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z治殖民浪潮中,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家,先后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如何来解读这一渐行渐远的过程,在后面的内容会慢慢展开。
现在我们更关心的,在伊比利亚势力强势扩张的16世纪,是什么力量,帮助摩洛哥保持了独立状态,以至于不需要向奥斯曼求援。
从技术上来看,来自西非的黄金,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摩洛哥地区,一直是马格里布——西非一线,跨撒哈拉贸易的主力参与者,并且由此而引发z治上的扩张。
当初的穆拉比特王朝的崛起,就借助了来自古加纳的资源。
如果说柏柏尔人的“穆拉比特王朝”,是加纳帝国的掘墓人,那么阿拉伯人的“萨阿德王朝”,就是“桑海帝国”的毁灭者了。
1591年,来自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穿越撒哈拉沙漠,再次代表北方势力入侵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并摧毁了这个最后的黄金帝国。
基于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不管远征行动本身,还是后来维持在西非的统治,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前后有数万,来自摩洛哥的阿拉伯/柏柏尔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过回报也是十分丰富的,来自马里地区的黄金,为萨阿德王朝的财政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西非对摩洛哥的另一个地缘支撑,来自于“人力资源”。
除了劳动力,以奴隶的形式以外,还包括军事层面的支撑。
最典型的事例,来自于17世纪下半叶,取代萨阿德王朝统治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
这个延续至今的阿拉伯人王朝,在战略层面,有意识的组建了忠于王室的h人军队。
除了在境内赎买的h人奴隶以外,从内尼日尔河三角洲,招募或捕获而来的h人,是阿拉维王朝的,h人绿教部队的重要来源。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种与古拉姆、马穆鲁克军人,奴隶军人性质类似的军队,会更具忠诚度。
事实上,即使在后世北非,他们依然延续着类似的做法。
在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实际上几乎没有国家军队。
相比利比亚境内的阿拉伯/柏柏尔人,卡扎菲更愿意从西非,雇佣h人来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最起码他们,不会受到部族势力的影响。
这一战略性政策的实行,也使得卡扎菲在利比亚维持40年的统治。
不过当利比亚的敌人是整个西方时,无论什么样的策略都变得无济于事了。
当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的马格里布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6世纪末,摩纳哥阿拉伯王朝对桑海帝国的征服,使得整个西非,重又回到了部族林立的时代。
缺少强有力z治势力维持秩序的后果,就是由马格里布——内尼日尔河三角洲一线的贸易,受到了破坏。
廷巴克图等兴旺无比的贸易城市,开始走向衰弱。
受此影响,跨撒哈拉易线在西部的主轴,开始东移至豪萨、乍得湖,等马格里布z治力量,难以触及的区域。
不过对于这一切,欧洲人其实知之甚少,一直到19世纪,欧洲探险家都很难深入西非内陆。
通过在沿海地带寻找土著贸易代理人,是欧洲殖民者获取非洲资源的主要方式。
&
第634章 大国崛起(三十四)
事实上,后世非洲的粮食自给率普遍较低,与这些面向的出口经济作物种植不无关系。
d立后的非洲诸国,虽然也普遍注意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但受限于水资源、z治等因素,非洲粮食的缺口并没有得到战略性补强。
当然,这其中也有做得不错的。
比如土地气候条件较好、政局较稳定的国家喀麦隆,就解决的比较好。
在航海者眼中,这座近海火山,是他们结束东向航行的地标。
如果要继续沿岸探索的话,接下来的航向将转而向南。
不过在继续向南探索的同时,葡萄牙人还会有一个重要发现。
那就是阿达马瓦山脉,并不仅仅是在沿海提供了一座活火山。
而是向整个海湾腹地,延伸了一条长约700公里的火山岛链。
岛链主要包含四个主岛,由近及远分别为:比奥科岛、普林西比岛、圣多美岛,以及安诺本岛。
这其中最大的岛屿,是距离海岸线仅30多公里,与喀麦隆火山遥相响应的“比奥科岛”。
与喀麦隆火山区一样,这些火山岛,也是被风光秀丽的热带雨林所覆盖。
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位置上看,比奥科岛都是非常适合作为殖民地的。
15世纪70年代登陆于此的葡萄牙航海者,甚至兴奋的为之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
福摩萨,又译“福尔摩沙”,葡萄牙语意为“美丽”。
在后世,这个名称非常的有名,这个名字也是大员岛的曾用名。
在国际上,也多有使用此名指向大员岛的,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割裂大员与天朝历史、z治联系的人来说。
其实,在葡萄牙人和其它欧洲殖民者的海外探索中,福摩萨这一拉丁语称谓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
可以说,除了南极洲以外,各大洲都有以“福摩萨”命名的地区。
然而发现比奥科岛“美丽”之处的,不只有葡萄牙人。
比奥科岛离海岸线的距离,并不足以阻止原住民,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的成功登陆。
这些从喀麦隆渡海入住比奥科岛的土著,被称之为“布比人”。
从地缘角度来看,布比人并不属于我们在西非见到的“苏丹尼格罗人”,而是属于黑非洲另一大黑人族群——班图尼格罗人。后面我们会分析到,班图尼格罗人与苏丹尼格罗人的分布特点。
从比奥科岛启航的葡萄牙人,再往西南顺着比奥科岛-喀麦隆火山连线的延伸。
他们再航行200公里,就会看到岛链上的另一座岛屿:面积为142平方公里普林西比岛。
再沿着这条延伸线,葡萄牙人接下来还发现了,面积为836平方公里的“圣多美岛”,以及面积仅为17公里的安诺本岛。
与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比奥科岛相比,安诺本岛并不占优势。
好在这个距离,已经足以阻止班图人的抢先登陆了。
葡萄牙人终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这几个无人区。
其实类似这样的群岛,并不一定要逐一列举、细细解说的。
就像之前诸多群岛,大家基本也只是,搞清群岛整体的地缘结构就是了。
之所以在这里多费些口水,是因为这四个岛特殊的地缘z治归属。
简单点说,后世这两头一大一小的比奥科岛、安诺本岛,属于邦尼湾沿海小国“赤道几内亚”。
而中间的圣多美、普林西比两岛,则单独组建了,d立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g和国”。
很显然,这么奇特的z治归属,一定又是殖民分割的结果。
从15世纪下半叶发现上述岛屿殖民开始,一直到18世纪下半叶的300年间,上述火山岛都是葡萄牙人的领地。
第635章 大国崛起(三十五)
借助“普法战争”获胜的红利,德国在贝宁湾得到了“多哥兰”,而在邦尼湾扩张的结果则是“喀麦隆”。
作为黑非洲海岸线探索的先行者,葡萄牙人登陆喀麦隆海岸的时间,大约在1472年。
喀麦隆这个名字,也是葡萄牙人取的。
根据第一印象为一个区域命名,也算是一个惯例了。
这次在靠近喀麦隆火山之后,最让葡萄牙人印象深刻的是,河流中游动着数量巨大的虾,遂将之命名为“虾河”。
这些让葡萄牙人印象深刻的虾,“喀麦隆”camar?o葡萄牙语“虾”的意思,后来也成为了整个版块的名字。
可惜的是,“虾”并不适合作为商品运往欧洲或美洲。
否则,也许喀麦隆就会有个,“大虾海岸”的历史名称了。
德国在喀麦隆地区的扩张,在1910年达到了顶峰。
当时的喀麦隆地区,还包括北部与之相邻的一部分尼日利亚领土。
以及南部从法国殖民地割取的一部分加蓬、刚果(布)的土地,总面积差不多有80万平方公里。
几与当年,葡萄牙人许诺给西班牙人的面积相当。
当然,在经历一战失败战争之后,这些都不重要了。
除了少部分,约9万平方公里,靠近尼日利亚的殖民地以外被英国获得的。
大部分的喀麦隆变成为了“法属喀麦隆”,并在20世纪60年代独立,原属刚果、加蓬部分重新剥离。
英属部分则分为了两块,南部沿海地区经公投并入喀麦隆,北部地区则公投入了尼日利亚。
大家在地形图上,会发现,喀麦隆与尼日利亚南部的地缘分割线,并没有严格按照阿达马瓦山脉分水岭来划分。
这其实就是,后世英属喀麦隆一次公投结果所造成的结果。
简单点说,分水岭以西这部分突出部,包括火山地区,就是一战后,英国得到的“英属喀麦隆”南部地区,后世喀麦隆西北省和西南省。
很显然,一如英国人,把沃尔特河东岸的“英属多哥兰”,并入加纳一样。
英国人也是希望,让自己治下的“尼日利亚”,地理边界更加的完整。
然而,问题在于,尼日利亚的范围太广了。
从跨撒哈拉贸易受益的豪萨、博尔努等地的商人,早以让绿教渗透了尼北部区域。
而几内亚湾沿线,受西方殖民者影响的区域,则普遍归信了jd教。
前者在人口上更占优势,有50%,jd教为40%。
相比之下,与跨撒哈拉贸易线,距离更远的喀麦隆地区,受绿教教的影响就较小了。
除了西北部处在阿达马瓦高原以北的区域,属于绿教聚居区以外,约占总人口20%。
其余大部为jd教及原始宗j,占40%覆盖区,身处内陆的后者,政治、经济影响力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原英属喀麦隆南部jd教区,很自然的更愿意和他们的j友在一个国家。
反之,北部干旱地地带的绿教徒,则倾向于成为尼日利亚人。
喀麦隆的例子告诉我们,“地缘”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地理固然是最基础的要素,但基于各种力量博弈出来的人类认知。
比如宗j、m族,经过时间沉淀后,也属于重要的地缘因素。
完全从地理结构上,来规划地缘z治格局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会总是很难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国家内部,都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些,难以化解的地缘矛盾。
了解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找到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又或知道,哪些是难以化解的结构性矛盾。
比如以尼日利亚这种南、北宗j分割明显,人口数量又大体相当的区域。
出现“博科圣地”,这样的极端宗j武装组织,几乎是一种必然。
&n
第636章 大国崛起(三十六)
这就好像我们所说的“突厥人”,其实也是一个语族概念。
不过语言是族群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
因此,即使不能说同一语族,就必定在z治或m族上统一,但最起码算是具备了基础。
阿达马瓦高原南北,东尼日利亚-西喀麦隆的热带草原地带,一般被认为是班图尼格罗人的起源地。
进入公元时代后,由于受到苏丹尼格罗人的压力,这些操班图语的尼格罗人。
开始往南部雨林地带迁徙,并向整个赤道及其以南的非洲地区扩散。
然而在此之前,这些雨林地带并非无主之地。
如果罗马在布匿战争胜利后,不满足对北非岸线控制,而率先开始向南探险的话。
那么,抵达喀麦隆地区的罗马航海家,看到的“h人”,很可能就是,另一种与典型h人迥异的类型——俾格米人。
即使没有任何z族分辨经验的人,应该也能一眼识别出俾格米人来。
事实上,所谓“俾格米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z族名称,而是古希腊语中“侏儒”的意思。
也就是说,所有身材矮小的个体或者族群,都可能被欧洲人称之为俾格米人。
后世在非洲及亚洲,都有被称之为俾格米人的族群存在。
这些俾格米人的共同特点是身材矮小,普遍身高在1米3-1米5之间,亚洲类型略高。
皮肤较黑、毛发卷曲,并且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带。
为了有所区别,其中非洲类型,可以被细分为“尼格利罗人”。
亚洲类型又被称之为“尼格利陀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