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即使“俾格米人”一词,后世已经窄化为特定族群的标签。

    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所谓“侏儒民族”,在基因上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更多,是二者为了适应相似的雨林环境,在繁衍生息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热带雨林充沛的食物来源,不需要储备过多脂肪。

    以及高、密分布的树林,使得更为灵敏的身材,相较高大身材更容易适应。

    这一客观影响,大家在其它热带雨林动物身上可以看到。

    比如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带的非洲森林象,体型就要比同纬度的非洲草原象更小。

    而生活在印尼热带雨林的苏门答腊虎,也是所有老虎亚种中体型最小的。

    尽管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俾格米人在体质和生活习惯上,已经非常适应非洲热带雨林地带了。

    但原始的渔猎生活方式,却极大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扩大。

    尤其热带雨林的封闭性,还是阻碍其从外部,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

    当外来民族,因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比如火器入侵雨林时。

    俾格米人积年养成的那些雨林生存技巧,并不足以帮助他们成为胜者。

    比如掌握农耕技术的外来民族,并不一定需要与雨林部落发生正面冲突。

    烧荒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将森林变为耕地的通用方式。

    虽然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获取耕地,但却在客观上,压缩了雨林部落的生存空间。

    由于生存环境的封闭性,雨林部落通常对外来者是非常敏感的。

    当感觉到自身安全,有可能受到影响时,他们会选择迁往森林深处,以避开外来影响。

    尤其俾格米人身材、z族数量上不足。

    使之很难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中,与争夺生存空间者,获得平等交流的权力。

    这使得他们,即使就机会先于班图、苏丹人接触到欧洲人。

    也很难从欧洲人那里,获得反转命运的技术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俾格米人成为边缘民族几乎是一种必然




第637章 大国崛起(三十七)
    除此之外,围就刚果盆地的高地还包括有:北部的阿赞德高原、东部的米通巴山脉。

    南部的加丹高原-比耶高原,以及西部沿海的“下几内亚高原。

    上述高原所围就的土地,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甚至比印度的领土还要略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盆地大部为刚果河流域所覆盖。

    可以想见的是,刚果河和刚果盆地,能够为欧洲殖民者,提供多大的想象空间。

    在几内亚湾的东南岸线上,我们可以在海岸线上,看到一个明显突起的岬角,这就是之前提到的洛佩斯角。

    做为几内亚湾的东南起止点,这个岬角以南的沿海区域,曾经被称之为“下几内亚”。

    几内亚湾地区为“上几内亚”。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几内亚的标签,用的地方实在有点多,所以上、下几内亚的概念,也被用到了许多别的地方。

    对于从海上而来的贸易者来说,能够避风建港的峡湾,比能够帮助其深入内陆的河流同样重要。

    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的起点,都缘自于这两类地理特征。

    后世的喀麦隆首都,港口城市杜阿拉所面对的峡湾——“喀麦隆湾”。

    就是当年葡萄牙人看见成群虾,并为之命名的地方。

    不过非洲的海岸线过于平直,适合建港的峡湾数量并不是太多。

    在离开喀麦隆湾之后,葡萄牙人还能见到一些,小型独流入海的河流。

    比如贯穿赤道几内亚的“姆比尼河”,但他们更希望找到一个,能帮助船只躲避风雨的峡湾。

    在掠过今赤道几内亚的海岸线后,葡萄牙人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这是一个深入陆地70公里的三角形峡湾,轮廓看起来很像是根象牙。

    不过葡萄牙人倒是觉得,更像他们在家乡所使用的一种,叫作“gabon”斗篷。

    同时葡萄人认为,这个峡湾应该是一个河口,顶端所连接的河流,能够帮助其更加深入内陆。

    于是便形象的将之命名为“加蓬河口”,英文名gabouary。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建筑于“加蓬河口”之侧的港口城市“利伯维尔”。

    不仅成为了加蓬地区的贸易中心,更成为了后世加蓬的首都。

    然而所谓的“加蓬河口”,并没有连接一条深入加蓬地区的大河。

    洛佩斯角南侧入海的“奥果韦河”,才是整个地区的核心河流。

    在雨季,这条几乎全境处于加蓬境内的河流,可以帮助探险者,向内陆航行250公里。

    不过整个加蓬大部份地区,还是处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尤其是内陆地区。

    后世这个面积相当于,江x、浙j两个承宣布政使司之和的国家。

    人口仅为170万,可以想见,现在的奴隶贸易并不会太兴旺。

    真正让葡萄人眼前一亮的发现,是在离开洛佩斯角和奥果韦河口之后。

    从河口向南,差不多1000公里的沿海地区,就是所谓“下几内亚”的概念。

    做为刚果盆地的西边缘,下几内亚地区海岸线依附有一条南北向,被称之为“下几内亚高原”的高地。

    沿下几内亚分布的主要河口有:从北端入海的“奥果维河”、南端入海的“宽扎河”,以及从高原中部突围的“刚果河”。

    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下几内亚高原的诱惑之处在于,这条海岸线,终于不再呈现为,连片的热带雨林带。

    刚果河流域的面积非常之广大,但总体来说人口密度却不算太大。

    即使包含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扎伊尔、圣多美和普



第638章 大国崛起(三十八)
    后世在整个中非地区,除了阿达马瓦高原北部的乍得、喀麦隆北部地区,是绿教占主之外。

    其余皆为jd教势力,另有部分原始宗j所覆盖,便是受此地缘位置的影响

    然而刚果盆地jd教的传播,也并不全是葡萄牙人的功劳。

    最起码后世在这一地区,占比颇高的新j徒,就不会是葡萄牙人发展出来的。

    葡萄牙人所熟悉的刚果王国,其势力范围,也只是向东,扩张至刚果河中游,左岸支流“宽果河”。

    这条南北向河流的中段,在后世,还承担着刚果(金)-安哥拉边界的任务。

    欧洲人真正对刚果盆地腹地的探索,是在19世纪。

    1874年,一位英国探险家成功的溯河而上,大致搞清了刚果河流域的情况,之前有多批失败者。

    然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最终的z治受益者却并非英国。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后世覆盖大部刚果河流域的,“刚果m主z义g和国”的刚果金,在殖民时代的标签为“比属刚果”。

    这个比属刚果,是比利时的比。

    比利时的本身狭小的国土面积,并非是让人疑惑它获取,如此广泛非洲殖民地,约234.5万平方公里的原因。

    本土面积与之相仿的荷兰,在海外殖民时代也曾经成为过霸主。

    问题在于比利时实际上,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算d立。

    而且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在欧洲强势崛起,之后突然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大块的殖民地,难免会让人好奇。

    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刚果河流域,尤其是下游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z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也说过了,西方z治瓜分非洲的导火索,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崛起。

    作为大航海时代,最先被“发现”的一块大陆,非洲被z治瓜分的时间似乎有点晚。

    这主要是因为,这片大陆整体,实在太不适合欧洲人移民了。

    无论是北非酷热的热带沙漠气候,还是黑非洲雨、旱两季,泾渭分明的热带草原/雨林气候。

    对高纬度地区的欧洲人来说,适应起来都非常困难。

    另外土著居民已经遍布整个大陆,也对大规模移民行动,造成了很大障碍。

    以至于敢于进入非常腹地探险的欧洲人,大都不是死于热带气候所引发的疾病,就是被土著部落所消灭。

    鉴于上述困难,一直到19世纪中期,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白人数量,也不过十万。

    其中还有差不多半数,是定居在南非南部的亚热带,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类型。

    另一个影响移民热情的情况是,北美大陆的开发。

    对于欧洲移民者来说,纬度适宜且土著居民数量稀少的北美大陆,吸引力要大的多。

    16世纪初,北美印第安人口约为150万人。

    以至于在米国南北战争(1861—1865)开启之前,米国人口就已经超过3000万了。

    去除掉主要为h人的有色人种数量,白人移民的数量也超过2500万。

    当“德意志第二帝国”挟战胜法国余威,开始强势在海外扩张时。

    之前未被充分政治开拓的黑非洲,成为了德国争夺世界话语权的重要战场。

    由此,也引发了英法等传统殖民强国的警觉,并在整个非洲掀起了一场z治瓜分浪潮。

    欧洲以外的殖民纷争,更多只是欧洲内战的外围映射。

    这一点,也可以从比利时奇迹般的入主刚果盆地看出。

    事实上,比利时的d立以及后来的殖民行为,也是大国博弈的产物。

    作为西欧与中欧之间的缓冲之地,莱茵河下游的比-荷低地,一直是两大板块之间的缓冲之地。

    在高卢进入罗马时代之前,这一地缘矛盾,主要体现在高卢人与日耳曼



第639章 大国崛起(三十九)
    另一方面,在世界整体为欧洲所瓜分的大背景下,比利时的海岸线,也让它有了海外扩张的可能性。

    最起码与它地位相似,但机遇更好的荷兰,早就这样做了。

    在1874年,探索刚果盆地腹地成功的英国探险家,并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资助。

    此时英国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德国统一,法国落败,这件打破欧洲大陆地缘z治平衡的事件上。

    对遥远非洲腹地的一次探险工作,暂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

    而这一机会,被也希望在海外有所作为的比利时看到。

    比利时王室很快资助了,英国探险家接下来的探险行为,并开始在刚果盆地腹地布设商站。

    当然,这个机会,仅仅是给了比利时,一个法理上的想象空间。

    如果大国们希望得到刚果的话,他们有一千个理由,把比利时排除在外,或者留一小块给比利时。

    就像葡萄牙人后来认为,按照“谁发现,谁占有”的原则。

    自己才应该是刚果河流域的主人,却只是刚果河下游保有一小块保留地一样。

    比利时人的机会在于,德国人把海外争夺的主战场,放到了黑非洲。

    大家参看我附的20世纪初,中部非洲地缘结构图就会发现,比属刚果周围英、法、德三国,呈三足鼎立之势。

    谁得了位于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谁就可以把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边成一片,并分割两个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在欧洲就处在三大势力包夹之中的比利时,又一次的在非洲充当了缓冲之地。

    神奇般的获得了,将近80倍于本土面积的“比属刚果”。

    需要说明的是,比利时在刚果殖民时,全球范围的奴隶贸易已然结束。

    有鉴于此,比利时人在刚果获取的,更多是诸如橡胶、象牙、棕榈油等自然资源。

    然而这并不代表,土著h人的苦难就此成为过去。

    对于那些被统治的刚果h人来说,与下游历史上,那些被贩卖到美洲的h人,唯一的区别,也只在于不用离家做奴隶罢了。

    在竭泽而渔的政策之下,由王室直接统治“刚果”的最初30年间,至1908年,比属刚果损失了1500万人口。

    由此也可以看出,比利时人对非洲造成破坏,完全不比那些殖民前辈要小,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于刚果盆地位置的重要性,当时的欧洲,需要一个平台来协商解决它的归属问题。

    由于德国是这轮,海外殖民争端的战略推动者,也是最希望藉此,来划定自己利益区的国家。

    所以1884年年末,在著名的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主持下。

    欧洲诸国加上米国在柏林,以解决刚果河流域归属问题为名,召开了著名的“柏林会议”。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欧米各国在非洲的利益区,被正式划定的边界,并最终成为了,后世非洲地缘z治格局的基础。
1...193194195196197...273
猜你喜欢