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在国际z治中,争端并不全部由军事手段来解决的。

    既然各方决定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那么包括“谁发现,谁占有”的法律原则,也就必须得到尊重了。

    这其中,最早代表欧洲,“开发”刚果河流域的葡萄牙,到底卡位如何,是我们最先需要了解的。

    在17世纪中叶以前,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的贸易,主要都是通过,刚果河下游的“刚果王朝”来代理的。

    当然,从贸易的角度来说,葡萄牙人也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永久殖民点。

    参照在西非的经验,初始永久殖民点的选址。

    要么是远离海岸线的海岛,要么是强大土著政权的势力范围边缘。

    前一种做法的代表是佛得角群岛,几内亚比绍则属于后一种情况。

     




第640章 大国崛起(四十)
    对于更习惯了,温润热带草原气候的土著族群来说,萨赫勒地带,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成为地缘z治的重心。

    比如,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的西非黄金帝国,取得的z治成果,就直接来源于,对萨赫勒地带的控制力。

    然而,西非萨赫勒地带,之所以成为关键先生,是因为它在跨撒哈拉贸易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只不过,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后世的南非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

    换句话说,如果刚果河下游,和南非有巨大的贸易量的话,整个王国的重心,就有可能是气候,更加干燥的安哥拉地区了。

    现实情况是,远离旧大陆文明中心的南非地区,并没有北非地区那么多的贸易机会。

    由此,安哥拉地区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也就没有可能,出现一个“廷巴克图”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之所以在非洲,看到如此之多横平坚直的边境线。

    是因为欧洲殖民者,真正能够控制的,很多时候只是沿海地带。

    当沿海地区的利益边界划分清楚之后,用直线向内陆延伸相应的腹地。

    看起来,会十分的“科学”和公平,尤其是人烟稀少地区。

    不过,在葡萄牙人着力开发下,几内亚海岸线在16、17世纪,倒还没有想到,将来的竞争会如此激烈。

    他们所面临的直接对手,仍然是曾经与之,有过密切合作的刚果王国。

    刚果王国在这一地区的做大,与葡萄牙人的到来有直接关系。

    那些在在战争中收获的h人奴隶,不仅为刚果贵族获得了巨大财富,也为他们换来了技术优势。

    然而,z治就是这样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刚果王国的做大,只是贸易所带来的客观结果,并不是葡萄牙人刻意追求的。

    无论对于z治扩张者,还是贸易者来说,一片分裂的土地,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像世界上大部分貌似统一z治体一样,刚果王国,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它核心地区位于刚果河下游北岸。

    刚果河以南至宽扎河的土地,实际是由一个,叫“恩东戈”的附属酋长国控制。

    “恩东戈”之名,来源于15世纪末,探索至此的葡萄牙人。

    于1483年,见到的第一位恩东戈国王,叫做恩哥拉?基伦热。

    因此这位国王名字的一部分,加上一点转译的错误,便成为了如今安哥拉国名的由来。

    鉴于沿海地区的干燥气候,恩东戈王国的经营重心,是在宽扎河中上游,至宽果河一带的高地上。

    这也为葡萄牙人在罗安达的落地,以及随后沿海岸线的扩张提供的空间。

    对付一个模块式的z治体,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化它的内部矛盾,然后各个击破。

    在罗安达站稳脚跟的葡萄牙人,最终也是这样做的。

    17世纪60年代,葡萄牙人终于通过战争,迫使曾经强大的刚果王国分裂,将自己的控制线,延伸到了刚果河下游。

    土著人的“恩东戈”,就此变成了葡萄牙人的“安哥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刚果王国这个z治体就此消亡了。

    退回刚果河北岸的刚果王国,实际直到柏林会议之后,才消失于地缘z治舞台的。

    尽管在葡萄牙人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尝试过,对通过中非海岸线进行贸易。

    但在地缘z治层面都没有造成过重大影响。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在加蓬湾的登陆,才是造成本地区,地缘z治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

    登陆加蓬湾的法国人,在加蓬湾建立了一座,安置被解放h奴的“自由城”,也就是后世



第641章 大国崛起(四十一)
    观察地图的话,大家会发现,两国用来区分彼此的首都,位置都正处在,刚果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割点上。

    也就是说,刚果(金)的首都金沙萨,与刚果(布)的首都布拉扎维之间,仅仅隔了一条刚果河。

    基于两座城市,在本国的z治中心地位,在后世,飞往刚果地区的航班。

    在其中一个机场起降后,通常还得飞过“宽阔”的刚果河,到另一个首都上下乘客。

    更由于两国国名太过雷同,以至于一些初次到此的国际乘客,会搞错目的地提前下飞机。

    鉴于两个城市分属两个国家,邻居关系很多时候还不怎么好,下错飞机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就可想而知的。

    按照法国人的想法,是非常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刚果河北岸地区的。

    然而在葡属西非的安哥拉,已经控制了刚果河口南岸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谓的“比属刚果”,就没有出海口了。

    虽然,比利时的实力,无法阻止法国人这样做。

    但德、英等暂时没有办法,直接染指刚果盆地的欧洲大国,肯定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的。

    1884年开启的“柏林会议”,其核心议题,就是为了解决刚果河下游的归属问题。

    最终,在这一问题上,被孤立的法国人,并没有能够染指刚果河的出海口。

    所谓的比属刚果,在刚果河口之北,拿到了一段南北宽仅4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向内地延伸,约290公里的一条刚果河北岸邻土。

    阻止法国人染指刚果河口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葡萄牙人的介入。

    当法国人开始从加蓬地区,向刚果河扩张时,已经在刚果河口之南,经营了两百多年的葡萄牙人,自然也坐不住了。

    基于葡萄牙人的实力,像法国人那样的大举扩张,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过在争夺刚果河口的问题上,葡萄牙人却还是有地缘优势的。

    几乎与法国控制“法属刚果”同时,葡萄牙人也在刚果河口之北,也通过与土著居民达成保护协议,占得了一块殖民地。

    很显然,葡萄牙人的做法,阻断了法国南下刚果河口的进程。

    只是任何一个国家独占刚果河口,都不符合其它国家的利益。

    在一片维护比属刚果出海权的声音中,葡萄牙人并没有能够在柏林会议上,把刚果河口之北的这一小块土地,与自己的“葡属西非”相连。

    比属刚果在得到出海口的同时,也刚果河之北、两个刚果之间,割裂出来一块,面积仅7200多平方公里的“葡属刚果”——卡宾达。

    对于后世一些国人来说,“卡宾达”一名,倒也不能说完全陌生。

    一种原产自卡宾达的天然药材——卡宾达树皮,在天朝民间流传有神奇功效。

    卡宾达树皮是否真有药用效果,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基于飞地性质的卡宾达,与安哥拉本土并不相连,且有海岸线。

    它在葡萄牙帝国体系内的地位,一直不太确定,是否应归属于葡属西非管辖。

    这块飞地所天然具有的分裂倾向,亦使卡宾达在1975年,宣布d立为“卡宾达g和国”。

    尽管安哥拉政府很快控制了卡宾达,但卡宾达人依然在用各种方式尝试d立。

    事实上,如果卡宾达人在柏林会议前,有机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法、葡、比之外的欧米国家,他们肯定就已经获得d立地位了。

    就像原来“西属几内亚”的赤道几内亚了。

    当然,从非洲z治格局来看,以开发自然资源,比如:森林、矿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第642章 大国崛起(四十二)
    法国在殖民非洲问题上的地缘优势,也体现在了对中、西部非洲板块的争夺上。

    传统的跨撒哈拉商路,以及葡萄牙人开拓的海上航线,法国人成为了西非的最大赢家。

    统治之下的“法属西非”,包括有后世的:

    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尼日尔、马里、几内亚、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贝宁,以及尼日尔。

    可以说,除了西撒哈沙(西属)、几内亚比绍-佛得角(葡属)。

    塞拉利昂/贝宁/尼日利亚(英属)、多哥(德属),这几个沿海地区以外。

    整个利比亚-乍得湖以西的非洲西部地区,几乎都成为了“新法兰西”。

    法国人在非洲西部统治秩序的建立,也为他们在乍得湖-阿达马瓦山脉,以东的非洲中部地区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方面,法国人可以在内陆,从西北方向渗透,后世为尼日尔、乍得两国所有的“乍得盆地”,进而南下刚果河流域。

    另一方向,还可以像英、德等国一样,遵循传统的海洋扩张路径,从加蓬登陆向刚果渗透。

    正是基于这双重优势,法国成为了欧洲三强中,唯一能够把自己在非洲,大陆部分殖民地连成一片的国家。

    与刚果盆地,同属地理中非范畴的“乍得盆地”,也同样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后世乍得湖周围,呈现出的四国分列的格局,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其中乍得湖西南的尼日利亚,属于英国殖民地。

    南部的喀麦隆属于德国殖民地;西北的尼日尔、东北的乍得,则为法国人所有。

    不仅如此,乍得湖也是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两大殖民板块的分割线。

    湖以西的尼日尔被划入“法属西非”,以东的乍得则属于“法属赤道非洲”的范畴。

    事实上,纯粹从原始的地缘关系来看,横跨撒哈拉沙漠-萨赫勒地带、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乍得。

    也属于跨撒哈拉贸易涵盖板块,跟西非、北非板块之间的接触,远比比跟刚果盆地紧密的多。

    在法国人渗透乍得地区的19世纪后期,从东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而来的绿教徒,刚刚在乍得湖盆地,成功的建立了统一王朝。

    两大地缘势力,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博弈的结果,也在后世乍得宗j结构上,也有所体现。

    后世的乍得共和国,绿教徒的比例约为44%,jd徒的比例则约为33%,剩余为原始宗j信仰者。

    很显然,前者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干旱地区。

    后者及遵循原始信仰者,则生活在南部湿润的热带草原地带。

    基于双线出击的地缘优势,在争夺乍得盆地的博弈中,法国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由此,英国人无法把自己控制下的尼日利亚,与东、北非的英属埃及、苏丹等地连成一片。

    而法国人,则可以将自己的控制线,从地中海向南,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

    由于在柏林会议上,未能取得刚果盆地的控制权。

    法国在中部非洲所拥有的“法属刚果”,有些形单影孤,并且随时有被德属喀麦隆,割裂其与北部殖民地联系的可能。

    为此,法国人在1910年决定,将乍得与南部的法属刚果板块,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法属赤道非洲”。

    所谓的“法属赤道非洲”,在地理上涵盖两大地理单元:乍得盆地和刚果盆地。

    为了连接这两大板块,法国人在乍得湖流域,与刚果河流域相接地区,划分出了一个叫作,“乌班吉沙里”的z治单元。

    其中的“乌班吉”,指的是刚果河上源的“乌班吉河”。

    “沙里”则指的是乍得湖的主源“沙里河”。

    两条河流都有很长一段,为这个政治体充当其与,乍得、刚



第643章 大国崛起(四十三)
    一如葡萄牙、法国等国一样,在德国的非洲扩张之路上,与大西洋相接的摩洛哥,是重要的前进基地。

    为此,英国承认法国在马格里布的z治权力之后,德国人以维护摩纳哥d立、利益均沾为名。

    先后在1905年、1911年,在摩洛哥挑起外交、军事冲突,史称两次“摩纳哥危机”。

    最终,法国以割让部分法属刚果的土地为代价,换取了德国在1912年,对其控制摩纳哥的承认。

    德属喀麦隆的领土,也向东北方向,扩张到桑加河及乌班吉河口,与比属刚果相接,乍得、中非而因此与刚果布、加蓬割裂。

    当然,没有谁会真正满意这个结果。

    一战结束后,终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英、法两国,瓜分了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1...194195196197198...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