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一方面,是班图人是在这个时段,大规模南下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地区。

    另一方面,也与黑非洲海岸线平滑缺乏天然港口有关,因此海洋文化不发达。

    而精于海上航行的南岛民族,则最晚在公元6世纪就踏上这片土地了。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后世马达加斯加人,无论在人种还是语言上,都更像是一个东南亚人。

    与津巴布韦黄金帝国的崛起一样,班图人最终能够跨越,平均宽度达到450千米的莫桑比克海峡,与阿拉伯人的助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绿教商人成为了马达加斯加岛,与外部沟通的最初桥梁。




第661章 大国崛起(六十一)
    柏林会议之后,英国人在南非高原的扩张,得到的z治确认。

    代表大英帝国,在津巴布韦及其北部赞比亚高原扩张的,是一个叫做“赛西尔?罗兹”的英国人。

    之所以提到这个殖民者,是因为在英国殖民时期,津巴布韦-赞比亚地区的名称“罗得西亚”,就是来源于他的名字。

    以赞比西河为界,后世的津巴布韦,被称之为“南罗得西亚”;赞比亚被称之为“北罗得西亚”。

    只不过,20世纪60年代,津巴布韦在独立之后,曾经一度使用“罗得西亚”作为国名,

    所以很多时候“罗得西亚”一名,也单纯指向津巴布韦。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极度渴望d立自主的非洲人民来说,类似“罗得西亚”这样,带有殖民记忆的名称并不合适。

    因此在1980年,地缘z治、文明遗产丰厚的“津巴布韦”,成为了旧“南罗得西亚”地区的新国名。

    相比之下,同时期d立的“北罗得西亚”,就没那么折腾了。

    源自“赞比西河”,原意“大河”的“赞比亚”,在d立之始,就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新名称。

    尽可能多继承或争取更多的地缘资本,是各国在取国名时的共同心理。

    通常情况下,包括更多z治、人文信息的历史标签,会更有价值。

    如尼罗河畔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

    退而求其次的话,类似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这样的著名地标,也是拓展地缘z治空间好标签。

    参考两个刚果之争,如果不是南罗得西亚,有“津巴布韦”这个更高级的名称,说不定赞比西河南岸,也会出现两个“赞比亚”之争。

    回到达伽马的航程上来。

    葡萄牙人在沿非洲东南海岸线,继续北上的航行中,殖民者在上岸考察之前,还必须先克服,复杂海洋环境所带来的困扰。

    在风帆时代,风是航海时所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

    除此之外,海流,又称“洋流”,也是影响航速、航向的重要因素。

    西风、季风、信风等在固定区域、固定时段盛行的强风,统称“盛行风”,是促成海流的主要原因。

    这使得大多数情况下,海流与盛行风的方向趋于一致。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流,被称之为“风海流”,又称“漂流”。

    然而,风并不是产生海水流动的唯一原因,海流也不一定总和风向相符。

    比如,在河口或者两个相邻海盆之间,由于海水的温度、盐底不同,造成相邻或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引发海水流动。

    这种被称之为“密度流”的海流,就不一定会和风向相符。

    最大最著名的密度流,当属发源于加勒比海,经尤卡坦海峡和墨西哥湾,东北方向,从佛罗里达海峡穿出进入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简称“湾流”。

    又比如,因天体引力而引发的海洋“潮汐”,也会引发海水水平流动,这种就被称之为“潮流”。

    达伽马在非洲东南海岸遇到的海洋,属于另一种类型:补偿流。

    大家要知道,北纬5-25度的区间,属于西北信风带,这条从西北方向,刮向东南方向的内带,之前,刚刚帮助哥伦布歪打正着的发现了美洲。

    而在南半球,信风的风向则正好相反。

    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海岸,所在的南纬5-25度的区间,所盛行的则是东南信风。

    这股终年盛行的强风,加上充足的日照,在赤道之南形成了一股,由东向西的风向流——南赤道暖流。

    如果纯粹以风向来看,这股暖流,应该只是西北向流动,遇到大陆阻



第662章 大国崛起(六十二)
    公元10世纪中后期,由波斯人/阿拉伯人,所组成的商业集团,在北至索马里南部、南至莫桑比克中部海岸线,建立了一系列据点。

    最开始波斯人主导,后为阿拉伯人所取代,这些贸易城市被统称为“僧祇城邦”。

    “僧祗”在波斯语中,是h人的意思,阿拉伯语中的“苏丹”、柏柏尔语中的“几内亚”,其实都是类似的意思。

    12世纪中叶,原本各自为政的僧祇城邦,经过内部博弈,诞生出了一个,更高一级的一个政治体——基尔瓦王朝,统治中心为坦桑尼亚南部的基尔瓦城。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古希腊、罗马那些,点状分布于海外的贸易城邦一样,

    在这种z治归属之下,各城邦仍事实保持着自治状态,这也是后世很多x港人所希望的。

    莫桑比克平原是“僧祇城邦”,贸易线的最南端板块。

    绿教商人沿海岸线布设的贸易据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莫桑比克南部的“伊尼扬巴内”城。

    中部索法拉河口处的“索法拉”城,后世索法拉省首府,“贝拉”城南约30公里处。

    北部的“莫桑比克岛”。

    与掌握黄金、象牙等资源的h人土著,特别是“莫诺莫塔帕王国”进行贸易,是这几个绿教据点生存的基础。

    基于双方的意识x态冲突,葡萄牙人的到来,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宗j战争的风险。

    然而对于逐利的商人来说,宗j和意识x态,并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比如在十字军时代,热那亚、威尼斯等海上g和国,就从和绿教徒的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同样的,除非z治上有特别要求,大多数时候,绿教商人也不会拒绝与异j徒交易。

    尽管的确肩负着,传播tz教的任务,但意识x态的传播,说到底还是在为经济利益服务。

    如果传j本身,有利于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自然是会尽力去做;反之,则没有必要突出了。

    葡萄牙人在恩里克王子时代,就竖立了,以贸易为主线的务实海外扩张政策。

    基于这个原则,达伽马并没有尝试和绿教徒对抗,而是希望以友好访问的姿态,完成这次旅行。

    对于这些jd徒的到来,诸僧祇城邦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认为葡萄牙人的到来,不过是为自己在非洲收获的资源,增加了一个出口方向。

    另一种则认为,葡萄牙人最终一定会,直接和土著h人交易,从而影响自己的贸易垄断权。

    伊尼扬巴内和莫桑比克岛的统治者,属于相对乐观一派,达伽马的船队也在这两个港口,得到了补给。

    达伽马一行,在莫桑比克海岸航行的另一个收获,是“莫桑比克”这个名字。

    莫桑比克岛,是一个面积不大,但却被天然海湾两面庇护的岛屿。

    在因海岸线平滑,而缺乏天然港口的非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贸易据点。

    葡萄牙人到来之前,“莫桑比克”只是岛上统治者的尊称,意为“伟大的受贡者”。

    不过,葡萄牙人把它拿来做为岛屿,包括上面的城、海峡,乃至这一带沿海地区的标签罢了。

    当然,名字只是一个标签,叫什么都无所谓。

    对于葡萄牙人来说,继续向北寻找通往印度之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葡萄牙是欧洲印度洋航海事业的开创者,却不代表是印度洋开拓的先行者。

    在达伽马进入印度洋之前,整个印度洋贸易,已经开拓的非洲成熟了。



第663章 大国崛起(六十三)
    在部落林立、语言繁杂的黑非洲,语言总数超过800种,出现一种,能够让各部族有兴趣学习的“通用语”,非常的重要。

    在欧洲殖民者将英语、法语等语言,输入黑非洲之前,通过北非/阿拉伯半岛绿教商人的商业活动,渗透融合而成的豪萨语、斯瓦希里语,是黑非洲最主要的通用语。

    二者后世的使用人口,都超过5000万。

    其中,源起于尼日利亚豪萨城邦的“豪萨语”,是绿教文化在西非渗透的结果。

    斯瓦希里语,则是绿教商人们在东非数百年影响的见证。

    斯瓦希里一词的原意,是阿拉伯语中“海岸”,其本意显然带有明显的海洋属性。

    实际上,“斯瓦希里”一词的地缘内涵,与“僧祇”并无二致。

    只不过,一个是源自自阿拉伯语,突出了地理属性;一个源自波斯语,突出了人文属性罢了。

    基于阿拉伯人在东非贸易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斯瓦希里一词后世的地缘地位。

    用斯瓦希里城邦文化,取代带有波斯印记的僧祇城邦文化,来代指东非海岸,这条绿教文明延伸带,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从地缘渗透力角度来看,绿教文明在西非商业、文化扩张要更为全面,即使在欧洲人,已经控制了所有海岸线的情况下。

    阿拉伯/柏柏尔人依然能够,全方位的跨越撒哈拉沙漠,与中西非地区进行贸易。

    相比之下,在东非沿岸布点斯瓦希里商人,扩张路径就要线性的多。

    这一点在豪萨语与斯瓦希里语的属性上,也可以看出来。

    同为基于商业活动,而形成的通用语,豪萨语被归类与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同系的“闪-含语系”。

    而斯瓦希里语本质上,则属于黑非洲原生的“班图语系”。

    后者与阿拉伯语的关系,更多是通过,其吸收的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并在19世纪以前,采用阿拉伯字母进行拼写。

    这一点就像c鲜语中有许多汉语词,并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一样。

    斯瓦希里语及文化,在东非的形成,与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所进行的,是一场商业扩张,而非政治扩张有关。

    阿拉伯人能够做到的是,以共同意识x态、宗j为纽带建立起贸易网,但却无法如罗马那样,建立一个环印度洋帝国的想法。

    即使某一地缘,联系更紧密的板块,如东非海岸的斯瓦希里城邦,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紧密的政治体。

    这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阿拉伯人没有足够的人口,向海外输出。

    对于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的天朝来说,民间政论时,往往不会考虑人口问题。

    或者说,向来不认为,在各种臆想的海外扩张之旅中,会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填充吃进来的土地。

    同时,本着要地不要人的原则,也不会考虑,如何处置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

    然而,在地广人稀的古代,人口才是最重要的地缘资本。

    为此,大家会看到,俄国人费尽尽力的,想把那些,本属异族的游牧部落留在境内。

    也会看到,诸葛亮北伐失败后,将魏国百姓整县迁入蜀境。

    在斯瓦希里城邦发展成熟的15世纪,斯瓦希里城邦总数,有记载的达到了三十余个。

    城邦带的核心区,位于在今天的坦桑尼亚、肯尼亚海岸,包括很多沿岸小岛。

    后世斯瓦希里语,也是这两个国家的官方用语之一。

    随着贸易线的扩张,索马里南部、莫桑比克沿海,以及,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的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北部,也都有斯瓦希里城邦分布。

    莫桑比克中北部的



第664章 大国崛起(六十四)
    这个明显希望与北非阿拉伯国家,划清界线的h人国家,目前也被归入了东非板块。

    至于这个新生国家在地缘z治上,到底是跟非洲之角,还是大湖地区走得更近,从位置上看,是可以选择的。

    不过,考虑到非洲之角后世的乱局,以及南苏丹与肯尼亚之间,没有山地阻隔的地理特点,正处于两大高原之间。

    最起码,希望为南苏丹的石油,寻找新出口通道的z治家们,包括在南苏丹有重大得益的天朝,

    会更愿意帮助南苏丹和肯尼亚之间,建设一条新的石油管道。

    基于20世纪50年代,在第三世界国家,打下的z治基础,黑非洲也成为天朝扩张地缘z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战场。

    不过,做为后来者,天朝在非洲的一举一动,不得不考虑到,各原宗主国的影响力。

    在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之后,东非高原地区,被划给了德国和英国。

    其中,英国得到了北部的乌干达和肯尼亚,德国则拿到了南部的卢旺达、布隆迪、坦噶尼喀,后者被合称为“德属东非”。

    而在一战之后,英国人则顺势,把面积最大的坦噶尼喀拿走,归入了“英属东非”。

    为了不让英国人独美,卢旺达、布隆迪这两个高原小国,则交给了,控制刚果盆地大部的比利时人代管。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坦噶尼喀”,所谓坦噶尼喀地区所指向的,就是后世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

    坦噶尼喀之名,在班图语中的原意是“汇聚”之意。
1...20020120220320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