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齐霸春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小钐

    如果说礼乐制度下,大家还在一起讲究亲亲,从国君到贵族还都是一个大家庭,所谓的国君也就是一个大家长而已。家人之间嘛,等级虽然森严,但身份自然是划分不清的。

    那法是什么法在一开始便是刑!刑本身就是惩罚,是残酷,等级森严的代名词。过惯了礼乐制度下亲亲相隐,刑不上大夫的好日子的大夫们怎么会愿意有个刑法在头上呢

    因此他们之中立刻有人站出来了,大夫伯偃便说道:

    “宰相此言差矣。昔年,天下初立,周公制礼乐而治国家,国家始定,贵贱有序,君臣有礼。当其时也,天下虽不用法而自安。及穆王命吕侯作刑,礼乐崩坏,虽有严刑,国亦衰矣。”

    伯偃话刚说完,大宗伯公孙奉己也马上说道:

    “尝闻夏桀制酷法,而汤亡其国;殷纣制炮烙,而周灭其社稷。此二者皆用严刑酷法,而诸侯皆叛。且汤以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故得天下者用德而不用刑。

    今宰相一边言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希望用德行教化来感化百姓,另一边却想用严酷的刑法来治国,礼和法本来就是相反的东西,今弃礼仪而求法,岂非乱国之道”

    小白也没想到还没有讨论要制定什么法呢,现在却有一帮人出来鼓吹以礼治天下。难道他们不清楚这天下成了什么样子,光靠礼乐治天下,天下能够安定吗

    再说了,周公制礼乐是不假,那他就没用刑法啦刑法本身就是维持统治者威严的最好武器,怎么能丢弃呢像孔子那样坚定地要求抛弃法律,坚持以礼和德就能治天下的人,那不也用刑来诛杀少正卯吗而管仲却仍在与他们争辩论: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物之仪表也。圣人制法以制天下而惩奸邪,所以能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凡治国者,一定要能够使用他的人民。使民用者,必法立而令行也。故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先王之治国者,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有法度制之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诈之以轻重。公平而无所偏,故奸诈之人不能误也。如无法,则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这才是乱国之道啊。”

    眼见着管仲在朝堂上鼓吹的依法治国;伯偃和公孙正己等人主张以德不以法,继续按照礼乐来治理国家。双方人马各抒己见,讨论到底是法重要还是德重要。虽然大多数人都明白刑法的重要性,但人人都是趋善避恶的,当然不肯直接说严刑酷法就是要比道德感化要好。

    如果真的承认了,这岂不是证明自己的德行不足,只能用刑来威吓以维持自己的权威吗所以即便是管仲也不像战国时的法家那样鼓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一样是重视德治和礼乐的重要作用的。

    本来这次朝会是要讨论如何立法,如何司法,如何利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现在在朝堂上却变成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论会了。现在的齐国要想重新强大,就势必要加强对国家的控治,也就是要用法来治理罔家,所以是个人都明白修定文法是必要的。

    虽说理是越辩越明,现在管仲和他




第一百零六章 依法治国(上)
    经过一段气氛尴尬的午餐之后,在美食与美酒的作用下朝堂上的气氛又和谐了起来。经过一个上午的辩论,现在不用讨论德治还是法治的问题了,但在制法的原则上分歧还是不小。齐国新制定的法律到底要选择严刑酷法,轻罪重刑,还是选择宽刑省法

    朝中诸臣的选择有些不一致,有人主张用严刑酷法来威慑百姓,使他们不敢犯罪。也有人认为现有的法律太过严苛,应该宽刑省法。选择不同的制法原则,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法律条文,这可不是件小事情,需要小白和一众卿大夫们再仔细讨论。

    其实小白坚持在齐国实行法治主要是受后世里的影响。虽然后世里在执法司法上有各种问题,但法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小白希望在齐国普及法律,遏止犯罪,用法律剥夺贵族们对法律法规的解释权,实现在司法上的中央集权。

    但当小白真正接触到这个时代的法律之后,才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用教化来替代刑法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法律条文十分严酷,其至称得上恐怖了,怪不得这时的法又被称之为刑呢。

    造成现代法律和中国古代法律这么大差别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新中国的法律是从现代西方法律里移植而来,并没有太多封建时代法律的残留。虽说西方早期的法律也一样很是野蛮和残忍,但是西方的封建程度到底是要轻一些。

    像罗马法在一开始也是些秘不示人的秘密,但在平民的不断反对下,贵族被迫让步了,于是颁布在铜板上的《十二铜表法》出台了。

    所以西方的法律虽然代表了贵族们的利益,但它是在民众的压力下才出台的,也代表着民众的意志,所以西方的法对私有财产和形式正义更加重。随着共和制的发展,以及罗马帝国封建统治者权威的日渐降低,法律便越来越向商人和平民做斜,这也促成了西方与东方截然不同的法治观念。

    而中国早期制定法的目的便是为了恐吓民众,让他们安份守己,而非保护民众权利。即便是颁布了成文法也是由贵族们主动为之,虽说是有利于普通民众,但其目的还是为了保证统治者能更好地统治国民。所以在中国早期的法律里,向来主张以刑定罪,刑罚又主要是些肉刑。这些肉刑就是所谓的墨、劓、刖、宫、大辟五种残酷的刑法,按照罪行的轻重依次被使用。

    墨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再以墨涂脸,使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犯了罪。这种刑法适用的罪名有一千多条,在春秋之时稍有犯罪便会用上墨刑。尽管用刀或针在脸上这种神经感丰富的地方刺字会非常疼痛,但受刑者在心中受到的羞辱也是限严重的心理创伤。

    墨刑在古代作为一种公刑或私刑被广泛使用,一直延用到清未才废除。墨刑有时也称黥刑,秦汉之交有个将军叫英布,他因犯秦法而被刺面,人们就直接叫他黥布了。在唐未五代,军阀混战,为了防止士只逃跑,便开始在士兵身上刺字,不再限于囚犯奴隶了。由于宋代士兵刺字的盛行,这种刑罚又延伸出了一门艺术――刺青。

    而劓刑一看字形就知道是割鼻之刑。据说,在春秋战国之时由于人们觉得割掉鼻子后太丑,便割开胳膊,将鼻子处放入,侍鼻子处和胳膊上的长出新肉连接起来,便从胳膊上将肉割掉,于是就留在鼻子上一小片肉,被当作新的鼻子。这也算古代的整容手术了,估计成功率不高,否则全天



第一百零六章 依法治国(下)
    在这几天下来的讨论之中,管仲为代表的革新一派和以公孙正己、伯偃为代表的守旧一派在对立法之事上依旧在不断争辩。不过双方支持者的内部倒也算统一起了意见,现在双方争辩不下,只有来寻求小白的支持了。

    以管仲为首的革新势力在小白的支持下率先开口说道:

    “圣贤制定法律就是要用法律来惩处奸邪,威吓那些肆意妄为之人。所以刑法的原则是法无贵贱,“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即便是王室贵族犯了法律,虽然可以减刑,但也一定要按法律行刑。

    庶民知道法律连王子都能治罪,就一定会认为法律很公平,所以他们也会认真遵守。贵族们知道法律不会因他们的身份便会放过他们,他们也会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法律的威严树立起来。

    法律制定之后,还要督促执法的官吏让他们严格执法,在平时就要向百姓们宣传法律,让百姓们知道犯法的后果,这样法律的作用便能真正得到执行了。”

    管仲说话之间的意思便是要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不求能够做到真正时平等,那在现实中也不太可能做到,但也要做到形式上的公平,比如贵族犯法之后也要进行审判,但处罚的方式可以灵活一些。

    至于在法律普及的问题上,小白已经和管仲讨论了许多次了。那秘不示人的刑法到底能不能吓唬住民众小白不清楚,但贵族们借助于法律欺压百姓,然后借助于司法的解释权来脱罪,小白和管仲都是心知肚明,所有大臣都能明白这件事的。

    再加上书写工具的进步,文化势必要得到一次普及,现在将法律明示于民众正是时候。通过对法律条文的学习和解读,百姓即可以学习上面的文字,又能明白法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在管仲说完之后,大宗伯公开发声质问了,他说道:

    “君上,古语有云:刑不上大夫,君子死而冠不免,怎么能用肉刑来惩戒高贵的卿大夫呢如果一个大夫受到肉刑的惩罚,还会有民众敬畏他吗只要有了大夫受了肉刑,民众又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些人坭如果民众对卿大夫不再恭敬,国家不就乱套了吗

    至于将法令示以民众一事,那更是胡来。民众对知道的东西都不会害怕,但对鬼神等不可知的东西却会感到畏惧,所以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如果民众都知道了法律,便会利用法律条文的漏洞来进行犯法,甚至为自己脱罪,官吏便不能用自己的威严使百姓顺服。所以将法律公开便会使民众奸滑,将法律掌握于官吏手中,就会让民众感到畏惧,也会使他们顺服。”

    虽然公孙正己口口声声都是一幅我是为了齐国的样子,但小白才不会以为他有那种好心。但他所说的又对贵族们很有吸引力,无论是刑不上大夫也好,将法律秘不示人也好,都代表着贵族们的意志和诉求。

    而管仲所说的法无贵贱,这不说自己这些高贵的卿大夫们要和那些庶人一个待遇了嘛,那还要等级制度干什么若是连个庶人都能拿着法来指责执法的官吏,那官吏的威严何存

    所以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和阶级本能都势必会阻挠这样的新法,小白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又不损害法律的公正,小白便只有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树立法的威严。

    因此小白决下下猛药了,他说道: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非独人君之私物,乃天子与天下之公共也。现在齐国要制定的法,是君主与贵族还有庶人们都能认可的,是经所有国人公议而成的法律。这样的法律一定要将公平正义摆在明处,法律面前,贵贱平等,公子王孙,盖莫能外。

    如果齐国能够做到人人守法,那么庶民便不会担忧贵族们会侵害他们的权利;贵族们就不用担忧君主会利用他的权柄肆意杀害大臣;君主便会节制自己的,君臣上下,贵族庶人都能和谐有序。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光制定好了法律也没用,如果没有懂得法律的官吏,法律便得不到执行,那修订了完备的法律又有什么用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吏者,民之所悬命也。所以我们不单单要修法,还要治吏。如果能使庶民们都知道法律,执法的官吏便不敢借法律之威欺压百姓了。如果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敢于去指责违法



第一百零七章 齐法典
    虽说在朝堂上将制定新法这件事给确定下来了。但要想将以往沿用的《吕刑》给完全丢弃,而要重新另起炉灶,制定一部全新的法律,这其中的难度要远胜对旧法进行重新修订和补充。所以在没有合适的参照物的情况下制定这样的法律对现在的齐国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幸,从后世里来的小白虽然不是学法律的,但对后世那些法律法规并不陌生。而且小白也不用完全照搬后世的法律,这既不可能也不适合这个时代的现实。但对这个时代原始而野蛮的法律来说,后世的法律的精神和制度却能被用来重新定义此时对法的概念。

    只要有了后世里对法的理解和以知,现在制定出什么样的法律条文来并不重要。因为小白所用的后世里的法律法规来作为此次立法的蓝本,可是从法律概念到法律制度的一次跨越式的大发展。

    在春秋之前,法律都是被称为刑的,这个时期主要代表着奴隶主大贵族们的利益,为了有效地压迫奴隶们,严刑酷法便是此时法律的标配。于是贵族与贵族之间的礼仪十分完备,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与文明。但当贵族面对底层的人民时,所有的礼乐制度便通通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便是严酷的刑。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礼乐之制的崩坏,传统道想的滑坡,在春秋之未和战国之初这段时间里,法律就由刑变为了法。这段时间也是由秘密法向公开的成文法相转变之时。一大批法学家开始修订律法,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这其中既有执政的卿大夫,像铸铁刑鼎的赵鞅,郑国的子产,还有像邓析那样的民间法学家。

    一些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律开始颁布,这其中的代表便是李悝主持编制的《法经》。当此之时,法不仅仅再代表着刑罚,而有了刑罚的制定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容。虽然这时的法律还是显得比较原始野蛮,便相比起按刑定罪的早期刑法来说,已经开始以罪定刑,这代表着早期的法律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而在商鞅变法时,又将法改为了律。律便是代表着详细的法律条文,在此后大多数朝代都将法称律,其含义基本相同。从古至今,法律条文越来越详细,其作为一种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而被适用于任何人的作用也越来越强。

    直到近代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更为适应工业时代的西方的法律条文和法的精神才成为中国新的制法标准。在摆脱了封建**制度之后,贯彻了天赋人权的法律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

    现在曾经有人鼓吹先秦时秦国的法治有多么完善,是如何进行“依法治国”的。但是这里的“法”和后世里的法律在制定法的目的上是截然不同的。现代的法是为了保护普通人的利益免受非法手段的侵害。

    而在此之前,无论统治者如何粉饰,法律始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统治者要求别人遵纪守法,可他在面对法律时又如同在肆意摆弄一个玩具,所谓的“言出法随”便是上位者视法律为儿戏的真实写照。

    有些人以为法律可以管到你们,但管不到我,而且我还要用犯法的方式来展现我的权威,这种视法律为别人所设的想



第一百零八章 教育(求收藏)
    周历正月过望,也就是正月十五之后,作为齐国国君的小白一身礼服,一看就是要去某种正式的场合。不错,小白是要去参加一场重大的典礼仪式,那就是春秋时期齐国学校的入学典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性来自后世的小白比谁都明白,所以小白从不忽视事关教育的活动,一听说是开学典礼便决定来参加。

    现在齐国人才短缺,即使能从周边各国吸收人才,但那也比不上自己培养出来的人忠诚,所以小白对齐国的学校教育很是重视。在制定法律之时听到主持太学的大乐正报告太学要开学,小白为了显示自己对教育的重视便亲自和几个重臣来观礼。

    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古代的开学典礼一般都在冬天举行,大概是因为冬天是农闲时分,空闲的日子比较多。齐国的太学仿效的是西周天子的学习制度,在正月过望之后开始进学。

    今日一早,在齐国官学的所在地――泮宫之内,太学的开学的仪式正在举行。在大乐正师音的带领下,一群太学里身穿礼服的小学学生,几十个大约十岁左右的孩童正在为先师先贤们献上芹菜和藻类当作祭品。

    芹藻协音勤和早,大概是制定这套仪式的人对他们的期望吧。在小学的这些学童献礼之后,就由大学的学生们开始学习吟唱《诗经小雅》当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诗歌。

    在大学学生们吟唱完毕之后,开学典礼便算结束了。在几间房屋内的教师便敲起鼓,召集学生。在学生来了之后,他便打开书箱,取出书简,准备进行授课。小白还看到明堂里有专门放棍子的地方,这大概便是这个时代的教鞭了。

    行完祭礼之后的大乐正师音赶忙来向小白施礼,为自己没能陪同国君而谢罪。不过小白并不在乎这个,随口夸赞了他几句组织的祭典不错,便将师音高兴坏了。正好小白也打算向他了解下这个时代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便让他带领自己参观一下泮宫。

    泮宫就是齐国国学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所在地。中国古代对教育是很重视的,或者说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或部族都很重视教育。而无论东方西方,每个文明都会设立学校来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

    人们在原始时代便会将自己掌握的某些技能和知识传授给自己的部族亲人。这些技能的普及帮助了这些部落壮大和崛起,使他们创造的文明得以传承下来。

    所以古代的部落里时那些老人们便成为了孩童们的老师,将他们积累了一生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一代代人的经验薪火相传,最终凝聚成人类思想的精华,也成为值得后人们学习的知识。

    不过随着部落转变成正式的国家之后,阶级差别越发明显,知识的传承也越来越垄断,平民子弟没机会再接受教育了。为了更好地维持贵族的统治,也就有了专门培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1...2829303132...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