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乍得湖及其周边低地区,就是一片被高地包围的地质凹陷区。

    这些高地计有:

    北部位于撒哈拉腹地,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乍得四国,相接地带的阿杰尔高原、阿哈加尔高原、提贝斯提高原。

    东、西部则为同处萨赫勒地带的,尼日尔中部的阿伊尔高原。

    萨赫勒地带的“达尔富尔高原”,在苏丹西南,以及南部热带草原地带的,尼日利亚境内的乔斯高原、阿达马瓦高原。

    这个包含乍得湖在内的凹陷区,被称之为“乍得盆地”。

    后世的乍得湖位于萨赫勒地带,湖区年降水量只有200-500毫米。

    很显然,它需要从整个盆地区及四周高地来补水。

    然而,以乍得湖横跨三个气候区的整体结构来看。

    你很难指望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以及半干旱的萨赫勒地带,能够为乍得湖提供多少水源。

    真正能够依靠的,只能是来自南部热带草原区的河流。

    这其中发源于中非境内,透过乍得西南部,并最终在尼日利亚-喀麦隆交界处合流,注入乍得湖南部的沙里、洛贡两河。

    这两河合称沙里-洛贡河里,就占了乍得湖水源的三分之二。

    由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雨、旱两季降水差异巨大,乍得湖水的水域面积也变化很大。

    20世纪末,乍得湖雨季的面积有2.2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五个,我们刚刚收复的,国内最大湖泊“西海”的面积,西海在旱季则缩小一半。

    不过在撒哈拉还是温润森林地带时,能够四面补水乍得湖,湖域要宽阔的多。

    高峰期能够达到,将近40万平方公里的湖面,相当于湖广布政使司(湖南、湖北)面积之和。

    不仅能够填满整个乍得盆地,还能够溢出并通过上游河道,与西面的尼日尔河、东面的尼罗河流域连通。

    这一时期的乍得湖也被称之为“乍得海”。

    即使在撒哈拉气候,进入干旱期后很长一段时间,乍得湖在丰水期,依然能够与东西条大河相通。

    这使得,起源于中西非地区的黑皮肤“苏丹尼格罗人”,有机会沿水岸,迁徙至尼罗河中游的东苏丹地区。

    与在下游建立古埃及文明,并沿尼罗河南下的闪含民族发生碰撞,开启东非的种族混合史。

    在撒哈拉地区沙漠化后,湖面大幅缩小的乍得湖,也不再有自然连通两端的作用。

    不过即使如此,淡水湖属性的乍得湖,仍不失为一片水草丰美之地。

    作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湖,乍得湖的淡水属性并不常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个奇迹。

    从技术上看,如果乍得湖是一个终端湖的话,那么它的盐度上升,几乎就是一个必然。

    除非它并不是一个终端湖,而是一个中继湖。

    在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这个弧性湖泊的西半部,就是一个淡水湖,通过狭窄水道相连的东半部,则是一个咸水湖。

    为巴尔喀什湖提供主要补水的伊犁河,是从西端注入湖泊的,东半部湖盆的地势,较之西半部又更低。

    使得淡水属性的西巴尔喀什湖,实际成为了一个中继湖,并得以将河水带来的矿物盐,倾泄到




第六百二十章:大国崛起(二十)
    14世纪末,迁居至位置更为安全的乍得湖西岸,首都在库卡瓦,并更名为“博尔努王国”。

    与西非其它土著政权的兴起如出一辙的是,跨撒哈拉贸易的展开,以及北非绿教商人/牧民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阿拉伯的记录者,甚至认为这些外来势力中的佼佼者,曾经取得过卡涅姆王国控制权,后被当地部族融合。

    当然,在地缘框架中这些实在不重要。

    就像俄国皇室中有再多日耳曼血统,l宁是否有蒙古人血统,都不会影响它的地缘属性一样。

    既能沟通南北商路,又能打通东、西非贸易线的乍得湖势力,在博尔努王国时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以至于能够与同时期控制内尼日尔三角洲,并向东扩张势力范围的桑海帝国展开竞争。

    好在双方,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地以及贸易空间,这种竞争还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不过介于二者之间的区域,就难免深受其害了。

    乍得湖与尼日尔河间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

    二者之间的分水岭,是西非另一个明显的凸起:位于尼日利亚中部的“乔斯高原”。

    身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乔斯高原,平均海拔约在1200-1400米。

    对于依靠农业技术发展来催生文明的人类来说,这样的自然条件,即可帮助当地居民,在雨季躲避过量的雨水,又不至于在旱季无水可用,山地可形成地形雨。

    后世在黑非洲发现的最古老的土著文化——诺克文化,便是处于乔斯高原地区。

    这个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土著文化,除有成熟的农业技术、制陶技术,等文明基本要素以外,还有发展了成熟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克文化乃至中西非土著文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们并没有经历成熟的青铜时代,并非没有掌握技术,而更像是直接从石器时代跨越进铁器时代。

    鉴于铁制工具,比之铜制工具的优越性,以及黑非洲文明的后发性。

    如果这两项技术,是早期从外部传入黑非洲的,最有可能是沿尼罗河进入的。

    作为后发者,选择更为先进的技术发展,也属正常之举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铜在黑非洲就不重要了。

    事实上,在中西非贸易中,从北方输入的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

    只不过铜的定位,更多是用来制造工艺品、奢侈品,乃至充当货币罢了。

    联想一下天朝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后,铜及其制品的定位就能够理解这一点了。

    黑非洲土著文明中,原生性和次生性的比例到底有多少,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无论是尼日尔河、乍得湖,还是乔斯高原,真正让他们有机会,出现在地缘z治舞台聚光灯下的,是它们与跨撒哈拉贸易的对接度。

    从位置上来看,乔斯高原的北部会比其它方位,更有机会填补,尼日尔河与乍得湖贸易中心之间的空白。

    11-12世纪,这一地区诞出了一个,以“豪萨”为标签的z治体。

    不过豪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一批兴起于乔斯高原北部,尼日尔河-乍得河流域相接处的城邦统称。

    由于主要城邦有七个,所以也被称之为“豪萨七邦”,其中最为核心的城邦叫作“卡诺”。

    参照旧大陆的经验,豪萨人的城邦体,更类似于古希腊式城邦的存在,卡诺相当于雅典。

    在有强大外敌入侵时,他们会趋向于结成同盟共同应对。

    而为了争夺利益,彼此之间也会征战不休。

    处在



第六百二十一章:大国崛起(二十一)
    的确,这些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事情的航海家。

    无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层面都对人类,更深的了解这个星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然而如果从“人”的角度,去探寻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者的话。

    这一荣誉却要更应归属于一位葡萄牙贵族——恩里克王子,又称“亨利王子”身上。

    葡萄牙的海外扩张之路,始于之前我们分析过的“休达战役”(1415年)。

    攻战这个重要的北非据点,不仅让葡萄牙有机会,在直布罗陀海峡布局成功,更为葡萄牙,寻找到摆脱西班牙压力的战略突破口。

    这场战役统帅,就是当时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恩里克王子”。

    当然,如果仅仅是指挥了一场重要战役。

    这位葡萄牙亲王,并没有机会出现在,我所叙述缺少帝王将相的事情里,重要的是他之后的选择。

    攻战休达,引发了葡萄牙和恩里克王子,向“西苏丹”进发,寻找黄金帝国的热情。

    尽管在此之前,欧洲人已经通过间接途径,听闻了很多关于,那片黄金之地的传说。

    但只有在真正踏足非洲之后,这些传说才会变成真正的情报。

    至于恩里克王子的贡献在于,他并不是一个端坐在宫廷中的指挥者。

    而是一个类似张骞的实践者,尽管他本人并没有做过太远的海上航行。

    可以说,他为葡萄牙乃至欧洲的海上殖民之旅,率先设计了一套有商业操作性的方案。

    与西班牙国旗浓厚的内部整合特征不同的是,后世葡萄牙国旗的中央,葡萄牙盾徽背后印有一个浑天仪的图案,正是为了纪念恩里克王子和那个时代。

    关于恩里克王子的生平,大家可以看看理想国那一本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在提过了这位王子之后,我们的视角要重回以国家、族群为基本单位的大历史视角来了。

    顺便说下,基于时刻要遭到来自西班牙的压力,葡萄牙的国运甚至比英国人,更为依赖那片海洋。

    因为英国有天然防御优势,而这一理念甚至导致葡萄牙,成为最后一个放弃海外殖民地的国家。

    在后世结束殖民统治的澳m,成为了葡萄牙海外殖民史终止符,澳m也因此成为世界史上,西方殖民时间最长的地区。

    而在澳m回归天朝之前,另一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前葡萄牙殖民地,则是一度引发战争的d帝汶了。

    所谓出师有名,葡萄牙人要想进行海外扩张。

    也要有一个类似十字j收复s地的理由,以得到罗马j廷在z治和意识x态上的支持。

    基于地中海两大宗j对立的局面,葡萄牙在北非的扩张,倒是很容易让j廷和普通民众理解。

    然而,本土并无地中海出海口的葡萄牙,参与地中海的竞争,始终是有点力不从心的。

    在葡萄牙决定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沿非洲岸线向南扩张时,葡萄牙还需要一个,能引发j廷和信徒热情的理由。

    寻找传说中被称之为,“普莱斯特翰王国”的非洲jd教国家,成为了葡萄牙非洲探险之旅,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关于这个国家最早的信息,是在1170年,拜占庭帝国收到的一封,署名为“普莱斯特约翰”国王的信件。

    在传闻中,这个国王在绿教世界背后,统治了一个,地域广大而又富庶的jd教国家。

    并表示希望与欧洲jd教世界联合起来,一起应对绿教世界的压力。

    此后数百年间,关于这个国家在哪里,一直是猜测不断。

    从战略角度考虑,欧洲人寻找这个潜在jd教盟友的想法,与当年汉武帝希望通过联合大月氏国,以断匈



第六百二十二章:大国崛起(二十二)
    对于在地中海,有大量市场可供争夺的腓尼基、热那亚商人。

    或者在地中海沿线,拥有强大空间的罗马帝国来说,这片远离大陆的无人岛并没有什么价值。

    然而,对于急于进行海外扩张的葡萄牙人来说,意义却大为不同。

    首先葡萄牙人的海外扩张,需要中继点。

    尽管远离非洲岸线,看起来为接下来的南下探险之旅,直接帮助不大。

    但当你在探索一片未知世界时,谁又能确切知道哪一步是最有价值的呢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马德拉群岛成为了,横跨大西洋航线的首要补给站。

    这一点在航行时间较长的风帆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经营一片殖民地,最重要的就是,这片土地有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在商贸价值体现之前,这是一片气候宜人、植被茂密的无人岛。

    比起在北非的荒漠地带,在马德拉群岛上进行殖民活动要容易的多。

    葡萄牙人所采取开发方式也颇为原始,那就是放火烧荒。

    这件事情放在今天,也有一些地方,还有这种原始的操作。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以时人农业开发的角度来看,在这种原始地带,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需要重点提到的,是葡萄牙人为马德拉群岛,引入的经济作物——甘蔗。

    基于海上运输的高风险性,日后在殖民贸易中种植的农产品,基本都是诸如甘蔗、咖啡、烟草,这样高价值的经济作物。

    甘蔗和马德拉群岛,便是这一切的起始点。

    葡萄牙乃至欧洲并非甘蔗的原产地。

    这一能提炼蔗糖的重要经济作物原产于印度,后经由阿拉伯帝国,传播至北非、伊比利亚半岛。

    天朝引入甘蔗种植的时间要更早些,一种说法是西汉开拓丝绸之路,经由中亚传入。

    另一种说法,则是在周代时,已经由中南半岛传入中国南方。

    需要注意的是,引种甘蔗成功与掌握蔗糖提练技术是两个概念。

    就像人类很早就发现海水是咸的,但学会将盐提练出来却要晚得多一样。
1...188189190191192...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