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这也是我可以将之统称为“典型h人”的主要原因。

    二者都源自于西非(西苏丹)。

    在公元前的漫长历史中,这些原始部落状态的典型h人,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部与之气候相近的中、东“苏丹”地区。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尼罗河上游的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地区,与从北非、阿拉伯半岛南下的,闪含语族的高加索人种,发生了混合和碰撞。

    原来也北进到尼罗河上游的科伊桑人,很快便被两个强势族群所融合掉。

    由于东进的过程非常漫长,并且在南下闪含民族的强势影响,最终在西起塞内加尔河口、

    东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土地上,苏丹尼格罗人在语言上,呈现出了多样性。

    后世能够被归类于“苏丹尼格罗人”的z族集团,内部各m族在语言上,

    却可能被归类入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或者闪-含语系。

    同时,一如撒哈拉沙漠,影响了地中海的高加索人种南下一样,中非热带雨林带,也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几内亚湾,一直到刚果盆地东部的这条热带雨林带,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平均纵深也有约1000公里。

     




第647章 大国崛起(四十七)
    这些“典型h人”的南扩成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质方面。

    尽管科伊桑人,要比热带雨林中的俾格米人要高大些,但男性平均身高也只有不到1.6米。

    而苏丹地区的典型h人,成年男子则平均达到1.8米。

    在一片双方都能适应的热带草原上,后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则是文明的成熟度。

    尽管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使得沙漠南部的,“苏丹”地区的文明进程缓慢。

    但终归还是比东非高原和南部非洲地区,要更有机会接受北方文明的信息的。

    比如黑非洲普遍畜牧的长角牛,就是沿尼罗河从地中海周边地区传入的。

    地缘位置优势也使得苏丹、班图尼格罗人,有机会比之更加封闭的科伊科伊人,更早进入农业阶段,并由此带来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由于班图尼格罗人的原始位置,较苏丹尼格罗人更偏南,后者的压力使之不得向赤道区迁徙。

    基于刚果热带雨林带的存在,从阿达马瓦山脉一带起程的“班图尼格罗人”,

    大体上沿着两条迁移路线,扩张到了整个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一条是沿雨林带的北沿,向东渗透至东非高原,然后一路向南,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则为苏丹尼格罗人所据。

    另一条则从喀麦隆出发,南向进入刚果河下游,并进而扩张至整个刚果盆地。

    班图人在这个方向所遇到的土著,是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俾格米人。

    当然,这里说的两条线路都是主线,在族群迁徙过程中,往往是每个方向都会尝试的。

    比如说进入刚果盆地的班图人,也可能有部分是从东、北方向。

    班图人的两个迁徙方向,也造成的其内部z族特征上的分化。

    分化出来的两种类型被称之为:刚果型和大湖-开普型,开普意指南非地区,从这两个标签上,也可判断出二者所分布的区域。

    由于刚果盆地的俾格米人,并没有对北方来者的种族特征,造成太大影响。

    刚果型班图人在外观上,与西非的苏丹尼格罗人差异不大。

    而从东非高原南下的班图尼格罗人,则在融合原居于此的科伊桑人过程中,

    种族特征出现了一定变化,其中最容易让人感觉到的是肤色变浅。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可以适应很多恶劣环境,但趋利避害又是生物本能。

    从这个角度看,体质、技术和人口上,更占优势的班图人南下。

    才是科伊桑人,被迫选择在纳米布-卡拉哈迪沙漠,周边地区生存的根本原因。

    同时这条副热带沙漠带,整体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南部。

    也造成了班图人-科伊桑人,在南部非洲东-西分立的局面。

    当然,这种分立只是一种表象。

    而不是说科伊桑人,和他们所生存的土地,有能够和东部对抗的资本。

    就像西域、西海、乌斯藏、漠南、漠北,这几个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地区。

    面积虽然占了天朝领土的一半,但人口占比却不到4%一样。

    后世的纳米布沙漠以及卡拉哈迪沙漠西部,归属于纳米比亚。

    这片干旱之地也是19世纪末,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非洲所开拓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之为“德属西南非洲”。

    对于后发的德国人来说,他们能够在非洲西南完成这一布局,多少和科伊桑人的境遇类似(不重要的边缘之地)。

    当然,沙漠本身是没有什么殖民和贸易价值的,就像科伊桑人,也不是靠真正生活在沙漠里一样。

    有鉴于此,德国人必须将控制范围,向内陆延伸至卡拉哈迪盆地边缘的,萨赫勒-热带草原地带,才能够体现“



第648章 大国崛起(四十八)
    南非首都开普敦所处的“开普半岛”,以及半岛南端的好望角都位于此。

    行政上,大体对应南非“西开普省”中南部,并且属于地中海气候区。

    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一总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中海地带,也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重心。

    19世纪初,大英帝国开始在此布局,并与先期殖民于此的荷兰人(布尔人),展开了长期博弈。

    尽管英国人最终,取得了z治上的胜利。

    但从殖民角度说,布尔人显然更为成功,他们成为了南非白人的多数。

    在荷兰人登上全球地缘z治舞台后,上述这段历史,在我的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解读。

    就15世纪末的情况来说,发现印度洋,为葡萄牙人所带来的兴奋感,要远远大于,找到了一小块适于移民的土地。

    当然,前面也从技术上分析过了,迪亚士本人其实并不能准确证明,自己发现了印度洋。

    为此,葡萄牙人需要一场,准备更为充分的远洋行动,来迎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一使命,最终落到了另一位葡萄牙贵族——瓦斯科?达?伽马身上。

    1497年7月,也就是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后第十个年头,达伽马所率领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并沿东非海岸北上最终抵达印度。

    达伽马的印度洋之旅,肯定将是后面的解读重点。

    然而,在迪亚士和达伽马两位葡萄牙裔航海家之间,这个世界却还有另一项,更为惊人的地理大发现,吸引我们将目光,暂时从非洲和印度洋航线上移开。

    顺便说下,鉴于非洲的地理气候,与国人身处的环境实在差异太大。

    因此,通过我书中一些资料、图片来了解它的地缘特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借助这些资料、图片的解读,非洲雨林、草原、班图人等属地元素的设定。

    以及b利时王室野蛮殖民刚果的那段历史,都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从1445年,葡萄牙人抵达塞内加尔河口,到迪亚士于1488年发现好望角。

    葡萄牙人对黑非洲西海岸的探索,已经过去了43年。

    从地缘z治层面来看,做为伊比利亚半岛的大哥“西班牙”,很难做到不眼红葡萄牙人的成就,并开始跟进。

    之所以一直没有大动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葡萄牙人在1455年,探索西非不久后。

    就从j廷那里获得了特权令,它规定了博多哈尔角以南,整个非洲乃至东方的“主权”属葡萄牙。

    特权令原文:凡属业已征服或将被征服的地方,均应让与并归属国王阿丰索、王储及其继承者。

    自博哈多尔角,至几内亚全部海岸以及整个东方,今后将永归国王阿丰索及其继承者享有主权。

    另一方面,后世概念中的西班牙,此时实际还未形成。

    在西班牙统一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卡斯蒂利亚,直到1479年才通过联姻的方式,与阿拉贡王国正式合并,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

    在此之前,能够对葡萄牙构成威胁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并没有余力去考虑遏止葡萄牙的问题。

    顺便说一下,卡斯蒂利亚王国通过联姻,与阿拉贡王国合为一体时,葡萄牙王国本来也是预选对象的。

    抛开这个微观z治博弈不谈,战略层面上看,如果葡萄牙不是及时抢在西班牙统一之前,

    开启大航海进程,并取得了成功的话,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将几乎无可避免的,被统一到西班牙的王旗之下。

    西班牙的统一,不仅意味着摩尔人,在伊比利亚最后的z治印记,即将成为过去。



第649章 大国崛起(四十九)
    尤其是哥伦布劝说葡萄牙王室,资助他的探险行动之后不久,迪亚士就为葡萄牙发现了好望角。

    富庶的东方以及新的东西方贸易路线,算得上是唾手可得。

    在这种情况下,哥伦布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其它国家身上。

    英、法等国,也曾经成为哥伦布的游说方向。

    但随着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整个15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的重心,都在内部的重新整合上。

    比如英国的两个皇族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在1455年至1485年,进行了一场著名的“玫瑰战争”。

    法兰西则大体完成了,法兰西王国的统一工作,重新控制了那些,因英国影响而脱离王室控制的诸侯国。

    最终成为哥伦布金主的是西班牙王室,尽管西班牙这一时期,也进行关键的内部整合工作。

    但葡萄牙近在咫尺的示范效应,显然对西班牙的心理影响要大的多。

    更何况刚才我也分析了,如果没有从海外获得的巨大利益,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几乎是一种必然。

    在不能向黑非洲扩张的背景下,除非跟j廷翻脸,哥伦布所提出的,那条希望渺茫的新线路,

    在战略上,就成为了西班牙,可以为之一赌的救命稻草了。

    当然,与葡萄牙沿海岸线南行的探索相比,横穿茫茫大海去寻找一片,欧洲人完全不熟悉的大陆,要冒险的多。

    即使当时的西班牙国内,对是否要这样冒险,也存在巨大的反对声。

    以至于一直有传闻说,资助哥伦布航行的资金,来自于当时西班牙女王的私房钱。

    不管怎么说,哥伦布终于找到了资金和z治后盾。

    而西班牙,也获得了一个开启大航海事业的契机,接下来要做的,应该就是“一路向西”了。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满载货物和补给的船只,离开西班牙,开始了他自己规划的东方之旅。

    不过船队最初的航向,去的并非向西而是向南。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会记得在15世纪初,诺曼人曾经为西班牙,在摩洛哥西南方向上,获得了一个支撑点——加那利群岛。

    如果不是葡萄牙人先声夺人的,垄断了黑非洲的探索权,加那利群岛本该成为,西班牙南向扩张的跳板。

    虽然,加那利群岛没有为西班牙的非洲事业做出大贡献,但在西班牙决心向西探索新航路之时,却仍然有机会充当前进基地。

    这是因为加那利群岛比之西班牙的经度位置,要更加深入大西洋(大约偏西300公里)。

    当你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海洋时,任何能让你缩短,在未知海域探索时间的机会,都是不容放过的。

    另一个让加那利群岛,成为航行真正起点的原因,是经度还不行。

    哥伦布经过计算认为,只要沿着同纬度直线西行,也是最短的路径,他的船队,可以抵达亚洲最东部的倭国。

    据说哥伦布的计算依据,来自于马哥波罗的记录。

    当然现在我们会知道,与加利利群岛同纬度的,其实是当时琉球王国北部的奄美群岛。

    错估倭国位置本身,并没有对哥伦布的航行造成影响。

    因为要是没有美洲大陆的存在,哥伦布此次航行将注定会失败。

    要知道,加那利群岛与琉球的直线距离,将近16000海时里。

    以哥伦布的准备工作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横穿两大洋航行那么远的。

    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间,横亘着的美洲,可以让哥伦布在未知海域的航程,缩短到3100海里。

    实际上,即使这样,也超出了哥伦布的预估。

    以至于在航行过程中,哥伦布不得不掩盖了许多事实,



第650章 大国崛起(五十)
    说到陌生,是因为,除了那些在海盗题材作品中,出现过的地缘标签之外,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熟悉它们的位置,以及在历史中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

    不过不要紧,随着哥伦布的探险之旅,接下来将有足够的时间和历史事件,帮助你们补一补这一区域的地缘知识。

    先来看看,即将等待哥伦布发现的,是一片什么样的陆地和海洋。
1...196197198199200...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