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黑非洲的封闭性,使得很多土著部落,不愿意与外来者直接贸易,而更愿意让,与自己文化相近的部落,来充当中间商。
对于古加纳人来说,用z治手段还是商品,来控制黄金产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不能让前来交易的绿教商人,深入西非腹地,找到直接贸易甚至掠夺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贸易中心,同时也是z治中心,北移至西非草原与萨赫勒边缘地带,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微妙的心理,也体现在古加纳王国首都,“昆比-萨利赫”的城市结构上。
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这座都城是由两座相邻的城镇,或者说居住区所组成。
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古加纳王国的统治者,在自己的王城之外,单独为前来交易的绿教商人,划定一片居住区。
跨撒哈拉贸易的开展,不仅对西非地缘z治结构影响巨大,反过来也对马格里布,以及地中海的z治进程产生了影响。
在解读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时,我曾经提到,后倭马亚王朝崩溃后,伊比利亚分裂出来的泰法诸国,并非没有重新统一在一起的机会。
11世纪末至12世纪中,来自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政权“阿尔穆拉比特王朝”,也译穆拉比特王朝。
曾经一度建立了,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的绿教z权。
与卡斯蒂利亚王国领衔的jd教王国,形成对峙的局面,后为阿尔穆瓦希德王朝所取代。
这个穆拉比特王朝的根基之地,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河下游。
就绿教的传播来说,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是z治扩张;二是商贸渗透。
前者往往是通过军事征服,然后以强制或者税收杠杆的形式,比如,对异j徒收更高的税,扩充绿教徒人口。
后者则更多是通过贸易往来,让一部分土著中间商或者部族统治者,二者往往是统一的,先行接受,然后再逐步铺开。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更关注前面一种刚性扩张的后果,但却对后面这种柔性渗透过程缺乏了解。
事实上,后世很多接受绿教的热带区域,如东南亚、西非等等地区。
绿教商人在最初的传播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受贸易影响,而主动接受绿教的政权来说,绿教的诱惑力在于,能够提供一整套的“j法”。
不仅能够在意s形态层面,让接受者找到方向,更能在生产、生活,乃至政权的建立上,提供一整套方案。
对于最先接触到绿教群体的土著中间商来说,接受g兰经约束。
则意味着融入了一套成熟的商业体系,并由此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众所周知,绿教是m罕m德根据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借鉴y太教、jd教的教义而创立的。
就阿拉伯国家的地缘属性来说,“游”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这里说的“游”字,并不能狭义的理解为“游牧”,还因拓展至,因游牧生活而升级的,更高级的经济生活方式——“游商”。
第六百一十三章:大国崛起(十三)
尽管穆拉比特王朝在加纳的直接统治,仅仅维持了差不多10年时间,但对西非的地缘结构,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古加纳帝国在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建立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破了。
如果说,相对那些酋长国性质的土著“王国”来说,以前的古加纳,算得上是西非第一个“帝国”的话。
那么柏柏尔绿教的这次入侵,则相当于结束了加纳的帝国时代。
使得那些,原本臣服于加纳政权的部族,重新获得了d立。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古加纳王国就此消失,只是领地收缩、统治力没办法外延罢了。
另一个重要影响体现在了宗j层面。
一直以来,古加纳王国对于绿教的态度都有些矛盾。
一方面,王国需要绿教徒带来的商业机会,以及包括管理手段在内的文明因子,加纳宫庭里会起用很多绿教官员。
另一方面,古加纳人还没有做好,完全引入绿教的心理准备。
技术上看,“加纳帝国”相对集权的统治,有利于阻止本地区的绿化。
不过在整个地区重回混乱之后,绿教在西非的扩张就在所难免了。
按照我之前的比照设定,所谓“加纳帝国”,在西非文明的地缘z治地位,相当于华夏文明中的“夏”。
那么接下来出场的,应该就是相当于“商”代的“马里帝国”了。
不过,马里并不是“加纳帝国”衰弱的始作甬者。
在穆拉比特人的控制消退之后,马里人并没有能马上,让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地区的土著部族,重新统一起来。
部族相争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一个半世纪。
直到13世纪上半叶,马里人才通过一场场战争,击败了诸多竞争者,成就了继加纳之后的,第二个西非“黄金帝国”
西非文明的觉醒史,本质上也是一场黄金贸易史。
由此将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勉强够得上“帝国”标准的西非土著政权,统称为“黄金帝国”倒是很贴切。
如果说古加纳王国,最先能够脱颖而出而出,是因为控制了塞内加尔河上游,班布克地区的黄金的话。
那么,马里帝国能够在一片混乱中出头,路径其实也是一样的。
简单点说,马里人在自己的领地上,找到了另一个比班布克储量更为巨大的矿脉。
我们先来看看最初的“马里”是在哪个位置。
与“加纳”这个标签,从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上游,位移到几内亚湾的情况不同的是。
以至于我说明时,需要用“古加纳”这个标签,以避免引发认知上的混乱。
后世的“马里共和国”,与当年的马里帝国的范围,有着很高的重合度。
如果去除掉境内萨赫勒地带以北的沙漠部分,再加上后世塞内加尔、冈比亚两国。
以及毛里塔里亚境内的萨赫勒部分,几乎就是马里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了。
更重要的是,后世的马里控制了古马里帝国的核心区。
因此他们在继承这个古老标签时,会更加的理直气壮。
古加纳人相比,马里人原始领地要更加南向一些,靠近富塔贾隆高原东麓,大体在后世马里-几内亚两国交界尼日尔河上游地区。
其所发现的新金矿,位于马里-几内亚边境线以西的几内亚境内,当时被称之为“布雷”地区。
统治中心“尼亚尼”,则位于以东的马里境内,尼日尔河与支流桑卡拉尼河交汇处。
据称布雷金矿当时的产量,能够超出班布克金矿的8-10倍。
当然,这一比较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班布克金矿持续开采了数百年,已经接近枯竭。
&nbs
第六百一十四章:大国崛起(十四)
不过由于地质变化的原因,这段河水后来改道向东,在一片洼地中大面积蓄积,导致沼泽属性的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形成。
一个典型“几”字形的结构,会有四个较为明显的转折处。
尼日尔河的之字形,之所以被形容为变形的“几”字形。
是因为它西部反z字形的两个转折距离较近,东部则只有一个转折。
“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具体的位置,指向的就是西部这个反“z”部位。
要是将后世马里g和国的轮廓,看成一只展翅蝴蝶的的话,内尼日尔河三角洲的位置,就是两翅结合的身体了。
如果还要和黄河做地理位置上的类比的话,则相当于西套(宁x)与后套(巴彦淖尔-包t)的结合。
随着三角洲蓄水极限的突破,继续东流的河水,与三角洲东部一条,南流入几内亚湾的河流合流。
形成了后世的尼日尔河下游,并最终打通了横贯西非的尼日尔河水系。
沧海桑田,随着自然的变迁以及人类的开发,内尼日尔河三角洲逐渐陆地化。
在这片洼地的最低点,还能找到一个叫作“法吉宾湖”的湖泊,以帮助我们,定位这片冲积平原的中心位置。
不过肥沃的土地,并不足以让内尼日尔河三角洲,获得比下游尼日尔河三角洲更有先发优势。
更为靠近撒哈拉商道的地缘位置,才是其先发的。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最先“发现”西非的,是跨海而来的欧洲人,而不是穿越撒哈拉而来的柏柏尔人/阿拉伯人。
那么因贸易先强大起来的,可能就是尼日尔河三角洲了。
在大家熟悉的天朝历史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案例。
长江中游楚国,因与中原和黄河文明更加接近的原因,决定了他能够比下游的吴国,在文明和z治层面上更为先发。
在这样的类比条件下,马里帝国控制下的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就相当于是楚国的云梦泽了。
马里人并不是加纳帝国崩溃后的唯一受益者,在此之前他们为加纳臣属,同时也不是渗透内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唯一势力。
除却那些土著酋长国以外,对马里帝国的扩张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进入驻萨赫勒地带定居的柏柏尔人。
为了区别柏柏尔人这个更大的族群概念,这部分柏柏尔人一般被称之为“图阿雷格人”。
萨赫勒地带的图阿雷格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这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奇特的穿着风格。
与北方那些已经趋向阿拉伯化的远亲不同的是,图阿雷格人的衣着要鲜艳的多。
蓝色的长袍和面纱,是他们特立独行的标志。
然而更加奇特的是,图阿雷格人中的妇女地位非常高,且并不一定要带面纱,而成年男性则必须带面纱。
这一女权色彩浓厚的风俗,源自于一个古老传说。
图阿雷格人认为,是一个叫作“卡希娜”的女王,在7世纪末率领他们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
并在失败后穿越撒哈拉,来到了这片沙漠之南的土地。
当然,从更深层次解读的话,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源自母系社会结构的遗风。
毕竟在外族入侵之前,马格里布柏柏尔人内部,也同样会出现分化。
相比那些融入文明以沿海定居柏柏尔人,原本被挤压到山区的游牧者的社会结构,会更为“原生态”。
对试图改变其习俗、生存方式的入侵者,也更不容易妥协。
不过具体情况是否如此已经不重要了。
马里帝国崛起之时,在萨赫勒地区已经定居了几百年的图阿雷格人,已经成
第六百一十五章:大国崛起(十五)
需要注意的,尼罗河上游-印度洋一线,以埃塞俄比亚高原为核心的“非洲之角”(东非地区)。
在人种上,属于高加索人种与尼格罗人种的混血类型,族系上被单独称之为“库希特人”。
由于这一混血特性,有的研究者甚至会将之剥离出“h人”的范畴,归类入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的闪含民族。
当然,更多的时候,在种族特征上,更趋向于尼格罗人种的库希特人,是被标注为“库希特尼格罗人”的。
除了上述两种典型h人,和一种型h人以外,非洲还存在一些其它的族系。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分布于非洲西南角的“桑人”(科伊桑人)。
随着非洲殖民历史的推进,这些族系的前世今生,也会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阶段引出非洲种族划分的一些概念来,是因为大家在我给你们的相关资料时,会看到这片土地上的土著,经常被称之为“苏丹人”。
并还能看到“东苏丹”、“中苏丹”、“西苏丹”的称谓。
“苏丹”一词源自于阿拉伯语,意为“h人的土地”。
基于地理位置关系,直接与撒哈拉沙漠对接的黑非洲地区,也因此被泛称为“苏丹”。
所谓“苏丹尼格罗人”的分布、迁徙区域,也正是指向于此。
只是由于现在“苏丹”一词,已经为尼罗河中上游的两个国家所垄断(北苏丹、南苏丹)。
这些标签的存在,无疑会造成认知上的困惑。
后世抢夺到“苏丹”这个标签的区域,就是广义苏丹中的“东苏丹”。
我正在解读的西非地区是“西苏丹”。
至于中苏丹,则是东、西苏丹之间,以乍得湖为中心的中非地区了。
它的地理地缘结构,我后面会有所解读。
在历史上,现在的“马里共和国”,也曾经被称之为“法属苏丹”。
当然,刚才已经说了,东苏丹在z治上已经注册了这个标签。
不过“法属苏丹”,选择了更有地缘政治价值的“马里”。
而不是带有地域色彩的“苏丹”,倒是更有意义,毕竟前者本身带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习惯热带沙漠气候的闪含人不同的是,苏丹尼格罗人的原生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
相信通过我前面的介绍,大家对非洲热带草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