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大家很容易在地图上发现,在北美大陆与南美大陆之间,因为半岛和群岛分割,形成了两片半封闭的陆间海: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对比大家熟悉的东亚的情况,两片海区的地理位置、结构,与勃海-东大洋(黄海)有些类似。

    只不过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的地缘z治关系,要远比渤海/黄海复杂的多。

    总的来说,包夹这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陆地分为三组,可将之归纳为:三片大陆、两个半岛,以及一个群岛。

    三片大陆指的是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在地理范畴里,一般会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将美洲划分为南、北两块。

    虽然单纯从地理角度来看,这个切割堪称完美。

    不过南北美连接处的狭长地理形态,及其与加勒比地区的相邻关系,使之具备了成为一个,单独地理单元的基础。

    结合彼此地缘特点,将m西哥及其以北的米国、j拿大归入“北美”概念。

    南美大陆最北部国家哥伦比亚,及其以南地区归入“南美”概念。

    m西哥与g伦比亚之间的连接区,单独划分为“中美”板块,是最合理的地缘切割法了。

    在后世的地缘z治、经济乃至体育领域,这也是个普遍最采用的归类法。

    比如在六个洲一级的足球协会中,“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就被打包入一个协会。

    两个半岛,指的是f罗里达半岛和尤卡坦半岛,前者位于米国的东南角,后者则是m西哥的最东端。

    两者与m西哥湾的位置关系,相当于辽东、s东两个半岛与勃海的关系。

    区别在于,天朝因为同时拥有s东、辽东两个半岛,而将勃海实际变成了内海。

    而m西哥湾则出现了米、墨南北对峙的情况。

    一个群岛则指的是,位于m西哥湾东南部,与尤卡坦半岛、中美洲、南美洲,共同围就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

    这条从m西哥湾口,向东延绵至南美洲北部的岛链,内部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岛链状群岛。

    包括哥伦布最先登陆的“巴哈马群岛”,西印度群岛的核心陆地区“大安的列斯群岛”。

    以及最东端蜿蜒至南美大陆北端,与整个委瑞内拉海岸线对应的“小安的列斯群岛”。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人们认为,哥伦布此行的目标是“印度”。

    这一认知的形成背景,是大家都知道的,哥伦布错误的认为,他登陆的地方是印度。

    甚至,将包括巴哈马群岛在内的加勒比岛屿,统称为“印度群岛”。

    后改称为“西印度群岛”,以与正确方向的印度群岛区别。

    然而,仔细研究哥伦布探索历程会发现,这一命名,并不代表哥伦布此行的目标是印度。

    他在寻找的实际上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被元朝统治的天朝。

    为此,西班牙王室甚至让哥伦布带上了,写给元朝皇帝的国书。

    以期说服天朝和西方的jd教世界一起,夹击处在二者之间绿教国家。

    当然,哥伦布和西班牙人并不知道,元朝在东方已经被我朝




第651章 大国崛起(五十一)
    在后来三次远航中,放弃了向北继续寻找天朝的初始目标。

    而是围绕着加勒比海,进行“印度群岛”和对印度大陆,实际是中南美洲的探索工作。

    现在大家知道了,哥伦布的“发现”,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错误所导致的。

    不过,哥伦布本人没有意识到这片陆地的属性,并不防碍他成为新大陆的“发现者”。

    即使之前可能有维京人,或者亚洲人,曾经先一步抵达美洲土地。

    毕竟只有哥伦布的“发现”,才导致了一系列地缘z治层面的重大变化。

    有可能让人产生遐想的一点,倒是哥伦布如果严格按照,既定线路和目标方向航行。

    他应该会在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登陆,并将这个半岛认定为倭国,或者天朝的一部分。

    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哥伦布接下来,很可能会在北美大陆进行探索。

    他所碰到的土著人,也不会被叫作“印第安人”(印度人),而会被贴上“天朝人”的标签。

    这一先入为主的认知,甚至可能导致哥伦布,再发现加勒比海及所属群岛时,将之认定为“南z国海”,及其所属岛屿,而不是印度群岛。

    说起来,从所谓“印第安人”的人种归属来看,哥伦布当年要是将之称为“天朝人”,倒还更靠谱一些。

    不过,欧洲人正确认识到印第安人黄种人属性,实际要到20世纪了。

    在此之前,喜欢用各种颜料涂抹身体的美洲土著,因其比亚洲黄种人,感观上更深一些的外表,而长时间,被列为单独的“红种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哥伦布更加坚信,他在加勒比地区看到的是印度人,而不是天朝人。

    当然,哥伦布的错误认知,本身并没有对历史进程,和地缘z治格局发生影响,错误很快被纠正了。

    在欧洲视角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被发现对象,无论打上天朝、印度,还是新大陆的标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够先发现这片土地。

    回到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问题上来。

    一般认为,哥伦布最先发现的陆地,是位于巴哈马群岛的中部的“圣萨尔瓦多岛”。

    也有学者认为,他最先登陆的是另一个岛屿。

    不管怎么说,哥伦布最先发现的美洲土地,是巴哈马群岛是确认无疑的。

    于大历史和地缘层面来说,在这个拥有3000多个岛礁,包括700多岛屿。

    其中30多个有人居住的群岛中,考据哥伦布最先发现的具体是哪个点,也没特别的意义。

    巴哈马群岛整体的地理位置和结构,才是它进入地缘z治舞台关键。

    与巴哈马群岛及其首都“拿骚”,紧密关联的名词,这还真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译名。

    它是很多冒险故事的主角——海盗的聚集点。

    历史上所谓的“加勒比海盗”,正是以巴哈马群岛为活动基地,劫掠往来于此的商船,包括袭击殖民点。

    然而,在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西印度群岛中,面积达到21万平方公里的大安德列斯群岛,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地理概念中的加勒比海,也是由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与美洲大陆围就的。

    身处大安的列斯北部外围的巴哈马群岛,实际并不处在加勒比海的地理范围内。

    无论是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还是亚洲的东印度群岛,岛屿的数量都是数以万计。

    尽管这当中,能够提供人类生存基础的岛屿也数以百计,但有条件,成为地区人口中心和地缘z治主角的,总归还是那些大岛。

    整个西印度群岛中最重要的陆地



第652章 大国崛起(五十二)
    在接近海地岛时,哥伦布的一艘船因操作失误搁浅。

    1293年初,哥伦布决定结束这次探索,回到西班牙复命,同时也是急于索取他应得的报酬。

    顺便说下,由于剩下的船只,不足以载回所有的船员,部分船员,有39人自愿留在了海地,并建起了一座临时据点。

    在岛上寻找梦想中的黄金,是这些船员选择留下的直接原因。

    悲剧的是,几个月后,哥伦布率队再次回到这里时,这些船员已经被土著居民所消灭。

    不过,比起西班牙人后来,将要对印第安人所做的一切,这种阻止外来者入侵的做法,其实算不上过分。

    在回程过程中,哥伦布还是希望采取同纬度航行法,即先向北航行到北纬28度线附近,然后再向东航行至加那利群岛。

    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通过测量固定时间点,太阳与海平面之间的夹角,欧洲航海者,已经能够准确判断地球的纬度了,但经度还不行。

    航海者们,也为此发展出了各种测量工具,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六分仪,哥伦布时代还没有。

    顺便说下,由于要具体测量时,需要单眼对着强烈的阳光,势必对视力造成一定影响。

    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说法,即海盗传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眼龙”形象,便是因此而产生的。

    不过独眼海盗的形象如此普遍,其实并不大可能是被太阳晒瞎的,更有可能是因海盗的职业属性所造成的。

    对于求财的海盗来说,即使火力足够强大,也不会谋求将对手击沉,而是会寻机跳帮解决对手。

    在对手殊死抵抗的情况下,战斗往往会从甲板延伸到底舱。

    由于甲板上下的光照条件差距巨大,战斗基本都是在白天进行。

    海盗贸然闯入的话,眼睛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黑暗,势必会给潜伏的对手以可乘之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有些海盗在跳帮接战之时,会先遮盖住一只眼睛。

    在进入底舱战斗时,再使用这只提前适应黑暗的眼睛,由此也造成了海盗中多独眼龙的印象。

    在哥伦布时代,暂时还不用考虑海盗的问题,他最需要防范的其实是葡萄牙人。

    大家要知道,葡萄牙人早在1455年,就从j皇那里,取得了博哈多尔角以南地区的探索权。

    对于这一点,西班牙的前身,“卡斯蒂利亚王国”自然是相当的不满意。

    尤其是它早在1420年,就在诺曼人的帮助下,取得南下航线最重要的跳板——加那利群岛主权的情况下。

    为了在黑非洲分一杯羹,卡斯蒂利亚与葡萄牙之间,发生了不少摩擦甚至海上军事冲突。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1479年,为了顺利与阿拉贡王国合并,葡萄牙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西班牙同意加那利群岛以南,各项权力归属葡萄牙。

    同时,葡萄牙也退出之前在戈梅拉岛。

    这个岛隶属加那利群岛,在上面建立了据点,承认西班牙对加那利群岛的主权。

    在j廷的主持下,西、葡两国就上述内容,以及我们不关心的王位归属问题,签订了《阿尔卡索瓦斯条约》。

    这份划定西葡两国海上势力范围的文件,不仅是大航海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第一份正式的法律文件,甚至也可以被认定为是国际法的开端。

    由于加那利群岛的南线,大体在北纬28度左右。

    根据这份条约的规定,在这条线以南所发现的土地,理论上都应该归属于葡萄牙。

    当然,从条约签订的初衷来说,并没有考虑到新大陆的发现



第653章 大国崛起(五十三)
    造成这一航线特点的,就是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气候现象——信风。

    信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风。

    在之前的解读中,信风也是造成,包括撒哈拉沙漠在内的,副热带沙漠带的重要原因。

    南北纬5°—25度°一带,是信风活动的范围。

    信风带在这个低纬度范围内,周期性南北移动位置,不变的,是信风吹动的方向。

    在地球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盛行的是,从东北方向刮向西南的“东北信风”。

    正是这一风向,将北非大陆的水气带离了大陆。

    当然,有人失意,就有人得意,信风也同时,为大西洋西侧的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东侧,

    输送了大西洋水气,使之成为了降水丰沛之地。

    固定时节的固定风向,也为试图横穿大洋的航海者提供的便利。

    包括哥伦布、麦哲伦,以及诸多海洋贸易者,都很好的让自己成为了信风的受益者。

    为此,信风也被形象的称之为“贸易风”。

    与后来那些掌握规律,主动利用信风航行的航海者不同的是,哥伦布的信风之旅,实际上是误打误撞。

    从北纬28度的加那利群岛出发的哥伦布,在行程近半时,再循着追着风向南调整航向,恰好使自己的船队,置于东北信风带中。

    意识到这点的哥伦布,在后来的3次航行中,都会主动先从加那利群岛向南进入信风带,让“天”帮助自己到达“印度”。

    如果哥伦布所遇到的只有东北信风的话,那么他回程时将遇到很大的障碍。

    不过球状的地球,并不只一有一个风带。

    大体上南北半球,各存在三个相对应的风带。

    以北半球的情况来看,除了低纬度区的东北信风带以外,还有中纬度的西风带,核心区在35度—60度之间。

    高纬度的极地东风带,再加上一个南北纬5度之间的“赤道无风带”。

    整个西欧大陆都处在西风带的润泽之下,这也是为什么同纬度的情况下,欧洲的气候,

    要比亚洲东部更为温润的根本原因,以纬度计,伦敦的位置相当于h龙江北部了。

    由于发现的“印度”位置加那利群岛之南,哥伦布在回程过程中,决定先向北航行至28度线附近,然后再寻找合适的风向向东航行。

    这一歪打正着的决定,让好运再次降临到哥伦布身上。
1...197198199200201...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