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同时,又因为南部非洲西半部的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区为核心,请大家参照所附《南部非洲地缘结构图》。

    南非的地缘z治空间,实际上在于达伽马即将探索的非洲东南部。

    我接下来的讲解,也就是补足“南部非洲”板块中,这缺失的东南拼图。

    事实上,即使没有可能考虑上述地缘z治因素,达伽马本人也会对非洲东南海岸,抱有更大的热情。

    这不仅仅是因为,绕过好望角之后,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往印度的大门。

    还因为对于航海者来说,西南非洲的海岸线,实在是一条恐怖的“骷髅海岸”。

    以至于达伽马这次南行时,并没有像迪亚士上次那样沿海岸线南下,而是在大西洋腹地,绕了一个大圈子。

    至于到底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技术背景又是什么,后面在讲解巴西的发现过程时,会揭晓答案。

    现在的话,我们还是跟随着达伽马的航线,先去探索一下,之前内容没有触及到的“东南非洲”。

    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人烟稀少、资源的西南非洲海岸线,固然让人非常失望,

    但机遇永远与风险并存,富庶的非洲东海岸,并不只有令人垂涎的资源。

    在达伽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南非东北部的纳塔尔试过s诞节后,接下了他和他的船队将遇到此行中最大的挑战。

    水是生命之源,以水系、降水量分布来切入,能够更宏观的揭示人类,在某一片土地的分布特点。

    就南非高原的情况而言,降水量由东向西呈递减状态,直至出现纳米布沙漠那样的极端气候区。

    而以水系来说,南非高原主要有四大水系,由北至南分别是:

    发源于安哥拉、赞比亚境内,沿安哥拉/赞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四国边境东行,最终从莫桑比克中部,流入印度洋的赞比西河。

    发源于安哥拉安部,穿越纳米比亚东北角,注入卡拉哈迪盆地腹地的奥卡万戈河。

    与绝大部分内流河一样,做为南非高原腹地的低点,卡拉哈迪盆地中央也汇集、蒸发而成了,一个咸水湖——巴卡迪卡迪盐沼(博茨瓦纳境内)。

    第三条河流是发源于博茨瓦纳、南非相接处,沿博茨瓦纳/津巴布韦与南非边境线东行,从莫桑比克南部,注入印度洋的林河。

    最南端的一条,则是横贯南非中北非,由南非、纳米比亚相接处,西行入大西洋的奥兰治河。

    也就是说,南非高原中北部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南部地势则为东高西低。

    很显然,位于中部的奥卡万戈河-马卡迪卡河,在人口上不会有什么潜力。

    后世这一流域的人口数,安哥拉南部,博茨瓦纳北部不过百万。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南非最大的河流——奥兰治河流域。

    在温带地区,一条河流的下游,往往意味着更大面积的冲积平原、更好的农业条件,以及滋养更多的人口。

    然而奥兰治河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副热带高压以及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影响,

    南非西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气候上与纳米比亚沿海一样,属于高蒸发量的“热带




第658章 大国崛起(五十八)
    水是生命之源,但过大或过小的降水量,对于低地农业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当然,你可以用水利建设来均衡水土关系,就像国人一直在做的那样。

    不过在文明初始时期,能够在雨季来临之际,帮忙人类躲避水患,旱季又有相对低地天然蓄水的高地区,会更受人类的青睐。

    有鉴于此,在欧洲人探索南部非洲东部时,这一地区的人口中心,其实并不在莫桑比克的沿海平原,而是在它西部的高地区。

    莫桑比克平原西部的高地,属于南非高原的一部分。

    这片位于赞比西河、林河、卡拉哈迪盆地以及莫桑比克平原之间高地,绝大部分为后世的津巴布韦所有,因此可以将之称为“津巴布韦高原”。

    生活在津巴布韦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土著,都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班图人。

    由于津巴布韦高原的西南方向,是相对干旱的卡拉哈迪盆地。

    东部是更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莫桑比克平原,沿东非高原南下的“班图人”。

    无论是继续沿东非大裂谷南,还是向西南向方向,先进入赞比亚境内的赞比西河上游地区,

    最终都会更多流入津巴布韦高原,并继续将原居于此的科伊桑人,进一步向西南方向挤压。

    需要说明的是,班图人与科伊桑人的博弈,并不是通过一两场战争体现出来的。

    绝大多数时候,身处其中的人类族群,并没有我们这样的“s帝视角”,

    而是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经过漫长的风月自然作用出现在的结果。

    班图人的迁徙也是这样,在公元一世纪就开始向南迁徙的班图人,

    直到公元10世纪才大规模越过赞比西河,进入津巴布韦高原(南非地区就更晚了)。

    相比处在原始渔猎、游牧状态科伊桑人,已经掌握原始农业技术,并会使用铁器班图人,要有优势的多。

    不过,班图人的技术优势只是相对的,肯定没有办法跟同时期的欧洲人比。

    虽然进入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地区的班图人,还有数百年时间提升自己的生产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葡萄牙人。

    但远离旧大陆文明中心的现状,使得迁徙至此的班图人,似乎很难有外力能够刺激他们,将自己的经济、技术实力提升一个层级。

    那么,后来远航至此的欧洲人,真的不会有意外发现吗

    虽然,黑非洲整体文明层级偏低的事实摆在那里,但并不代表着这片土地上,没有一点让人感到意外的情况发生。

    除去加纳、马里、桑海三个,一脉相承的西非“黄金帝国”,黑非洲还有一个,孤立于南部文化代表——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这个标签,其实并不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名字,而是一种用石头建筑而成的建筑。

    在当地土著语中,津巴布韦的原意就是“石头城”。

    高大的围墙以及墙内的圆形高塔式建筑,是“津巴布韦”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津巴布韦的很多地方,包括周边与津巴布韦相邻的国家,靠近津巴布韦的地区,有数百处这样的遗址被发现。

    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津巴布韦共和国的东南部,被称之为“大津巴布韦”。

    此类建筑所代表的文化,也可因此被称之为“大津巴布韦文化”,至于它能不能算是一个文明体,那就要看它具不具备其它条件了。

    一般情况下,认定一个地区或者族群,是否进入文明阶段,会有几个标志:一是城市的建立;其次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对于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及文明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nbs



第659章 大国崛起(五十九)
    商业是促进文明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源,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个地球上的文明源头,分为“农本”与“商本”两种类型。

    对于古津巴布韦的建设者来说,如果要“因商而兴”的话,他们需要有两个必备条件:

    一是连通一张,连通其它高等级文明地区的贸易网;二是必须贸易对像所需要的高价值的商品。

    在大津巴布韦文化兴盛的年代,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中上游流域,已经遵循上述路径,进入了文明行列。

    黄金和跨撒哈拉贸易,是西非三大黄金帝国的立国之本。

    那么津巴布韦有没有可能,复制这一路径呢

    最起码从黄金的角度来说,津巴布韦是很有机会的。

    后世非洲及至世界,最主要的产金地,是津巴布韦之南的“南非”。

    南非的主要产金地,则在奥兰治河上游北部,今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一带。

    其黄金产量,甚至一度占全球产量的2/3(储量约一半)。

    不过南非黄金的大规模开采,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几乎与工业时代的到来同步。

    南非黄金如此巨大的产量,也主要是因为工业技术,能使之开采出地下富含黄金的矿石来。

    在工业技术出现之前,人类采金的主要手段,是从河流湖泊中打捞泥沙,然后用冲洗的方法将多沙“淘”出。

    黄金密度高,会在这个过程中沉淀。

    除掉南非、加纳以外,津巴布韦是非洲第三大产金国。

    当地居民至今,甚至还会在闲暇时候,用最原始的“淘金”法,从泥沙中赚点外快。

    在中世纪后期,正是这些易于开采黄金,使得进入津巴布韦高原的班图人,获得巨额财富,并建筑“大津巴布韦”这样的宏伟建筑。

    问题在于,如果津巴布韦所在的区域,整体经济不发达,没有多余物资出售。

    那么这些黄金,除了作为酋长的装饰品,或者献祭给神明外,对经济并不会有促进作用。

    正如刚才所分析的那样,除了黄金以外,津巴布韦必须还加入一个商业网络,能够帮助他们,用这些黄金换取先进的技术和商品。

    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津巴布韦班图人,不可能依赖跨撒哈拉贸易线。

    即使商人,能够顺着尼罗河一路南下到尽头,能够从中获得最大贸易利益的,也会是生活在东非高原上的部族。

    好在陆地,并非是唯一的贸易平台,海洋所能够提供的贸易空间,要宽广的多。

    相比于陆地,海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帮助交易对象,绕过阻隔在中间的“人”直接交易,前提是双方都拥有海岸线。

    早在中世纪以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就已经打通了从红海/阿拉伯半岛,前往印度的航线。

    鉴于通过印度的航线,利益是由此的巨大,商人和航海者们,缺少向非洲东海岸拓展的动力。

    阿拉伯人也曾从这条航线中获利,将从印度而来的香料,通过沙漠驼队输往埃及。

    然而,在罗马帝国控制西亚裂谷带南段,建立巴勒斯坦、阿拉比亚行省后,阿拉伯人的获利空间,被大大压缩。

    及至其东部的萨珊波斯崛起后,沙漠商人们的商业版图,又被进一步压缩。

    为了重获发展机遇,阿拉伯人开始渡过红海,向对面的非洲之角移民,并且逐步沿海岸线向南扩张贸易线。

    由于非洲之角的沿海地区,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

    移居于此的阿拉伯人,显然,比以前偶尔航行至此的航海者们,



第660章 大国崛起(六十)
    然而,以葡萄牙人对黑非洲的了解来说,很难相信在位置如此偏僻之地,土著h人能够,d立创作出这样文明符号来。

    同时,基于根深地固的地缘矛盾,jd的x徒们,也同样不愿意去考虑,zz信徒们的贡献。

    客观面来说,基于这一地区,本身已是绿教商人向南延伸贸易线的极限。

    绿教世界,一时无力对其发挥z治、军事影响,如马格里布对西非一样。

    整个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地区,在欧洲人到来之时,并没有绿化。

    这无疑也使得,欧洲人更有理由相信,绿教并不是津巴布韦文化的缔造者。

    就像一些国人,愿意相信,最早登陆黑非洲或者美洲的是国人一样,欧洲人也希望从与jd教文化中,寻找津巴布韦文化的源头。

    最终,为津巴布韦起源提供理论支撑的,是《s经.j约》中的一段记载:

    公元前10世纪,y太人“所罗门王”,与来自南方的“示巴女王”之间,发生了一段恋情。

    这位女王和她的国家极其富有,而她送给所罗门王的黄金财宝,则来自南方一个叫做“俄斐”的地方。

    根据传说,示巴女王离开所罗门王之后,也有可能带着她的财富,去了“俄斐”。

    为此,“俄斐”在jd教世界,成为了“黄金之地”的代名词。

    在津巴布韦的黄金,以及那些巨大石头建筑被发现之后,欧洲人相信这里,就应该就是“俄斐”。

    虽然,将津巴布韦跟所罗门王,或者示巴女王牵扯在一起的想法,并没有依据。

    但就此认为,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除了绿教商人,就没有其它地区的探索者抵达,也是不严谨的。

    一个比较热门的说法是,15世纪初,代表天朝,也就是我朝皇帝,派出使“西洋”的郑和,曾经探索过非洲东海岸,并最远航行至莫桑比克海岸。

    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出土的一些天朝商品,比如瓷器,似乎能够证明这一点。

    不过从技术上说,通过绿教商人的间接贸易,上述地区,同样有机会获取来自天朝的奢侈品,更何况,后世很多出土文物晚于郑和年代。

    这就好像,在天朝的先秦墓葬中偶有发现的,来自中亚及地中海文明圈的物品,不能证明先秦天朝,就与这些地区发生直接接触一样。

    另一个将南部非洲,与郑和及天朝扯上关系的“证据”,来自与莫桑比克平原隔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相望的“马达加斯加岛”。

    人类学家很早就发现,这岛屿上的居民在外貌特征上,与大陆地区的班图人,有着明显的区别,更为偏向黄种人。

    不过通过对人种和语言的深入研究,马达加斯加人的亚洲血统,主要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南岛民族,马达加斯加语,亦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事实上,尽管马达加斯加岛,距离非洲大陆的距离要更近,但班图人迁入马达加斯加岛的时间,却是在十世纪前后。
1...199200201202203...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