了,朱由检这才走到李岩身边,一挥手,纪彪双手托着一个托盘,递了过来。
托盘不大,上面盖着一块绸布,看不清里面是什么东西。
“皇上,黄金就交给我娘子保管好了。”李岩诧异,不知道朱由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想得美,我没黄金给你。”朱由检一乐,打趣道。
“那你送的难道是宝剑宝刀可是这也太短了吧。”李岩一瞅,托盘里物件的轮廓实在是不大,根本不像是刀剑一类的东西。倒像是一根犀牛角,可是犀牛角他要来何用
“打开吧!”听朱由检吩咐,纪彪抽掉了托盘上的绸布,一个长管形,又带手把的东西露了出来。
“这是手铳”李岩当然知道火铳,大明也有手铳,只是稍微有些不同。
“这就是我说的自发火铳。我只是先找人做了一把样品,大规模装备还不能,且给你这第一把,留作防身吧。”
要规模化把燧发枪造出来,目前很难,连枪管这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说扳机的弹片之类的。可是以皇帝的身份,找点材料造一把样品出来,还是可以的。
在这个时代当下,要想从火绳枪进步到燧发枪,不是制造理论问题,而是大规模制造的问题。
&
第一百四十五章:归顺不等于收服
进来朱由检的房间,郑森还是有点拘谨,毕竟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
“众位爱卿都坐吧!”现在整个内阁都晓得,朱由检不喜欢谈事的时候站着,四个人也都依次落座。
钱谦益很得意,骄傲的神情一直挂在脸上,这是他首次从皇上哪收到受重视的感觉。
“朕有一个想法:南安伯指挥水师经验丰富,麾下尽是水师战将。朕欲让郑森统领长江水师,不知两位内阁辅臣是何意见”
朱由检假装盯着史可法和马士英,实际余光却看向郑森。
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马士英很快领悟了朱由检的意图,皇帝这是准备为收服郑家做准备了。
自从马士英当了次辅,地位和史可法平齐之后,马士英基本上已经和朱由检完全同步了。
形势逼人,所谓的阉党,不过就是阮大铖是主力而已,马士英只是名义上的阉党,实际上的东林党对手而已。
既然阮大铖被困在京师,南京朝的阉党势力就形同虚设,马士英不得不紧紧团结到朱由检身边了。
史可法不会有意见的,他现在还沉浸在睢州一战的胜利喜悦中呢,目前声望很高,东林个个都快把他夸上了天。
“皇上英明,臣等附议!”三个最有威望的大臣没有意见,此事就等着郑森说话了。
“学生愿意为国效力。”郑森这个时候还只是国子监的一个廪膳生,又没有袭爵,自称学生。
朱由检脸上微笑,心里却放松了下来。这郑森居然能一口就同意下来了,也没有说需要去问一问郑芝龙的意见,很明显,郑芝龙控制不了他这个儿子的想法。
从这一点看,郑家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对于朱由检来讲,收服郑森比收服郑芝龙划算,也更容易。
“那好,朕即刻拟诏:封南安伯为福建总镇官,统领福建军务。郑森下个月前往南京上任。”
这个赏赐就够分量了,加上长江水师给了郑森,朱由检等于把所有的水军全部交给了郑家。
“臣代家父谢过皇上隆恩!”郑森太高兴了,当场就跪下磕头。
朱由检笑纳,但是心里明白,郑森跟了他,不等于就臣服了,这才是接触郑家的第一步。
收服郑森,不能像跟李岩那样知己相交,也不能像方以智那样交心。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只能交义。
同辈之间,用情打动,用心相交;而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唯有交义,交理。
当然,作为皇帝,朱由检统御一般部下的手段还有官职,金钱,名利等等。
“朕曾经赐名顾炎武,今日也赐名给郑森。名为:成功。祝愿你一生有所建树,并且马到成功。”
“好名字。”史可法脱口而出。
钱谦益有些懊悔,他只是想把郑森拉出来显摆显摆,谁能想被朱由检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得意门生,难道就这样被皇帝夺走了吗
“朕一向敬佩钱爱卿的才气,就不夺人所爱了。郑森还是跟着钱爱卿学做学问吧。”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朱由检这第一步,不想把事情做的太过,不然就不是收服郑森了,反而会让他从心里看轻自己。
郑森一听,又是赶紧跪下磕头,同时心里更加紧张了。皇帝赐名,这是莫大荣耀。
如果说皇上给自己水师将领的位置,那是看在自己老爹的面上,有招揽郑芝龙的嫌疑。
那么赐名,说明皇上确实喜欢自己,但是事情到此,就此打住了。郑森心里忐忑,这说明皇上还要继续观察自己。郑森还没有真正简在帝心之中。
郑森,不,应该叫郑成功,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干点事情出来,给皇上好好瞧瞧,证明一下自己。
崇祯十八年二月,注定是一个太平的月份。
再经历了足足大半年的战火之后,中原大地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各方都已经暂时休整,后金的大军在关中,闯军在襄阳,大明的军队在江北,各处无刀兵。
奇怪的是,各地一片忙碌,到处都在调兵遣将,到处都是征调民夫青壮,南下的,北上的人群,络绎不绝。
如果这时你站在一定的高空中,会发现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分成了几乎是明显的一道由人流组成的分水岭。
所有的人群朝向的目标地,都在向这一条线集中。
刀兵是暂时熄灭了,但是南京的朝廷内却热闹了起来,先是勋贵们大批
第一百四十六章:痛打搅屎棍
“臣反对!”正在一片杂乱声中,一个站在大臣队列靠后的官员走了出来,大声喊道。
朱由检定眼一看,这个人中等个,豆眼,薄唇,老鼠须。说完话两只眼睛贼溜溜的转,似乎在刻意憋着什么话要说。
“说说爱卿反对的理由。”朝堂上有争议,本身不是坏事,朱由检不能当庭阻挡言路。
“臣监察御史,监军黄澍启奏皇上:科考乃国朝选士之本,自开国以来为我大明甄选了无数优秀人才。此乃太祖祖制,断然不可废......”
当朱由检听到黄澍自报家门之后,根本就没有心思听他说什么了,而是黑着一张脸在捉摸怎么弄这家伙。
监察御史官不大,但是权利很大,掌管登闻鼓,可以随意弹劾百官。
所谓“风闻奏事”说的就是监察御史,说白了,就是捕风捉影,而且皇帝还不能怪罪他们。
史料记载,这个黄澍正是左良玉的监军,正是他在朝堂上跟马士英闹起来后,逃到武昌,导致左良玉兵变的。
监察御史加大明最大军区的监军,好家伙,这人的实际权利还真是不小,一般人谁敢得罪
黄澍口干舌燥的说了半天,见皇帝对他的论调一点兴致也没有,急得有些冒汗。
“臣还有本奏:次辅,原凤阳总督马士英有七大罪状......”
此时,大殿内已经鸦雀无声了,黄澍提到马士英之后,所有大臣全都竖起耳朵。
朱由检就纳闷了,原本不是说马士英有十条罪状的吗怎么现在变成七条了转念一想,可能是历史改变了,自己南渡之后,马士英没有来得及做。
马士英的连一阵青一阵白,他闹不明白为什么朝廷总有人和自己对着干。
“黄爱卿,今日朝政不是议事科考吗为何弹劾起马士英来”朱由检装作不知,反问起黄澍来。
黄澍一愣,随即答:“臣在市井有闻,马士英早对科考制度不满,到处散播言论,要改制科考,此乃大奸似忠。”
“爱卿从哪听来的,可有实据”
“臣在坊间听闻的,皇上可令人核实。”
大明的御史就是这么任性,明明是朱由检要改制科举,黄澍硬生生的按在马士英的头上,还顺道牵连出一堆的罪状。
看到朱由检被难住的表情,黄澍心里乐开了花。好端端的一次朝会,就这样被搅局了。
南京城里但凡是对政治有点敏感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马士英已经成了朱由检的粉丝了。
科考改制,是动了某些人的奶酪了,自然有人害怕朱由检会用霹雳手段执行。这个时候,心眼灵活的黄澍站出来,把朝堂的注意力转到马士英的头上,顺利的改变了风向,让科考的事情朝后拖一拖,从朝堂变成了民间的话题。
黄澍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身份,完成了这一转变。
“哗!”武英殿内掀起了更热闹的争吵,小黄门一连几个“肃静”都不能制止。
朱由检索性站起身,回到偏殿去休息去。朝会已经被黄澍这个搅屎棍搅动的一塌糊涂了。
“以前朝政,都是这样“朱由检看着王承恩,神情有些沮丧。这种话,他也只能跟王承恩说,在大明,目前知道他身份的,只有王承恩。
“可不是嘛!万岁爷以前上朝,经常会有御史借用各种理由阻碍议题,借题发挥。”王承恩见怪不怪,朝堂上的闹剧他见多了。
“这不是摆明了难为人嘛!”朱由检是真没想到大明有这种奇葩官员存在,大约党争的根源之一,就是因为这些搅屎棍太多了,大家只能抱团,以防被孤立吧。
“那,我要是当庭非不做决断,黄澍会如何”朱由检的心终于平和了下来,既然是经常性的问题,那皇帝本身也多少有一定的解决手段。
“御史会死谏,甚至当庭头撞柱子。哪怕被万岁爷廷杖,也是莫大的荣耀。”王承恩接话,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廷杖,就是皇帝征伐大臣的一种手段。皇上一般对不喜欢的,或者是犯了一点不至于治罪的大臣所采用的惩治手段。
但是在大明,廷杖在后来发展成大臣的一种荣耀了,谁要是上朝挨了板子,立马声誉大涨。尤其是御史们,更是借此捞名望,视为捷径。
“我今天要是打他板子,他会如何”朱由检以前只是看过论坛对此事的一些介绍,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
“黄澍会很高兴,只怕他现在正巴不得万岁爷打他板子呢。”
朱由检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黄澍选择的话题很巧妙,利用
第一百四十七章:所谓正宗
大明皇上干出的奇葩事多了去了,朱由检也不在乎多自己这一件。
执行廷杖的太监也够坏,板子看着挺狠的,就是飞溅之物没有弄到周围多少,全都涂满了黄澍的全身。
“启禀皇上,廷杖执行完毕。”王承恩这个老家伙,完全是笑着跑进大殿来汇报的。
“有没有受伤腌臜之物涂抹伤口,是会要命的。朕只是想惩戒黄爱卿一下,可不是治罪于他。”朱由检当着众大臣的面,装起了好人。
“没有,黄大人穿得厚,索性没有皮外伤。”好吧,没有皮外伤,内伤有没有,那就不知道了。
但是穿这么厚,弄得满身都是,也够够的了。
“嗯,那就找人架着他,送他回家吧。记住了,别走小路,小路颠簸,一定要正门大街。”
王承恩当然领悟了朱由检的用心,这是要好好的提一提黄澍的声望了,让他“誉”满南京啊!
“皇上打板子为何要用腌臜之物”一个站在最后排的大臣小声问身边的同僚。
“这你还不知道皇上是在告诉别人,黄澍就是一坨shi。”
“好了,众爱卿接着议事。”目送黄澍出了皇宫,朱由检没有散朝的意思。
“朕近日读史有感,科举的八股兴起,乃是前朝,而程朱理学的兴起,又是在南宋末年。也就是说,这八股和程朱理学皆是在北元时代大兴的。
众位爱卿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朕想问问,这是为何”
科举制度本身,是先进的,并无过错。要说这种制度唯一的弊端,也是它最大的优势。自唐正式推科考以来,朝廷为了让黎民百姓多读书,把官员的任命和科考挂钩,这是一种积极的选拔人才的手段。
但是同时,又让所有人走向了为了当官,不得不去考科举的道路。
不管怎么说,科举依然是最公正的,底层百姓最直接的上升渠道。
朱由检没打算取缔科举。
武英殿内,依然有大臣在反对科考的改制,但是再也没有人胡搅蛮缠了,反对的理由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最快更新】
“臣以为,程朱理学已经形成正统几百年了,我大明也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可靠。即使有心学等新的学派出现,也没有论据证明其他学派就是正确的。”
吕大器顶着朱由检的黑脸,硬生生的坚持反对着。
“儒学经典,不能说前人就是正宗的;也不能说后人的学问就是不正宗的。程朱也只是宋朝人,难道他们的经意一定是正宗的”
顾炎武这个小辈一听就不客气了,查点没指着吕大器的鼻子说,他可是阳明心学的崇拜者。
大明还是有很多学心学的读书人的,对于科举只把程朱理学当做范本,早就心生不满。
朱由检心里也知道,如果改制科举,就必须碰儒家经意。而儒家经意本身也是有多个学派存在。
现在的科考,把程朱理学当做唯一的本源,这就给别的儒家学派造成了打压,正是朱由检能撬动科举的一个理由。
“朕以为,除了圣人自己,其他皆不算正宗。既然各人有自己的理解,不妨都拿出来试一试。我大明的阳明心学,朕也很崇拜。没必要一定唯前朝学说为尊。”
“可是皇上,就算经意可以不必遵循程朱理学,那八股制式,万万不能改的。”
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大家都是儒家的。朱由检要拿到一起来用,谁也没有太过反对。可是八股的文章制式,就是另外一种问题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