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后世的“毛里塔尼亚绿教g和国”,是了解白摩尔人-黑摩尔人-黑人地缘关系的典型地区。

    这个北接阿尔及利亚,西临西撒哈拉,南抵塞内加尔/马里,东线与马里相交。

    并且在西撒哈拉与塞内加尔之间,拥有一段长约6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

    地缘位置正处在,马格里布地区与西非草原之间,也是非洲西部跨撒哈拉贸易的发源之地。

    曾经在塞内加尔河下游积蓄力量,并且反攻至摩洛哥,建立政权的“阿尔穆拉比特王朝”。

    其所依靠的部族力量,就是游牧于毛里塔尼亚地区的柏柏尔人。

    前面我也解读过,崛起后的阿尔穆拉比特王朝,曾经向南击溃加纳帝国。

    虽然不久之后,便因为统治的困难而放弃,但这次征服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为阿尔穆拉比特王朝获得大量黄金,从西非获得的人口也是另一项重要收获。

    对于人口稀少的毛里塔尼亚柏柏尔人来说,他们需要在不影响自身种族纯洁性的前提下,补足人力的不足。

    而黑人奴隶的使用,则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当年,斯巴达人在强化自身统治阶层属性的同时。

    将被征服的美塞尼亚人,作为农奴阶层,史称“希洛人”,本质也是这种情况。

    对加纳帝国的征服,让那些服务于,阿尔穆拉比特王朝的柏柏尔人部落,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黑人奴隶。

    12世纪中,建立阿尔穆拉比特王朝的,毛里塔尼亚柏柏尔人。

    为崛起于阿特拉斯山脉的,“穆瓦希德王朝”所取代,被迫退回了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毛里塔尼亚境内。

    基于自己的地缘位置,以及奴役黑人的传统。

    数百年来毛里塔里亚白摩尔人,一直在不断从南部的西非地区获取人力。

    这也使得后世的毛里塔里亚境内,形成了人口众多的“黑摩尔人”群体。

    在毛里塔里亚400万人口中,黑摩尔人占比达到40%,白摩尔人、黑人则各占30%。

    白摩尔人-黑摩尔人,在毛里塔尼亚这种维持数百年的共生关系。

    使得“黑摩尔人”在身份认同上,强烈倾向于“摩尔人”,而耻于和与之同样肤色的“黑人”为伍。

    与此同时,长时间的奴化经历,又使得黑摩尔人,作为一个带有农奴性质阶层。

    在意识里接受与白摩尔人的主从关系,并且帮助后者,压制南部黑人势力可能的反抗行为。

    从这个角度看,毛里塔尼亚是一个,“摩尔人”占比70%,而非“黑人”占比70%的国家。

    毛里塔尼亚黑摩尔人的这z族群归属现象,看起来虽然有些奇怪,但深究起来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个族群,为了融入自视更高级的族群里,往往会尽力表现出,对原有身份更多的恶意,以洗刷身上的这种原罪。

    比如在后世,在倭国极右翼势力中,最卖力表现的其实是一些倭籍h裔。

    包括海外一些所谓拥有hua人血统的政治家,往往并不如很多人想象那样,天然会做更有利于天朝的事。

    他们甚至会更反hua,原因在此。

    希望用意识x态上的高调表现,来补足血统不足的情况,也表现在毛里塔里亚的国家属性认定上。

    毛里塔里亚是后世世界上仅有的5个,以“绿教共和国”为名的国家。

    &nb




第627章 大国崛起(二十七)
    但将一段辉煌经历,通过垄断标签的形式,对接入自己的历史,对形成d立的国族认同,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毛里塔尼亚不是第一个这样做,也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国家。

    一个更为后世国人所熟悉的案例,就是尽力将自己包装成高句丽、渤海国继承者的两个国家了。

    在接近塞内加尔河的毛里塔里亚沿海,葡萄亚人捕获到了第一批h人奴隶。

    这些h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柏柏尔人的奴隶。

    不过想要有更多的收获,葡萄牙必须真正进入h人聚落的区域。

    进入西非沿海,并不代表葡萄牙接下来即将与西非土著,乃至黄金帝国爆发战争。

    恰恰相反,恩里克王子为葡萄牙,制定的海外扩张之旅原则十分明确。

    那就是尽量和当地土著和平相处,以期获得贸易利益。

    问题在于,海上贸易之路的稳定延伸,有赖于沿线布设的贸易据点。

    由于塞内加尔河下游,包括冈比亚河流域,属于马里-桑海帝国的领地。

    并且沿贸易线而下的毛里塔尼亚柏柏尔人,肯定也不愿意看到葡萄牙人来抢生意。

    所以葡萄牙人希望能够在这两大势力之外,先找到一块能够快速立足的土地。

    1446年,葡萄牙人经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口继续向下,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登陆的地点。

    这就是后世位于塞内加尔河,与几内亚之间的沿海小国——几内亚比绍,面积3.6万平方公里。

    与“几内亚共和国”相比,这个面积要小的多的“几内亚”,仅仅是在国名后面加注了一个首都名,首都在“比绍”。

    类似情况在非洲并不少见,比如后面我们会看到的两个刚果之争。

    说到底,还是彼此都不愿意放弃,“几内亚”之名所带来的地缘遗产。

    关于“几内亚”的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位登陆西非的航海家,据说是法国人,遇到当地土著妇女问这是什么地方。

    对方答曰自己是“几内亚”(妇女),于是便误以为“几内亚”这片土地之名。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类似的误会,在大航海时代的传说中看起来很常见。

    不过法国人登陆西非,比之葡萄牙人要晚得多,在此之前,绿教商人也早就对这片土地,进行了商业开发。

    换句话说,就这样一块,不是“新大陆”的大陆来说,后来者基本都会遵从先行者的命名习惯,因误会而命名的机率是非常小的。

    比如将西非称之为“西苏丹”,便是从阿拉伯人将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之为“苏丹”,h人之地的传统。

    相比之下,另一种说法看起来更符合地缘规律,那就是“几内亚”的原意,即为柏柏尔语中的“h人之地”。

    也就是说,几内亚与苏丹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不管几内亚之名的来源如何,它的确已然成为了,西非最重要的地缘遗产之一了。

    只是由于后来葡萄牙在西非的势衰,面积更大的法属几内亚,也就是后世的“几内亚共和国”,成功的抢注了这个标签。

    而葡属几内亚,则不得不在后面加注一下首都名,以示区别。

    顺便说下,19世纪的西班牙,也在几内亚湾东部,抢得了一块,比几内亚比绍还要小的殖民地约2.8万平方公里。

    20世纪d立之后,这块西属几内亚,便成了后世的“赤道几内亚”。

    尽管葡萄牙人认为自己的到来,是为了促进彼此的贸易。

    但并非所有原住民,都能够从贸易中直接获益,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种改变。

    无论是在戈梅拉岛(加那利群岛),还是几内亚比绍



第628章 大国崛起(二十八)
    但对于葡萄牙来说,已是足以让自己的实力了有质的提升了。

    然而基于传统的地缘z治思维,葡萄牙人暂时并没有设想过,在西非进行z治扩张。

    而是将海外贸易获取的收益,用来支持在摩洛哥沿海地区的扩张。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先后从摩尔人手中,夺取了休达以西的,丹吉尔、艾西拉、卡萨布兰卡等,大西洋港口城镇。

    当然,在地缘z治层面,葡萄牙的做法并不算错误。

    一则,以葡萄牙大西洋国家的定位,在马格里布大西洋岸线的扩张,即与自己的地理位置相符。

    又避免了与西班牙等,地中海国家利益摩擦的风险。

    二则,有了这些地处北非的大西洋港口,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贸易链将更为完整。

    这一地缘z治倾向,所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葡萄牙在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真正建立殖民统治行政意义上的的时间,被推迟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葡萄牙在西非,及至非洲的探索就此陷入了迟滞状态呢当然不是了。

    在葡萄牙王国希望在马格里布有所建树之时,西非海岸的探索、贸易工作并没有停滞,而是被交给了承包商。

    从王室取得授权的商人,需按一定比例上缴贸易利润之。

    当然,说到底,这毕竟还是一项有国家背书的事业。

    因此葡萄牙对贸易线延伸的进度,也是有要求的。

    以几内亚湾的情况而言,当时的承包者,被要求每年开拓,不少于100海里的海岸线。

    与之前的政府投资、主导的探险事业而言,这看起来完全就是一种商业合作模式了。

    然而将政府职能剥离出来,并不意味着效率的下降。

    相反,足够自由和规范的商业模式,极大的刺激了参与者的热情。

    在利润的的驱动下,处在各分级代理层的商人们,开始涌向了这片未知世界。

    事实上,在后来欧洲各国的海外扩张中,这种模式非常普遍。

    各种从王室取得特许授权,主导殖民开发的商业集团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就是为大英帝国开拓南亚的“东印度公司”了。

    对于从几内亚比绍出发,接下来沿非洲海岸线探索的葡萄牙商人来说,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固然存在的诸多贸易机会,但也存在着开发上的难点。

    大家要知道,就西非的情况而言,人口最密集、最有潜力的区域,是以尼日尔河为核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位于萨赫勒地带之南的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正是西非热带草原的西端。

    技术上,葡萄牙人在这里建立的贸易据点,能够相对容易的向东与黄金帝国发生贸易关系。

    而继承向南探索的话,葡萄牙人会发现,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岸线,将会被一条连续的热带雨林带所覆盖。

    这条从几内亚境内,富塔贾隆高原西麓而起的沿海热带雨林带。

    向东经现在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以及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的南部地区。

    一路延伸至几内亚湾东端,并向非洲中部扩张至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以及加蓬和两个刚果北部。

    其中,更容易受西风影响的两端,热带雨林要更为深入内地,而几内亚湾北部沿线雨林带则相对较“薄”。

    内部结构复杂的热带雨林地区,一直被视为最有挑战的探险区域。

    现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的,不与现代人类交往的“原始部落”,都集中于非洲、美洲、南洋群岛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国外,以热带雨林为背景的探险题材,也一直在文学创作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类地区开



第629章 大国崛起(二十九)
    对于从罗马时代,就已习惯用香料改良食谱的欧洲人来说,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成功,是一个重大打击。

    悲剧的是,气候寒冷的欧洲并不适合生产“香料”。

    甚至连生姜这种国人最常见的“香料”,都长期依赖进口,由印渡制成干姜粉出口至欧洲。

    在这种情况下,在“几内亚”海岸的发现,能够带来多大商机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葡萄牙人在这段西临大西洋的雨林带,在几内亚——利比里亚中所发现的“几内亚胡椒”。

    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胡椒(胡椒科),而是属于姜科的“非洲豆蔻”。

    用一个大众熟悉的物种之名(加上一个前缀),为一个外观或味道相似外来物种命名,也是一种,有利于打开市场的商业惯例。

    比如我们熟悉的“胡椒”、“胡萝卜”,还有我们今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的土豆,都是这种情况。

    然而在当时,除了植物学家以外。

    估计没有谁会关心长相类似胡椒,又有香辛味的“几内亚胡椒”,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胡椒。

    事实上,这一误会应该也不是源自于葡萄牙人。

    因为在葡萄牙作出这一发现之前,摩尔人已经透过跨撒哈拉贸易,将这一产品输往欧洲,并作为胡椒的替代品了。

    只不过,它最初是被称之为“非洲胡椒”罢了。

    这一误区在地缘z治上的一个映射就是,从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的这段“胡椒”主产区,被命名为“胡椒海岸”。

    同时,由于所有迷人气味的“非洲豆蔻”外观有些像谷物。

    它也被欧洲人称之为“来自天堂的谷物”也叫天堂谷,所以“胡椒澳”又有“谷物海岸”之称。

    后世继承“谷物海岸”/“胡椒海岸”,这笔地缘遗产的国家是利比里亚。

    至于海岸线略短的塞拉利昂,之所以没有和利比里亚合成一个国家,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那就是殖民分割。
1...19019119219319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